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父寻仇》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为父寻仇》影评100字

2021-03-03 23: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父寻仇》影评100字

  《为父寻仇》是一部由保罗·索伦蒂诺执导,西恩·潘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贾德·赫希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父寻仇》影评(一):为父寻仇

  orrentino应Sean Penn之邀量身打造剧本,因而限定太多,在运镜和配乐上仍然是一贯的逼格,却没有做到像绝美之城或年少气盛乃至明星总理的极致,人物有太多莫名其妙,但又因为一条主线的原动力,很难归于荒诞派表达,毕竟还是碍手碍脚了些,看到了中程,才基本知道故事要讲什么,然而父子关系与种族屠杀的形上,只能说是带到,不能说是表现,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重金属扮相,但整体有些农业重金属的味道

  《为父寻仇》影评(二):西恩潘

  西恩潘不是花瓶(当然这也不可能),作为一个60后,他已经拿下了两座奥斯卡影帝奖杯,想想都有哪些人做到,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克尔森、汤姆汉克斯······但似乎潘叔在我心中总是没有那些人那么抢眼。后来经过总结我发现,其实西恩潘是一个实用型的人才,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他可以很有喜感,沉下脸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坏蛋;他可以是慈父,过一会你又发现他又和男朋友没羞没臊地搅在一起;他懦弱但也能复仇;他时而文艺又间或疯狂,种种这些,我想在《为父寻仇》中都可以发现。可见为了西恩潘的角色,导演索伦蒂诺没少下功夫。除此之外,《为父寻仇》还提供给观众一个从没有如此重口味的西恩潘。

  《为父寻仇》影评(三):This Must Be the Place

  夏安(西恩·潘 Sean Penn 饰)是一名退休的摇滚乐手,富足和闲适的生活让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和锐气。父亲的病危让夏安来到了纽约,虽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夏安终于找到了未来的目标。原来,夏安的父亲曾经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受过虐待,这一段历史一直折磨着劫后余生的老人,而当年的罪魁祸首阿洛伊斯(Heinz Lieven 饰),如今正在美国的某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必须要找到这个人面兽心的恶魔,这是夏安心中唯一的信念,带着这样的信念,夏安踏上了复仇的旅程。一路上,夏安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正是这些人和事逐渐改变了夏安复仇的念头。渐渐的,对于这次旅行的目的,夏安开始迷惘起来。

  《为父寻仇》影评(四):nowhere is that place

  先从索伦蒂诺的影像风格谈起。这种精致工整的镜头,缓慢的推镜以及奇怪的调度,继承了费里尼的意大利贵族风格,但是又赋予其现代性,添加进新的灵魂,索伦蒂诺是当今欧洲电影界真正的不可多得的瑰宝,真正做到继承并且发展的人。

  夏恩最后长大了,他杀的不是那个纳粹,是那个心里的孩童。为父寻仇并不是故事的真正主题,只是作为旅途进行下去的一个线索,其实公路片才是这部电影的本质。

  难得的是,夏恩作为一个摇滚明星,不抽烟不喝酒不吸du不外遇,这个设定就很有意思。

  西恩潘是我心目中最会演戏的男人没有之一,毕竟三大节奥斯卡大满贯也不是徒有虚名的。(也知道他为什么对女人那么有吸引力了)

  《为父寻仇》影评(五):四十年後的成人式

  影片介紹不確然,片中並未順著復仇的角度出發,也沒有殺戮與血腥,如果帶著這樣的期待看這部電影,可以想像差評造就的低分。

  當然必須承認這不是一部主線明確的電影。全片穿插與主線無關的細枝末節,主角缺位的心理健全帶來的是兒童般的另類視角,或者說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有力衝擊了正統劇情片的套路,給人帶來非模式化的體驗觸感,發現生活勝過耷於生活,創造樂趣方能綻於精彩。片中不乏冷幽默,如乒乓球的一擊、開車飛水、最後圓滿報仇那個橋段等等,都能讓人會心一番。

  由於劇情的低緊張感造成全片調子乏抑而略顯沉悶是影片的硬傷,我NG了四次才全部看完。而其他方面的精磨細煉則顯露出導演已嶄露頭角、鋒芒畢現,包括全景的應用、非常規角位拍攝、畫面定格與切換、人物造型設計,甚至到原聲音樂的製作,無一不彰顯能力與班底的強勢聯合。

  《为父寻仇》影评(六):《为父寻仇》:佛将不佛

  保罗·索伦蒂诺这个意大利学院派,

  在此片里更是把他娴熟的摄影和配乐技巧融会贯通,

  连那些不适的MTV桥段都被剪的这么闷骚;

  以人物特写为本的风格太突显他调度的匠气,

  虽然故事讲的支离破碎,

  而字字珠玑情绪化的台词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记得夏安和那个失去父亲的单亲小孩一起,

  用那些简单的和弦弹唱多温暖,

  傻瓜和天才可能也就一线之间。

  估计他也不是故意要把公路片楞是拍的如此华而不实,

  因为这里面有个“妖孽”西恩·潘。

  据说《 大牌明星 》上市的当年,

  他就很喜欢保罗·索伦蒂诺塑造人物的手法,

  保罗·索伦蒂诺也很想为西恩·潘量身定做一个人物,

  可见这个剧本也是蓄谋已久。

  可两人真正到了合作的时候,

  西恩·潘夸张的表演完全让保罗·索伦蒂诺“崩溃”了,

  他必须给这个人物更多的维度去发挥,

  还不如说给西恩·潘加更多的情绪戏铺垫,

  于是在路上之前那些个局促感情戏让人觉得犀利的不行,

  我真的看不惯,

  你要是真这么做作,

  为什么不下来一起打个太极?

  即使怀着如此矛盾的心情,

  我还是看的很愉悦,

  把焦虑抛在了脑后,

  个人评分:7.8分。

  这就是两个牛人的火花,

  对,一定是这样了。

  《为父寻仇》影评(七):我们都

  quot;The secret is time.

  een time with her,

  All the time is she needs and she will come around.

  you will see.

  That's what brings women over and makes them feel safe."

  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看一个人爱不爱你,假如他很有钱就看他会不会在你身上花时间;假如他只有闲就看他会不会在你身上花钱。

  但其实我们谁都不是。

  西恩不论是在叙述爱或者悲伤的时候都是用行尸走肉般的语气。

  因为了解所以平静。

  所以仅有的爆发也只是叙述自己的迷惑和未知。这也就成了他觉得最重要的让他至少还活下去的理由呢吧。。

  或者这也就是我们都还活着的理由。

  最残酷的死就是继续活着.

  顺便一说 他的眼睛还是那么迷人。

  《为父寻仇》影评(八):小烟熏加老朋克都对不住追寻纳粹罪恶及犹太人耻辱的调调啊

  电影的光色影音质感都太好了,台词棒。就是西恩潘这种朋克造型和怪异扭曲以为受过性虐及性倒错的样子,和追寻前纳粹复仇、反思犹太人遭受的耻辱罪孽太不搭配了。

  这样沉重的主题,实在不需要西恩潘折腾如此花俏的形式,夺了主题的美。浓重的烟熏妆,刺激人胃口的红唇,爆炸发型,各种苦逼特写,哦也,每一张面部特写都有异装癖嫌疑,但全身还是那重金属摇滚的皮夹克和小裤子,有什么东西欲说还休呢?西恩潘,令人白白喜欢你多年。

  这几天正好在看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加之以前读了一点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可谓两股战战汗不能出。看了这里的主题和素材,以为是一盘好菜,结果,还是坏了胃口。

  最后的几个镜头震撼到底,冰天雪地,孤绝人世,是任谁也逃不了世纪末审判的绝地,是美国式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惜不是“孤舟蓑笠翁”,而是全裸的皱皮的老者,在天地之间被审判者,无处可逃。

  这样如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调调,最后转到“你父亲很爱你”之类的噱头,最后回归到西恩潘洗净铅华粉黛的样子,感觉兜兜转转,想起《疯狂的石头》里,黄渤一口山东话的讥讽来————费那事干嘛????

  《为父寻仇》影评(九):为父寻仇:貌似重口味,实则小清新

  电影看完之后我产生了两个疑问:1、既然西恩潘那么喜欢化妆,为什么不化的好一点?2、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或者说,电影究竟在讲些什么?

  即使我承认潘叔没什么色相,但我也必须承认这部电影中他的造型很牺牲。无论电影成功失败,我想这造型都会被人记住很久很久。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些理解成为噱头,毕竟没有这样的造型有多少人会对片名感兴趣呢?

  但西恩潘不是花瓶(当然这也不可能),作为一个60后,他已经拿下了两座奥斯卡影帝奖杯,想想都有哪些人做到,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克尔森、汤姆汉克斯······但似乎潘叔在我心中总是没有那些人那么抢眼。后来经过总结我发现,其实西恩潘是一个实用型的人才,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他可以很有喜感,沉下脸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坏蛋;他可以是慈父,过一会你又发现他又和男朋友没羞没臊地搅在一起;他懦弱但也能复仇;他时而文艺又间或疯狂,种种这些,我想在《为父寻仇》中都可以发现。可见为了西恩潘的角色,导演索伦蒂诺没少下功夫。除此之外,《为父寻仇》还提供给观众一个从没有如此重口味的西恩潘。

  还请千万不要被电影海报和一些周边影评剧透所欺骗。其实这部电影的毒性没有西恩潘的化妆那么大,你甚至可以把它归类为一种小清新,听到电影配乐就会发现索伦蒂诺是一个多么有爱的人。轻快的音乐搭配明丽的画面,剧情却向着复仇的B级片之路展开,加上很有个性的长镜头,《为父寻仇》散发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味道。这也很好地贴近了人物,纵使西恩潘的外形再浮夸但也难掩心中的空虚落寞。

  如果说一部电影很独特,那就表示这部电影并非所有人能够接受。电影前半部分是我可以接受的范围,气氛烘托地非常好,但是后面感觉导演有些乱了阵脚,叙事不够流畅,疲劳感也出现了。这也导致了电影主题的分裂——原本故事想通过一段为父寻仇的旅程展现出对种族屠杀的反思,不过反思这东西在脑海里转啊转就跑到了别处,最后西恩潘更多的是在思考生活如何枯燥乏味。结果,反思不深刻,思考也没答案。这部貌似重口味,实则小清新的电影还是足够酷的,即使算不上佳作。

  《为父寻仇》影评(十):为什么人们都歧视中老年杀马特眼线男?

  题目的答案不言自明。在遇到The Cure的主唱Robert Smith(萝卜头)之前,我也歧视。眼线、红唇、蜘蛛发型,耳钉扳指大皮靴,皮肉松弛、行动缓慢,还总穿一身黑——这不就是中老年LOSER的具体化?

  但我们并不仅凭一个人是失败者就厌恶他。人们歧视杀马特的原因,是其丑而不知其丑、蠢而不知其蠢,明明是个屌丝还自以为屌炸天,洋洋得意,恶心至极。

  而像萝卜头这种情况,天性敏感外加社恐,长期受抑郁和药物问题折磨,以至于精神不太正常的……他也不想把自己搞那么非主流。曾经年轻水嫩时是为了扮丑吓人,后来成了标志形象,就被困在里面走不出来了。你忍心叫他恶心?这跟歧视残疾人有什么区别?

  怀着这样的心态,我每次看到萝卜头的近照,脑海里都会响起Pulp名曲《关爱老年人》(<Help the Aged>),洒几滴怜悯的鳄鱼泪。

  驳斥了对非自愿型老年杀马特的歧视,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对「摇滚明星」这个符号产生抵触情绪?

  纵欲、糜烂、中二病,满嘴脏话、智商低下,是颜值下线的那喀索斯,文盲版的萨德主义者。搞出来的音乐吵吵闹闹,没事也要闹点儿事出来;偶尔有安静的,还是因为药嗑太多、脑子烧坏。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群人居然被狂热粉丝当作「神」来膜拜——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如下言论:「约翰-列侬觉得自己是上帝。我觉得自己是约翰-列侬。」

  (……)

  然后此话一出,各路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纷纷疯传,粉丝一边点头如捣蒜,一边咧着嘴就开骂。作为一个非摇滚乐迷,白眼儿都要翻到后脑勺了。

  所以我至今都没法喜欢 Oasis 哥俩儿。他们太符合人们心中对「摇滚明星」的偏见形象了;就像性手枪之于朋克,玛丽莲-曼森之于哥特, 很容易让对其所在领域一无所知的旁观群众直接产生抵触情绪:「朋克全是傻逼,哥特都是疯子……摇滚?一群流氓。」

  而且还是足球流氓——大晚上喝多了上街发疯的英国光头二逼青年,输球了打砸抢、赢球了打砸抢烧的那种。社会渣滓,人间败类。

  唉,这一代年轻人不行。

  (……)

  带着两个致命的标签,本片的确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产生偏见。

  回到这部电影。除了主角夏恩(西恩-潘饰演)的人设,老年退休摇滚明星,明显致敬萝卜头,本片跟The Cure或者摇滚乐都没太大关系。所以,观看之前,没必要带有抵触情绪,谢谢。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