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拔蒲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拔蒲歌读后感精选

2021-03-06 01:4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拔蒲歌读后感精选

  《拔蒲歌》是一本由沈书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双封面锁线裸背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拔蒲歌》精选点评:

  ●不知为什么最喜欢的反而是安家记一篇——或许因为北京的生活太切实了罢。

  ●文字细腻清新,细节翔实,让我想起很多很多的旧时光,亦有了动笔的心思。我原以为这样的回忆没有书写的价值,原来不是这样,很有价值,能让人安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陆陆续续快看完了(没按照顺序看),也终于分清楚沈书枝和苏枕书了……她笔下的南方乡村滤镜有点重,不过看到她自述南方乡愁也可理解吧。考学出去,生活在北京这个大城市,就和很多出身农村的作家文人一样,留在记忆中的是个美化过的小清新的农村。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反而是最后那篇安家记,在北京买房装修+结婚生娃的人生过程,感觉80后的某些境遇是相似的。

  ●一直故意不去读耽于情感的散文,第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读沈书枝,故乡风物、人情亲疏、童年记忆、漂泊与安定就这么缓慢自然地流淌着。让人想起原本以为不值一提的细碎情感、分别后再未相见的人,以及在城市水泥森林中隐退的乡土气息。读完后心想:这样记忆力绵密、情感丰富的作者,想必在生活里也是极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吧。于是愈发羡慕起来。

  ●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唱起了温柔的歌。

  ●耐烦、温情地用文字摩挲寻常事物,使其焕出各有的光泽,若说“熟悉阻碍人了解熟悉的事物”,那么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像一种停步和注视。冬夜睡前取一两篇读,平心静气的愉悦。质朴或绵密,随物赋形,总体是沉静的。能看出些废名和知堂的滋养,和声一样,萦绕于文本的深处。

  ●去年二十九那天,我妈给了我女儿一个压岁钱红包,我给收着了。当时在翻读这本书,就顺手把红包夹在了书中。之后去婆家过年,完全忘记了这回事,还以为是在路上走时从兜里掉了,心里颇为懊恼。初二回家拜年,一拿起书,哎,红包不好好的在书中吗?高兴了半天,哈哈。

  ●书做得很好看,很喜欢,谢谢编辑的付出。写东西这件事,可能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只有不停看向下一本吧。

  ●有些事情似乎过很久才会明白,比如——天赋与技巧其实都是很难得的东西。散文虽散,却决然不是絮叨的代名词。记录者,也决然不可等同于创作者。 有些东西,不说,或难以说,并不是就不存在——比如灵气,比如情怀,比如气质,比如节奏,比如节制力。可惜在这本书中,这些都很难体会到。我们能体会到的,更多还是一种顽强的热情与认真。这肯定是一种风格,但我不是太喜欢。关于自然,关于生活,关于一切碎碎念,于我自己而言,可能还是李娟的调调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吧。

  ●在表达越来越粗糙的当今文学视野里,书枝底纹精细的文字让人惊喜。最普通日常的人、事、物,在认真的注视中放着光……书枝活得认真、写得认真,也值得被认真地阅读。

  《拔蒲歌》读后感(一):倒底还是青春年少

  文笔清新,恰是同龄。金陵往昔,星城旧事,帝都艰巨,以为不足为外人道的小欢喜,都在行间字里。然,少了一些养分供汲取,倒底还是青春年少的光景,多了些稚嫩气,难道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体沉淀得还不够吗?一些90后的孩子文字的力道都有足够的了,后浪啊。书名挺好的,这也是让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不知道作者另外已出版的非虚构文字是不是更有劲

  《拔蒲歌》读后感(二):与君同拔蒲

  可能看这本书唯一的遗憾就是看的电子版,没有机会摸一摸精美的装帧和美丽的图片。

  《拔蒲歌》是沈书枝的散文集,分为三辑,“红药无人摘”,“瓜茄次第陈”和“与君同拔蒲”。

  “红药无人摘”主要回忆了自己对花草的爱意以及与花草的缘分。沈书记说自己是一个比较慵懒的人,养花养草总是三分热度,刚收到时倍感珍惜,到后来渐渐忘却,不去顾及它们了,但是对花草的热爱,对花草的欣赏是一直不变的。

  “瓜茄次第陈”回忆了儿时母亲做过的饭菜,以及后来离开家自己生活时,也重现母亲饭菜的味道。

  “与君同拔蒲”记录了自己成家后回家探亲的一些见闻。“安家记”讲述了自己在北京租房、买房装修的经历。

  回忆童年、故乡、人生的种种,岁月的温情跃然字间。

  《拔蒲歌》读后感(三):《拔蒲歌》:用文字构筑每个人心中抵御外部庞杂世界的精神乡土 。

  《拔蒲歌》本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诗:拔蒲来,领郎镜湖边。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 同名的《拔蒲歌》散文集,不是一本惊艳的书,而是一段段年少时的家乡的镜头,沈书枝用文字,把这些本存于作者脑海中的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要说作者的文字功底多么强,倒也未必。但胜在真情实感的田野画风,每一个字都是沈书枝心中的一首关于故乡的小曲,所以很能打动读者的心。读着她的拔蒲歌,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共度的日子。门前的草儿,道上的花儿,空气中天地的纯净,妈妈烧出的好吃的菜肴,都在作者朴实的娓娓道来中一一展现。闭上眼睛就是一幅画。 这本书最妙的还在于是合作,姐姐写书妹妹插画。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很简洁,很有丰子恺先生的风格,只是多了些小女儿般的心态,并没有丰老先生的辛辣。因为是姐妹俩共同经历过的生活,所以姐姐姐妹笔下的每一段回忆,妹妹都能感同身受并且精准的用图再现。 沈书枝姊妹俩合作完成一本书,一人写一人画,把共同拥有的故乡记忆再共同呈现给读者。都市里的乡村记忆总是美好而散发着淡淡的青草清香。

  《拔蒲歌》读后感(四):拔蒲歌

  《拔蒲歌》,八零后沈书枝的随笔,笔下一草一木,一粥一羹都写的细腻柔美。其中很多有关南京的记忆。有一段写她考博期间正值寒冬,一日清晨在校园落满积雪的汽车盖上写了“落花人独立”,又不甘心,夜里睡不着默默想要是写一句“当年拼却醉红颜”该多好;有时候复习到凌晨四点,干脆站在南大校园腊梅树下吸偷拿来的香烟......接下来考博失败,北上工作,也就没有留在南京的理由了,叹息。

  第二部分“瓜茄次第陈”是最好看的一章。因为在南大上学的原因,其中写了很多南京小食肆的小吃:随处可见的蒸饭包油条、尹氏鸭血粉丝汤、章云板鸭、芳婆糕团.......以及每年春天意气风发的各类蔬食,蚕豆、豌豆、芦蒿、香椿,其实还有外地人并不感冒书里未提及的马兰头,菊花脑,豌豆头.......

  林语堂说:“除非食物要很热心地预想了,它便没有真正的享受了。…...远在我们食用任何特别的食物以前,我们便加以想念,把它在我们心中转来转去……”我们把家乡的食物盘桓婉转刻在心里的感受,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保守的另一处精神家园,去到再远的地方,也要拼命往那里张望。

  今年四月以来,因为对梧桐絮和杨柳絮过敏的原因咳嗽频发,每每夜里咳得跌坐起来神思恍惚时恨意萌发,想着总有一日要离开南京。现在读到这本外地孩子写的南京吃食,笑自己大约就只为了章云的烤鸭也是舍不得离开南京的吧。

  《拔蒲歌》读后感(五):挑挑文字的毛刺儿(二)

  啊,又看到人文社的官微摘引这样的句子。沈女史书中的应该有一些好句子吧,人文官微为什么偏偏喜欢摘引这样的?不禁对其文学审美能力产生怀疑。

  微博原文:

  “乡下四季的风景你在离开它以后在回忆里只是觉得它是很美的,但是当你回去以后再一次站在那个天空底下,你会觉得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回忆和你当下成熟以后你对自然所抱的那种新的认识会同时聚集在你身上,实际上所带给你的那种影响是比你小时候可能是更大的。 ——沈书枝”

  坦率地说,这再次让我很愕然了。这句话是意境很美呢,还是感触很深刻呢?都没有。

  这句话的意涵是很浅显的,但它竟然是用如此冗赘,如此生硬,如此不中不西的句式来表达的。这很像是一位极蹩脚的外语翻译译出来的句子,或是一个刚学习汉语不太久的外国人写的。

  汉语的精髓是短句。文章的清新,不仅是描写对象本身的清新,也是语言的清新。语言混沌造作的文章,风格很难谈得上清新。

  不是不可以用长句,但那也要建立在逻辑和语法结构清晰的基础上。比如我仅知的英语,从句虽多,甚至有的很长,但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上只是鄙人的一些管窥之见,说出来希望贵官微有以教我。

  附上修改版:

  在你离开家乡之后,再回忆那四季的风景,只是觉得它是很美的。但是当你多年以后,再次回到故乡,站在那个天空底下,你会感觉到,你的回忆,你成熟以后对自然所抱的那种新的认识,和故乡风景对你的影响,竟然已经同时聚集在你身上。而这是你曾经并未意识到的,对你的意义也是比童年的时候更大的。——大胆修改版

  读散文,就是读语言。散文对语言的要求,仅低于诗,而高于小说。诗是语言的结晶,就不说了。小说因为还有情节和人物可以抓住读者,所以语言糙一些,读者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散文语言一旦不行,你的表达就会立刻失去吸引力。所以读小说,你可以忍受三十页无趣,读散文,三页语言不行你就读不下去了……这不是你的错,是写散文的人的错。……当然也可能你是粉丝读者,那么,再无趣的文字你也会读得津津有味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拔蒲歌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