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到找到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摘抄

2021-02-22 02:0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摘抄

  《直到找到你》是一本由[美]约翰·欧文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8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一):如何拥有爱人的能力

  1.关于真相。我们所坚信和笃定的也许是别人早已设好的局,思辨而深刻的看待我们周遭的世界,认知我们经历的一切。 2.关于原谅。生命短暂,希望我们的一生拥有更多美好,不要让愤怒与憎恨蚕食我们的时间,耗尽我们的生命。 3.关于爱的能力。我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仍旧不会爱,缺乏爱人的能力,怎么破囧。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二):直到找到我自己

  “如果我午夜依旧未归,你会把我锁在门外?你是否还会需要我,你是否还会喂饱我,当我已经六十四岁?”

  欧文的书基本都是大部头,直到找到你这部是厚中之厚,每天翻阅加上周末集中时间观看,花了一个人半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里的故事还是那些要素,缺失的父亲,摔跤场,年长的女性,妓女,同性恋,主角成长的迷惑,不由自主地陷入一些麻烦,但结局都找到了救赎。这本书里的人物故事情节太多,更像是杰克前三十几年的人生记录,与文章主题主线相关联的是第一、四、五节,也许二三节展示的杰克生活细节是像让我们更了解杰克。一节节展示的剧情乍看是意料之外,细思又都在情理之中。

  中间也很意外直到作者点出,杰克一直都在演戏,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生活里,他没有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情感和经历,他不仅需要找到父亲 更需要去找自己。

  看这本书,意识到我喜欢欧文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和他在各本书里被动接受事情发生,迷糊无助焦虑的主角有共情,而那些主角因为个性特质吸引到的人所做的事是我想但现实中不可能会做的事情,而他们在故事的结局,亲友的温暖都让他们找到了自己。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三):装主卧阳野生Ug,非洲一定紧联

  装酒店式开34无中介费近中关南庄电梯房,朝南主卧2600,限女生

  才开始金额欧冠卧转租

  我们无法要求在当时的莫里哀拥有和现在的我们同样的思想和态度。但可笑的是,如果他笔下的女性确实存在,在那个时代就存在又是如此冒犯了名噪一时的剧作家让他不得不写部剧去讽刺她们的话,那她们是多么的先锋而勇敢啊。此时的我们,受到的阻力怎么说也要小过当时,却尚且还不能像她们那样决绝,那么在那样的时代敢于与几乎所有人的价值观——跟莫里哀这种剧作家的价值观抗争从而让他把她们当做永远的笑料的勇气,几乎让这部可悲的作品成为了对她们的赞歌。

  我并不惊讶在那样的时代会有这样的作品,我惊讶的是它居然上演至今,还是来自女权的发展要比中国好上太多的法国。不仅如此,身为女性的导演仿佛还嫌几乎所有的丑角都被女性扮演这个设定还不够似的,把特里索坦也变得十分女性化——其实我很讨厌这样刻板印象和粗暴的34两性划分,但让他穿上高跟鞋一头长发的动机,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表达。于是就这样,剧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丑角,也向女性阵营靠拢。你不能不去想这做法背后的用心险恶,仿佛雌性荷尔蒙是影响智商的传染病34,男人染上了也会变得愚蠢可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法国的女导演排出来这样的作品,几近罪无可恕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四):装主卧阳野生v5,非洲一定紧联

  装酒店式开v1无中介费近中关南庄电梯房,朝南主卧2600,限女生

  才开始金额欧冠卧转租

  我们无法要求在当时的莫里哀拥有和现在的我们同样的思想和态度。但可笑的是,如果他笔下的女性确实存在,在那个时代就存在又是如此冒犯了名噪一时的剧作家让他不得不写部剧去讽刺她们的话,那她们是多么的先锋而勇敢啊。此时的我们,受到的阻力怎么说也要小过当时,却尚且还不能像她们那样决绝,那么在那样的时代敢于与几乎所有人的价值观——跟莫里哀这种剧作家的价值观抗争从而让他把她们当做永远的笑料的勇气,几乎让这部可悲的作品成为了对她们的赞歌。

  我并不惊讶在那样的时代会有这样的作品,我惊讶的是它居然上演至今,还是来自女权的发展要比中国好上太多的法国。不仅如此,身为女性的导演仿佛还嫌几乎所有的丑角都被女性扮演这个设定还不够似的,把特里索坦也变得十分女性化——其实我很讨厌这样刻板印象和粗暴的v1两性划分,但让他穿上高跟鞋一头长发的动机,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表达。于是就这样,剧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丑角,也向女性阵营靠拢。你不能不去想这做法背后的用心险恶,仿佛雌性荷尔蒙是影响智商的传染病v1,男人染上了也会变得愚蠢可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法国的女导演排出来这样的作品,几近罪无可恕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五):装主卧阳野生Ry,非洲一定紧联

  装酒店式开5m无中介费近中关南庄电梯房,朝南主卧2600,限女生

  才开始金额欧冠卧转租

  我们无法要求在当时的莫里哀拥有和现在的我们同样的思想和态度。但可笑的是,如果他笔下的女性确实存在,在那个时代就存在又是如此冒犯了名噪一时的剧作家让他不得不写部剧去讽刺她们的话,那她们是多么的先锋而勇敢啊。此时的我们,受到的阻力怎么说也要小过当时,却尚且还不能像她们那样决绝,那么在那样的时代敢于与几乎所有人的价值观——跟莫里哀这种剧作家的价值观抗争从而让他把她们当做永远的笑料的勇气,几乎让这部可悲的作品成为了对她们的赞歌。

  我并不惊讶在那样的时代会有这样的作品,我惊讶的是它居然上演至今,还是来自女权的发展要比中国好上太多的法国。不仅如此,身为女性的导演仿佛还嫌几乎所有的丑角都被女性扮演这个设定还不够似的,把特里索坦也变得十分女性化——其实我很讨厌这样刻板印象和粗暴的5m两性划分,但让他穿上高跟鞋一头长发的动机,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表达。于是就这样,剧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丑角,也向女性阵营靠拢。你不能不去想这做法背后的用心险恶,仿佛雌性荷尔蒙是影响智商的传染病5m,男人染上了也会变得愚蠢可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法国的女导演排出来这样的作品,几近罪无可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69205/?start=9jY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六):直到找到你 直到找到我

  我们的人生故事,搭建在一个个记忆板块的铆合之中。

  看似连续的完整的记忆板块,时常被错构着。

  恐惧和羞耻、悲伤和愤怒,让板块的搭建次序变得不可控。

  青年时,我们用合理化的瓷砖铺满外墙,让人生之塔高耸而亮丽。

  及至中年,登塔而苍凉。不禁重新审视过往,惊觉塔不是塔。

  理智有涯,信仰无极。忘却没有意义,唯宽恕得永恒。

  这就是我们各自的人生之塔。从生到死,立地为碑。

  所幸我们有不曾离去的爱人,天涯咫尺的亲人。

  所幸我们还懂得珍惜。

  这是杰克的故事,欧文的故事,你我的故事。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七):书评

  这本小说的语言也很简单,典型的美国当代小说的语言风格。叙述平易,没有什么艰深的词汇和表达。小说的故事梗概:Jack Burns是我们的主人公,他的记忆始于4岁时跟随母亲在波罗的海诸国穿行,母亲说是为了追寻他的父亲。说他的父亲是个花花公子。Jack Burns的父亲William Burns是个风琴弹奏者,虔诚的宗教狂热者,同时也是个疯狂的追求纹身的人,在自己的身上纹满了乐章:都是宗教音乐,巴赫是他的最爱。Jack的母亲Alice就是因为William来找自己父亲纹身认识他的。小时候的Jack的记忆是任由妈妈告诉他的故事塑造而成的。所以他觉得母亲是个受害者和被抛弃者,带着他追寻父亲,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父亲不要他们的命运,带着小Jack回到了加拿大。Jack Burns是被读者看着长大的,作家让我们跟随他从幼儿园到中学,高中到大学。小时候的Jack继承了父亲的样貌,从小也就是个womanizer,受到女人的追逐。幼儿园就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Emma Oastler,比他大的女孩。Jack Burns也一直受到比他大的女人的吸引。Jack的妈妈回到加拿大后成立了自己的tattoo工作室,同时于Emma的母亲Leslie成了lesbian couple。虽然有这样残缺的家庭,Jack成长成为颇为正常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同Emma一起搬到了洛杉矶,并因为自己的表演天赋最后成为了好莱坞著名的演员。Emma称为了小说家,并在去世之前留下自己小说改编的剧本让Jack完成剧本的改编,署上自己的名字。Jack最后完成改编并拍摄了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这里当然是虚构的哈哈)在Jack这些成功的背后,他的人格也是由于童年的经历和母亲的关系而存在很多问题。母亲由于癌症的死亡,揭露了很多以前Jack相信但是却并不是事实的谎言。Until I find you原来是母亲当年痴迷爱上William时纹下的纹身。Jack最后在自己心理咨询师和幼儿园老师Miss Wurtz鼓励下,再次游历波罗的海诸国,重新拼凑起童年的记忆,最后重组了当年发生的故事,得到真正的事实。原来William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Jack母亲对于他的描述都是捏造的;Jack的母亲Alice是因为爱但是得不到William所以利用儿子Jack来要挟William,当年不是William躲着他们而是Alice带着Jack到处奔波,William跟随着他们。最后Alice使得William放弃主动与Jack接触。Alice最后通过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Heather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三人得以在瑞士苏黎世团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John Irving替我们娓娓道来,一共写了822页。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大半生,有悲有喜,曲曲折折。最后引用英国卫报的评论:On of Irving’s defining traits is his skill for mixing tragedy with comedy, the rough with the smooth, and in Unitl I find you he shows no sign of losing that skill.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八):威廉·伯恩斯与鲍勃·迪伦的关联:一个脑洞的发挥

  

约翰·欧文(John Irving,1942-)是美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评论界将其与狄更斯和塞林格相提并论,认为欧文是过去三十年来美国最受欢迎且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2005年,欧文出版了他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小说《直到找到你》(Until I Find You)。这部小说的半自传性质和“寻父”主题尤为媒体和读者所津津乐道,但相比之下,《直到找到你》中另外一条主线却鲜少得到关注。

在《直到找到你》中,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传奇摇滚乐明星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的音乐如一条主旋律贯穿整部作品,成为解读这部小说的重要切入点。迪伦作为嬉皮士文化的精神领袖,身为嬉皮士的艾丽丝就是他的忠实粉丝。迪伦的音乐不仅陪伴着她的生活和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诠释她一生的重要注解。艾丽丝的形象随着迪伦音乐在小说中的逐渐呈现而渐趋丰满。

迪伦的歌词首次在小说中出现,是在艾丽丝为了报复威廉而做出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后,决定带着杰克返回多伦多之时。迪伦的歌刚好与艾丽丝此刻的心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天色破晓,公鸡开始啼鸣,你看向窗外,而我已远走。……因为你,我踏上旅途。别想太多,这样就好。”

这段歌词来自迪伦的《别多想了,这样就好》(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同样为了爱人而开始旅行,同样以与爱人的分离而结束。但艾丽丝与歌词主人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歌词主人公因为爱而选择离开,艾丽丝则因为与爱人的决裂而不得不放弃。前者充满了一种放弃后的洒脱,后者却弥漫着失恋后的无奈与沮丧。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艾丽丝而言,鲍勃·迪伦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他也是威廉,这个她曾经为之心碎并对其痛恨终身的昔日挚爱在她心中的替代者。小说中有关威廉的外貌描写也暗示了这一点。从艾丽丝的老友、刺青师“森林医生”口中,杰克第一次听到有关威廉外表的描述:

他留着长发,长度到肩膀。他动起来像个运动员,但看上去像个摇滚明星,不过穿得要更体面些。

而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叙述者终于向读者揭露了威廉的真实相貌:

和许多音乐家一样,威廉·伯恩斯也有着瘦削的身材。他的脸型精致,甚至有种阴柔的美感,加上他留的长发,威廉更像是个摇滚歌手,而不是管风琴师——更像是摇滚乐队中的主唱(或是弹着电吉他的雌雄莫辨的瘦削男人),而不是一个茜瑟说的那种“演奏键盘乐器的人”。鲍勃·迪伦在1966年的伦敦(图源:网络)

小说直到结尾才直接正面描写威廉的外貌,其目的显然不只是对威廉外貌的简单展示,更是对艾丽丝谜一般的人生的终极揭秘。威廉的容貌至少部分解释了艾丽丝终身痴迷鲍勃·迪伦的原因:两者在容貌气质上的相似促使鲍勃·迪伦成为了威廉的替代。

“直到找到你”被艾丽丝刺在了胸口,这里的“你”指的是谁呢?这个人不是威廉,也许并不是真正存在的人。不过,结合艾丽丝的嬉皮士身份来看,也许不难推测,“你”很可能指的是艾丽丝毕生的精神归宿——鲍勃·迪伦与他的音乐。

鲍勃·迪伦的音乐贯穿于《直到找到你》,使整部小说充盈着一股浓浓的忧伤和淡淡的怀旧气氛,展现了嬉皮士这个以反叛著称的群体的另一面:在他们反叛的背后,也隐藏着他们因与社会的疏离而导致的无以复加的孤独感 。

除了鲍勃·迪伦的音乐,弥漫于小说间的忧郁气息还与约翰·欧文本人的遭遇有关。杰克的遭遇,正是现实生活中欧文遭遇的翻版。1942年出生的欧文,两岁时父母便离婚,由于母亲在离婚协议上写明父子间不能互相探访,欧文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在欧文看来,母亲随意剥夺他们父子间探视权的做法令人难以接受。因此,和杰克一样 ,欧文也生过母亲的气。他是由亲生母亲和继父共同养大的,直到年近四十岁时,他才得知自己的生父是一位“二战”中的美军飞行员,他驾驶的飞机在缅甸被日军击落,侥幸存活后经中国辗转回到了美国。但欧文除了生父的名字,其他的信息一概不知。为此,欧文在小说《直到找到你》中按照自己的想象将父亲虚构成一个神秘的老嬉皮士,并在小说结尾让父子最终团聚。所以,欧文也将这部小说称为“一本关于创造我们想要的记忆之书”,并坦承它是“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编造的一些虚假的记忆”。

(原文发表于《文艺报》,有删减)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九):一段人生的多重讲法

  约翰·欧文的长篇总是长而复杂,因此他的一本书与另一本之间的间隔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直到找到你》夹在《第四只手》和《绞河镇的最后一夜》之间,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中文版在2019年面世。

  在第三次还是第四次读这本书之前,我花了些时间啃完了欧文最新的一部作品,2015年的《神秘大道》(Avenue of Mysteries)。之所以用“啃”这个词,是因为年过七十的作家的写作呈现出近似迷宫的特质。从让欧文获得世界级名誉的《盖普眼中的世界》开始,他的故事往往是以下事物的大杂烩:家庭之爱、天主教信仰、摔跤运动、马戏团、男扮女装者、异国情调(欧洲或南美或东南亚)。他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他还是她,通常体魄强健,有诸多性格上的缺点,容易被欲望牵着走——还经常是创作者,譬如写小说的,于是其纷乱的个人遭遇折射在作品中,进而形成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书中书、书中剧。欧文的另一个恒久主题是单亲,强韧的单身母亲,缺失的父亲,被剧场、摔跤场和图书馆熏陶着长大的孩子。《神秘大道》糅合了以上种种,讲述一名跛脚墨西哥裔英语作家在东南亚的古怪旅程,他的日常因为弄错剂量的心脏病药物而变得飘忽,过去不断闪回,揭示出他和妹妹作为捡垃圾的孩子在墨西哥的孤儿院和马戏团的过往。

  从让人头晕目眩的《神秘大道》回到我以为算是熟读的《直到找到你》,先是松了口气,继而发现,放心来得太早了些。无论多少次阅读欧文的小说,即便知道后续情节,仍会有坐过山车般的震颤。

  就欧文而言,这一次,故事的主题算得上简单:一个身心俱疲的电影明星寻找父亲,寻找被母亲的谎言掩盖的种种童年真相,最终找到自我的故事。杰克·伯恩斯便是这位明星。书的开篇,他四岁,结束时,他三十八岁。杰克幼年时,身为刺青师的母亲艾丽丝带他离开故乡苏格兰,旅行穿过大半个北欧,为的是找到他的生父、“不断沾花惹草”的管风琴师威廉·伯恩斯,求其回心转意。意识到威廉将不会和自己结婚,艾丽丝带着杰克去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同样是威廉待过的地方。她甚至让杰克念了威廉曾执教的圣西尔达女校——该校刚开始招收男生。被年长的女孩们包围,成了杰克抹不去的童年阴影。

  也是在圣西尔达,杰克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艾玛。高大强壮的艾玛和她恐怖的睡前故事,影响了整个一届的小不点儿们。杰克的父亲的传闻和这个男孩的长相,让艾玛对他投以了强烈的关注。巧的是,艾玛的单身母亲和艾丽丝开始交往,这两个年龄悬殊的孩子因此成了没有血缘的家人。具有八卦心的读者也许会以为,接下来将出现姐弟恋的情节。然而等着少年杰克的是另一种命运。他将会成为一名摔跤手,并被摔跤教室一名中年女子诱惑。

  年长女性对未成年男孩的性侵,究竟会在后者的内心投下怎样经年不散的阴影?杰克·伯恩斯或许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多年后,直到他成为明星,成为众多女人的幻想对象,那道阴影从未消失。少年时,是艾玛拯救了他。也是艾玛一手将他推向银幕,甚至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为他将要出演的角色而写。不过,欧文显然不满足于只让艾玛一个人担任书中的“创作者”,杰克将会发现,他的整个人生建立在另一份创作的基础上。作为母亲的艾丽丝的谎言,让杰克一直笃信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真相则复杂得多。

  杰克的心理医生让他按时间顺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杰克回顾了自身,重新体验那些灿烂或灰暗的瞬间。他终于鼓起勇气,重走北欧之旅,试图看清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着他见到故旧们,一个个谎言被戳破,杰克开始恨他的母亲。阅读第二次旅程的过程中,我甚至觉得杰克最幸福的是悬而未决的年轻时代:他和艾玛住在洛杉矶一座被某餐厅后厨垃圾桶气味侵袭的房子里,他尚未成为演员,在餐厅端盘子,艾玛在写《废稿读者》。他们未曾想到,她的第一部小说将成为畅销书,并改变两人的生活。他们不是恋人,比姐弟亲密。每当外出用餐,总是由不喝酒的他开车带艾玛回家。车驶在沿海公路上,他们的一侧是城市的灯火。

  那种让人想按下暂停的青春的瞬间,一定也是欧文本人经历过的。因为,这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小说。无论是单亲家庭,少年时的不堪经历,还是杰克拿到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领奖幕后花絮,都有迹可循。欧文曾用第一人称写这部小说,心力交瘁之下,最终改成了不那么有代入感的第三人称。这也是他最长的小说。近乎没有节制的写法,是因为他有太多的自身的片段要容纳其中。

  就像《盖普眼中的世界》《寡居的一年》,书中书和书中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杰克小时候演的话剧,长大后参演的一部部电影,艾玛的小说,杰克让人记住的台词和桥段……细节堆砌出一个宛如真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个叫杰克·伯恩斯的电影明星,擅长演男扮女装者,他本人不是异装癖,他有个全身都是刺青且充满宗教热情的管风琴师爸爸。

  最后,杰克找到了威廉,也找到了心可以落脚的港湾。他尚未原谅母亲的谎言。人生如果是一种叙事,属于他的叙事曾被严重篡改,他要学会重讲那个故事。

  如果说多次的阅读能让人对一部小说有从浅到深的印象,那么在几回重读后,我仍然因欧文的毫不节制感到少许挫败。且不说这本书里有全世界那么多的刺青师……直到倒数第二章,仍有层出不穷的新人物和新状况。光是记住对应的人物角色就够让读者烦神的了。同时也不免有些敬意,为如此庞大的具有雄心的写作,欧文似乎总是试图用一本书容纳一个时代。2020年,他的新书《黑暗如新娘》(Darkness as a bride)即将面世。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的《针锋相对》(Measure of Measure)——

  “若我必将死去,我将邂逅黑暗,如新娘般,用我的双臂拥抱它。”(If I must die/I will encounter darkness as a bride/And hug it in mine arms.)

  《直到找到你》读后感(十):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杜甫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崔钰写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两句评价因为文字本身的重量加上作者的足够优秀,让它们成为千古名句,连带着搜狗输入法都知道。它们胜过对李白和李商隐的所有夸奖。很多人不知道约翰·欧文,却知道村上春树,而“欧文是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看过《苹果酒屋的法则》,再看《直到找到你》,这句评价丝毫不夸张。我非常非常喜欢欧文的文字。 欧文是真正的文学宗师。从《苹果酒屋的规则》到半自传性的长篇小说《直到找到你》,篇幅越来长,从700多页的52万字到了800多页的70万字。皇皇巨著,看上去又厚又沉,但他写的非常好,即使是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只要翻开这些书,就会跟着书里的人物走,跟着他们欢喜而欢喜,随着他们悲伤而悲伤。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能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但只要沉浸到欧文构建的世界,书里细腻的情感能让人手不释卷。 《直到找到你》是欧文半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主题是通过杰克半生“寻找父亲”最终找到自我。 四岁时,杰克是母亲的小演员;十四岁时,他是学校舞台上的“邮购新娘”;成年后,他功成名就,是光芒四射的好莱坞巨星。他从小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因为花心和不愿意承担责任抛弃了他们母子,他曾经跟着母亲辗转欧洲各地去寻找父亲。然而,多年后,他却被人告知他的幼年有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所有他深信不疑的记忆被母亲有意地虚构,经历也被虚构和篡改……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人生真相?杰克为了找到父亲,找回童年,再次踏上了北欧大陆,开启了延续多年的追寻。 欧文的作品,我只看过两部:《苹果酒屋的规则》和《直到找到你》。无论是在孤儿院长大的荷马没有血缘、却在精神上一直指引他的拉奇医生,还是在杰克的成长中一直缺席的父亲威廉,两个父亲对两个男孩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杰克的妈妈是个刺青师,师从自己的父亲。“睡在针尖上”的少女对教堂的管风琴师威廉一见钟情。少年男女情投意合,很快有了杰克。然而,爱上威廉的少女不止她一个。威廉跑了,年轻的艾丽丝挺着大肚子去追。等她生了孩子,就带着孩子一起追。 这种生活结束在杰克四五岁时。“明年这个时候你要上学了,如果我们那会儿还是没有找到你父亲,我们就彻底忘掉他,继续我们的生活。” 妈妈的话令他震惊,也让他确定自己被妈妈爱着。在此之前,他没有想到,他的入学在妈妈心中比寻找到威廉更加重要。 但根据妈妈的说法,杰克在成为演员之前就已经是演员了。但杰克最生动的记忆是他迫不得已紧紧抓住母亲的那些瞬间。 威廉·麦克斯韦尔在《再见明天见》里说:“回忆,比如一个时刻,一个场景,一种事实,它们被保存在脑海中,因此得以从遗忘的冲刷中留存。然而,回忆真的仅仅只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而已。故事一直在脑中循环着,并且随着每次讲述发生变化。讲故事的人可能会把其中的不同元素重新组合,以达到某种目的。”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乍看好像它很客观,过去发生了、经历过了所以才被记得,那肯定不会是虚假的。事实上,在这任何一个过程,都会对记忆进行再度编码对它重新构造。威廉回忆第一次想要伸手去拉他妈妈的手的场景时,很可能已经是他做过了无数次。 即使没有人的刻意设计,我们自己也会篡改我们的记忆,并根据所见所闻重新组织,让记忆看上去更加合理。 爱丽丝失去了威廉,在后来的日子,她可能和别人有过短暂的关系,但她与莱斯利的关系是唯一维持到了最后。 莱斯利的女儿艾玛是杰克最好的朋友,是她一手策划并成全了杰克演员之外的编剧身份。去世以后,她把自己的遗产包括著作都留给了杰克。 艾丽丝和艾玛都曾经对杰克说:“不要和莱斯利上床。”成年后的杰克继承了父亲多情和花心,有很多异性伴侣。然而和他最亲的是艾玛。 演员黄秋生,幼时被自己的父亲抛弃。最近他公开寻父,找到了从未谋面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从哥本哈根到斯德哥尔摩,从奥斯陆到赫尔辛基。杰克在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二十八岁的茜瑟。 与黄秋生和哥哥们一样,让杰克和茜瑟相聚,是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同一个父亲,他们血管中有着共同的血缘。 杰克最终在苏黎世找到了父亲,同样“睡在针尖上”的威廉。他找到了家,也找到此生“唯一的观众”。找到“他”,不只是找到父亲威廉,还有找到自己的“杰克”。 《直到找到你》里絮絮叨叨,从杰克的幼时、少年,写到了他成年,直至他成熟。欧文用看似流水般的日常,写杰克的经历和他身边来来往往的人。这些人生碎片看似一盘散沙,却组成了杰克的大半生。欧文的语言精准,他精细地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所思所想,诚实地面对人生中的幽暗晦涩,抵达了人性的复杂幽微。这些复杂的关系,尤其是杰克被欺骗的记忆和真实的过往,其实是人和人之间复杂的张力。那些两性之间的角力和暗涌,情欲里的虚妄,看似复杂冗长,有欺骗、摇摆,其实主题还是“爱”啊! 故事里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欧文没有批判,相反以冷静的旁观者角度,写人生奇情下掩藏着爱的底色。 畅销书作家海岩,童年时父母离异。15岁时离开家,独自生活。结婚生子后离婚,他带着儿子过。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要么独自一人,要么只有父亲。 和海岩一样,欧文作品中也带着浓厚的个人印记。他的母亲拒绝讨论他的父亲,欧文借杰克写他自己,寻找父亲,和自己的人生和解。杰克就是欧文自己人生的一种可能,是一种对平行世界的想象和探讨。欧文带领着我们走过杰克人生的千山万水,无论命运是否颠沛流离,无论命运是否曲折离奇,他利落清晰地走出困境,和命运握手言和,最后因为爱,找到归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