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100字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一本由[英]玛丽·比尔德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精选点评:
●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事实罗列,结果证明是一次有趣的时光之旅。比尔德就像一位侦探,总能从细枝末节中发掘出一般性的、值得探讨的主题。娴熟的小说笔法,严谨的学术态度(指的是历史考证,但没有严格遵循现有规范,扣0.01分),独特的英式幽默,谁能对古罗马史不感兴趣呢?期待继续引入她的著作。
●没有尾注使阅读过程很畅快。作者的著史态度让人喜欢。作者对诸多伟人或是洪业进行了祛魅,其中西塞罗有关文字最为典型精彩。作为女性,作者在史料和考古材料中钩沉了许多罗马女性以及弱者的历史,给以足够篇幅,而以往重点描写战争场面的类似描写则较少。对最新考古材料的参考、古老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大量夸张的史实则存疑也说明了作者致力于真实历史,而非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历史。当然,作者并非没有联系现实,本书里有很多拉丁文小知识让我们了解罗马为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文化遗产。可能因为罗马史有大量的材料或是普及的目的,作者在处理开头几章罗马起源发展时游刃有余,使人如读小说一般,而到罗马扩张的章节里,作者统率全局的能力有所下降,一些文字显得琐屑,如果能在这些章节进行更深刻的地缘形势分析,那本书不啻为一本完美的罗马史新作品。
●作者就像一个略带叛逆的导游,时不时地告诉你:这件事可和主流宣传的有点出入噢。
●在看第四章 ,目前评价一般 不值此分. 看到两百来页 放弃了..可能我特码和你们读的不是同一本书
●不能算罗马史,叫罗马史漫谈更合适。作入门读物时序混乱且有大量空白,对略知一二的读者纪录片解说词式的文辞和结构又显得太散漫而且缺乏深入和新鲜的观点。组织材料时的小聪明令人费解,为何从喀提林开始;在苏拉的部分把马略当伏地魔绝口不提其名,之后又回去讲朱古达,且不怎么提苏拉;卡拉卡拉用外号而卡里古拉不用...刻意用现代观点去俯视,对感官刺激强的事件的津津乐道,都太冲着畅销去了。如果放下野心,单以西塞罗为中心扩展开,可能会比较好看吧。尽管现在看觉得有些浮夸,共和覆灭这一段,还是《卢比孔河》更清晰有趣。
●中观视角好是好,无聊也是真无聊。
●第一本罗马史,很喜欢这种书写历史的手法
●我怀疑我跟豆瓣热评读的不是同一本书
●适合罗马史爱好者看的一本好书
●知识量细密是最大特色。罗马的第一个千年的历史,叙述视角最贴近现代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政体、种族、阶级、女性、文化差异等话题都有涉及,对于这些问题,也许罗马人的观念与态度与现代人不同,但是它们的存在方式是相近的,并且在这些问题中作者对包括古罗马历史学家的前罗马史学者的观念提出了审慎的质疑,认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重要:多次讲到凯撒和庞培,屋大维和安东尼无论谁胜出,区别都不大,奥古斯都之后的十四个皇帝虽然性情各异,但是帝国政治基本稳定,对平民生活影响不大。西塞罗是个分水岭,作者对帝制前的罗马史是在与西塞罗的对话中完成著述的,对古罗马的建成和共和制政府的探究时不时地回荡着西塞罗的反思语调,西塞罗的时代也是罗马自我意识形成的时代,所以开篇叙述西塞罗揭发喀提林的阴谋显得意味深长。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一):如果想了解希腊之后的文明传承,这本书以一种立体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上层的演化过程。值得阅读
我尚在阅读中,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笔!本书作者弘扬一种正能量-就是放弃书写罗马的负面故事,而是致力讲述它的扩张和管理。也许期间有过辉煌有过黑暗,但多色的帝国不正是说明它的存在吗!个人,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种陪衬,自足常乐是他们的写照,历史的车轮在关键英雄好汉和哲人推动下前进。
罗马帝国的争斗远远没有我们华夏大地⬆️的残酷。但分裂和融合在宗教的多元化下朝着光明前进。蒙古帝国却在满蒙教向藏传佛教格鲁派靠近,大清帝国也是如此,退化的文明与大宋璀璨星空的文化结合,何来重生?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二):小白感悟
读了8章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我历史小白,收获不多 1.流血的元首,铁打的拼搏 2.女性地位的提高多么美好 3.知道了西塞罗,罗慕路斯,凯撒,喀提林,原来这都是一个时期的人,还知道了屋大维和他们的关系。 4.原来迦太基和罗马有过交集,后面可以去看迦太基必须毁灭了。 5.一方面精英力量自身的虚荣,一方面面对人民的纠结内心。 6.此书还是很少个人倾向,挺立体的。 7.感慨人类进步的过程很伟大。感觉当时的罗马有些混乱,但在那个时候又怎么能说不是智慧呢? 8.大胆妄问,如果亚历山大当初打了罗马会怎么样?
哈哈,今天会读完的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三):有眼无珠的将《SPQR》闲置了半年
罪过罪过啊!买来看了一半,浑浑噩噩,两周前猛然翻起,居然一头进去没出来!
eard在书中以今人的视角与笔法构建并带领读者回到了自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的历程之中。她在书的末尾阐述为何要写古罗马:“但是我越来越相信,通过与罗马人的历史,与他们的诗歌和散文、争议与争论打交道,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关于自身和过去的东西。”
记忆犹新的是beard对西塞罗与喀提林之争得精彩描述,文学色彩的适度,使人不至产生对史笔的怀疑。同时她作为一个女性,在书中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着墨不少,令人敬重。beard穷尽自己无限的精力,投入到考古,研究之中,又与BBC密集约片,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能人!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四):一部另类的罗马史
豆瓣的书评功能总算好了。
这本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在豆瓣上评价很高,看完以后却有些失望。这是一本不适合普通人看的历史书,或者说不是一本普及知识的书。整本书前半部分都是以喀提林阴谋为引子,讲述罗马建城一直到王政时代,罗马如何成为罗马,或者说罗马为什么称之为罗马……后半本书对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一笔带过,普通人最熟悉的前三头后三头斯巴达克斯凯撒奥古斯塔通通提个名字就过去了。实话说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偏重于罗马的政治制度介绍,讨论罗马和各地行省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对不起又望文生义了。
可能在欧美图书市场上关于罗马叙事详尽的通史书太多,这本书算是独辟蹊径了。可惜对于国内没有接触过太多罗马通史的人来说内容过于艰深,太不友好。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有点像讨论“中国”为什么叫“中华”一样,然后从汉朝说起再从商周甲骨文里去找证据。感兴趣的会觉得写的非常好,不感兴趣的会觉得内容艰涩枯燥。只能说好书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吧。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五):「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
这本书不像是历史书,更像是跟着比尔德的脚步重回罗马诞生的第一个千年,亲自见证伟大帝国的建立。罗马从何而起?又从何结束?这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开放命题。作者从埃涅阿斯的传说和罗慕路斯的筑城故事起笔,省去了第二个千年罗马帝国缓慢衰落的过程,截取了从西塞罗的著名演讲到卡拉卡拉皇帝下放罗马公民权为止的这大概250年的时间。这是罗马史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塑造了后人们对于“罗马”这个遥远名字的一切想象。 罗马从建城的开始就充满了二元性。平民与元老院、执政官与保民官,土地兼并催生了格拉古兄弟的革命,打破了贵族与平民间微妙的平衡。共和末期,随着征服的领地扩大,中央政府需通过集权以减弱各行省的离心力,这就促使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又产生了帝制与之相适应。尤里乌斯-克劳狄乌斯王朝、弗拉维王朝、养子继承王朝始终是在这个帝制模式一下平稳运行。在这之后,军队成了国家的实际控制者,罗马也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光辉。皇位成了军人遥控政权的工具,皇帝也成了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职业,罗马进入了缓慢而漫长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