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副本读后感锦集
《地球副本》是一本由[美]威尔·麦金托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副本》读后感(一):一开始的悬念吸引我
开篇就是丧失记忆的主人公弗勒,留给他的线索有三样:一张包装纸,上有一串椭圆形图案沿着页面延伸下来,底部的椭圆形上印着一个字母“X”,图上第二个图案是一个三角形,其中有两个数字1、3;还有一张男女合照;一个带降落伞的玩具士兵。当他带着自制的降落伞从他所在的世界边缘坠落,耳边狂风呼啸,也许坠落了两三天,他就在空荡荡的宇宙中心,在一片虚无中,直到他看到坠落下方的另一个世界并找到了照片中的女人,然后从第二个世界边缘再次坠落,掉入第三个世界,发现了自己和女主的克隆人……纸上的图案,谜底快要揭开:“某个人或某件事把世界撕成了碎片,导致了所有的灾难、饥荒、人口清洗。我想知道这个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这就是X的意义一指引我们去寻找答案。”
其实弗勒就是书中另一条线上科学家彼得的克隆体,甚至被乌戈克隆出了一个彼得军队,而连成串的、悬浮的世界是这么解释的:“大块的地壳不能悬浮在天空中,地壳上的人也不可能活下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奇点完全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赋予它新的特性。从理论上来讲,奇点可以创造宇宙,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阅读比较困难的人,这本作为初入门的科幻小说还是OK的。
《地球副本》读后感(二):降落,坠落。
开篇的情节很吸引我,所有人没有记忆,一切重启。
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像是解密游戏一样,非常的好读。
作者用了两条线,彼得和弗勒平行的两条线,像平行时空一样,觉得很有意思。
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更喜欢弗勒那条线的,冒险,刺激,不服输,还带着一丢丢探索,口袋中的降落伞像是他心中的灯塔一样,一直在呼唤他,似乎一直在告诉他,找到我,就能知道你是谁。
各种科幻的设定我是很喜欢的,比如永动机,比如平时时空,还有各个世界是从上到下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从上个世界到下个世界只需要依靠降落伞就可以了。
甚至还有一丢丢哲学的意味,你爱的是我还是爱的是我的复制品,克隆在这里,似乎抛开了伦理道德。
彼得一号,彼得二号,彼得三号。这是真正的,自己与自己的竞争。自己,杀死了自己。
这些科幻设定很有意思。
不过有些失落的是,最终两条线归结于病毒,有些许失落,总体来说前半段更为精彩,后面解开谜底的时候,也有震撼。
不过理由有些许牵强了,最终只是乌戈为了报复吗?为了给自己的女友报仇嘛?为此拉上全世界,也是有够疯狂的。
不过最后的结局也是反转的让人意外了一把,始作俑者乌戈也感染了病毒。
最后结局会走向何处,和平共处?亦或者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
开放性的结局,其实也还好。
三星只是觉得很好读,但是情节结尾,人物形象还是稍微单薄了些。
《地球副本》读后感(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冒险小说。
简而言之,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彼得制造出了一个复制器,复制的东西包括生命,伊莎贝尔患上病毒之后,彼得想用复制器复制一个新的她,结果伊莎贝尔本人死了,复制品也死了,这激怒了伊莎贝尔的丈夫,乌戈,也就是这本书的大反派。
尽管彼得的初心是为了救伊莎贝尔,但乌戈仍然记恨彼得,为此在彼得的饮料中下了伊莎贝尔患的病毒,让彼得不得不把自己送进复制器,复制出了一个副本,真实的彼得让副本杀死了自己,副本带着彼得的记忆成为了彼得。乌戈在彼得的妻子梅丽莎面前戳穿了这一切。
乌戈又发明了一种可以清除记忆的病毒,决定清除全世界所有人的记忆。这个时候,为了阻止乌戈,梅丽莎和一个叫凯瑟琳的女人来到了彼得这边,帮助彼得想办法阻止乌戈。办法虽然想了出来,但已经来不及阻止乌戈,全世界大部分人的记忆被清除,包括彼得。与此同时,彼得制作的武器让整个世界变成一块块碎片。
这就是这个故事开局的背景。
重生日。
世界变成碎片,所有人失去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一个叫弗勒的男人苏醒过来,发现自己怀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和一个女人的合影。
……
这本小说巧妙在作者把这个故事切成了两条平行线,一条线在平行线之前,一条线在平行线之后,两条线在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终于交汇。
必须要承认,我没有想到弗勒竟然是彼得,那个彼得的副本。
但小说其实写得没有多大意思。总觉得干巴巴的,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我无法与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感同身受,简直就像是在看一群没有演技的演员在舞台上撕心裂肺地演绎剧本,如果不是对那个剧本感兴趣,早就起身走人。
《地球副本》读后感(四):副本的世界,生存不易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人是谁都不认识,他们说的话也听不懂,该怎么办呢?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小说,都市恐怖病——语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形,主角从怀疑自己到怀疑人生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为了在秩序不再的世界生存,抛弃了以往的语言。 而拿到手里的这本《地球副本》则不是这样。 大家都说这是一本被中文译名严重剧透的“悬疑小说“,因为英文名<faller>至少还有点小悬疑,而地球副本则直指答案本身。 抛开这本书情节简单通俗易懂这些优缺点,合上书,感触最深的还是相同副本之间的故事。 首先,全是奥基德副本的那个世界。顿时就想起了<RICK AND MORTY>中非常惊艳的一集,在一个全是RICK和MORTY的世界里,同样的面孔却有不同的智商和职业。一直以来MORTY都是被RICK压榨的菜鸟,而在那一集里面彻底反转。而在这个全是奥基德的世界里面,人与人之间用徽章作为区分,而且有着不同的职责区分,所以有的饿死有的叛乱还有的享受权利。即便在一群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当中,最终仍然会有少数人手握重权。在《乌合之众》里, 勒庞指出,只要有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就一定会产生领袖。人们会本能让自己处在头领的统治之下,从而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我们只要一脱离孤独的状态,便会不由自主地处于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会不自觉地被领导。而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集体的未来,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想法。这种情况在人群中有体现,但是在全是同样面孔的世界中则尤为突出。奥基德世界的未来在哪里?其实和之前弗勒经历的几个世界并无不同——消灭不同意见的人,生存。 而后弗勒了解到真相,也知道了幕后黑手乌戈的存在,为了接近乌戈,他假扮彼得131号并称杀死了弗勒。然后呢?弗勒脱下身上的衬衫,穿上了一号衬衫。其它人互相交换衬衫,先前穿一号衬衫的人穿上二号衬衫,以此类推。看到了吗?还是一样的,即使是一模一样的面孔,还是要分出三六九等。彼得一号在换上衬衣后马上得到大家的拥护并且要做行动策略的调整,不管他会不会,也不管他到底是谁,他是一号就行了。 如果自己突然出现了N多副本,那个时候愿意做一号,还是131号呢?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在满是副本的世界,生存也是不易啊。
《地球副本》读后感(五):玄幻开端的科幻小说
用这个标题来形容一本科幻小说,对很多没看过的读者来说应该不能理解。就目前以来,科幻小说虽然说在描述未来世界的时候有时候会引入一些神秘学,乃至于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外星人高科技,让人以为进入了神话时代一样,但是,还是比较少有像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那么像玄幻小说的入门级读物感觉。 小说最大的优点当然也就是这点,毕竟,科幻概念不是很强的小说,对很多读者来说是非常亲和的,没有任何的阅读障碍。整本书其实也就只有几个概念比较具备科幻特性。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当然,期间设置的一些小里程碑也能够满足读者的部分爽感。 标题是“地球副本”,但是通篇看下来,给人感觉只是说有一个充斥了许多人的副本的地球,而且是碎裂的,由新的物理定理连结的“地球”,所以在我看来,“副本地球”这个标题或许更加合适。 当然,这里就出现了本书第一个难以解释清楚的“科幻”概念,经过虫洞为何能够得到任何物质的复制品?小说没有解释,也解释不清,就仿佛是上帝跟人类开个玩笑,把自己的玩具扔给你,看看你能搞出什么名堂。 而这位“上帝”在看到人们对着“虫洞”好长时间都没有划时代的进展,仅仅是用来复制“人”,就通过虫洞,给人类提供了他的另一个玩具——“奇点”。而“奇点”凭空出现,不知其所以来,也不知其何所去,更神奇的是“虫洞”这个“聚宝盆”一样的法宝,连“奇点”这样的高级玩具也能够复制。 而从小说的发展来看,“奇点”这个法宝玩具里面蕴含的能力极大,而且有诸多妙用,比如能够重建宇宙规则! 重建宇宙规则这点可是亮瞎了我这位自己有尝试写玄幻小说的写手。 宇宙既然不止一种规则,地球碎片上可以吸附空气大气层,无数的碎片还能够在有效的长距离中保持一定的联络,飞机可以在期间飞行,仿佛玄幻和奇幻小说中一个个的神仙居所,飘渺不知所踪,不是完整的星球生态,但又能够独立存在。 至于暂时性遗忘病毒,不就是“忘情水”等让人遗忘过去的仙家手段吗? 所有的不能解释的点,都仿佛在给读者展开一个以科幻为开端,结果成就了玄幻世界的故事。 当然,抛去这些对玄幻小说读者来说屡见不鲜的概念,作者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的安排还是相当不错的,过去和现在两条线齐头并进,通过现在的种种现状,结合过去所透露的一点点线索,随着全书的进展,让读者获知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至于最后的完美大结局,大概也是作者良心发现吧。 所以,作为一本快餐读物还是很有爽感的,如果是追求硬科幻或者宏大而完备的科学幻想的读者,看这本书可能就不会有太深的感受。
《地球副本》读后感(六):向科幻入门者极力推荐的一本书
首先说明一下,我对科幻书籍的阅读并不多,也算是科幻小白一枚,作为一位科幻入门者,我极力推荐《地球副本》这本书。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阅读最重要的都是兴趣,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形成习惯,越看越爱看,越读越爱读。而《地球副本》就是这样一本书。
《地球副本》是一本科幻悬疑小说,作者分成两条故事线进行讲述。
重生日之后:汽车废弃、高楼坍塌、荒废,人群落魄,尸体散落……醒来的男人发现整个世界都已失忆。主人公弗勒(坠落者)根据身上的三件物品(食品包装纸、玩具士兵、一张照片)开始了寻求真相的脚步……一切从坠落开始,最开始是边缘坠落的无辜者(把孩子扔到世界的边缘,构思不错),也因为这个弗勒更注意了他的伞兵,之后是生存坠落(救下黛西,为了食物),再到追求真相的坠落,再到救赎的坠落……
整个故事简单易读,不费脑子,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畅快感。而且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另外,作者的这个选题也很赞,会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假如我们面对一个个新生的世界,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再次为选题点赞。
平行宇宙的概念非常吸引人,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故事想象空间巨大,因此该题材也是诸多科幻电影的宠儿。故事内容虽然简单却不浅薄,但作为科幻悬疑资深读者还是把他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更为合适。如果能再深入一些,悬疑一些,感觉会更好玩儿。
另一个时空里,重生日之前:彼得·桑多瓦尔接到了一通来自瑞典的电话:”基于您在量子克隆方面做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您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功复制了人体,也成功点燃了好友搭档乌戈的妒火…… 彼得与乌戈的故事就此开始……相对于这个故事,还是觉得虫洞复制机挺有意思。 经过虫洞能够得到任何物质的复制品,这是一个比较扯的假设,但却很有意思,很想拥有这个虫洞复制机。想一想,如果你有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虫洞复制机得到,那该多好啊!这样我们的物欲、情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当然,我的格局有点小,作者的虫洞连宇宙都可以重塑,这也是说它有点扯的原因。
两条故事线齐头并进,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开放性的结局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幻悬疑小说,倒不如把它当成普通小说来读更为合适。故事本身是很有趣的,这也是我极力推荐给科幻小白的原因。
最后,如果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或者做成游戏,感觉都很不错!
《地球副本》读后感(七):坠落者
总体水准在3.5的感觉,不是十分出彩的作品,属于典型的美式轻小说,阅读门槛很低,读起来也不费脑子。作品的流畅度不错,所以读起来也很快,应该算是比较好的消遣作品。
作品的缺点也挺明显。悬疑向作品,先是译者编辑标题剧透,作者的伏笔也不是埋得很好,100来页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核心疑点;科幻作品里,居然还有永动机的梗,哪怕是个奇点,这个瑕疵也太大了些。
故事比较简单,按“重生日”为界限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男主弗勒在“重生日”之后,根据手中的地图、伞兵、降落伞和照片,去寻求真相;另一条则是“重生日”之前,彼特与乌戈之间的爱恨情仇。最后两条线在“重生日”汇集,揭开所有谜团。而弗勒最后以乌戈的病毒翻盘,最后得到一个开放的结局。
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弗勒那条线一些。尤其是开篇,把孩子们从悬崖边扔下去的那段,我觉得写得最好。在生存的压力之下,道德观念虽然残存于失忆之人的心中,但却显得不堪一击。整本书里,这段是弗勒的高光时刻,他救下黛西其实更多地是拯救自己。可惜往后走的弗勒从未突破这个阶段。
而且,弗勒线专注于解开谜团,除了跳伞略硬伤,没有其他很明显的问题,相对来说完成度的阅读体验就好很多;而彼特线关于“重生日”的解释就显得无力,有时候都觉得是瞎扯谈。
首先是虫洞复制机,我觉得也是作品最大的硬伤。如果是不读科幻的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但科幻里的BUG在我看来仍然需要逻辑自洽来解释。彼特一出场就是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量子克隆理论的提出还得到了实验机器,这个高度估计能比肩的人不多,但是基于该理论由虫洞将过去的副本带来,产生时空悖论先不谈,还要能带来奇点就站不住脚了些。而这个奇点还能成为永动机,那彼特如此轻易就推翻质能守恒定律,就没有一点解释了?
然后是乌戈的病毒。原来暂时性失忆病毒这个梗挺不错的,而且前期铺垫做得也非常好,我觉得这个理论算是补偿了奇点的坑。但是好好的病毒梗给用烂了,地球撕裂居然是贴到病毒的原因。那如果病毒能做到这点要奇点干嘛呢?就为了结局能修复这个世界?还有一个问题是,依靠空气传播的病毒,乌戈等人在地下躲一段时间就可以了,病毒能感染全球的可能性真值得商榷。
人物塑造方面,也显得单薄,是由剧情推着人走,而不是人物带动剧情。
看介绍,作者是科幻写作班出身,我想,他跟传统的科幻作者相比,有更明显的模板式思维。而作品的优点也在这种模板式思维上,剧情相对紧凑。可惜没有值得深入的地方,故事流于表面,离经典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种轻小说很适合休闲阅读,对阅读者门槛要求很低,我觉得更适合非科幻爱好者来读(科幻爱好者会更注重去找BUG了)。
:地球副本这个名字跟原著FALLER一点都不搭架,还剧透,我可以吐槽好多遍……
《地球副本》读后感(八):好读不是浅薄的代名词
《地球副本》很好读。语言飞流直下,双线条叙事交织精巧,延宕恰到好处,情节点设置工整,爆米花式大团圆结局。作者对好莱坞电影剧作法的熟练掌握,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一部剧情片脚本。
可是好读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本浅薄的小说。
诚然,要找出这本小说的缺点很容易。就科幻分类来说,它并没有很高深的科学理论,甚至世界设定都没有做到严谨自洽;就小说本质来说,它语言的文学性弱,人物塑造脸谱化,情感处理甚至有些幼稚。
但就是在这幼稚里面,我看到了一些锋芒,并为此而触动。
故事分两条线索进行。“重生日”前的世界,日常的世界,我们熟悉的世界,那里有爱和眷恋,有嫉妒和仇恨;“重生日”后的世界,副本的世界,英雄的世界,那里有蒙昧和发现,有历险和抉择。
副本世界发生的一切都遵循着好莱坞传统的英雄之旅,旧世界破碎,英雄被选中出发,沿途有队友加入,历经牺牲和抉择,最后战胜BOSS,拯救世界,踏上归程。可就在这么一个规矩工整的故事当中,我看着看着,竟然产生了看《镜花缘》的感觉。
英雄的每一次纵身一跃,都会将读者带到一个全然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的设置就好像一个残酷的实验,设置好不同的场景和障碍,然后将英雄像小白鼠一样放入,静观其变,整暇以待。又好像《镜花缘》之类的古典游历小说,君子国、无肠国……各种精彩的想象固然让人眼花缭乱,但想象的最终目的,却都是对身处其间的人性的考验。就这样,整本书从一个类型故事,转向了对人性的探索。
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在有着无数个奥基姆那个世界,所有人都是奥基姆的副本,长得一模一样,单靠不同的徽章来命名和辨认彼此。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情节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作者在这里发现,“即使在一群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当中,最终仍然会有少数人手握重权。”
想想吧,在外貌和思维都完全复制自一个个体的副本群体里,在这个相对来说已经达到绝对平等的世界里,权力,依然在生发。这里的况味,已经足够读者琢磨了。
类似的地方还有男主角爱上了妻子的副本,是的,同样的外貌,可就只有斯托姆能让他“觉得站在平地上时有种往下坠落的感觉”。妻子的其他副本(双胞胎)与本人(真身)都在不同的世界出现在他面前,甚至与斯托姆同时出现,可他为什么就那么笃定自己爱的就是斯托姆?这些一模一样的个体之间有什么区别?爱情究竟是什么?我们凭借什么来确定爱一个人?这里又可以申发出无数思考。
凡此种种,英雄在副本世界的历险,不时碰触着读者思考的那根神经。虽然这些触动都基于同一个设置,那就是恐惧——对世界上有无数个“我”的恐惧;虽然作者并没有深入地展开讨论这些触动,但是你知道,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被稍微引向一个方向,作者也许只是轻轻一指的方向,接下来思考的活儿,就该读者自己干了。
而这不正是阅读的意义吗?
不能说这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但不可否认,好读的《地球副本》,依然是可以引发思考的作品。
它并不浅薄。
《地球副本》读后感(九):我在咻咻地往下掉直到进入新世界
如向我推荐这本书的人说的一样,比弗诺.文奇的书要容易看(不过我看书拖拖拉拉依旧看了很久)
其实刚开始看也是有点懵,不过读书交流群里有大佬在交流也就慢慢的读下去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挺好玩的,包括失忆之后自己给自己起名(给自己起名在我看来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当然不是在失去以前记忆的情况下),有一些情节会让我感觉有一点点像,卡夫卡的《饥饿的艺术家》,但是本质上又不太一样的,但它的形形式上有点类似,都有一些在别人看来比较异类的行为,只不过一个为了艺术,一个为了故事情节(嘻嘻嘻)。
故事里不只一个世界(其实看到书名的时候就有预感了)不过一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还不太了解说为什么会有两个甚至可能更多的这个世界,以及会不会说之前他们其实是一个,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分裂开了。事实上作为一个科幻小白,看完之后也确实没太理解那些奇点之类的东西。
男主在坠落的过程中蹦出了一句话,给人心头一击的感觉,大意是如果在世界变成这样之前,他们想的就是要忘记原来的一切,那么他现在去寻找答案,想要找回以前的记忆就会显得十分的可笑。
说到之后,我就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在某一天忽然要面临某一些非常险峻的社会现状,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我们选择清零自己的记忆来换得地球的重启是不是可行的,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当然这只是我瞎想啦)
不过话说回来会不会有些人通过某种途径留下一些痕迹,一些比如说像刻在石头上的字(打个愚蠢的比方),也许是可以被留下来的。那这就会成为可被利用的地方,大概类似于映随,你对过往的一无所知会让你不由自主的依赖眼前看到的你觉得实实在在的一切。因为如果我们的记忆能被清零,那就说明历史是可以被篡改。也许是利用某些提示来对我们进行错误的暗示,而这些我们不知道对错,所以我们也许只能选择相信,然后再影响我们之后的判断。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进击的巨人》,片子中设定的始祖巨人就拥有改变人们记忆的能力,所以那么多居民在一种被洗脑的状态下忘记以前那种没有围墙包围的自由的生活状态,而是安稳于这个城墙之内,不去幻想墙外那个自由美好的世界。在他们的记忆里,从很久以前这堵墙便存在了,也不会消失,更是他们的庇护。可能在他们看来当下的生活就已经是非常美好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记忆是经过篡改的,他们的记忆是不完整的。
跑题了,让我们再说回小说哈。男主有一段救下了一个即将被推落的小孩。当时我读起来感觉又紧张但是又觉得确实是很高大,男主救下小孩的过程我不知道能不能说反映出了那群坏人的一点点良知,也许是仍放不下亲情的羁绊,又或许仅仅是觉得孩子有大人带着会有大人负责(不过也可能两者都不是)。
我也在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把那些孩子推入悬崖,书里直接写道的是认为孩子浪费资源,实际上这些孩子现在就是在一个大家都失去记忆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基本上是没有人去抚养的,本身获取资源的能力低下,实在说不好有多浪费资源。(不过我仔细一想,我的逻辑可能有问题,不过既然当时产生了这个想法,还是记一下喽)不过确实看着观感很不好。
好啦,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就到这啦。其实这本书有两条故事线,我前面讲的那一条也还有很多很多没讲到哒,就大家自己去发掘吧。
.s.一个爱读书的小菜鸡,书评内容写的比较拖拉,离看书距的比较远,所以可能有一些内容记错啦,如果愿意帮忙指正,那就太感谢啦。
《地球副本》读后感(十):局促的宇宙,狭隘的英雄
流行小说领域有一个万人唾弃但又销路极佳的套路,名为Blood and Thunder,大意是充满冲突和惊险情节的暴风骤雨一般的故事。以畅销写作指南里常常提到的“英雄之旅”为基础,这类作品的模式基本逃不过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以及矛盾的不断升级放大。
以丹·布朗的小说为例——该作者的所有小说都遵循几乎完全相同的演进模式:主角一开始卷入一个惊天阴谋,起手一定是遭遇生命危险,接着在不断逃离杀手的追踪的过程中,逐渐破解眼前的一个又一个谜团,直到解开惊天的大阴谋,或拯救民族/国家/世界,或揭示真相警醒世人。主人公面临的小危机到这时,也差不多尘埃落定了。
丹·布朗的《本源》已经扑街了。造成这样结果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随着读者的阅读量逐步提升(其中还要包括好莱坞电影的阅片量),读者已经越来越能够预料到这类作品的展开。于是,为了满足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流行小说作家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去跳出窠臼,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故事模式来。在这些创新之中,不乏精彩之作,诸如保罗·巴奇加卢皮颇有《毒枭》色彩的《水刀子》和《发条女孩》。
不幸的是,同样是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威尔·麦金托什的这本《地球副本》却并没能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它采用了一种十分糟糕的情节展开模式,从大矛盾写起,以小矛盾告终,致使故事中人物所处环境产生的危机感不断遭到稀释。这部厚达近500页的大部头也因此在一个悬念十足的开篇过后,随着情节展开,越发显得空洞乏味。
从《地球副本》的故事框架上能够看出麦金托什这位创意写作班出身的职业作家的野心——故事采用了双时间线叙事,一条主线始于灾难的开端(我们称之为A线),一条主线则发生在灾难前(我们称之为B线)。看到这里,有经验的悬疑故事读者一定会料到,在未来的某处,AB两线一定能够汇合在一起,同时B线的后续展开一定会指向A先的成因。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两条线都大致发生了什么事——在A线, 弗勒在街头醒来,迅速发现世界变成了一座破碎的空岛。幸存者很快共同上演了一部教科书级的末日生存大戏。而在B线,以彼得和乌戈两位诺贝尔奖等级的科学家为首的小精英团伙正在想方设法解决两项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分别是瘟疫和世界大战。两条故事线都颇为引人入胜,A线胜在怪诞世界为读者带来的新鲜感上,B线的核心矛盾则在一开始和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关联薄弱——彼得设计了万能复制机,甚至能把生命体丢进去克隆;乌戈则是一名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针对瘟疫的解药。由此出发,麦金托什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确实还是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的——在A线,读者顺理成章便能想到唯一的出路便是跳出空岛边缘,进入深空探索究竟,但是在抵达第二座空岛时,岛上却开始出现许多外貌雷同的陌生人,至此,空岛世界的基本法则得到了确立——有多座浮空岛屿,有很多克隆人,所有人都失去了记忆。同时,作者也借此告诉了读者:这个世界并不是被炸成碎片的地球,因为其世界法则似乎并不遵循我们所熟悉的物理定律。从引导读者解谜的角度看,这条线的展开是成功的。
尽管如此,但是从第二座空岛开始,整个故事便开始一路向着索然无味高歌进军了。其主要问题在于:AB两线都缺乏惊喜。在A线中,弗勒和空岛世界的其他住民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交集,不过是在重复着坠落-着陆-进入新的幸存者营地-坠落的循环而已;而在B线中,世界级的危机又似乎不过是背景板而已,作者的笔墨大多被耗费在描写科学家们的私交上了。
为了挽救这种颓势,麦金托什开始试图分别在两条故事线里加入新的冲突——在B线里,这始于彼得和乌戈共同好友的突然患病。这确实解决了B线冲突不足的问题,也让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甚至还创造了一个大转折——解决了瘟疫的人不是乌戈,而是彼得。他用他的复制机克隆了他和乌戈共同的朋友,而这位朋友本来已经染病濒死。
不幸的是,这种处理方式在本书中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尽管它为B线带来了一个颇为出人意料的转折,却点破了A线中的核心谜团之一——我们至少已经可以猜测到,克隆人是怎么来的了,但是故事却还没有行进到全文的二分之一。
而故事的剩余中间部分也暴露出几乎同样的问题。A线始终停留在同样的巡回里,在读者眼中,这个架空的异样世界几乎停止了继续生长,就好像探索异世界的绘图师刚刚走出新手村,却忽然间发现世界地图已经绘制完毕了一般。而在B线中,在上文提到的那个“补丁”却把这条线的矛盾从世界危机引导向了彼得和乌戈的私人恩怨,致使抛向读者的核心疑问之一——人类危机是如何遭到化解的?——在无形中烟消云散了。
于是,当作者终于向我们揭露了谜底——乌戈带着满腔怨恨向人类社会释放了他发明的遗忘病毒,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战争,而彼得为了拯救人类,制造了一个奇点,创造了虚空中的空岛宇宙——时。他回答的问题不过是A线中世界的成因而已。在读者的心目中,这个故事中的最大危机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而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是对这个空岛宇宙的成因的解释,读者也依稀能够猜出大半。至少我看到这里时,并没有产生阅读斯蒂芬·金的《 一切混乱的终结》(一篇展开类似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废土》一书中)时的浑身发麻的惊悚感,不过只是在心里默念了一声:“哦。”
更令人扼腕的是,B线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在剩下的A线里,重拾了回忆的彼得带着他的克隆人开始和乌戈的军团作战。这本该是全书的高潮,但是不论是彼得还是乌戈,其行动目的都不是恢复原本的地球环境。彼得的目标依然是逃亡,乌戈的目的仍旧是报复。于是,这场克隆人战争就此沦为了一个冗长乏味的闭环,故事中的角色们仿佛被困在迷宫中的猫和老鼠,互相厮杀,绕来绕去,却始终无法再制造出新的惊喜。唯一显而易见的核心矛盾,不过是从B线的开篇便一直延续至此的两名科学家的私人恩怨而已。
在故事的结尾,伴随着彼得重新释放遗忘病毒,私人恩怨也就此烟消云散。这个故事又一次尴尬地回到了它的起点。它所抛出的所有矛盾、所有谜题,都虎头蛇尾地被作者强行画上了句号。
而除了剧情上的问题外,故事中对科学原理的解释也非常草率。彼得制造的复制机的工作原理暂且不提,奇点究竟为何制造出了空岛世界?作者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解释,只是随随便便地抛出了这样一个公理般的结论——有了奇点,就能创造出物理规律怪诞脱俗的新宇宙。在成熟的科幻读者的眼中,这就好比某个臭名昭著的量子按钮一样。但凡遇事不决,皆可量子力学。
对本书的评论可以就此打住了。事实上,本书中出现的问题却并非个例。获得了2019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计算之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种创作模式让人不禁怀疑:同年世界科幻大会上各位科幻编辑所指出的现今科幻作家“勇敢地努力改善世界”的潮流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时势确然如此,那么,《地球副本》大概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毕竟,读者想看的是对英雄拯救世界的歌颂,对恶人毁灭世界的讽刺,抑或对罗生门般的众生相的反思,而非一个空间局促的宇宙,或者一个视野狭隘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