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创新》的读后感大全
《意义创新》是一本由[意]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 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义创新》精选点评:
●创新是由内而外,从自己到世界。想起一句话,别问客户要什么,客户只能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车~
●超越设计思维。
●2019.9.25 要不是本创任务,我应该不会看完它。 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作者非得翻来覆去地故弄玄虚~
●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的应用,还提供了更细化的操作技巧。 产品已经生产过剩产品更需要有人文关怀,更便利更人性化更适应消费者使用习惯,而不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使用产品解决问题这么普通,更希望带来惊艳的感觉
●里面提到了流动的时代。我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
●创新能力很需要,创新和想象必不可少,很有趣的一本书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苹果公司、宜家、优步、爱彼迎这些伟大的公司在开发产品时所遵循的逻辑。好的产品源自爱,是送给所有人的一件礼物。正像罗振宇谈到出版时所说,如果一本书你愿意在送女儿远行时放进她的行李箱中,那这本书你就可以出了。意义创新和其他创新方式不同,它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创新,致力于重新发明一些东西,像乔帮主重新定义手机、爱彼迎重新定义居住空间、优步重新定义出行一样,这些伟大的创新赋予了产品和服务新的意义,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种创新模式,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
●简单点说就是不是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而是创新意义,一个新的愿景,即我们所说的产品。从自我出发,经由批评、辩论、融合,产生一个不仅自己喜爱,也是大家喜爱的产品。
●两种创新都是重要的,但关键是我们总慢慢不知觉地停止对意义的思考,视一切理所当然。这在过剩时代是非常要命的。 意义创新当富有远见充满假设,迎接批评反思走出第一步,借选择性增强的诠释者检视完成第二步。寻找类似方向或体验的伙伴,小心地在分歧点上长出新的枝丫
●意义创新使创新提升到了更高的层级,它提出了人们使用某一产品的新原因,和一种新的价值主张,对市场中哪些产品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新的诠释和新的方向
《意义创新》读后感(一):烂书!
这本烂书居然定价62元!我好心疼我的银子!
可能关于创新的书我看过很多了,这本书提出的什么意义创新根本就是陈词滥调。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创新解决方案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重新定义现有产品的意义和对人们的价值(结合使用场景)。这其实就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思路而已,根本谈不上是创新方法论。用书中的例子来解释,现在我们都用电灯照明了,那如何找到蜡烛这个产品的新意义呢?作者教你----告诉消费者他们买的不是蜡烛,而是温馨的氛围!就好比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的概念,甚至是逼格。这个思路早都被我朝商家用烂了好么!你买的不是xxx这个东西,而是生活的仪式感和各种小确幸!例子太多了,你们都懂的,就是教你如何寻找消费者的精神诉求,把现有的产品用新说辞卖出去。
观点不新就算了,这个作者的表达能力也很捉急,啰哩啰嗦,絮絮叨叨,每一章来来回回讲的都是一个东西,而且图表什么做的很乱糟,条理性很差,最后面给的很多例子很牵强。而且整本书里面总有莫名其妙的加粗词句,就好像编辑一直在给你划重点,大部分地方都是莫名其妙的,毫无逻辑,阅读体验实在太差!总之是特别烂的一本书!
《意义创新》读后感(二):推荐序一:做有意义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创新不仅能显著地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还能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模式,这样做虽然能提高效率,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小的贡献,但这种创新模式较为“短视”,缺乏对创新的长远洞察,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今及未来,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承担起对全球环境、人类幸福生活、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等责任。从短期的商业驱动转向长远的意义驱动,从以工程科技为基础的创新转向基于人文、艺术的创新,更要走向基于哲学思考的创新,实现科技、人文和哲学的整合式创新。
意大利创新学者罗伯托·维甘提教授是近年来崛起的杰出创新学者,是设计驱动创新的主要研究者。在其出版的《第三种创新》一书中,维甘提教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创新模式。他认为,只要产品传递的信息及其设计语言的新颖程度超过了产品功能和技术的新颖程度,就可以创造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本书中,维甘提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崭新的创新模式——有意义的创新。他对创新的思考从语义提升到了意义——在创新者内在的爱心中构想伟大的创新。有意义的创新,这一充满人性的创新模式,将极大程度地提升技术创新的层面,使得创新的思考层面从科技层、市场层上升到人文乃至哲学层面。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一种创新精神。
我国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在工程科技领域和数字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借鉴意义创新这一新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的层次,更好地传递我们对全球经济与发展的仁爱之心,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式崛起。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整合式创新创始人
《意义创新》读后感(三):《意义创新》:给生活赋予一种新的意义
还记得2008年的特大冰灾吗? 伴随着冰冻而来的是交通堵塞,无数人被困在高速路上,有家而不能归;还有就是停电。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电,于是手机的电是一省再省,晚上没电了,用蜡烛。 我还记得镇上的蜡烛卖出了天价,被人一抢而光。那时候,蜡烛的主要作用是照明。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蜡烛照明这个作用慢慢地被淘汰,手电筒、发电机已经取代了它。 让人没想到的是,蜡烛还是很受欢迎。不同的是,意义不同了。请想象一下: 今晚,是你和伴侣的爱情纪念日。你做好晚餐,关上灯,点上一支蜡烛,映着晕黄的烛光,浪漫又温馨。 今天工作忙碌,你下班回家后,点起了一支蜡烛。这支蜡烛被装在厚罐子里,并且用超大的标签所遮挡,但它散发出了好闻的香味,让你紧张的神经,迅速放松下来了。 很多年前,蜡烛受欢迎是因为想要照亮房间;很多年后,蜡烛受欢迎是因为人们想要营造温馨的氛围。这就是赋予了蜡烛新的目的、新的意义。 罗伯特•维甘提在《意义创新》这本书中,用一句话来描述了这种现象:另辟蹊径,创造爆款产品。 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是一位创新管理专家,米兰理工大学领导力和创新教授。他还是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创立者,荣获意大利设计界最高荣誉“金罗盘奖”。著作《第三种创新》于2009年被《商业周刊》评为“最佳设计和创新图书”。 他的《意义创新》这本书主要介绍如何构建富有意义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之旅中找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方向,让创新者能够实现源于内心愿景的创意。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关于批评的章节。在很多人的眼中,批评是个贬义词。批评意味着否定和不赞同,甚至是责备。 然而在罗伯托的心里并非如此,批评不仅使我们超越过去,还能使我们创造新事物。 1864年左右,当时的艺术发言权掌握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手中,莫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这幅画用了类似素描的手法,以及鲜明的色彩对比。与当时主流艺术的传统相违背,所以一年一度的艺术沙龙拒绝接受这首作品,媒体也嘲笑这幅作品。 而以莫奈为首的四位画室见习生也经常嘲笑偏爱古典和理想风格的老师,反过来老师也经常贬低他们的作品。 有一次莫奈四人外出写生,雷诺阿在这里做了一个不同的实验, 这一次实验是在绘画革命中迈出的一小步。 就像克劳德莫奈说的,没有比不同的意见碰撞更有趣的了。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批评,当别人批评你时,你的大脑会一直处于怀疑状态,当你批评别人时,也是如此。其实这种怀疑不仅在激励对方进行探究,也激励了自己。这个过程会使自己迸发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创意。 为了让批评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个人会因为批评而扼杀自己的想法,而圈子咋会通过批评获取力量。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激进圈子,激进的意思是要推进激进的新愿景,一般来说说会与企业现有的方向背道而驰。圈子是一个稳定的小群体,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愿景一起创造新方向、新意义。 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具有相同愿景的人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建设性批评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意义创新》读后感(四):推荐序三:创新应该从“自我”出发
说来也巧了,我和这本书的译者吴振阳先生都和浙江师范大学颇有渊源。吴振阳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我于1982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学习,1986年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当年的杭州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薛克诚老师还去了浙师大当校长。我1991 年去美国后,一直到 2016 年参加同学会时才第一次回到浙师大。看到浙师大今天的成就,我倍感高兴和自豪。
本书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书中谈到了产品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创意。作者罗伯托·维甘提先生是管理学界的大咖,他的许多思想本身就是非常有“创意”的。
从业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告诉大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然而作者在2010年为《哈佛商业评论》在线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更进一步强调,与由外而内的解决方案创新不同,意义创新是由内而外的,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假设出发,从我们希望人们会喜爱什么出发,也就是说意义创新应该从 “自我”出发。细究之下,深以为然!
当然我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业者,并不完全同意他所有的观点。比如他提道:
“人工智能的新算法和数据分析都不能帮助我们进行筛选,并找到新的东西。这些算法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基于以往的选择方案,即我们过去的状况而不是未来的状况。这些信息无助于促进变革,而促进的是因循守旧,使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框架之内。”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从经验中提炼出崭新的创意。只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也许人工智能永远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但它无疑是帮助我们进行意义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没有停留于理论的研讨,而是进一步提到了许多实践指南和蓝图。其来源于作者近十年来进行意义创新的实践体会。这些体会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哲学命题,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很清新。特别是文中关于“蜡烛”的个人生活体验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温暖的生活气息。
我在浙大研究生期间也翻译了一本书,名为《哲学的十大误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深知翻译工作的艰辛,有时会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推敲一个单词的译法。吴振阳先生和他的团队选了一本好书。这本书不但探讨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主题,而且为商业机构如何创新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观点。此外,吴先生及其团队的翻译功底扎实,书中的许多术语,我第一次看到。离开祖国太久,我已经不太了解很多新词汇的中文翻译了。这次有幸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再学习的过程。
汪关盛
2018年5月30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 Maxaur 集团公司和美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意义创新》读后感(五):推荐序三:创新应该从“自我”出发
说来也巧了,我和这本书的译者吴振阳先生都和浙江师范大学颇有渊源。吴振阳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我于1982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学习,1986年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当年的杭州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薛克诚老师还去了浙师大当校长。我1991 年去美国后,一直到 2016 年参加同学会时才第一次回到浙师大。看到浙师大今天的成就,我倍感高兴和自豪。
本书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书中谈到了产品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创意。作者罗伯托·维甘提先生是管理学界的大咖,他的许多思想本身就是非常有“创意”的。
从业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告诉大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然而作者在2010年为《哈佛商业评论》在线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更进一步强调,与由外而内的解决方案创新不同,意义创新是由内而外的,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假设出发,从我们希望人们会喜爱什么出发,也就是说意义创新应该从 “自我”出发。细究之下,深以为然!
当然我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业者,并不完全同意他所有的观点。比如他提道:
“人工智能的新算法和数据分析都不能帮助我们进行筛选,并找到新的东西。这些算法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基于以往的选择方案,即我们过去的状况而不是未来的状况。这些信息无助于促进变革,而促进的是因循守旧,使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框架之内。”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从经验中提炼出崭新的创意。只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也许人工智能永远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但它无疑是帮助我们进行意义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没有停留于理论的研讨,而是进一步提到了许多实践指南和蓝图。其来源于作者近十年来进行意义创新的实践体会。这些体会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哲学命题,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很清新。特别是文中关于“蜡烛”的个人生活体验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温暖的生活气息。
我在浙大研究生期间也翻译了一本书,名为《哲学的十大误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深知翻译工作的艰辛,有时会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推敲一个单词的译法。吴振阳先生和他的团队选了一本好书。这本书不但探讨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主题,而且为商业机构如何创新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观点。此外,吴先生及其团队的翻译功底扎实,书中的许多术语,我第一次看到。离开祖国太久,我已经不太了解很多新词汇的中文翻译了。这次有幸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再学习的过程。
汪关盛
2018年5月30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 Maxaur 集团公司和美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