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精选
《教宗与墨索里尼》是一本由[美]大卫·I.科泽 (David I. Kertzer)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宗与墨索里尼》精选点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法西斯倒台后,天主教就把自己包装成了反法西斯的堡垒,当年紧密合作,互相利用,赞颂墨索里尼是天主派来的人的日子你们都忘了吗?
●双线人物志,翻译精到,史料尤其精彩,秘闻猛料层出不穷,类似庇护宠臣娈童以及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关系之微妙都让人大跌眼镜。真相也是令人唏嘘的:政教之间的拉锯,两位大佬各取所需。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墨索里尼占了上风,而庇护十一世守住了底线。如果墨索里尼最后不是非要和希特勒结盟,反犹升级,他会不会稳稳地独裁呢?
●自罗马被意大利王国攻陷之后,教宗庇护九世以梵蒂冈之囚自称,不踏出梵蒂冈半步。这段历史被庇护十一世在签订《拉特兰条约》后结束。作者自庇护十一世的这段历史从梵蒂冈中解禁之后,便开始写作本书。全书讲述了宗教与世俗政权,尤其是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法西斯、纳粹、新教、犹太民族之间的种种博弈。教宗不仅作为一个意大利人,宗教领袖,传统且直爽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
●相互利用,狼狈为奸。填了一段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历史。
●1、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2、从来不存在“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这件事。3、新闻媒体一直都是被政治集团操纵的工具。4、从某种程度上说,法西斯统治与天主教传教具有相同的特质,比如信奉个人崇拜、独裁与专制、对人们思维的控制。
●很好读。事实证明,个人总是清醒,集体总是荒谬。
●某度百科这样描述庇护十一:庇护教皇软弱和严重缺乏政治手腕。庇护本人独断专行容易动怒,软弱说不上但政治手腕缺乏是事实。
●我在本书中看到了很多豆瓣网友的身影。连忽悠别人的方式。都如初一辙。加油干吧。你们以后也能成为墨索里尼。。。
●有点啰嗦,像是墨索里尼的艳遇史
●一本小说般的历史著作,对本应严谨的学术著作来说,称不上很好的阅读体验,但对梵蒂冈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政府间貌合神离、心怀鬼胎的关系做出了细致的描写。全书选取了一对中心人物,即教皇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通过对这两个同样易怒、固执的领袖之间时而亲密无间, 时而剑拔弩张的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政治合作史:作为天主教国家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急切的需要梵蒂冈的支持;另一方面,被意大利王国挤压了大量生存空间的“梵蒂冈囚徒”,也需要意大利独裁政府对他们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予以保障。两者在反共和反犹问题上达成最初的共识,最后又因权力分配而走向破灭。然而讽刺的是,前后两任教皇及天主教廷却被塑造为反法西斯的英雄,也给全书增添了一丝黑色幽默的意味。
《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一):利益的交换与冲突:宗教与政治
这本书是理想国系列的一本。收藏了很对,这本是这个系列第一本看完的书,对我来说这本书很有意义。理想国的这个系列主要聚焦在政治和历史的人文学科图书。很有裨益,拓宽我的知识体系.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的很长,翻译感觉不够经常让我跳出这本书的内容。内容焦点不知道翻译问题还是原书就是如此,有点模糊!
《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二):庇护十一世在第十三章都要求墨索里尼做了什么?
1.禁止女性穿着暴露,禁止露腿露背,以及穿低胸。
2.禁止女性参加竞技体育
3.要求审查美国电影
4.禁止包含性知识,提倡性快感的书籍在意大利境内出版发行。
5.要求禁止离教人员担任教职,或是与群众有接触的公职,一个因主张政教分离而离教的教授,被教宗点名要求开除,教宗开始未能得逞,该教授最后因为不愿宣誓效忠法西斯政府而被开除。
《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三):天主教,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最近看的书深感宗教是万能驱动力,政治统治的魔杖,科学研究的指引,人生信仰的建立,群体帮派的形成,艺术领域就更不必赘述。如果创造不了宗教,那便向宗教靠拢,向教宗谄媚,以满足政治统治利益,墨索里尼深知这点,也全力实施了。法西斯高管对天主教的抵触,诋毁,暴行,扫荡到阿谀奉承,唯唯诺诺,还不是利益的驱使,梵蒂冈这个弹丸之地,竟然控制了全球六分之一的精神信仰,而庇护十一世需要借他人之手排挤异教徒,也需要法西斯党的庇佑,于是各取所需,蝇营狗苟,将廉耻道义践踏在脚下。宗教之争将犹太教推上颠沛流离之路,而希特勒纳粹主义出于血统种族的鄙夷仇视则将犹太命运写入惨绝人寰的历史中。苏共,布尔什维克也被安上流淌犹太种族血统的罪名,所谓欲杀之,何患无辞?虽然法西斯残暴行径跟教义大相径庭,可庇护十一世也爱莫能助,不久就撒手人寰。
电影美剧里教堂的形象时常是一个娈童行为的温床和隐蔽之所,没想到宗教对二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构想出的天使和魔鬼正好是其真实写照。
《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四):教宗
作者行文流水般的笔风阐述了墨索里尼如何多次转型发展法西斯主义,并成为领袖统治意大利20余年,当然也阐述了庇护十一世何以从登上教宗宝座开始,与法西斯若即若离,谈判征战中,维系天主教在意大利的独尊与利益,将天主教的支持付诸于法西斯思想。墨索里尼统治晚期,其越发执着的个人主义崇拜,生活在亲信谄媚,脱离现实的幻想中,一步一步对纳粹趋之若鹜,跟随纳粹的脚步掀起意大利的反犹主义更有类似于将日耳曼民族尊崇最优秀民族的雅利安人种族主义,虽然教宗庇护十一与之奋力博弈反抗,趋于法西斯和梵蒂冈达成的《拉特兰条约》与法西斯对公教进行会的打击,国务卿帕切利与耶稣会士塔基-文图里的多番劝解与走动,达成收效甚微的和解。可惜,天不遂人愿,庇护十一在纪念签订《拉特兰条约》十周年的纪念会期间不幸过世,与之埋葬的还有教宗即将发表的反对种族主义,抨击反犹主义尤其对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的暴行的讨伐的演讲稿。 最后,亲法西斯的帕切利当选了庇护十二,他懦弱的外交手段即亲法西斯,亲纳粹主义,也导致了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最终淫没在历史的残骸之中,受人厌弃。
《教宗与墨索里尼》读后感(五):清楚地描述罗马的两位政治人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论是前期的相互利用,以为能够控制对方为己所用,还是中期的互相攻讦但又有妥协,甚至达成前所未有的《拉特兰条约》,直到后期的几乎已经是相互厌倦,特别是教宗已经走到尘世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想要努力表达对墨索里尼的不满甚至愤懑。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这句话从诞生的一天起,似乎从未真正实现过。正是皇帝/国王和教宗对对方权利及资源的觊觎,才会有似乎可以达成妥协的梦幻。墨索里尼和庇护十一世的交往历史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基督教或者说本书中的天主教,并不是一直都以现代社会中的宽容、先进的面目出现的。本书中教宗及梵蒂冈对待犹太、社会主义、女性权益及解放等方方面面的态度又印证了这一点,即使是已经在近现代的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即使庇护十一世是个从图书馆馆长的角色而坐上了圣座。
以前没怎么读过这方面的史书。感谢作者的精彩文笔和扎实详尽的资料,打开了面向历史的又一扇窗。翻译的水准似乎也很不错。封面的M字型的设计也下了一番心思:十字架和法西斯的束棒纠缠在一起,正如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理念和利益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