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摘抄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是一本由[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著作,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一):王维的一个小小的肖像画
随手抄起身边书架上的《观看王维的19种方式》,这个书是当时看《蒋勋说红楼梦》里说道林黛玉给香莲将诗应该怎么学的时候,说先看王维的诗。想了解王维,所以就买来这个书看看,今天看到金克木《书读完了》说的,不看原本,先看讲解,就好像不认识本人,只看了肖像画一样是不行的,所以看看王维这个肖像画,果然看完了也没什么太大的收获。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二):这个译本是对之前陈东飚译本的翻译
之前看的是大神陈东飚的译本,精彩极了。相信译者光哲也仔细研读了陈东飚的译本,还听说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因为陈东飚的那个译本而引起的。有一个之前的权威译本在那里,会使得后来的译者容易许多,但也更难办了,这本书的情况就是这样。读后整个的感觉,除了要从英文翻译这本书,还要对陈东飚的汉语译本也进行翻译——这当然是出于怕被指责为抄袭的顾忌——对照一下的话,会发现这本书的译者很刻意地不去跟陈东飚译本的汉语表述发生重合雷同,而只是相似。而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让人不能信任这个译本的汉语表述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三):好像在深山里走了好多遍
读之前以为是枯燥学术。读起来却是笑着并一气呵成。好一个尖锐的作者(同样尖锐的译者朋友,大概在翻译的时候也暗爽吧)。但也只有尖锐的人才能带你更深更透的观看事物。
very因吹斯听,收获很大,却也少许伤感:诗歌果然还是不要翻译的好(不管是什么方向),但是谁都想贪婪的吸收全世界的美好。翻译语言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挑战造物者,但人类做到了,不过只能止步于信息,艺术还是太难,有需要、没必要。
突然觉得过去读过还算写意的英文诗,都瞬间变得还是太写实了,可能因为毕竟只能看懂现代,古英文诗也许感觉会不同吧。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四):鹿柴 苏州话翻译
空蕩蕩格山咾看不著人,
別過教廳著有人講張;
太陽光照老森林裡廂,
光線返照老清也苔上頭。
原文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温伯格点评了19种《鹿柴》的英译版本,也有德语的,荷兰语。 有位教授(温伯格称他为愤怒教授),愤怒教授点评了所有温伯格的所有点评,而且还自费出了本书,发表了一篇论文,并在某个学术会议上演讲。 不知道王维听到后会怎么想? 復照青苔上。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五):有关正念的诗学演绎
差不多读完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种解法:
前两句,人语响不一定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脑海中对语言的使用(即思维)。人用语言思索,语言自然而然在人脑中产生回响般的效果,你很难在用语言思维的同时剥离语音。于是思维不停止,回响也不停止,首句不见人的判断或描述本身也是思维运作的表现,这种孤寂中时时返照自身的模式也很契合正念时的心理状态。
再看后两句,日落光返照,恰如修禅放空思维时思维对己身的观照,照亮深林(人脑)中的青苔(本来应该忘却的“我”的观念像青苔一般仍附着于“我”之上),也与正念时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思维、只能以思维观照思维的状态相和。其实这首诗中所有的景物都可以理解为“非我”,也都可以理解为“我”:我外之物,自然非我;但若无我,何来物说?
按这样的角度去读,《鹿柴》这首诗可以看作王维对正念冥想的一次比喻式诗学演绎。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六):翻译与诗
温伯格摘录和评论了王维《鹿柴》一诗的多个翻译版本(主要是英文,也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分享了自己对汉语、古诗和翻译的一些看法,受益匪浅,也有不少共鸣,摘录如下。
这里讲到汉语的名词无单复数:玫瑰,可以是一朵玫瑰,亦可是所有的玫瑰。
讲到第一人称的缺失,通过消除诗人的独立意识,读者的体验既普遍而广大,又即刻而直观。
讲到翻译:这些翻译是原作的亲属,而非克隆,原作与翻译之间,如父如子。
翻译是精神修炼,靠的是译者自我的消解:奔向文本的一种绝对谦逊。坏的翻译,从头到尾都是译者的声音——即是说,见不到原诗人,但闻译者的聒噪。
翻译不只是从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还是对待诗的一次重构。如此,无论语言,一首诗的每一次阅读即是一次翻译,深入读者理智与情感的翻译。没有读者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不同的。人不能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七):伟大的诗作经得起种种变形,种种翻译
观看王维《鹿柴》的多种方式,以多种语言,多种译本,多位译家来观看,伟大的诗作永远经得起种种变形,种种翻译;同时诗即是翻译中失去的,有如南泉斩猫,也是再创作。至道无难,不再拣择,唯有切实行走。 以翻译探微诗心,又以诗来观照翻译;翻译与诗,各为进路又互为目的,彼此辉映,重重无尽。 翻译不只从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这是对诗的重构。此诗具有某些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和无主题。汉语是各语言单音最少的,中国哲学的一个语言基础就是基建于关系而非本质。英译后,以汉语的独特,开创出一种新的英诗。 诗意与梦幻同义。汉语诗建立在对物理世界的精细观察之上,通过清楚诗人的独立意识,使读者的体验既普遍而广大,又即刻而直观。 翻译是精神修炼,靠的是译者的自我消解,奔向文本的一种谦逊;企图“改进”原作,心照不宣的蔑视外国诗人,是译者的聒噪。 一首诗的每一次阅读即是一次翻译,没有读者一成不变,人不能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八):观看王维的N种可能,人不会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温伯格针对王维这首《鹿柴》的不同译本的点评俏皮而精巧,时而毒辣时而无奈,倒是他自己给出的可能版本也不咋地。只怕是千年前的王维也没有想到自己诗佛一生,悠然空灵的文字会被转换成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德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等不同风格和理解形态。
看完诸多译本,虽然不懂翻译,但是还是想说说我的理解。只觉王维的这首诗歌的重点在大巧不工、言简意赅和空灵平实上,在翻译上过多的华丽赘述是会让读者感到茫然和厌恶,简单的词汇和律诗形式上的统一加上整体意境上的把握构成了恰当的转述前提,呈现出空山、深林、青苔等自然物和或许存在而又不可知的人之间互动产生的画面感。苏东坡评王维诗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抵如此。
无奈实在不懂翻译,所以感触不是很深,看这本册子需要将自己的内心放置于一处幽静、空荡、愀然之地。这些诗歌译本在看的同时适合读出来,同时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静下来,让时间缓缓流逝。
此外,这本书在设计上做得相当不错,简约而精致,纸质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嘛。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九):诗歌的翻译
记得进修的时候,讲英语笔译的老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出了一道题:唐诗翻译。之前我读过一些英文的诗歌,对英诗的格律和押韵略有了解,所以想通过“押韵”来获得高分~
成绩出来之后,我们也收到了老师批改的卷子~我必须承认我们的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师德师风也是一流的~批改期末试卷再下发,他是我们进修班里唯一这样对待我们的老师~
我拿到批改后的试题,首先就去看我最后的诗歌翻译~可是,这道题我的得分很低~我当时并不理解低分的原因,不过现在我找到问题的根源了:
1.过于刻意追求押韵:我发现在本书中,很多译者都用了押韵,但是效果不一定都好。最好是先做到自然,再根据情况去押韵;
2.没有翻译出中国诗词的意境:由于我考试的时候过于重视词汇的使用,因此忽略了营造诗歌的意境,所以味道全无~本书中大量诗歌译本无法周全意思和意境,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处,如能成全,那再好不过了~
诗歌难译,不过也最考验译者的功底,希望自己的语言和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十):一些疑问
07 页
“对帮助开发这个系统[指汉语拼音系统]的罗马尼亚人来说”,译注认为是笔误,并补充汉语拼音系统采用罗马字母。这个补充未免有些奇怪。作者当然知道汉语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罗马尼亚人”是“罗马人”的笔误?也很奇怪。罗马尼亚语早已改成拉丁字母,但拼读规则和汉语拼音不一样。个人觉得应该是另外有一种语言 zh、x、q、a 的发音类似汉语拼音,但作者记成罗马尼亚语了。至于制定汉语拼音系统是否有外国人参与、参考过哪些语言发音,待查。
----------3 月 12 日补记----------
今天看《南腔北调》,有如下说法:汉语拼音主要是为本国人服务,其拼写法是否符合外语习惯不再重要,[中略],新的汉语拼音用上了全部 26 个字母,[中略],老外会怎么读本就不在考量范围之内。
(在书店看的,没记录页码和篇目,待补充)
---------------------------------------
25 页
“尬问”这个词,有些出戏。
47 页
ick out 译成“认出”不妥,作者明确说明“这动词让人不可避免地想到蟹与田螺的吃法”。本书译诗的中译应该为解说服务,而不应该追求自身的诗意。
“该译本来自一个三卷本套书,出自同一个译者,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也是奇怪。”——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奇怪什么。
49 页
“王维的每一个字都翻译到了,且无任何添加,而翻译又以美国诗歌而存世。”——“以美国诗歌而存世”,不懂。
53 页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不曾利用到一个汉语翻译的语料库。”——不懂。看后文,应该是指西语和葡语译的汉语文献太少。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9 年 2 月 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