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的观后感大全
《酒徒》是一部由黃國兆执导,張國柱 / 温碧霞 / 韦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观后感(一):社会很现实,现实很残酷
“社会很现实,现实很残酷”,这句话在脑海中久久回荡,主人公远大的抱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毁灭,主人公在香烟、美酒、靓女的包围中浑浑噩噩度日,终于有一天,一个把他当做亲儿子、在他命危时救过他、在他颓废时鼓励并劝说他的一个老妈妈却在他醉酒时因与老人争执而······,悲哀呀!
《酒徒》观后感(二):他只是戒了酒,却并没有逃出来。
结尾太消极。
男主角说他憎恶司马莉,我却挺喜欢,而且我知道他其实不是憎恶,只是后悔。
他还说他同情杨露,但在我看来,这也不是同情,而只是自伤。
他的战争创伤让我想起村上龙的文字。
如果让梁朝伟来演,会不会更像2046,可是女主角又是谁呢。
结局不好。
他只是戒了酒,却并没有逃出来。
《酒徒》观后感(三):女人为求安稳的生活嫁作商人妇,男人为谋稻粱写“四毫小说”
女人为求安稳的生活嫁给商人妇,男人为谋稻粱写“四毫小说”
豆瓣评分只有6.8,个人觉得还不错
刘以鬯小说改编的剧本
烟酒不离手的60年代背景,复古造型
张国柱主演,女演员更是个个出彩。
江美仪,一直很喜欢的亚视演员,如今也在大银幕活跃,本身面相是温婉的良家妇女,但演剧中的舞女也风情万种
温碧霞是天生适合这样演美艳寂寞的熟妇
蒋祖曼一人分饰男女二角,天衣无缝
韦伟《小城之春》的女主角,重量级的客串
郭善珩清纯,内心早熟的萝莉外表
《酒徒》观后感(四):香港版的才子佳人的意淫
古老的故事总是有贫困交加的才子遇见家财万贯的娇小姐,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扭曲了;才子变成了靠卖文为生的穷作者,娇小姐变成了失足少女、住家师奶、舞女...不过在香港,一切都有可能。
不明白原作者刘以鬯在几十年前描写这段混乱的生活时,是不是经常喝醉了酒胡写,经常交不了稿而胡编乱造,捉摸自己大脑里的片刻火花;经常和呼朋唤友麻将通宵第二天焦头烂额;在原作和电影里都不知这样的生活有何可取之处。卖文你可以学倪匡嘛,养活不了自己,就不要哼唧!
《酒徒》观后感(五):意识流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名气相当大,是刘以鬯最重要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这次改编作品无论其他方面好坏,最少在意识流这方面做到了和小说的一致性,虽然我也不太明白意识流究竟是个什么。。。
很有噱头的故事,却是让人觉得乏味的一个多小时,不能说演员的表演不好,只是那些台词,那些剧情,很难让人有太大的兴趣观赏下去,也许,这还是比较适合参加电影节的,张震的老爸表演还真不错,很有味道,而且保养极好,六十几岁的人,看上去就像五十左右。。。
《酒徒》观后感(六):酒徒
我们这个社会,聪明人太多;而傻瓜太少。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我想。—— 摘自原著此片有着王家卫电影的风韵。穷困潦倒的作家在并不如意的人世漂浮不定,用酒和女人来麻痹自己从而试图逃避这不堪的人生。
作家孤傲却又逢迎他人;憎恶软饭确实又处处受女人照顾;时而清醒,时而宿醉;
或许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喝着相同的「酒」。
然,逃避有用的话,就不会饮这么多酒了,不是么?
《酒徒》观后感(七):存在的无奈——《酒徒》观后
这说的是文化人在社会中的境遇,但其中也涉及了舞女、制片老板、报馆老板、十五岁就曾堕过胎的十七岁少女、一个有丈夫但丈夫从不在家的中年妇女、一个整个后半辈子都在思念死去儿子的时光中度过的老年妇女,一个始终有着执着追求的文青女。。。等多个角色,组成了一个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们的缩影。都说人是有意识、有思想、有精神的动物,可是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人只不过是浮游在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但也并不是说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于是我们就拥有了宇宙这样大的空间,不是。相反,生活的压抑、现实的窘境常常把我们逼仄在一个犹如困笼中的狭小范囿,即使我们想挣脱,不断地出走,不断地搬家,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酒徒》观后感(八):既然不能逃离,那就被酒麻痹
香港2010年的文艺片。
一个落魄的作家,经历过日军攻占上海的战争,脑海里残留着战争的残酷的记忆。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郁郁寡欢,真正的文学没有人看,剧本被剽窃,迫不得已以写色情小说为生,整日酗酒,用酒来麻痹神经。结识的女人,都离他而去。最后,视其为儿子的老太太,竟因为他的醉酒而割腕自尽。即便如此,他仍然解除不掉酒瘾。
不禁想起《逃离拉斯维加斯》,那里的酒鬼为酒失去家庭,并立志要喝死自己。收留他的妓女,放纵他的酗酒,最终让他幸福的死去。
对比这两个酗酒的人,虽然动机截然不同,看到是酒瘾对其意志力的强有力的摧残。
其实不光是酒,任何成瘾性的东西,都能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
《酒徒》观后感(九):梦想在酒杯里游泳
剧本不错,基本上和小说的感觉很接近。
温碧霞真的成熟了,那哀怨的眼神,一下子将一段无望的情爱挣扎的彻头彻尾,撩开的衣襟,香嫩的肌肤,酒一般的滴露,紧实的乳房,还有绝望。遗憾的是缺了像《惊变》里那样香艳的激情戏。
那天孩子的哭声就在游廊外的睡莲上,刘先生克制的欲望,像一把刀,一把无法回避的刀锋,刺进这少妇洁净的胸膛。可是,雨帘外的稚嫩哭声,一样留不住这成年的忍情。
杨露要嫁人了,那一夜一夜的甜言蜜语,醉心的爱情表白,抵不过这一个钱字,是该醒醒了,年轻的肉身怎会、怎会在一具逐渐衰退的醉体里交待这一生。
那个丽丽,眼睛已经朦胧了,看不清楚,怎么也看不清楚,那是天边的一抹虹彩,内心深处的初结,勾搭狼狈的恶灵。母亲么,最后的救赎,可也去了,去了——
《酒徒》观后感(十):谁的酒徒不重要
《酒徒》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黄国兆,一个做了十几年的资深影评人,终于按耐不住寂寞而动用了号称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不能够否认,导演的确避免了很流俗的小资嫌疑,但也暴露了一部影评人电影最大的缺点:站的太高,不接地气。
电影中一段字幕大概这样说:我梦到30年后,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但他没有给我一分一毫。10年之后,又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这一次他们给了我版权费。这一段明显是导演自己对于王家卫拍摄《2046》的不满,但《酒徒》一片中充斥着对王家卫风格的模仿,如此看来王家卫借用了《酒徒》的故事立意,而《酒徒》借用了王家卫的影像风格。
片中字幕运用的太多,本来流畅的叙事发展和情感酝酿全部被打断。时不时的注入战争因素,使得影片显得杂续过多。一个好的文学改编是要有魄力对文字进行删减的,而黄国兆过于周到的忠于原著,则将自己电影的节奏一一打乱,无论在影像上如此下功夫,破碎的电影叙事结构是无法被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