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祖先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1-03-03 02:1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祖先的故事》是一本由[英]理查德·道金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148,页数:10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先的故事》精选点评:

  ●《自私的基因》之后道金斯写给大众读者的珍宝级科普经典,《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大力推荐;一部反向追溯生命进化的恢弘史诗,见证40亿年人类进化的非凡跃迁;40个会合点+60个故事+70幅彩图+100余幅插图,致敬所有生命的共同始祖,重建生命编年史

  ●教科书级别的科普书籍,希望每个领域都能出如此高度的著作

  ●科普书籍竟然能这么有趣,就连看目录都能让人热血沸腾。从第三册开始每一个汇合点都令人瞠目结舌,看完又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理论叹服。本书可以说是科普读物的终极形态了,有时间一定会拜读作者另一本大作——《自私的基因》。

  ●人类就是进化的最后一站——充满了傲慢和自大而不自知。

  ●与《万物:创世》搭配食用图文并茂深入科普岂不乐哉(。

  ●看不太懂

  ●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聪明的人呢?羡慕嫉妒恨

  ●翻译得不错,这本书把我初中生物化学知识从记忆中挖了出来233

  ●我想读这本书 2014-05-26 原来以前标记过想看呀。翻译得很不错,读起来很愉快。很有启发。有很多技术性讨论看的时候跳过去了,值得再细读。

  ●恢弘大气,沿着现在向过去一步步走去,在每一站、每一个会合点又有新的生命形态加入,向前是共同祖先的统一,向后是生命的复杂多样。走向坎特伯雷,每个会合点都有自己的故事。最后说这书真的很烧脑,我一个生物专业的看着都要消化很久,边看边怀疑自己的智商。但是道爷的书必须五星,老爷子赤子之心,想把自己知道的全分享出来。虽然消化时间长,营养价值也是高的。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一):科普著作里难得一见的宏大视角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的大名应该不用再多吹了,单说书的内容。还没看完,已经被作者的清晰思路和广博学识折服,对我来说,无疑是打开了看待生物进化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读起来还挺有意思,这一点应该摆在推荐的首位。当然啦,还要赞一下装帧,函套很有设计感,三册书,带着方便,纸色带点黄,插图全彩,很良心了。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二):祖先的故事三

  150多年前,赫胥黎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人是猴子变来的?”。过了160年,现代四骑士之一的道金斯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人还能进化到什么物种?”。看来演化论是对的。这160年,智人的心智没有多少长进。

  所有有机生命的运作过程,已经可以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解释。生命体的搭建模组是DNA/RNA的蛋白质表达。人类唯一耿耿于怀的是人类在生命演化网里,到底在哪个位置。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一样-偏僻而且无足轻重。

  超级无神论,超级神创论,和基于中间地带的林林总总理论,都能解释生命演化的部分现实。就算1亿分之一才能发生的概率事件,在地球的历史长河里也可以出现好几十起。有些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不能阻挡滚滚而来的后浪。

  所以不是人还能进化到什么物种,而是要问人可能什么时候被别的物种代替。因为一个现在还没有被证伪的命题:任何化石都不是现存物种的直接祖先”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三):考验思维能力

  “以人为本”意味着我们之所以存在,只因为“我们”不可能存在于无法产生出“我们”的宇宙中。

  就如同物理学家指出的,当你仰望星空时,之所以见到繁星点点,是因为在能够孕育出人类的宇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再次强调的是,这并非意味着繁星是为了人类而存在,只是说没有了繁星,那么元素周期表里就不会有原子数大于锂的元素,也就不能支持有机生命的诞生。

  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8x5为什么等于5x8?

  这本1000多页的演化生物学的科普书属于难读的一类,除了以上大量肯定式和双重否定式在意义上的微妙区别,还在于真的要认真了解书里有关地质定年,化石定年,DNA测序和对比技术,基因分析等一大堆生物演化本科生专业的知识,才能跟得上这位无神论四骑士之一和他的学生端出的有机生命演化过程的饕餮大餐。绝对是“无神”,有那么一点点“有神”的映射就是“四骑士”这个称呼。这个人类的幽灵无所不在。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四):原口动物

  除了会合点0花了100多页讲智人的表亲外,在最关键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会合点26也花了大约100页讲了演化和天择最匪夷所思的故事,科学家称之为演化丑闻。因为有一种活到现在的“动物”,花了几亿年用无性生殖的方式种化出300多种动物。原本讲的好好的演化故事要绞尽脑汁编出适当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怪异到不行的动物行为。在这个寒武纪大爆发的点上,道金斯第一次对自己不认可的理论采用了“愚蠢透顶”的形容词称呼。也只有在这一章节详细解释了分子时钟的运用和碰到的限制,详细说明用哪些基因可以用来计算动物的演化/变异速率。也非常奇怪在这一章节大篇幅讨论人类种族认知的方方面面。政治正确的解释是我们就是一个种。但又要面对显而易见的形体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的种族认知。语焉不详的句子到处可见。不过也难为科学家要有一个明确的生物学解释。

  到了这个关口,其实就像陆地到了海边。再往前,和前面陆地的路径已经完全不同,几乎没有什么“硬”数据能够支持美妙的演化理论。都是在深不见底的海水里自由浮沉。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能够排序的动物演化路径,都不是线性的,都是复杂的互相重叠。重叠到科学家要不断发明新的计算工具才能自圆其说。

  这100页不到的篇幅,是最烧脑的篇幅。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五):谁是我们的祖先?

  谁是我们的祖先?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是谁。如果“我们”指的是现存的14亿中国人,那么离我们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是从黄帝、炎帝到秦始皇的某个人(或某群人)。这个答案似乎并不出人意料,可是它是怎么得出的呢?

  根据《祖先的故事》这本书的介绍:科学家们通过DNA技术的跟踪和计算机模型的估算,现存人类的共同祖先(被称为“0号共祖”)所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数千年到1万年。中国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其共同祖先应该比这个数据更近,那么从炎黄时代(距今约5000年)到秦始皇时代(距今2200多年)恐怕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估算了。如此看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或者“孔孟传人”再或“龙的传人”(“龙”指皇帝)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祖先的故事》是当代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后的又一代表作。在这本书当中,他与合著者黄可仁共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段寻根觅祖的知识旅程。当然《祖先的故事》带我们所追踪寻觅的祖先不仅仅是我们属于人类(智人)的,还是属于我们人属的,乃至属于类人猿的、哺乳动物的、脊椎动物的……直到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如果“我们”指的是现存全体人类,那这个人类共祖究竟何许人也?他(们)长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区呢?也许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他(们)有着黑色的皮肤,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是根据作者的推测,0号共祖很可能来自非洲以外的地方。因为作为人类最近的共同祖先,0号共祖需要把地理上最与世隔绝的人群(例如塔斯马尼亚人)跟外部联系起来。因此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结论说,0号共祖可能来自东亚。

  紧接着,作者继续带领读者进一步寻找更加古老的祖先,这个祖先,即1号祖先,并非所有现存人类的共祖,而是所有智人(Homo Sapiens)的共祖。在这段“朝圣”旅程中,我们首先在1.2万年前遇到了进行农业革命的农民祖先,接着又在5万年前遇到了作为狩猎采集者的祖先,然后又在20万年前遇到了作为“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的祖先。

  再往前追溯,我们就遇到了我们人类(智人)的两位表亲,一位叫尼安德特人,他比较知名,另一位叫丹尼索瓦人(得名于2009年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的丹尼索瓦山洞发现的化石),他是一个在血缘上离我们更远的表亲。根据作者的介绍,这两位表亲都跟现代人有千丝万缕的基因联系。一个现代欧洲人平均含有1.2%的尼安德特人的DNA,而现代亚洲人则含有1.4%。事实上,我们可能携带总体高达40%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零落分散在不同的现代种群中。而现代人当中携带丹尼索瓦人DNA最丰富的则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新几内亚人和菲律宾人,最高达到8%。据两位作者的介绍,丹尼索瓦人是一个独立的人类亚种,计算表明,丹尼索瓦人跟尼安德特人分离的时间大约在64万年前。可以说,丹尼索瓦人的发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的故事远比我们现在掌握的发现更加复杂,我们仍有可能发现其他的古代人类亚种。

  告别这两个表亲再往前追溯,我们就在100万年前时遇到了匠人(Home eragaster)。对于这个祖先人们更熟悉的称呼是“直立人”(Home eractus)。但道金斯却认为,匠人并不比他们的先辈(即能人)或后代(即智人)更直立。像爪哇人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北京人”都属于匠人。他们像我们一样以双腿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小、颅骨更加后凸而且顶部更加扁平、下颌更不明显。他们发现了火的用法,还能打造和使用石器。至于他们有没有语言则不太容易找到证据。匠人是这次寻根问祖的旅程中第一个明确属于另一个物种的祖先。

  接着往上追溯,我们在200万年前遇到了能人(Habilines)。能人和匠人的差别相当于匠人和我们的差别。能人的特点是相较于其它猿类,他的大脑的扩张开始超出它们正常的尺寸。能人的大脑容量突破了750毫升这个屏障,他们告别了猿类,成为了人类。那么,是什么样的选择压力驱动着大脑在过去300万年间增大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软硬件共同进化”,硬件指的是我们的身体(例如双手的解放刺激大脑和颅骨膨胀),而软件则是指我们的语言、兽迹追踪、投掷和文化因子“觅母”(meme)。这两种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软件的创新要求硬件的提升,硬件的进步反过来又刺激软件的革新。

  再往前,我们就在距今超过300万年的时段遇到了猿人。最被我们现代人熟知的就是我们人属的直接祖先即南方古猿。很多现代人都把我们的古猿祖先当作是某种类似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动物。但是2009年发现的一名距今440万年的古猿化石告诉我们,我们那个时段的古猿祖先尽管体型和黑猩猩相仿,大脑尺寸也相吻合,但他们既不想黑猩猩也不像南方古猿。他们长着对生的大脚趾,拥有灵活的手腕和较短的手臂,这说明他们可以抓握攀爬而不是像黑猩猩一样挂在树上。在地面上,他们完全是双足行走的。

  如果继续往前寻根觅祖,我们就会发现,祖先的样貌开始越来越不像“人”了,因此也不能再以“X人”来命名了。在大约700万年到500万年前的非洲某地,我们人类的祖先终于跟其他物种的祖先会和了,其他物种指现存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这个会合点在书中被称为1号共祖,它是现存人类、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它很可能毛茸茸的、四足行走,还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此后陆陆续续地,我们的祖先开始跟其它动物的祖先会和:大猩猩(800万年前)、猩猩(1400万年前)、长臂猿(1800万年前)、旧世界猴(2500万年前)、新世界猴(4000万年前)、眼镜猴(6000万年前)、狐猴、婴猴及其亲属(6500万年前)、鼯猴和树鼩(7000万年前)、啮齿类和兔类(7500万年前)、劳亚兽(8500万年前)、异关节动物和非洲兽(9000万年前)、有袋类(1.6亿年前)、单孔目(1.8亿年前)、蜥形纲(3.2亿年前)、两栖动物(3.4亿年前)、肺鱼(4.15亿年前)、腔棘鱼(4.2亿年前)、辐鳍鱼(4.3亿年前)、鲨鱼及其亲属(4.6亿年前)、七鳃鳗和盲鳗(5.25亿年前)、海鞘(5.35亿年前)、文昌鱼(5.4亿年前)步带动物(5.5亿年前)、原口动物(5.6亿年前)、无腔扁虫(5.7亿年前)、刺胞动物(5.9亿年前)、栉水母(6亿年前)、扁盘动物(6.2亿年前)、海绵(6.5亿年前)、领鞭毛虫(8亿年前)、蜷丝球虫(9亿年前)、鱼孢菌(10亿年前)真菌(12亿年前),此后还有一些原生生物、变形虫在不确定的时间跟我们的祖先合流,然后是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和古菌,最后则是真细菌。

  这些和我们具有共祖的生物和古生物,相信是很多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都不太熟知的,但作者对每一类生物的“故事”都进行了或详或简的介绍,好让读者可以大致了解这些生物都是怎样从一代又一代的共祖那里分头演化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展示了这场寻根觅祖之旅的诸多科学依据,可算是一本生动全面的生物史科普读物。当然本书绝非是一本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上肆意评判整个大自然进化的读物,相反,它围绕的核心是“我们”的祖先——随着我们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逐渐超越了人类的范畴,“我们”就是生命或大自然本身。

  尽管这场朝圣之旅是以人类的视角展开的,但作者反复强调,这并不表示生物进化是朝着“人类” 的方向前进的。作为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和黄可仁并不信奉黑格尔或亚里士多德所采纳的“目的论”(指宇宙的进化朝着某种目的:比如人的自由),也不相信很多物理学家所主张的“人择论”(指“物理规律或宇宙的基本常数都是经过精心调校的,而这一切费尽心机的计算都是为了最终使人类能够存在。”p6.)。他们写道:“生物进化不存在什么高贵血统,也没有预定的终点。”相反,他们主张进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化的历史不存在在任何理据或韵脚。”(p9)因此作者相信,进化虽然存在不断重现的规律,也可能有一定的方向,但宇宙并不偏爱某个物种。如此看来,想当年严复先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翻译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原则,还是颇为传神的。如果人类的进化最终不再适合其所在的环境,那么也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祖先的故事》,[英]理查德·道金斯,[英]黄可仁;许师明,郭运波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7.

  (本文删改版载中国科学报9月20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