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

2021-03-02 03:0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由(清) 蘅塘退士 编 / 陈婉俊 补注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一):别具一格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是中国的文学瑰宝,其形式规整,讲究格律,内容丰富,世间万物在唐诗中似乎都可以找到存在的痕迹。所以,国人包括世界上的很多人现在都还在学习唐诗,甚至还有《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为唐诗及宋词的发扬光大而保驾护航。

  唐诗的语言非常凝练,所以如果不是研究其思想内容,而只是为其作注的话,那么语言也应该简练。蘅塘退士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正是以这种风格做的注以及作者简介,在当前国学流行,全民应该加强自己古文阅读能力的时代,这种行文风格显然是值得提倡的。以张九龄为例,作者在简介他时,为“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至属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进中书侍郎。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卒谥文献。”这段简介用词平易,简短但信息含量大,清晰地展现了张九龄的一生。在注释他的诗《赶遇》时,作者自己很少发表意见,都是引用的各大文献的资料,如“欣欣”一词,注释为“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读者不仅可以知道“欣欣”一词的出处,还能从中得出成语“欣欣向荣”,并且背下来陶潜的这句名诗,可谓一举三得。

  《唐诗三百首》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在诗中做了句意小解,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一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一句下注为“先从下望”,在“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下则注“四句登”。先后仅七个字,但却将诗歌按照空间顺序写作的特点做了极好的陈述,接下来其他的注释也是按照空间的转换进行注释。应该说,这样的注释有引导的作用,至少读完这本《唐诗三百首》,有可能会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读到唐诗或者其他的文章就会下意识去思考,作者这句话写的什么,那句话写的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等。然后逐渐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唐诗三百首》给我的启迪就是:读诗的最高境界,想必是读的不是诗句,是诗意,是作者。给诗作注的最高境界,想必是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我就是想告诉你这些它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想告诉你一个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不能写出好诗的。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二):那么忙,为什么还要读唐诗?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唐朝是一个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沿袭魏晋、大隋风骨,却又开创出了新的时代格局。若谈到唐朝诗人的高下,可能就和现在的追星一样,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咱们就不比哪位诗人写得更好啦。但说到背诵唐诗,几乎人人都能背上一些,有人说读唐诗最大的好处就是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卧槽牛*’,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中淌过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到热泪盈眶。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选手武亦姝获得冠军,不仅我们见识到了古典美女的魅力,也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人们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古典诗词普及的话题被再次讨论。

  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好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内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会诗词的人,有内涵和格调,特别美好。这本《唐诗三百首》的设计和排版,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你拿在手上就有那种古老文化沉淀的感受,如果你问现代人这么忙,读唐诗能够给我们什么实质的好处吗?我想应该没有,除非你当老师,写书。但是我们想想红楼梦中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平生遭际实堪伤”的女子,这样一位本性高洁却生平可怜的女子读诗、学诗又是为了什么呢?自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她对诗歌的向往,简单地说,是源于求知欲;更深层地讲,则是她想为自己在原本琐碎、卑俗的世间生活,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要把自己这颗苦难的心灵,安顿于纯净而又美好的诗意世界里!

  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诗歌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 这大概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重视诗的学习原因吧。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三):百读不厌是唐诗

  《唐诗三百首》大概是伴随很多人的一本经典传统文化读物,小时候背《送孟浩然之广陵》、《乌衣巷》、《寻隐者不遇》,中学时背《蜀道难》、《长恨歌》、《琵琶行》,大学甚至工作之后也常常会遇到或听到唐诗。那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每每诵读,都会将人引领至一个心驰神往的盛唐之世。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名典名选丛书”中的一辑,是清朝蘅塘退士选编的版本,二百年来刻印最多,传播最广,是诸多版本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而注释者陈婉俊的补注本简明精当,流行最广,因此这一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虽是三百首唐诗的集合,但连同注释在内,也只有389页,丝毫不会令人感到厚重。

  之前读过同一系列中的《古文观止》,对这个系列的装帧也做了些详细评论。《唐诗三百首》亦是如此,不论是拿在手里,还是置于案头,翻看时都会令希望好好读一本书,简单重温经典的读者感到非常舒服。简单的诗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只用了一页便记录完毕,而李白的《长恨歌》、《蜀道难》便要多一些页数,附上更多注释。

  值得一提的是陈婉俊的注释,除了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之外,会更加注重语词名物的诠释,旁征博引,字梳句栉,十分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在句与句之间,通常会对文法、史事加以注解、评论,对于有一定文学需求的读者来说更便于参考学习。总而言之,如今再读《唐诗三百首》定然是与儿时或学生时代不同的感受,有这样的版本相伴也是极好的选择。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五律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七律圣手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绝、七绝更是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老少皆宜、无人不爱。

  在《唐诗三百首》之中,无论我们去欣赏和背诵哪一类别或诗人的作品,都是一次古典诗歌的巡礼,一次心灵与情感的升华。如果说《古文观止》是我的案头经典的话,那《唐诗三百首》就更是百读不厌的枕边书了,无论晴雨,无论忧欢,读上两首,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气象万千、锦绣多姿的精神“故乡”。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四):诗意的生活

  人事纷繁,人生忙碌,充满了无数的琐碎和无奈的世事,怎样才能在纷纭世事里得到片刻的宁静呢?

  唯有忙里偷闲,取片刻的闲暇,读一首诗,读一首在遥远的过去写的诗,带着丰盈的情意绵绵,让我们忘记浑浊的世间,忘记这尘世的烦恼,去古代纳一片清凉,慰藉烦躁的心灵,也陶冶渐渐老去的身心。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是那么多版本,究竟哪一本好,我们也没有过多的区关注过,这本《唐诗三百首》是由文津出版社出版的,还是清人蘅塘退士所编,二百年来刊刻最多,流传最广,是诸多唐诗选本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唐诗三百首》的旧注本亦有许多种,其中以道光间陈婉俊的补注本流传最久、影响最大。她以女性的细腻聪慧,旁征博引,字梳句栉,并补写诗人小传,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也是从小受着诗词的熏陶长大的,虽然有些诗,很多年都没看过了,但是想起来依然还在心中,没有忘记,尤其是在某些诗意的环境下,我们还能吟诗几首,助助兴,丰富一下无聊的时光。

  这本书对《唐诗三百首》进行扎实独到的注释,对大量典故出处加以考究,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适合广大读者及唐诗爱好者阅读赏味,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

  虽然我是学理科的,但是我一直对国学很感兴趣,读过很多关于诗词的书籍,有些是单纯的解释,还有一些是博古通今的联想解释,更有一些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不管是哪一种,我都发现大家对诗词的赞赏是溢于言表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能够感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浮躁的尘世间心灵有所寄托,让心灵在诗词的港湾里得到栖息。

  这本书的纸张,以及文字的字体,都是比较好的,让我们的眼睛在很舒服的格式里徜徉,心灵得到足够的飞翔。

  诗词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前一阵子很火的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是让诗词再次火了一把,真正的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不论是什么缘故,多读书,多读诗词都是好的,而诗词里面,我觉得唐诗三百首又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这里推荐这本《唐诗三百首》给喜欢诗词,喜欢阅读,喜欢读书的大家,共勉!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五):永不退色的唐诗经典之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清代乾隆年间孙洙的这句诗,二百年后,已经不再是一句诗,而成为了俗语。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正是因为唐诗。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哪怕没有上过学,至少也得会那么一两句唐诗,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也因为如此,关于唐诗的书数量繁多,比如我自己家里就有很多版本,但总是觉得不够,因为唐诗意蕴无限,不同的人去编选去解读,其所呈现的审美内涵、审美解读肯定不一样。基于此,我又选择了这本清代蘅塘退士选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

  翻看目录,里面有很多诗人是自己从小早就知道的,但他的诗作有的却是自己不知道的,至于那些知道的,有的也已经遗忘,有的虽然没有遗忘,但其真正的意思却不知道。这么看来,唐诗我知道的也仅仅是皮毛,枉费了那么多时间去学习。

  与宋词相比,唐诗的语言更为简练,语言简练,解读就比较困难,所以这本《唐诗三百首》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蘅塘退士选编的时候,是选择的通俗易懂但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而陈婉俊在补注的时候,不仅重语词还重名物,由此就彻底去掉了读者阅读这些唐诗的障碍。

  《唐诗三百首》的注释珍贵之处还在于很多典故作者都列出了出处,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这必须有着较深的考据能力才可以做到。所以,唐诗其实容易背,难就难在怎么准确理解它的意思,怎么知道作者所用的典故词的出处,尤其是阅读杜甫的诗时,这一点更为重要。所以,在我看来,这一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给我的最大收获正是这种注释方式所带给我的思考。

  我们知道,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尽善尽美,所以陈婉俊在补注的时候,自然也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一点小瑕疵,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最关键的是,这一本的编辑已基本消灭了这些瑕疵,由此,我倒是觉得感兴趣者,不如找到之前的版本,对照一下,其改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读书如果只是读,那也没有多大的收获。所以,最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共鸣与感念、思考。

  唐诗几万首,其风格或者其内容自然不是三百首所能完全代表的,但是没有这三百首的精华,我们就无法由点到面,带着一种正确的阅读唐诗的态度,去欣赏、审读其他的唐诗。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六):诗歌里的细腻之情,你感受到了吗?

  看完《唐诗三百首》,越发觉得古人语言的美。许久未背诗歌,翻阅书时,看到那一篇篇读书时曾死记硬背的诗歌,竟然觉得如此顺口,稍微一念,便上心头了。有些东西死记硬背后,也还是很难忘却的,只需要稍稍一点刺激,变立刻做出反应。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杜甫、骆宾王、王维等等真的让人很佩服。

  认真去揣摩那诗歌,越发被它们吸引,原来唐诗真的很有感情。它朗朗上口,意义颇多,唯一需要的是你要抽出一个完整时间,静下来,拿起书,朗诵出你所熟悉与不熟悉的诗歌,渐渐你就被诗歌所包围,好似看到诗里面所言所现,一股清新的诗氛便包裹着你,使你沉溺于其中,不知在何处。 书中有许多篇未曾读过,如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去,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诗歌我想看过,读过一遍后,都能想象那个画面吧,新婚夫妇甜甜蜜蜜,早起入厨房,洗手为一家人做饭菜,不知道姑姑的饮食习惯,于是做完饭菜后先把小姑姑拉过来品尝一下。短短20字,竟然讲完了一个故事,而且还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也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可饮一杯无?让我想起有年冬天收到好友寄来的贺卡,那时上面便写着这首唐诗。后来,她来我住处,我们也确实共饮了好些杯。只不过不是酒,是茶。如若能喝酒之人,在晚来天欲雪的寒冬,依偎在红泥小火炉旁,对着志同道合之友,一起饮用绿螘新醅酒,说着那些带着温度的话,传达到彼此心中去,想必一生也难忘此情此景吧。

  还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歌真的是一下子秒记住。为何?因为意向的具体化。读完,你整个人便知有人问看门的小童子,师父在何处?童子答曰:“只知道在这座山上,不知在山中云深哪处?”这是何等的具象,又是何等的言简意赅让人不禁嘴角一上扬。你不禁觉得古人的生活还真是多姿多彩。 古人离开了手机的束缚,都在用心的生活吧。相见一面,不会面对面还坐着玩手机,跟网络的另一边聊天,而是会细心聆听坐在对面的那个人的心声。距离的近也竟然未曾让大家觉得相见聚餐的重要性,丝毫不会如古人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没有那此去经年,何时才能相见的感慨。相见太容易,太不珍惜了。

  劝君惜取少年时,劝君惜取相见时。惜取任何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时间见面点,如此便能感受那万千唐诗所言的细腻之情。

  附:【雨霖铃】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七):诗歌:一个时代的见证

  说到《唐诗三百首》,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小到大我们的求学路途上,就充满了诗歌。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就选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阅读《唐诗三百首》。因此,《唐诗三百首》都快成了中国孩子的启蒙读物。

  唐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造就了唐代诗歌的繁荣,让我们今天有机会阅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提到唐代的诗歌,我觉得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杜甫和李白。他们一前一后出现在唐代的历史上,由于对这个时代的种种,而激发出内心的欲望,从而写下表明壮志的诗篇。

  说到李白,我相信大家对他的感受就是这个人是特别豪放洒脱的。也正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好,怕豪放与洒脱,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些气势磅礴的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在感叹自然界的雄伟与壮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有时候会以为诗人都是高傲的,可是谁能想到李白,他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形象一个多情的才子。他在面临朋友分别时,他也和常人一样是那样的不舍。“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时的时代特征,他也有自己的抱负,可是他无能为力,他很懊恼。诗歌可以很好的展现出他的政治抱负,让别人看到他的理想。

  说到杜甫,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特别倒霉的诗人。李白相对于他来说还比较幸运,李白所处的那个时期还是比较开明的,而杜甫的时代是那样的黑暗。也许,“时运不济”,这个词就用在杜甫的身上,是特别符合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祝福的生活给人一种凄凄惨惨的感觉,时代的不公,家境的惨淡,仕途的坎坷,这都是他在生活中所遇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徒有一身的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地方,生活也很惨淡。命运对她这样的不公,支撑他走下去的应该就是诗歌吧。

  唐代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写了很多很好的很精美的诗篇。这些作品都收集在《唐诗三百首》当中,如果你对于唐诗很感兴趣,或者你对于唐朝很感兴趣,那么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你值得去看一看。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八):脍炙人口且好又易诵之作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并将继续流传下去。蘅塘退士编篡的这部《唐诗三百诗》选取了唐诗中的精华。蒙童读此书,是对文学的致敬和传承,学子读此书,是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内因。

  无论是乡野长村夫,还是身居高官位的仕子,熟读唐诗三百首,实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清朝乾隆年间的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其本人也能诗善文,他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最终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当时的唐诗版本情况是:有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清代蘅塘退士有感于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于是决定编辑一部易学易读的唐诗选集取代之,这就是后来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的版本浓缩精华,在此书中,依古诗体裁分别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方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来选以优秀诗作者的作品,共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

  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读精编精选的《唐诗三百首》,确实能让读者读到脍炙人口且好又易诵之作。而在这些众多的唐诗中,读者也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貌,通过名篇佳作中各具特色的魅力引领读者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奇境。

  蘅塘退士的这种选取方式对后世文学作品的编篡归类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简洁明了,详略得当,精华立现。在优秀古典诗词的熏陶下,那些尘世间的污浊,灰败,黑暗会涤清不少。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不仅选取了公认的优秀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典,更有女性诗人创作的名篇佳作,这也体现了蘅塘退士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唯以作品的优劣为原则的进步,公平,公正的思想境蜀。这点也是很值得每一代读者人,有识之士们的重视。只有重视并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才能源缘流长。

  劝君莫惜金缕衣,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正如人生,珍惜珍重方能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般历久弥新永相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