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锦集

2021-02-21 02: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锦集

  《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本由[法]马克·布洛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1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家的技艺》精选点评:

  ●2016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儿子对“历史有什么用”的疑问,这是历史学科至今也常常遇到的尴尬,不过本书并非纯粹讨论“用”或为历史做怎样辩护,而是关于历史学研究理论的著作,涉及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史学研究一般方法等,当然多是作者自身研究的心得体会,如书中列举了大量欧洲史的案例。作为近八十年前的“老书”,作者许多见解仍然能感到其敏锐闪光之处,全无陈旧感,如其指出历史不仅有娱乐价值,也从想象力求知欲增加人类利益等方面对其加以评价,当然作者对于历史作为科学还是有很深的执念,不过可以理解。关于古今关系,作者说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人类所有认识总是大部分得于他人,对史料层次的理解显然十分到位,至于说研究历史开始时肯定有一种指导思想,真经验之谈

  ●精彩,这恰恰是我想明白的

  ●建议大家都去摸摸这个装帧,绝了。 虽然短短一百多页,但是真的好有难度。

  ●之前的三个版本都读过,买这本就是冲着男神马克·布洛赫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新版封面好漂亮,这才符合布洛赫著作的分量!红色再深点就好了。)

  ●没有大而化之的官样文章,作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数十年治史的心得。他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也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一星扣给纸质和定价

  ●短小有高度

  ●“‘理解’才是历史学家的指路明灯”

  ●有受益。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一):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对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讨论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逻辑关系。因果论,是解释分析历史事件的常用方法。还记得小时候经常问为什么的游戏,凡事都有为什么,层层追问与递进,最后永远没有尽头。葛兆光先生曾说,追问为什么,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停止,这源于人们对于某种事物常识性的普遍赞同与认识。这便是一切的逻辑起点,也是不必经过论证与解释的中级依据,似乎可以用“不言而喻”“理所当然”这类形容词为其界定。但有时候追问当下发生某件事的原因,却要在直接处入手。“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把比较特殊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前提称为条件,而把那些与总体作用力相异的因素归到原因身上。”(109页)受制于历史学科研究的特点,历史分析中由结果推测原因往往比由原因推测结果更为普遍,此时切忌想当然的推论和某些看似正确实则是附会的假说,不能懒惰,更不能骄傲。作者末章提出希冀:“总而言之,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112页)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二):当我学历史时,我在学些什么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在我打定主意跨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之前,这个问题我虽然不至于完全没有考虑过,但总归只是有含糊不清且浮于表面的答案。惨淡经营并且如愿以偿成为一个美国史方向的新米研究生之后,对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得不给予一个正式的回答了。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学问都要追求一个功利主义的用途,但是或多或少的,它们都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学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之所以需要深思熟虑,是因为只有搞懂了历史有什么作用,我们才能给它安排一个合适的,符合逻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如果历史的作用仅仅是满足好奇心,那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态度就会是道听途说、走马观花。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历史学无疑是关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问,研究历史学对于认识人类社会有着莫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现象,无一不是过去的人类活动投射在延伸至未来的时间坐标上的影子。如果一个人对于历史是一无所知的,那么他很难不对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现象都感到困惑。

但是反过来,如同布洛赫所说的,过去与现在是互相联系的,不仅知晓过去对于了解现在很有意义,理解当代也能对研究历史起到很大作用。于是对历史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是坐在故纸堆里,寄希望于传统的史学方法能够提供填补学术空白的缺口。如果不尝试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历史学就只能裹足不前,更不要侈谈什么对于认识当今人类社会的伟大意义了。就作者所属的年鉴学派而言,他们就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开拓新的领域。

当然对我来说,史学理论方面的东西我还是接触得太少,所以实在也说不出来这本书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也许是因为布洛赫的观点现如今已经被广泛认可和接纳了,所以才会频频有“这个观点我见过啊”的感觉吧。总之相当推荐有志于历史研究的学生以及对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读一读。顺便一提布洛赫讲段子的水平也蛮高的23333.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三):初读《历史学家的技艺》

  《历史学家的技艺》应该算是我历史学专业的入门书籍,书虽薄,但或许承载的却是布洛克一生的研究。布洛克被誉为年鉴学派的开山祖师,此书即是布洛赫不同于传统史学观念的新史学观念的大致汇总,很遗憾布洛克未完成此书,未完整的阐述完他的“革新”史学观念便英勇就义。 书中观念、理念多多,有关历史的种种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历史相关的历史证明,历史表达等等等等。很惭愧,我没有十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还未培养起足够的史学耐心,去啃,去钻研,去提问。我只是懵懵懂懂地开始阅读,再似是而非地合上书,似懂非懂。 从个人视角而言,“历史”已经变了。“历史”不再是高中历史书上的那些零散的确定的一二三事,“历史”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了;“历史”不再是那四本书上的黑字可以任意把玩,“历史”是一个巨人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思维方式,它有自己的起源发展——这是史学史,它有自己的实证方式……;“历史”不再是高考中的一个科目,“历史”现在在社会中,在国家中,在人类中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历史”已经变了,跳出应试教育,它以全新的姿态立于我的面前。 《历史学家的技艺》在我对“全新的历史”感到迷惑时,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形式出现了。它让我明晰“历史已变”,坦白说,它也加剧了我的困惑甚至让我感到困顿与挫折,因为我并没能完全读懂这本书。当试图弄懂却总是有始无终时,于我而言,困顿与挫折是一定的。看不懂,因为太新的观念又太多了,复杂且令我懵圈。我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史学教育,并且思维模式停止在高中阶段,也仅是在此时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浅薄与短见,我的固步自封,我的愚蠢,大学开学两月余,也许很多细枝末节之处藏着教授们的历史观念的教导,而我未听未觉未思,毫无改变,毫无长进。那么此时,《历史学家的技艺》就更像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一语”,告诉了我“历史学”大致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再是高中课本的知识积累了。 总而言之,《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本史学观念,史学理论,年鉴学派的入门书籍,从书中阐述的具体内容而言;于我而言,《历史学家的技艺》告诉我历史已经不再囿于应试教育了,你应该梦醒了,你应该有所改变了。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四):人生海海,做个手艺人吧!

  人生海海,做个手艺人吧!

  序言 一点碎碎念

  将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已经九月有余,每每和同学们谈论自己的专业,总是拿情怀、为往圣继绝学、人文精神诸如此类虚幻飘渺没有实际内涵的词儿来为自己增添点儿光芒,仿若任何专注于实际与现实的东西都是深受功利主义的荼毒,不够崇高,不够浪漫,而自己恰到好处的避开这些,走的孤独且决绝。

  然而近日阅读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不免大惊失色,不免汗颜,不免羞愧。回想起上一学期的几次论文作业,不免哂笑与嘲讽自己的无知与幼稚:责任、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等等大而空的词儿反复的出现在我的阐述中,我也沉迷于宏大的叙述,寥寥几笔就概括出历史学的意义类,像极了古代那些古老迂腐、满嘴仁义道德的文人们。文字浮在云端,自然华而不实,细读倒有点审视历史标榜自己的感觉。只是可惜了我可爱的老师们,要在我这云端行走几千字的距离,摇摇欲坠。

  本书经过几次的翻译与改版,也前后经历十几年的印刷与发行,其热度自是不言而喻,足见其重要性。近来更有人将其列入历史学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不知马克先生,该作何感想。既谈技艺,就在无形中定义了历史学家的本职工作-手艺人,与陶瓷工、瓦匠等别无二致,差别只在工作的客体。曾用书名《为历史学辩护》“一门学科的存在需要辩护,足见其地位之不妙。”(译者语)可见,作者在此书中,主要是想回答开篇的那个由一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历史学有什么用呢?”历史当然有用,只是在其作为学科被纳入研究者的视角,他存在的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不敢说自己目前得到了可以说服众人的理由“历史并不纠缠当下。”在此仅仅对于在马克大师的书中提及的技艺,作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其中夹杂些许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其内容与主旨大多不超出此书。

  小结 一点碎碎念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完尚且花费了我一个早晨的时光,更不必说此后的更透彻的理解与消化了。从傍晚写道夜幕降临,抬头一望窗外,已是灯火辉煌,心中感慨时光易逝。薄薄一本,读完收获良多,具体的方法论还需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质疑。末尾只感叹,人生海海,还是作个历史的手艺人吧!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五):优雅的布洛赫

  

本书的史学理论对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历史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阐述了马克· 布洛赫全新的历史史观。西方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档案文献为资料,标榜科学、客观和专业,关注上层、中心与精英。作者以长时段、总体史为历史研究的前提,明确历史研究必须以人类活动和人类意识为研究对象,阐释了质疑、比较、考证、理解、心理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将历史研究重心转向社会、生活、民众等形而下的领域。其重要贡献在于突破传统史学的桎梏,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引领了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的历史研究潮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以论证作者的历史史观,导言阐述了历史为何而在为第一部分,第一章阐明历史的研究对象为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章论述了考证,质疑,比较,理解,心理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为第三部分。

马克· 布洛赫对史料的分类蕴含其以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历史史观,拓宽无意史料的运用范围,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价值。马克· 布洛赫将史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史料,包括史著,回忆录,报纸等主流史料,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编年的框架,可作为反映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材料加以参照。第二类是无意史料,包括私人信件,铭文,文书,古币,遗址,遗物,政府内部文件和军事机密等边缘史料,是目击者无意识记下的证据,在历史研究中更为可靠。照其分类,无意史料还包括图像,歌曲,习惯,话本,戏曲,雕塑,房宅空间,陵墓等等。在马克·布洛赫的另一著作《国王的神迹》一书中,广泛地运用了无意史料:肖像材料(包括绘画作品)占有较大分量。此外,宫廷账簿、叙事文学、政治学理论著作、小册子、教堂人口登记簿、医学与神学论文、宗教祈祷文、诗文、信件、钱币、遗嘱等,甚至于游戏纸牌、酒肆小店中村夫野老的对话,都成为了其历史研究的材料。在经过考辩真伪,质疑问难,反复论证之后,详尽而多维的无意史料运用使得历史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两种不同史料的运用实则反映了研究者对历史定义的认知差异,正如马克· 布洛赫所言,历史是对全体人类活动的观察,而非仅仅是对精英人物,政治事件,重大变革的宏大叙事。当历史研究者更加注重在长时段内,对一般民众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对以一般民众为主体的行为,生活与集体现象的关注时,就会在有意史料的缝隙里,抓住无意史料的影子,更加具体,多维而全面地还原一个鲜活,真实,立体而流动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