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大师兄的读后感大全
《开山大师兄》是一本由许金晶 / 孙海彦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山大师兄》精选点评:
●挑了几个自己熟悉的大师兄读了读,仿佛亲自聆听了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启发。最大的一个印象和读《七十年代》一样,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浮躁,如何不需要读书,都要坚持读书,一方面可以忘记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会在冥冥中找到未来的方向。莫砺锋,钱乘旦,马敏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经历。其实我觉得这个形式很好,每个学校每个系都应该对代表这个专业的老师采集口述史,留作精神财富。学科传承,总不能停留于冷冰冰的几个量化统计数字吧。
●读了钱乘旦老师的部分,又为这学期选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做报告感到阴差阳错。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在这个地方,不管怎样,英国史的信息流密度总会制造相遇
●正在进行的历史
●挑的看了几位开山大师兄的访谈。我觉得这也是个人反衬时代的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
●读完之后,深深感慨:搞学术的,但凡想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除了刻苦铭研,还要有大的格局。
●不错的公交读物
●其中六个是我老师。但我只认李伯重会留下来
●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再现了莫砺锋、李伯重、钱乘旦、俞可平、庄孔韶、葛剑雄等十位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求学历程、博士阶段研究训练情况、学术研究之路和思想精华。全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上述学者就读博士前后的学习训练情况还原细致,二是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他们的学术研究生涯精粹,三是时刻关照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变迁之间的互动与关联。除了个别学者的访谈相对简略之外,访谈内容比较充实和丰富,富有大量生动的个人工作生活和历史细节。这样一本小书的问世,理应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的重要文本之一。遗憾在于访谈学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学科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几个作者比较熟悉的方向,就代表性而言不够全面。希望今后推出修订版时,能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这是智者的声音,也是前行者的步履之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访谈录为所有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能。
●可以再深一点
《开山大师兄》读后感(一):蒙昧状态下的颇多收获
一个人在蒙昧状态下读的书,影响可能会很大。 正值写毕业论文和找教育类工作的折磨期,看到前辈们的经验之谈,收获良多。近期印象很深的几点:
1. 1986年或者1987年,我有一次去王福林百货大楼买衣服,柜台里的售货员聊天热烈,都不理我。我就站在那里听,听他们聊的是谌容《人到中年》,在当时影响很大。现在如果再到商场去,大概聊的就是昨晚播出的《甄嬛传》。 2. 有些学生很认真、很细致、做的东西很精巧,但是读了以后很难发生共鸣,就是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社会很隔膜。学术应该有一种大的社会历史关怀。但是这种关怀不能仅仅是些常识性的东西,还必须进入学术的脉络。社会关怀和学术意识,这两者都不能少。 3. 在排队等车的时候,你穿了一件红色连衣裙,忽然来个跟你穿一样的,什么感觉?撞衫了,所以必须思考避免重复,时装和学术都要创新。
4.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力会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进来的时候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比如说有的学生你可以狠狠地批评,越批评他越好,有的学生就要注意了,不能太狠,太狠了他就被一棍子打懵了。有的学生做好了需要鼓励,有的学生一听到鼓励就飘飘然。这些都是因人而异,不是工厂的那种批量生产。
5. 教学生不是教答案,而是教他如何实现转换。有读书会比没读书会好,但是怎么主持读书会呢?不一定要咬文嚼字,是要教学生怎么把书里的思想转换到新的场景加以判断,以及何以面对不同的场景与问题。在恰当的时机转换到经世致用上。
《开山大师兄》读后感(二):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学术传承与现实关怀
熟悉学术史的读者都知道,学脉的传承就像人类的血缘纽带一样,是点对点的传递过程,老师傅带着学徒在学海中艰难跋涉,是古人做学问的基本方式。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后,传统学术传承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导师一人带多个博士,甚至“放羊式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传承,则面对着承续新中国成立前与西方结合的学术路径,那是一个万物复萌的时期,也是一切都没稳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的时期。因此,“开山大师兄”的品格与学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此后几十年该学科的特征与水平。
《开山大师兄》与现实的契合点就在于此。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科学术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接受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开山大师兄”,也是学科精神的传承者。
比如,古代文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蔚为大观,作为国学曾经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个学术领域的问题,也关乎着国人精神文化的传承。然而,即使是古代文学这样与时政较远的学科,在“文革”时期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到了莫砺锋先生读书的时候,也需要面对学科的“重建”过程。这就让他们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具家国关怀层面的寄托,不只是为了学术本身,更是为了古人讲的“修齐治平”,真正从学术精神上汲取能量。
葛剑雄先生在接受访谈中谈及的问题也给我很大收获。他早年跟随谭其骧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故事已经是学术界佳话,但他对此依然十分谦虚,态度也很谨慎,在访谈中他也提及了导师的人格品行对自己影响之大,尤其是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些精神都是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匮乏的,《开山大师兄》让这些学术史的见证人直接谈及往事与现实,对今天的学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大的启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帅)
《开山大师兄》读后感(三):《开山大师兄》后记
三年多以前,我在青岛路的万象书坊,敲打完了《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的最后一个字。书稿杀青之时,没有任何喜悦,因为当时这本书的出版,还仍然是前途未卜,不知花落何方。
三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在万象,我又开始敲打《开山大师兄》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而此时的万象,已经从青岛路搬到了几百米之外的金银街。我重复着敲打文字的动作时,内心只有坦然与从容。这不只因为,本书已经早早地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签好出版合同,也因为此时的万象书坊,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单纯是一家坐落于南大校园里的咖啡馆;在这里工作的诸多友人,连同我个人在这里主持和参加过的诸多沙龙、观影活动与友人聚会,都已经成为我个人生命,和对南京这座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即将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爱人孙海彦,也就是常常被我的朋友们称为“朋友圈网红”的小鱼。我的第一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她是书稿提交给出版社之前的最后把关人;我的第二本书《领读中国》,她是书稿的特约编辑;到了我的第三本书,也就是这本《开山大师兄》时,她已经成为了本书的共同作者。能够以书稿写作的方式,见证我们俩之间的感情历程,何其荣幸!
就分工而言,本书各位学者的相关文献、访谈、简历资料的搜集,以及后续访谈稿的大部分整理和润色工作,由小鱼完成;各位学者的访谈提纲的撰写,和现场的访谈工作,以及各篇访谈稿的最后定稿工作,由我来完成。这是我们夫妇合写的第一本书,我相信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本书。在本书即将杀青之时,另两个夫妇合写的图书选题,已经在构思和准备之中,敬请期待。
感谢群学书院的策划总监陆远兄,他整理的《开山大师兄》一文,是本书灵感的最早源起素材;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徐海总经理和卞清波主任,没有两位的大力支持与敦促,这本书的书稿无法如期完成;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罗人智编辑,尽管本书没有在浙大社出版,但你前前后后为本书出版做出的诸多努力,我个人一直铭记于心;同样要感谢从事速记工作的颜菁女士,本书所有访谈的初稿,都是由颜女士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而成,尽管我们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商务合作,但你整理出的高质量访谈稿,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跟小鱼的工作负担。
最后要感谢的,是接受访谈的这十位学者。你们原本都只是我在学术阅读过程中,时时在书本和文章里读到的名字;然而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我却得以跟你们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的丰富学识和极具亲和力的人格魅力,让我今天回忆起来,还感觉格外的鲜活与亲切。
在本书写作过程当中,周晓虹、范可、梁晨、沈章明等师友,都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有效建议,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记得我刚刚从事媒体工作时,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过:新闻报道刊发之后,就跟报道的采访撰写者没有直接联系了。套用他的这句话,这本书写完出版面市之后,或许就跟作者没有直接联系了。至于本书的内容,能引发怎样的关注与反响,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如果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能获得些许感悟、触动与思考,这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
就此搁笔。
2018.7.8下午作于南大金银街万象书坊
(《开山大师兄》一书日前已经在当当、天猫等电商网站上架,欢迎关注、购买和阅读。)
《开山大师兄》读后感(四):失落的一代,幸运的一代:《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
文 | 谢欢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档案系副教授
口述史是近年来一种比较时兴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除学术界外,新闻、传媒、文艺等其他诸多领域基于口述史方法出版的很多相关主题图书,如对抗战老兵、知识青年、传统匠人、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后人等特定对象的口述回忆录也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一大热点题材。
201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许金晶、孙海彦二人编著的《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下文简称《开山大师兄》)一书,无疑是时下庞大的口述史图书家族的一位新成员,该书选择了中国大陆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第一位民俗学博士陶思炎、第一位中国经济史博士李伯重、第一位中国戏剧历史与理论博士胡星亮、第一位世界史博士钱乘旦、第一位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第一位中国近代史博士马敏(与桑兵并列)、第一位文艺学博士罗钢、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第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葛剑雄(与周振鹤并列)为访谈对象,对其人生与治学历程进行了访谈。
这十位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如今都已经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大人物”,但是如果把他们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和众多帝王将相、王侯公孙相比,他们又显得十分的渺小。但就是在这些“小人物”的访谈中,我们看到了一段“大历史”。
法国学者潘鸣啸(Michel Bonnin)曾出版过一本《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该书研究上山下乡运动发起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开山大师兄》一书中采访的这十位主人公,都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经历者,自然也都称得上“失落的一代”。而从他们的口述来看,“失落的一代”对于他们而言确实实至名归。
书中大部分人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1950年左右),从小伴随着政治运动成长,政治与这一代人联系之紧密远超其他代际。在众多政治运动中,对于他们这一代来说,打击最大的无疑是六十年代高考的取消,取消高考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或许不亚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而表现在个体身上最直接的就是失落、绝望。例如,莫砺锋高考志愿都已经填好了,但是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不知所措,其失落感可想而知。胡星亮也表示那段时间(高中毕业到考上大学前)“特别绝望、特别灰暗”。
在近两千万“失落的一代”中,《开山大师兄》书中的这十位无疑又是幸运的,他们终等到了高考的恢复,并通过高考重新改变了命运。高考恢复后不久,又适逢国家十年内乱之后急于培养人才,于是制定了一些“非常规”的途径,允许尚未毕业的本科生考研。这十位大师兄当中好几位就是读本科时候直接考研,有些甚至没有读本科就直接考取研究生,此后又成功考取中国大陆人文社科领域第一批博士,博士毕业以后也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这一批人又是“幸运的一代”。
认真阅读这十位大师兄的访谈发现,他们的幸运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个人的努力与坚持亦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六七十年代,这些大师兄的同龄人很多或一心闹革命,或一心扎根农村,但这些大师兄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带着心爱的书刊,这些书刊或来自于此前的购置积累,或来自于亲友的赠送,亦或是取自他处,但不管是什么途径,他们在失落之时没有离开书,没有离开知识,坚持读书、自学,如莫砺锋、钱乘旦插队时候坚持读书;陶思炎、胡星亮坚持文学写作;作为工人的马敏,晚上不管多累,吃完饭都会坚持看书;葛剑雄在大家都想着造反革命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趁这个时间好好学英文,利用《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军事文选》英文版学习英文”……。这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坚守,终于换来了时代的眷顾,让他们重新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作为“失落的一代”,或者说“精神上挨过饿的人”(罗钢语),开山大师兄这一代人更加体认学习机会的珍贵,因此虽然错过了最佳学习时间,但一旦获得机会,就会更加珍惜。用胡星亮先生的话就是“那个时候读书真的是非常珍惜时间,我们这一代读书可能基本上是为读书而读书,当时不愁找不到工作”,这句话不仅说出了他们这一代(或者这也是“老三届”学生的共有特征)读书特征,更道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开山大师兄们,因为时代的原因,遭逢不幸,成为“失落的一代”。但同时也因为时代的原因,赶上了其他代际无法遇到的幸运,终成为“幸运的一代”。但失落也好,幸运也罢,其中得失,或许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认。
(本文首发于“群学书院”公号。)
《开山大师兄》读后感(五):学术情结与学术记录——《开山大师兄》自序
《开山大师兄》是自己的第三本书,跟前两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和《领读中国》类似,这同样是一本以访谈为主体内容的论著。前三本书都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领读中国》中每家读书会的案例里附有沙龙实录和我个人的相关原创文章,但仍然是以会长访谈为主体),这自然跟我拥有长达八年的媒体工作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跟消息、通讯、特稿等新闻体裁相比,访谈对话在我当年做记者时,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新闻写作方式。我非常享受跟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士面对面对话,学习、碰撞与交流的感觉。
尽管已经告别媒体生涯多年,但在业余时间,访谈与对话,仍然随时随地在进行。在《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里,我跟各位优秀的独立电影导演和独立电影操盘手对话;在《领读中国》里,我跟各家代表性读书会的会长和创始人对话;而到了这本《开山大师兄》里,我跟当今中国文科的各位顶级学者对话。通过与这些不同师友的对话,自己的人生向度和精神视域,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和丰富。
说起《开山大师兄》这本书的创作源起,跟《领读中国》类似,还是来源于一场饭局。2017年5月份,我跟爱人孙海彦一起,邀请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也是《领读中国》一书的策划编辑徐海,江苏人民出版社二编室主任,也是《领读中国》一书的责任编辑卞清波,大众书局的副总,也是《领读中国》一书全国首发式的策划人万文杰,以及群学书院策划总监陆远和金陵读书会会长宋宇飞等好友一起吃饭,庆祝《领读中国》一书成功出版。在饭局上,我们刚好聊起陆远之前在群学书院公号上推送的《开山大师兄》一文(后附)。这篇文章详细地梳理了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推送之后引发热烈反响。交流过程中,我灵机一动,说完全可以找到这些“开山大师兄”,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对他们的博士求学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细致梳理,结集出版,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推出,非常具有纪念意义。话音刚落,徐总、清波和陆远等好友一致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值得操作。于是饭局过后,我就开始了这本书的访谈写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本书里的“开山大师兄”,有着特定的意义指向,就是指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而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硕士,则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列。如果大家望名生义,对“开山大师兄”一词的界定产生误解和争议,在这里需要跟大家澄清。
由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前十七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都没有设置“博士”的概念,因此上述“开山大师兄”,基本上都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进行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的一代学人。基于这样的背景,他们的学术生涯历程,天然就跟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对于每位学者的访谈,在系统梳理他们的博士求学研究经历学术生涯历程和主要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注重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时代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我相信这样的访谈文本,其意义不会仅仅局限在中国高等教育史或者教育史领域,而理应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不凡意义,正是推动我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自费进行访谈,系统整理书稿的最大动力。
最终收入到这本书里的,一共是十位学者的访谈,他们分别是:第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第一位民俗学博士陶思炎、第一位中国戏剧史博士胡星亮、第一位世界史博士钱乘旦、第一位中国古代史博士李伯重、第一位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第一位中国近现代史博士马敏(跟桑兵并列)、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第一位文艺学博士罗钢和第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葛剑雄(跟周振鹤并列)。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仍然是各自所在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当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本访谈录无法涵盖文科所有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有的,是因为我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所限,比如法学和哲学方向的学者,就因为自己这方面的阅读积累和学力不够,而主动放弃访谈;有的,则是因为学者不愿意接受访谈或者无法取得联系,比如自己是经济学专业出身,遗憾的是经济学方向的几位学者的采访函,一律石沉大海。不过联想到唐僧取经照样会获得部分残卷的文学典故,或许就能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到完美这一点感到释然。
做这样一本访谈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学术情结。尽管本科毕业之后,自己就一直没能获得系统、正规的文科学术训练,但这么多年在本职工作之余,我一直坚持学术阅读与学术书评写作,同时也一直在运营跟旨在推广阅读人文社科学术经典论著的相关读书会。这几年,虽然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日趋稳定,自己也非常渴望能够重入象牙塔,实现自己的学术之梦。尽管这样的梦想目前尚未实现,但这本中国文科顶级学者访谈录的准备与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一种上佳的学术积累、学习与训练的过程;我也希望这本书的问世,能够助推自己早日实现学术梦想,在象牙塔里实现心灵的归宿。
就此搁笔。
2018.7.8下午作于南大金银街万象书坊
(《开山大师兄》一书日前已经在当当、天猫等电商网站上架,欢迎关注、购买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