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中的读后感大全
《诉讼中》是一本由周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诉讼中》精选点评:
●“如果涉及真相和正义,时间和金钱都无关紧要。”然而,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这起案件真的找到真相和正义了么?还是要从德国现行政治制度和国情中寻根溯源。
●字数:67.5千 打成 6.75千 了 412读完 一言难尽
●法律是这个社会的一面凸透镜,让人们可以对这个社会的规则、运行模式、对参与进这个社会的人的心灵深渊进行细致的观察
●很长见识,也很有意思,像是读破案小说,一层层递进。同时又详尽地引据,虽然对法律的认知太少太局限,也还是能很清晰地读下来。整体环境不同,诉讼的程序和风格就迥然不同。抛却法律,书中引用的一句话真是很精辟了:“德国与土耳其在这一点上类似,这两个国家仍将种族和血缘等观念与国家等同。”可是,国家真的是个太晚近的东西了,大家各自相安活着不是很好嘛? 另:P77有错误啊=_=应为“轻声快速地诵读”吧
●诉讼、种族、右翼极端势力、尊重被告的权利、巨型案件、持续发酵。
●人们总是尝试忽略政治犯罪,从各个视角观察,这都颇成问题。沉默再一次伤害受害者,他们甚至都不能提及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对犯罪表示沉默的社会,亦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哎
●从判决结果时间来看,这本小书是很新的,诉讼律师费也高的惊人。
●精彩
●#2019•01# 作者除了忠实记录法庭内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还将法庭之外媒体、公众、律师、学者等群体对这起案件的论辩一一展现。截至目前,历时五年有余、耗费上千万欧元的“巨型诉讼”仍未结束,它对德国诉讼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掩卷深思,我们全民热议的案件热点是什么?是“卷宗丢失”,这简直可以用周董的歌词来表达当下的心情:败给你的黑色幽默……我想一定是我,听错弄错搞错”。还是摘抄一下文中的评论吧:它们(法庭)是正义的化身,是权利战胜权力的标志,是运转有序和能够为民众信赖的法治国的象征……法庭必须作成一个公正的判决。但是,何为公正?这意味着,刑罚必须在法律上恰当,必须能够抚平受害人的痛苦,而且判决及其理由必须使公众信服。唯其如此,法官才能治愈创伤,并重新赢得法治国已经失却的信赖
●很冷静
《诉讼中》读后感(一):诉讼中——“纳粹地下党”案始末
刚看了几页,不得不说产生了浓厚阅读下去的兴趣。-20181101 P104,这两天午休看这本小册子,本书根据2011年的经典案例,判决也是在2018年7月11日判决的,审判过程相对于国人而言是漫长的,但是可能更经得起历史检验。算是多方面介绍了该司法案例所发生的诸多事项,也通过这些窥视到德国司法系统人员法治思维的成熟程度,更关键的是看到双方精彩的逻辑论证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结果。-20181102 读完,映像深刻的有旁听因境外媒体席位缺少问题各方进行司法行为活动的过程,也有犯罪人员因过错之后对无法回归“市民生活”的懊悔,好奇德国文化中的“市民生活”是什么样的。更有德国国内关于如何评判哪些人员和行为的责任可归咎于政党。也有德国境内关于极端团体猎杀伊斯兰世界血统的种族问题的披露,更可结合这些年德国接纳上百万中东难民的大事件,默克尔也于近期在选举中失利等等。还有关于过往政治言论与近期立场的关联性的厘清,也可以对照近些年国内不少娱乐圈人士尤其是陈发儿四五年前学生时代的网络平台的政治言论导致今年被举报和被官方打压等等。都是值得思索的点。—20181102晚
《诉讼中》读后感(二):难得的是他们有这样的诉讼
德国“纳粹地下党案”译介。周翠老师将高度难读的德国法案例写得平易,从巨量资料中抽丝剥茧,文笔难得。
10起命案。5名职业法官组成合议庭,3名职业法官作为后备法官。3名检察官,包含600名证人的名单,未掌握任何直接证据。5名被告,聘请11名律师。96名受害人及家属,聘请62名律师。为本案斥资125万欧元,对设有250个席位的庭审房间进行专门改造、并配备同声传译设备。据称,慕尼黑州高级法院为每一个庭审期日至少花费15万欧元。
这样不计成本的巨型诉讼为何存在,这样的“罪大恶极的人”为何同样受到保护?明明看到却无法触及的政治领域,是法律的失败吗?“这也是法治国的意涵”。合上薄薄的小册子,心中涌起的对这一群法律人、这一个法律系统、这一个公民社会的敬意。无论如何,做到了该做到的。
《诉讼中》读后感(三):2018.10.29 《诉讼中》不着边际的小小书评
2018.10.29 凌晨 因为是凌晨写的,所以所以的“今天”都应该替换成“昨天”,但是因为“今天”更有代入感一点,所以请阅读的时候手动替换吧,谢谢合作。 今天《读库1805》到了,随书附赠了一本只有143页的小册子,名叫《诉讼中》,讲的是德国“纳粹地下党”案始末。 整个案子庭审了五年之久,一直到今年才尘埃落定。以前读历史上的某一年到某一年,只是有一种大体上的“时间”概念,直到看到这本书,事情是到自己所在的这一年才结束,突然意识到那些事就在与自己同时空的不久前发生,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因为23:15有巴萨皇马的国家德比,急着看完书赶紧去看球。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因为对很多法律上的专业名词都不熟悉,所以看了好几个小时,紧赶着在比赛之前看完,看到最后竟然突然出现厄齐尔。七八月的时候恍惚间看到了他退出国家队的新闻,但是也没仔细了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是因为种族主义的问题,因为他是土耳其移民引发的种种…。 想到马上就要看狮子的比赛,突然看到他的前国家队队友……也是很奇妙的。 国家德比的结果非常非常开心!5-1!苏神帽子戏法! 这场比赛VAR技术帮了大忙,本应是点球裁判判了继续比赛,后来看了VAR才改重新判罚点球。然后我突然想到,未来的足球比赛会不会都是AI在踢了…… 上半场巴萨踢得很好,2-0,下半场皇马主帅洛佩特吉突然变阵,一度有反超趋势,后来巴萨再次雄起疯狂进球~ 这样一场心情起起伏伏的比赛,我们经历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构成人生的事,在未来的传记里的只是干巴巴一个赛果吧,就像之前看到过的那些足球传记里写的赛果一样。 而且如果未来都是AI在踢球,看球的人会和我们是一样的心情吗? 总之,就是奇妙的一天。
《诉讼中》读后感(四):浅感
一场巨型诉讼,德国战后最大的一场诉讼案。由于不了解德国法律,读起来有些困难,仅仅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浅层涵义,以后有机会了解德国法律后重新读应该会有新的感受。
目前的感受是,由于牵扯太多,检方只能仅仅针对三人团伙的犯罪事实进行判决,作者在书中写到宪法保护组织毁掉了很多相关文件,并且情况属实,但是检方视若无睹,不能保证这背后是否没有人操纵。
难民危机在德国已经愈演愈烈,貌似不同立场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作为最大的一件案子,宣判的结果必然不能让每一个民众信服,但是,这件案子确实疑点重重。
不算是虎头蛇尾吧,毕竟在我看来,这算得上是德国的时代问题了,单凭一件举世瞩目的案子也无法完全解决。理解被害人对德国官方的巨大希冀,但是牵扯太广,我认为检方已经尽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了。
这件案子并不能单纯的判定为是纳粹地下党仇视德裔土耳其人,故而杀害。这是一个政治事件,凶犯家中不明来历的枪支就是其中的证据,单凭最后判罪的那几个人是做不到杀害这么多人的。后面必然有一个庞大组织的支撑,可是法庭却并没有揪出最大的凶手,恐怕这是民众无法信服的原因吧。
我相信,即使是发达国家,即使是相对来说自由民主的国家,也依旧在追寻平等公正的路上。这恐怕是条无止尽的道路,人们只能艰难行走。
柴颇最初的三名律师尽职尽责,是让我感到以外也感觉情理之中的。
敬佩作者,这样复杂的案件梳理肯定是耗费大量心血的,同时作者并没有过多展现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全程客观、理智。只在最后一章的最后几句里站在案件之上,发出了几个问号。
刚开始读,对案情的严重性感到震惊,慢慢地,通过作者对诉讼始末的叙述,有了很多想法。种族歧视,官官相护,难民危机以及人们对判决结果的不满和背后牵扯的质疑,很多很多的问题作者都明明白白的表露出来。
有一种无力感和力量感交杂的情绪,无力感来自于人民只能相信国家,但很多疑点国家也选择了沉默。力量感来自于德国政府对这件巨大案件的严肃对待,耗时五年多,最终还是没有草草了解,也许这只是雪崩前的一声轻响也说不准。
《诉讼中》读后感(五):读后感
1.一直在四星和五星徘徊,主观地打了四星。总体观感要比头巾案好,原因大概是这里面援引的判决原文少一些吧。我看到判决摘录那里真的差点放弃阅读(实际上半睡半醒的混过去了,就像我大学上课一样,嘿嘿)。这本书我认为作为案例研习看都不太过分。本学渣就是要报复性地打四星,哼哼;
2.德国不愧是发达国家,有钱!无论是诉讼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很高!给受害人的补助、义务辩护人的律师费也很高!至少能缓解律师的财政危机!法治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密切相关的。(就是不知道万一德国经济下行后还敢不敢这么玩);
3.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不可得兼,被害人权益和被告人权益不可得兼,总得有所取舍,很抱歉,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全都要;
4.即使是号称法治国的德国,法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法律的滞后性是不分国界的。德国也不能避免法律掺杂着政治诉求,政府机关的缺德+违法操作。所以,自信点,别老言必称德国法如何如何,我们又如何如何,搞得好像我们多差劲似的。都有不足,都有缺陷,谁都不是完美的。切合实际,一步步,慢慢来,别妄想吃个胖子,人家毕竟几百年的积淀呢。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方法,小企业也有自己的法律风控方法。小企业日后发达了别忘了增加预算到法务部门就行啦;
5.所幸这场巨型诉讼揭示了病症,各方的事后补救措施也都在稳步缓慢进行。所以,有病要积极治疗,不要讳疾忌医。当然治得好治不好是另一个问题,除了看药效快不快,还得靠些运气;
6.律师在哪国为被告人辩护都有舆论风险,唉。噢,哪国都有干啥啥不行,忽悠第一名的讼棍;
7.同意诉讼庭审是一场艺术表演的观点:被害人律师、公诉机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都挺能演的。法官辛苦了!真有耐心!点个赞!
8.本懒人来自2020年12月的疑问:这场诉讼到哪个阶段了?判决生效没?
最后,多搞点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