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至高权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至高权力》读后感摘抄

2022-04-13 03: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至高权力》读后感摘抄

  《至高权力》是一本由(美) 杰夫·谢索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7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高权力》精选点评:

  ●书中大量的手稿、信件和日记给人一种解密的阅读快感。尽管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美国,但和当下向右转的世界相呼应,现实感强烈。美国的宪法经历了数次革命,其中捍卫最高法院和宪法的大部分言论都是荒谬的、极端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让人想到新完结的剧《切尔诺贝利》。罗斯福推行的宪法革命,和由此带来的争论,都是“现在”必要的。

  ●这是一出白宫版“权力的游戏”,重现一段美国政坛权力斗争秘史——总统对抗最高法院,民主制迎来至暗时刻。此书入选《纽约客》《纽约时报》年度选书,被《九人》作者图宾誉为“21世纪公民必修课”,更获得法学权威波斯纳罕见推荐:来得正是时候,对我们当下的经济形势及其政治问题都有很大的启发。而在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眼中,作者杰夫·谢索是一代人中“最雄辩的历史学家之一”,其生涯代表作《至高权力》更是“一本杰出的著作,与我们时代息息相关”。

  ●这本书绕不开两个“大”,大尺度和大部头。但事实上并没那么困难,至少在体量上是如此:作者杰夫·谢索非常会讲故事,情节的流畅性和精彩程度让厚度极易消化。至于尺度,图宾称为“21世纪公民必修课”并不为过,也许“公民”二字前会被默认为加了限定词“美国”,但我觉得,也可以没有。

  ●终于看完了,正文都628页,佩服译者~开始准备看Barry Cushman长达82页的书评~在west wing待过的人,材料组织真的是没有话说,大量的细节如果结合大萧条、新政的背景来看,非常鲜活;对于这场最高法院打包计划的闹剧,还是走了最为主旋律的路线:各打五十大板,就各方政治角力的结果来看,这是一次长得非常丑陋但却一样(被逼得非常)睿智的麦迪逊案,各方各取所需,最高法院赢了面子,罗斯福赢了里子,国会赢了存在感;最终SC在经济领域的展现越来越后退,但同时也赢得了其他两大分支更加无可挑战和坚固的审查权;某种意义上,沃伦法院那么多在当时显得“激进”和“能动”的判决能够被执行,确实也有拜被坚固化和神圣化的“后打包时代”的最高法院的形象所赐。

  ●实际上,这本书的较量不仅发生在副标题里总统和法官之间,更是一出国家级别的大混战:记者、专栏作者和媒体大亨煽风点火;痛恨罗斯福的反对党想借机上位;工会罢工,农民示威,人们还将大法官人偶施以绞刑;民主党内部也四分五裂,有的想报复罗斯福,有的支持总统只为谋得下一个大法官席位;投机分子还趁乱搞出了势头一度盖过共和党的“美国自由联盟”;甚至,德国纳粹报刊也加入阵营,撰文支持罗斯福,称其为“斗士”,墨索尼里则对美国 “朝着法西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看齐”表示欢迎——读起来跌宕起伏,比《纸牌屋》还要过瘾,也更加深刻和真实。

  ●太枯燥了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纪实式的著作

  ●书中大量的手稿、信件和日记给人一种解密的阅读快感。尽管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美国,但和当下向右转的世界相呼应,现实感强烈。美国的宪法经历了数次革命,其中捍卫最高法院和宪法的大部分言论都是荒谬的、极端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让人想到新完结的剧《切尔诺贝利》。罗斯福推行的宪法革命,和由此带来的争论,都是“现在”必要的。

  ●精彩

  《至高权力》读后感(一):很傻很天真的民众

  《至高权力》其实这本书在我桌上摆了快半年了,京东的售后评论权限都过期了。之所以一直没看,是因为被各种耽误,也加上我对它本身的期待并不高。这种书就好比《坏血》《门口的野蛮人》《美国陷阱》等等一系列针对某个或某些事件当然历史报道,无法验真又不能证伪。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历史书是需要观点的,不然对我来说就是一堆史料的堆砌,我并没有能力通过整合史料,来解答内心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问题。 我不知道是不是豆瓣大数据营销的问题,我在某一阶段看的书,都有一定的串联关系。就比如最近同步的三本书:《命运攸关的抉择》《世纪三部曲》还有这本《至高权力》(还有一本刚看完,但和二战没关系,叫《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把目光聚焦到了二战前后。但其实我也不怎么需要关于二战的解读,它有点被过度解读了,尤其是罗斯福,丘吉尔这种明星。 这本《至高权力》反映出的恰恰是我最近的一个感悟,即皿煮是否真的存在过。形式上的皿煮和实际上的集权,很恰如其分的体现在了所谓三权分立的“科学性”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民意就是被各种整体操纵和愚弄的对象,别说什么自由和奴役,你只有被利用和奴役段位份,无论什么制度。你以为你有话语权,是因为当局需要你在这个时候体现出这个话语权。很傻很天真……

  《至高权力》读后感(二):蓝蟹与长鞭——美国民主体制如何解决重大挑战

  2020年读过的最佳书籍《至高权力》——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的较量。

  伟大如罗斯福——作为20世纪民主政体中最伟大的领袖,他于1936年创下了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最大的压倒性胜选优势,似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以至于唯二没有支持他的两个州被人贴上“这里不是美国”的标语—— 也不能挑战最高法院。

  罗斯福总统在他最为辉煌当选的第二个任期,认为他已从美国人民的支持者当中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决心向阻止时代进步的保守派为主的最高法院发起攻击—— 他推出了精心准备超过两年之久的填塞最高法院的计划。他坚定不移地打算使用这个方法来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最神圣权力圣殿— 最高法院,以及改变这个圣殿做出决定的流程与依据。这是罗斯福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罗斯福总统的第一个任期里,最高法院的保守派法官表现出来的落后于时代的反动思维几乎毁掉了罗斯福所有的改革成果,并从宪法角度给新政订上了棺木的长钉。如果罗斯福坚信自己的政策是正确的,显然他需要解放捆住行政权力的另外一个权力— 现在这个权力牢牢地握在在保守派法官手中。

  罗斯福一经推出他的填塞方案,就激发了美国民主体制里最为精妙的设计:对权力的制衡机制。这个机制不仅仅作用于权力中心,它还根植于每个美国人的心里。美国人对于权力约束话题是极度敏感甚至是恐惧的,甚至让前一秒钟还为罗斯福新政而欢呼的人群在下一秒钟就咒骂他为独裁者,担心他会砸碎民主机制。

  罗斯福对抗的不是一部古老的宪法,而是美国开国一代先贤所遗留的智慧。纵使罗斯福被誉为最有个人魅力的总统,以及最具领导力的民主党领袖,他还给每一位参议员奉上了杰斐逊岛上的美味蓝蟹,他依然没能得到参议员们的支持。而在这之前,他已经挥舞过长鞭,通过卡死州政府的预算而惩罚了不少不支持这个提案的议员。

  从执行计划的角度,罗斯福惨败。然而从罗斯福坚持的战略来看,他赢得彻底。大法官们终于听到了人民的呼声,把自己伸出过长的手缩了回来,从而将保守机械地解读古老文字的方式转变为为人民的利益而创造法律条件的解读 —— 这才是对一部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体制的最终极目标,尽管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情况其解读方式仍有争议。

  罗斯福依靠着他的力量,智慧以及他对重大问题的透视能力,他先挽救了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经济,从而保住了民主世界的兵工厂;随后他率领超过1100万美国军人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与德国法西斯政权。

  一共623页的《至高权力》 以全面通透的视角,纤毫毕现的细节描写了美国民主政治里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展现了美国民主政体制度的复杂与精妙。而读完本书,读者大致可以理解世界第一强国的根基有多么坚硬。

  《至高权力》读后感(三):宪法、权力与制衡

  一段不很长的历史,作者在上面堆满了细节,使得全书略显冗长。

  1.简述这段历史:

  大萧条下,罗斯福采取了当时而言较为激进的政府调节经济措施(最低工资、行业标准、减轻债务等),使得美国暂时走出了严重萧条。但与此同时,罗斯福这种非传统的经济政策也引来争议,比如有人认为其侵犯了自由定价、自由建立雇佣关系等一系列个人自由。最高法院也以认定一系列案件为非跨州贸易为由,判定各州依据新政对其做出的各种限制(行业标准等)有违宪法。这是新政的第一波反对浪潮。

  新政中的一系列举措至少在客观上扩大了联邦政府的管辖权力,并且由于罗斯福的个人声望使其不乏追随者,因此,人们对罗斯福极其内阁在这一特殊时期所掌握的权力也颇为忌惮。

  到了罗斯福第二轮任期,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获选,其所在民主党也沾了光,史无前例地占据了大多数国会席位。舆论也同时有一些反扑,不乏民众认为罗斯福的新政手段是必要之举,并对最高法院的保守以及个人倾向产生厌恶。(由于部分法官强烈的个人政治倾向,加之其手握的重大否决权,人们甚至将最高法院看成又一政治机构。)

  鉴于这种形势,关于最高法院的改革似乎已经板上钉钉,反对派也开始研究宪法修正案的可能性(对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退休年龄做出修正等。)人们普遍期望最高法院可以跟上时代的变化。然而,罗斯福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填塞最高法院计划(即增加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以任命更多与自己有着近似倾向的大法官)。

  填塞最高法院计划引来了第二轮反对浪潮,在一番全社会的剧烈争论后(经过多次反转,并非压倒性地)宣布流产,但最高法院也主动做出了改变,对于其后的非传统经济政策予以了认可。

  2.全书探讨的内容

  全书探讨了美国的宪法解释、三权分立、权力与制衡、自由、最高法院的体制与精神

  这段历史中,处处可见制约:三权互相制约、不同党派的制约、同一党派不同倾向者的制约、民意的制约......尽管历史与本书中,罗斯福都戏剧性地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与追捧,但最终也还是受到了制约,并且在这种制约中也推动了司法做出改变(也可以说罗斯福获得了部分成功),而不造成结构的重大失衡。面对国家这样的大组织,我们无法寄希望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党派、组织“保持谦逊”,只有通过制衡断绝这种可能(或许不可能100%断绝),才能建立长效有序的秩序。

  罗斯福公布其填塞最高院的计划时,他正以绝对的优势胜出大选,至少代表其个人获有很大民意;国会中,同党派的民主党已占据大多数席位;最高法院在最近的几个涉及新政的案例中,也委婉地推翻了此前的判例,低调地向新政妥协。握有这种空前的权力、声望的罗斯福似乎已经无人可当。人们普遍认为,他提出的填塞计划大多出于他个人的傲慢。但该计划的最终流产,也说明这段时期的制衡结构仍在发挥作用。至高权力也不能肆无忌惮。

  不过,抛开略显个人情绪的填塞计划,更加广义的司法改革依然获得了极大支持,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司法体系也终于正视了司法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司法的与时俱进。

  《至高权力》读后感(四):《至高权力》:罗斯福和他主演的《纸牌屋》

  在民间故事和历史编纂中,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都免不了被笼罩上一层层光环:个人层面,身患脊髓灰质炎的他,不仅走到了政界最高层,而且是四次当选美国总统;从对历史的影响来看,他不仅让美国成功度过了“大萧条”,免于实行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还使政府干预经济事务这一做法具备了合法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罗斯福曾经试图填塞最高法院,增加自由派大法官的数量,为自己的新政得以实行大开绿灯。一向宣称尊敬宪法的罗斯福,为何也会如此极端呢?还是说,这件事背后另有隐情?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得在《至高权力》一书中仔细寻找。作为著名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杰夫·谢索以其独到的政治眼光、科学家一样的谨慎,以及小说家般的技巧,对罗斯福填塞最高法院(被称作“最高法院之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生动而不失重点的叙述。在他那里,罗斯福褪去了其身上的一切光环,尽管他自有其人格魅力——特别是他的幽默风趣,但是,他也会因为法案受挫气馁,偶尔也会发怒,甚至是遮遮掩掩。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还原历史,帮助我们理解罗斯福和最高法院之争。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这一点如今众所周知。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时任总统赫伯特·胡佛的挑战者,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以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脱颖而出。最后,罗斯福凭借压倒性的胜利入主白宫。民意显然对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做法不满,但这是否意味着罗斯福政府即将采取的一切举措都会畅行无阻?作为美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机制的一部分,国会与最高法院在罗斯福的救国救民计划中扮演哪些角色?

  与罗斯福的压倒性胜利遥相呼应的,是民主党在国会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地位。因此,并不让人意外的是,国会积极而全方位地进行了罗斯福政府呼吁的立法工作,其涉及的领域包括金融、工业、农业、劳工权益,等等,不一而足。可相比主要功能为立法的国会而言,最高法院似乎与罗斯福政府不那么对付,因为最高法院会以立法的合宪性与否为标准来进行司法审查——这项权力引起了巨大争议;然而,被最高法院否决的法律,国会并无其他“复活”,因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裁决为最终依据,是否可以限制,甚至取消这一权力呢?

  因此,与常见的历史教材中对“新政”的描绘不同,新政非但不是如灵丹一般的高效,反而像个行动不便者,踉踉跄跄,这是《至高权力》一书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的,新政的确彰显了罗斯福政府的守信和执行力,但是,与司法分支的纠葛一日不解决,新政的前途乃至美国的命运,也就一日不明朗,何况,美国已经出现了要求国家如德国和意大利般迅速走上法西斯道路,摆脱民族危机的声音。

  在这个背景下,罗斯福会有填塞最高法院的心思,并不奇怪,尽管在一开始他竭力宣称自己对宪法无条件的忠诚,并认为宪法无需改变,真正亟待改变的,应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特别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保守派大法官——当然,他的表态其实远远没有笔者叙述的这般清楚,而是欲言又止,模棱两可,一种避免引来集中火力的策略。有趣的是,公布这一计划前后引起的反应近乎天壤之别:公布之前近乎万众期待,希望白宫对最高法院下重手,新政才能得以延续;公布之后近乎人人唾弃,指责白宫急欲建立自己的专制独裁,危及民主。

  借助后视之明,我们知道,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数仍为九人,这就表明了罗斯福的计划最终不幸地流产。不过,在那个当口,它其实并非毫无通过的可能,至少是妥协版的计划,比如每年只允许填塞一位大法官,降低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退休年龄。在支持者和反对者激烈斗争的时候,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事物的运行轨迹,最终合力将该计划扼死在襁褓之中:首席大法官休斯的改弦更张——转而支持新政的部分立法;罗斯福内阁的司法部部长约瑟夫·罗宾逊的猝死(账被算在了罗斯福头上)。

  最高法院内部何以会在最后关头转向了自由派立场,兴许我们永久无法得知。不过,这确实避免了一场可能走向失控的联邦危机,甚至改变美国历史。有充分的理由指责罗斯福激进,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他的计划无疑是集体的选择。阅读《至高权力》一书使我们得知,历史远非线性的、目的论的,相反,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是复数的历史,而比起已经发生的一切,可能发生但并未发生的一切同样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至高权力》读后感(五):总统能坐稳C位吗?

  直接回答自己写下的这个标题,自然是:不能。

  总统本就不在C位上。美国的三权分立,一如大家在高中课本上熟知的那样,是互相制肘的,没有哪一权可以说自己如当今偶像团体的主咖一样坐C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坐得稳。

  好,再往下走,我们真的清楚美国总统居其位时在做些什么吗?面对戏谑化表述里的“川普推特治国”,我们是否已经浅化简化了这个巨大国家的某种形象。或者说,在面对近800页体量的这本《至高权力》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再从罗斯福时代往当下梳理,以使自己更加深入地明白在传媒表述之外,我们还可以怎样谈论美国。

  在上月末一场围绕此书的讲座里,学者刘瑜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有意思的阅读视角,即“两个失败”:一是罗斯福以划定70岁退休线,补位新血的方法搞“填塞法院计划”为什么会失败;第二个就是对第一问的再追问:他真的失败了吗?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或许反倒让我们发现罗斯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多么接近一个拥有C位甚至近乎坐稳了C位的总统。

  时间拨回80年前,1936年11月,罗斯福这个名字,在美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了“战胜一切的力量”,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百分之六十一的大众选票和几乎所有的选举人选票,赢得了美国总体选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压倒性胜利。”同年六月,在选举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罗斯福宣布“自己现在拥有了完全的自主权”。此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那种克里斯马式魅力正在发光,“获得人们广泛支持的是罗斯福——既不是他的计划,也不是他的政党,而是他本人。”

  已经露出危险的端倪。刘瑜在演讲中也以委内瑞拉总统韦斯的“增加大法官”事件为例,说明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司法权是多么容易被这样的总统操弄成橡皮图章。同样的目的,不同的手段,在历史上,在多国的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乃至正在发生。

  奇妙的是,80年前的美国“稳住了”。尽管罗斯福及其团队不断论证大法官们是“九个献身于其先辈错误的老头”;也不断敲击着最高法院的神圣性,但就连《纽约客》撰稿人E.B.怀特都提醒大家注意罗斯福个人魅力之外的言行“陷阱”:“他在演说中用了一连串‘就是现在’,好似急躁的救世主在呐喊。”

  学者刘瑜的观察结论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传统阻止了罗斯福的填塞法院计划:制度对于政策的优先性。

  对此,刘老师有一个有趣的“两只靴子理论”。大家都听过这个“楼上住客脱靴节奏决定楼下住客睡眠”的故事,美国的政治传统也是如此:一只靴子(一个权力)要话事,要落定,不算真作数,一定要两种(司法和行政)权力都点头,整个行为不违宪,一件事,即便再小,也才能实施下去。

  这样的政治实践,离“对错二元论”比较远,但离我们如今爱谈的“真理越辩越明”比较近。像罗斯福这样一位魅力十足的领头人,我们还能否有勇气脱去光环看他,能否质疑他,限制他。或者说,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智识,部分激赏他,部分反对他,而对每个部分又能说出自洽的道理。

  读这本《至高权力》,当然也可以回归到我们每个人手中或心中的权力及权利。其实政治生活,或意愿诉求,就是表达,就是对话。它没那么高不可攀,或张牙舞爪,如许多读者的观感一样,读此书如看美剧,全剧金句频出,但思路与主旨清晰。“美国的司法审查,实际上是在美国不同代际之间进行强制性的政治对话。”只有沟通,才能让罗斯福不再觉得“新的专制主义,已经被包裹在……法律制裁的长袍里。”也不再让大法官们觉得总统得意忘形,一人独大。

  再走一步,继续刘瑜的追问,把时间视野放阔,如今看来,这场斗争,谁赢谁输?

  回答一如既往地“完满”:无赢无输,整体上也可以说是美国人获胜,他们度过了危机,也消除了当时面临的,“现代生活中最严重的不平等”,或至少在消除的路上。参与到这场风云里的政治人物们都在摆荡与平衡间看清了历史大方向,顺着民意与社会新生的出路,调整节奏与路线,同声共气,让整体一起“说了算”。

  回到眼下,比仗罗斯福炉边谈话和川普推特治国,我们于会心一笑里能感到,担忧永远有必要,而警醒也永远有必要。不偏听偏信更是当代人保持理性的基本自觉。

  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政治头脑里,也应该保留一份对至高权力维持观察的细胞活性,观看与反思永远有益于我们的思维健康。读一读这种“不难懂”的大部头,我们仍有希望生活得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