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4 02:0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下》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读后感(一):村上的胸怀

  为什么年纪越长就越喜欢村树了呢?还是作者的个性实在太让我欢喜。没想到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对沙林事件的62位受害者一一进行采访,试图去还原那个当下,什么情况?政府怎么做的?医院什么反应?看下来后大致有了一个清晰的全方位观感。

  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全民的隐忍,哪怕想吐哪怕难受哪怕不舒服也要一忍再忍,也不能大声疾呼,就像一位在美国呆过的女士说的那样,如果在美国,恐怕大家在地铁里早就喊成一团了。书本最后的尾声也道出了村上的大胸怀和不伪善,就是这个世界最后并不是声讨什么谩骂什么,我们需要自省想一想多种可能性,在所有叙述者当中尽量去还原当下的录音,不评判不怀疑不审视,尊重每一个受访者对于记忆的再“组织”

  《地下》读后感(二):灾难来临之后,重建才是主要命题

  这是和记录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或是爱情题材很相近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期间恰好赶上两名租客带着孩子自杀的事情,我了解了一下,似乎也是因为邪教。沙林毒气事件也是源于奥姆教,作者采访了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本来是想养成做书摘的好习惯的,但是通篇读下来,也没有几处想要记录下来。

  旁观者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总是很难感同身受的,但不妨碍我内心觉得压抑和惋惜。我想作者写这本书,不仅是想记录历史真相,更想呼吁社会关注因突发的事件而受害的人们吧。很多受访者都说,自己在经历过沙林时间之后,变得记忆里下降,视力下降,睡觉做噩梦,生活失去动力,但是因为这些都无法直接和沙林毒气联系起来,所以也只能自己忍受。

  这本书的受访者也很有日本特色,大部分日本人在遭遇毒气的时候,为了不给人添麻烦,都是强忍着不适,很多人还坚持去上班,甚者就医了还要给公司打电话表示歉意。

  在灾难来临的之后,重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地下》读后感(三):地下隐藏的日本文化

  最感动的还是明石兄妹的故事,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努力生活啊,妹妹也要感谢家人,没有放弃。关于物语这个词,在译者写的地下和1Q84的关系这篇里,第一次遇到,还是有些不太明白。读了那么多受害者的口述,还是无法完全地感同身受,但能理解那种恐惧和无措之感,起码读完这本书,做地铁我真的慌了。其实受害者在站内的遭遇大同小异,但让我努力看下去的动力是想完全知道事情的真相,想了解受害者的感受和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纵使经历相似,但感受因人生阅历等将会完全不同。此次地铁事件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从理性角度说,当时日本的社会体制例如医疗体系 社会治安等等存在很大的问题,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民众缺少一种危机感,明明乘务员大喊快逃,很多人还是慢悠悠地走出去,这当然有政府宣传等媒体很大部分的原因。至于松本沙林事件,就算找到了一些奥姆的苗头,在这个体制下,地铁事件也很难阻止。让我很惊讶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那种倔强,乘务员就算已经神智不清也要留在地铁站疏散乘客,当然也有惊慌失措的一面,有些公司职员爬着也要去公司上班,“到了公司再说吧”的这种心态,有一位甚至还在公司做了广播体操,明明都那么不适了。

  《地下》读后感(四):地下

  读这本书,是在从东京回来以后。因为亲自乘坐过千代田等诸多线路,或许还正巧经过事发的车站甚至车厢,才得以对本书中纪实性的文字产生诸多共鸣。 除开错综复杂的线路和昂贵的交通费用,我很钦佩日本交通的有序与体贴,从女性专用车厢的存在,到需要在人多时关闭手机来确保心脏起搏器使用者能接受到信号的特殊席位,再到封闭式车厢的设置,都让我感觉到人的温柔。谈这些是因为赴日的经历让我得以在脑中构建一张网,对《地下》的细节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这本书我的评价是:很有意义。一则,它让我接触到另一个时空的日本东京,世人通勤之群像、在那个时刻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些东西真实地展露在眼前。奥姆真理教、沙林倒像是次要的东西了。二则,村上不接受正义与无序的全盘对立,他质问读者,谁是绝对自由的呢?谁能保证自己的物语是不受外物影响的,百分百属于自己的呢?是了,我也正是牺牲了部分自由,以换取生活在某种秩序之下的权利,以不为人所知的,近乎sub的心态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啊。三则,下学期开始辅修复旦新闻,村上写这本书的心情,很大程度鼓舞了我。 另外,也由此确定了下一本要读的书:闻名已久的《IQ84》,因为已然了解了村上创作的该书两大基础,即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很是期待。

  《地下》读后感(五):《地下》

  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以当事人个人背景和回忆的raw material呈现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看到后来肯定会觉得重复性比较强,尤其是当天经历和病症这里。但是从村上写这本书的目的来说,其中之一就是想将真实的经历和回忆保留下来,而不需要从读者可读性的角度考虑,毕竟不是一本有情节的虚构小说。 最喜欢看每个人上来介绍自己的背景,能够了解到真实日本工薪一族的生活。不知这是不是村上以这种方式写的背后意义之一。 另外可以看出,日本普通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差的。同时,大部分人对于周围发生的事,出事的人,也有种比较漠视的感觉。心理活动很多,但付出去帮助别人的行动少。 同时,也是村上写本书的目的,通过当事人口述可以看到,政府系统、各部门应急系统也是乱作一团。另外除了应对不利,后期在审判过程中,也像村上提到的,冠冕堂皇的说一些明显是正义对抗邪恶的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却并不能产生更深远和实际的意义,不能让全社会学习到教训。 如果没有最后几页村上的自述,本书的价值可能也不会那么大。虽然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本书立意是很高的,但同时这本书也是有私心的,有点像村上做的一个社会学课题。目的不仅是让读者、相关方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真相的认知,同时也是通过采访和创作的过程,挖掘自己内心的过程。就像他自己所说,通过这个过程,他更明确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职责——让“垃圾”、恶的、模糊暧昧的部分,从自己的人生中根本性的剔除掉出现和存在的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帮助读者认清并剔除。看了这本书,对于村上很多作品的出发点和构建的世界,有了更多合理性的认识。

  《地下》读后感(六):用心的记述,但过于冗长

  《地下》是村上春树先生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记录了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袭击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内容,受访者多达60余人。

  首先,先生的行动力让人佩服,其忠实记录的作风也让人感动,先生的文字让我们得以走进每个受访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内心。

  但是,这部纪实文学也有着很明显的缺点:过于着眼于受访者的受害经历,导致大量描述记录有很多雷同,读多了就显得过于疲劳,无论多么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剧,在同一写法的记述下都会显得千篇一律,冗长重复的描写受害者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只会无限次地揭开受害者可怜的疮疤,而作为旁观者的读者则会因“疲劳”而显得冷血。就好像一个残疾人,他不需要强调自身的缺陷也能博得人们本能的同情,可是他如果一味强调自己的不幸,那就是卖惨,连应有的同情也得不到了。所以,此书虽好,但是在材料筛选上也存在明显问题。

  其次,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地下》的思想性偏弱,它只做到了第一步忠实记述,而没有深层次的思想探讨,奥姆真理教事件本身是一个思想性的社会问题,但是村上先生似乎弱化了这方面的分析,这对作品整体的可读性大打折扣,会让相当一部分人半途而废(当然,先生在地下2中也对邪教成员进行了访问,但是仍以记述为主,对于缺乏思辨性思维渴望从书中获得明确结论的读者而言很不友好,但是正文后附上的与河合隼雄先生的对谈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是作者自身的见解依旧模糊不清)

  《地下》2部曲的纪实文学地位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此书内容安排并不十分友好,希望大家能耐心读下去,毕竟,我们也要学会自己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结论,而非依赖作者对我们的施舍。

  《地下》读后感(七):不停打成村下春树而不自知

  关于这本书,吸引我开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是村上写的应该是第一本非虚构的书,于是我就产生了好奇,这么一个有名的作家在写非虚构是什么样的场景?不过实话是,我一本村上之前的书都没有看过,就像很多明星(虽然不应该这样类比),从来看过其作品(或者作品很一般完全没有印象),但是他就莫名其妙存在在我的脑海里,只以一个名字的身份存在着。

  第二,现在一些线下的书店,或者线上的软件(个人更倾向于书店),会互相借鉴对方的排行榜,或者新书速递,所以这本书就这样莫名的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一遍遍,线上及线下。

  第三,这是一本描述类似恐袭的书籍,我对于经历了如此灾难的人们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无意冒犯),就像村上在自己写作目的及方法等写到的,很想知道这些人之前做什么的,发生时在做什么,事情结束后时如何处理,如何生活的。

  关于本书的个人看法:

  实话说我没有读完,读这本书中间调查的内容,就像是写论文时候看五、六个文件夹,上百篇文献一样,同一主题,同一研究方向。就要开始疯狂深挖内在规律及含义。感谢村上先生中间部分排列的非常严谨工整。但是看到一半以后我就直接跳到了最后村上自我总结的部分了。(依旧无意冒犯受害者,我理解每个人在发生如此事件之后产生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地下。我理解,是每个人不敢面对的,逃避的这一状态指向的源头;是应该解决,却似乎连面对的勇气都需要积攒的一个困境。事件总是可以激发人性的光辉或者弱点,社会的不稳定及体制的不健全。但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如此不稳定不健全甚至不健康,依旧可以错的数年而无法更正。这就是地下。

  群访这个工作本身其实非常有意思,在于你一下子可以因为一件事情感受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反应,不加修饰,不加个人评判是很难的,即使改动一个标点,或者删除一个语气词其实都有可能改变原有的语境或者受访者的状态。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这种方法的难点和魅力。

  这本书翻译还是有一点难搞,不少地方我都无法理解中文的内容。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理解力不到位。但是看总结部分的时候,真的是玄而又玄。

  《地下》读后感(八):人最重要是有选择权

  这是一件无差别杀人事件。

  受伤和因此去世的人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在一个最普通最日常的日子,会遭遇这样的意外。

  世事的无常,让人感到了巨大的无助感和空虚感。

  而灾祸之后的故事,我们作为旁观者或许只是在当时了解一番,但是之后他们所承受的二次伤害,却一直没有人来关心,甚至无法理解。

  村上春树所做的就是给予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承受的痛苦和他们的所经历的伤害可以说出来。

  不能沉默,不能忘记,是这些接受采访的人最大的出发点。让这件事成为一个警钟,让事情不再有重复的机会,是最为重要的初衷。

  看完后,会发现:在当时遭受了沙林伤害的人们,身体上出现了各种不适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个念头是坚持上班。

  这在那些已经上班好几年的人身上尤为突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暂时是无法体会。

  第二个发现是,遭遇横祸后,人们会做出巨大的改变。

  一直无法下定决心离婚的人,很快就办好了离婚证;工作了十多年的公司最终选择离开。

  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的时候,才有那种一鼓作气的勇气。人生有多少次,这样的勇气呢?或许正是这样,所以不少人喜欢看那些带有最后心愿的上路寻梦的电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很难鼓起勇气,做出巨大的改变。

  第三个发现是,人不能放弃自我的决定权。

  在第二册中,更关注的是奥姆真理教的人的想法。

  他们大多数人是对现世生活的厌倦,常常感觉到无意义与空虚。因为无法在实际生活上,找到人生的意义,于是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决定权交付给宗教,以此减少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正如文中的这段话:

皈依奥姆真理教的大部分人看上去都好像为了获取麻原授予的“自律性动力程序”而将自我这一宝贵的个人资产连同钥匙一并交给了麻原彰晃这座“精神银行”的外租保险柜。忠实信徒主动放弃自由、放弃财产、放弃家人、放弃世俗性价值判断基准(常识)。正常市民想必大吃一惊:“何苦做那样的傻事!”但对于他们则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那是极为惬意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交付给谁,往下就无须自己一一冥思苦索和控制自己了。

  无论选择有多痛苦,思考有多纠结,人的本身最重要是自己,这始终不能将此拱手赠予他人。

  《地下》读后感(九):事件与反思

  村上春树这本采访集源于他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受害者家属来信,在思考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写到:“更让我深深怀有危机感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当天发生无数过失的原因、责任和导致其产生的原委以及由这些过失引起的后果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未作为信息向一般公众彻底公开。”

  村上觉得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有良知去负担起社会责任,把事件客观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只看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于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采访集。

  在采访中可以看到几点共性:

  一是社会对恐怖袭击毫无准备,没有任何应急预案,各个机构的应对反应迟缓。即使是医生、警察等专业人员,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二是两重伤害,毒气造成的身体伤害和后续的精神创伤(PTSD)。精神创伤一部分是由事件本身造成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媒体、公司、受害者身边的人造成的。

  三是发现日本人对工作的责任心特别强,大部分人在不知中毒但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心里想的都是要去公司上班、不能耽误工作。日本人也是个不爱给人添麻烦的民族。受伤的人发现不对劲也是默默忍耐,尽量不表露痛苦,甚至因为表露痛苦而觉得害羞。这也同样造成了伤后不易倾诉,而使得精神创伤更为严重。

  受害者也分为了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绝大部分的被采访者,基本都已回到了工作岗位。他们的经历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这虽然不可避免,但读多了确实略有乏味)。其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地铁工作人员的采访,在坚决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还清理有毒物质、疏导群众,有几位同事也因此牺牲。

  第二类是重伤的受害者。书中记录了一名三十岁的女性,名叫志津子。因为受毒气影响比较强烈,差点变成植物人,虽然后来在慢慢康复,但身体大量功能受损,无法自由行走和表达。

  第三类是去世的受害者。书中记录一名三十来岁的男性,和田荣二,去世时妻子怀孕。

  后面两类因为无法直接采访,都是通过采访受害者家人,来了解沙林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两部分我几乎都是哭着看完的。尤其是荣二母亲的采访,母亲对儿子出生时的体重、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儿子的成长经历也历历在目,这种丧子之痛可能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最大的悲剧就是幸福的家庭被毫无征兆地摧毁殆尽。

  文后,村上还对整件事件进行了反思,他也感慨到“人这东西、人生这东西,凝眸细看之下,原来竟各有各的深奥”。对这次事件的采访可以说对村上的影响很大,后来他创作的《1Q84》中,便可以看到事件的影子。

  此外,村上还提到了皈依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们,其实本身在积极地寻求被麻原控制。“当人委身于具有比自我更大力量的东西,如历史或神、无意识等东西的时候,人势必极为轻易地失去当下事件的脉络,其人生失去作为物语的流程。”信徒借此而回避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和控制,也借此无需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主流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提出反思,“你现在拥有的自我表达是否是真实的自我独立思索的结果”?

  《地下》读后感(十):《地下》读后

  

2017年读完村上春树《地下I》和《1Q84》以后,一直想着要把《地下II 应许之地》读完,最近终于得愿完成。

奥姆真理教在1995年发动的东京沙林毒气案令当时远在美国教书的村上春树深为震惊,他对奥姆真理教教徒的残忍之举以及日本社会应对危机之缓慢颇为不解。因此他决定回国了解缘由。《地下I》是村上春树对东京沙林毒气案60名受害者的采访录。这些人像往日一样清晨出发乘坐地铁前往工作地点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会遭受奥姆真理教的毒害,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生活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正是这些生活按部就班的芸芸众生构成了日本社会,而这个社会构建的防范和应急机制却那么地孱弱和不堪一击。6000多人受伤的大型事故是由奥姆真理教这样一个邪教组织那匪夷所思的举动引起的,也因日本警察机关、地铁系统、卫生部门的漏洞百出而加剧。因沙林毒气所害,有的人去世,有的人致残,有的人罹患精神疾病。人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一切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很多人的遭遇不禁令人扼腕。而也有些家庭虽经受这一毁灭性打击却亲情不死,互相关爱走过艰难,读着真是令人动容。村上春树的这本《地下I》不仅揭示了沙林毒气案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危害,不仅描述了毒气案劫后日本社会的芸芸众生像,也在字里行间引发我们对于人们精神世界日渐匮乏、社会前进失去动力等种种危机的思考。

《地下II 应许之地》则是对8位奥姆真理教教徒的采访录。寻找奥姆真理教教徒进行采访的目的在于寻找对于毒气案事件的不同视角。村上春树希望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到这一事件。这本《地下II》带着探究奥姆真理教是如何产生“恶”这个问题展开的,也进一步引领读者去关注滋生奥姆真理教信徒和暴行的体制性因素和社会土壤。其实,加入奥姆真理教的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与普通民众并无二致,有些教徒甚至是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硕士、博士。为什么会加入奥姆真理教呢?大多数的教徒或对日本现行体制和社会关系丧失信心,或对追求人生意义陷入迷惘,或被社会无情边缘化,因此对奥姆真理教看似质朴宁静的修行方式所吸引,希望通过加入教团就此脱离社会的苦海。却不想,他们从日本社会庞大僵化的体制脱身而出,倾尽全部家产贡献给教团,陷入的是另一种戒律森严的教团体制。教团内等级严格、生活俭朴、禁止一切欲望、禁止一切其他书籍。教徒们一心追寻的不过是获得教主的宠幸、上级的提拔。而麻原彰晃却可以置教团的一切戒律不顾,其借口往往堂而皇之。教徒则不可以产生任何质疑。这种死心塌地、众心捧月似的拥戴又进一步促成了麻原彰晃野心的一步步膨胀。他从此不仅容不得教团里的逃脱教徒,而且容不得教团外部律师、记者和司法部门的质疑。逃脱的教徒、律师、司法长官也因此遭到摧残、杀害和袭击。最终麻原彰晃发起了反人类的毒气惨案,不仅伤害众生,也加速了他自己和骨干信徒的人生不归路。2018年7月奥姆真理教教主及其几次实施恐怖袭击事件骨干共13人被执行死刑。自此,奥姆真理教的各种罪行总算盖棺定论。当村上春树完成《地下II》时,他忧虑地表示日本警方虽然彻底找出了东京毒气案的元凶,但日本社会的整个运行机制却没有从毒气案中接受任何教训,因此他担忧同样的、类似的事件仍会卷土重来。是的,2011年海啸后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显现了日本社会危机意识淡薄,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时至今日,处理核泄漏事故的巨量污染水是否会被倾倒入太平洋造成全球海洋污染还是一个悬在我们心口的问题。

《地下II》最具意义的部分是村上春树与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对谈。村上春树在对谈中提到受害者与自己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奥姆真理教教徒与教团之间的关系有着某种共通性。受毒气所害的公司职员在已经出现视力模糊的状态下仍到达公司上班,甚至坚持在公司做完体操。有的受害者甚至表示:“如果我出于(教徒的)同一立场,也可能执行命令。”公司的体制和教团的体制使人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上的危害其实并无二致。另外,河合隼雄提到特定体制内的“善”与“恶”的不可区分。在依附于教团体制上的教徒看来,执行教主的命令,杀掉一部分人而拯救地球似乎被赋予了某种使命感,因此蒙上了“善”的伪装。教徒们往往在事情真相大白之后才会幡然醒悟,而置身其中时却完全不得要领。这一点尤其值得读者深思。

两部《地下》其实一直是最被读者忽略的作品。而我读完后却觉得这两本访谈录足以算得上村上春树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之二。其思想性值得不停被言说。实际上,其后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1Q84》以及《刺杀骑士团长》都是对于两部《地下》的不同回应。例如,在《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出身于痴迷教团的家庭,而男主人公天吾的父亲则是某电气公司的职员。这其实迎合了村上春树在《地下》中对于不同体制的相同特性的描述。青豆逃离教徒家庭和天吾拒绝与父亲一起收电费的行为就是对于体制不同形式的背叛。村上春树曾经提到,一位奥姆真理教教徒在教团里偷偷藏匿了他的一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正是从这本奇幻无比的小说中获得的力量,使这位教徒最终逃脱了教团的控制。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否也从文学作品中寻出价值,构建起自己的思考框架去抵御无可防备的恶之侵袭呢?如果说要寻出阅读书籍的重要意义,这肯定是其中一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