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摘抄

2021-03-13 04:4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摘抄

  《献给谋杀的供物》是一本由燕返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一):《献给谋杀的供物》:故事的结束,也是故事的开始

  

看完了燕返大佬的《献给谋杀的供物》,当合上书的那一刻,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小有名气的推理书店,最开始对推理小说不感兴趣的继承店长,侦探般的女大学生店员,前任店长的离世之谜…… 虽然是短篇小说集,但隐藏在故事中的线索始终贯穿全书。 尤其是书中竟然暗藏了一个最大的诡计!!!这或许会是让所有读者都意想不到的重磅惊喜!!!当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真相才浮现在读者眼前……(虽然发现了些许端倪,但还是被惊艳到措手不及!) 《献给谋杀的供物》对于诡计的利用以及对所有提到书目的点评相当深刻到位,即使没有读过故事中提到的原著,也丝毫不影响阅读体验。 不过书中的某些小细节还是要细化一下。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二):关于贯穿全文的几处“伏笔”

  读完拙作《献给谋杀的供物》的朋友想必都知晓那个“贯穿整部作品”的“XXX诡计”吧?在此,作者本人在不泄底的情况下,将隐藏在篇目中的伏笔位置标注出来,以便感兴趣的读者查阅:

  ①目录页:“第二时代(2017-)”

  ②岛田洁与《X的悲剧》:P9“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用店里的电脑登录邮箱……”至段末。(作为系列的首作,该篇属于“日常推理”范畴,但其实并没有给出真正意义上的解答,该篇作为整个系列的伏笔,正解在最终话《岛田洁与<冰雪皇后>》中。)

  ③岛田洁与《人间椅子》:P88“同行的男人……”至章末。

  ④岛田洁与《地狱奇术师》:P107“看到大块头刑警……”至句末;P107“叶刑警如此断言道……”(在此请留意整部作品中对这位刑警的称谓、描述等。)

  ⑤岛田洁与《ABC谋杀案》:P227“别开玩笑了,你的书店首字母是X……”至句末。

  ⑥岛田洁与《樱花树下》:P278:“因为杜大叔昨天跟我说了件奇怪的事……”至章末。(此处为《岛田洁与<X的悲剧>》延伸的伏笔之一。)

  ⑦断章—梦境:P310(澄清:此章节本应是独立章节,因排版问题附在篇末处。)

  ⑧岛田洁与《冰雪皇后》:全篇都在一 一解答上述伏笔。

  .S.单行本合集删除了原先发表于《推理世界》的两则“第二时代”的故事《某实习编辑的间奏曲》(讲述“第一时代”的女主林茵大学毕业后成为实习编辑遇到的事件,系列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刊登在《推理世界》杂志2016年6月B版),以及《岛田洁与<罗生门>》(一宗校园绑架案件,后期主线人物初次登场,刊登在《推理世界》杂志2016年4月B版),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购买阅读!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三):一个推理迷的梦想(全日文)

  http://yominuku.blog.shinobi.jp/

  一位推理迷倾注爱情和热情的中国原创推理小说

  『Xの悲劇』、『人間椅子』、『ABC殺人事件』など古今東西の名作ミステリを模倣したかのような事件が起き、ミステリ小説好きの林鳶が島田潔及び読者にモチーフになった作品の粗筋や今回の事件との相似点を説明してくれるので元ネタ未読の読者でも安心だ。名作ミステリの設定やストーリーを題材にした二次創作とも言える趣味性が高い作品の数々には、作者の海外ミステリ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を感じる。

  2012年から2016年の「第一時代」と2017年以降の「第二時代」に分かれており、前者は林鳶が、後者は純文学好きの林茵が島田潔の主なパートナーとなっている。だから第二時代のテーマは純文学で、『こころ』や『桜の木の下には』などが選ばれている。

  本書の序文を書いている日本人の中国ミステリ翻訳家・稲村文吾と中国人の書評家・天蠍小猪の文章によると、本書は『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などを例とする「お店もの」ミステリの一種だそうだ。

  設定や各ストーリーの内容を国外の作品から真似て、現実の中国では到底存在し得ない「献給謀殺的供物」みたいな本屋を出し、非現実的な世界をつくるがいかにも中国のミステリマニアが書きそうな作品だ。中国なのに日本を思わせる場所や日本ミステリを彷彿とさせるストーリーに対し、「中国を舞台にする意味ある?」と疑問に思うかもしれないが、一人の熱心な日本ミステリ愛読者がその熱意や愛情を注いで作った作品もまた「中国ミステリ」だ。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四):「献给谋杀的供物」一个刚好卡在短评字数限制而不得已变成书评的书评。

  第一次看燕返老师的作品是岛田洁与倒错的轮舞,我还记得那一期杂志是在2014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很遗憾没有买到系列的第一篇岛田洁与x的悲剧,这次出版合集也是圆了我一个不算梦想的梦想。从自我介绍开始了解男主人公岛田洁的感觉真是太棒了。在这些文章里最喜欢的还是岛田洁与轮舞,大概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吧。 比起燕返老师之前的作品可以说是进步很多了,书买了也是花了一个夜晚酣畅淋漓地看完,一下子接触这么多诡计大脑有点缺氧,但其中大部分是看过的,所以也算是一个复习。 但我即使是多次观看,也依旧被感动了。 这就是国产推理的力量,这就是我喜欢并且敬仰的燕返老师啊。—— 不过还是有些缺点,(现在有些想不起来了,当时忘了做笔记) 比如十三个谜里面关于“为什么coser在家化妆而不到现场化妆”这个,总有在赢凑“13”的嫌疑呢。因为如果燕返老师稍稍了解一下cos这项文化,会知道如果想要出高质量的作品,化妆会花很多时间,一般情况下都是和妆娘(或者自己出马)把服装和妆面弄好了再去参加活动。不过无伤大雅,因为有那个疤痕的存在,掩盖疤痕也倒成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就观看体验来说「人间椅子」这篇给我带来的震撼最大,关于人被勒死排泄物留在椅子上痕迹而引发的椅子卖出买进……可以说是很厉害了,老师实在是深思熟虑和厉害。

  不过有点不太明白的是最后「心」那篇,结尾部分的梦境……我没太看懂。

  樱花树那篇我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全文营造的气氛唯美又诡异,很难想象如何将这样的氛围给完美的呈现,可是燕返老师做到了。

  很棒的阅读体验。期待燕返老师更多更好的作品。

  另外,不知道心理师莫楠系列什么时候写完呢?如果出书就太好了啊~

  (关于岛先生死亡的诡计贯穿全文,一大亮点,看结局很惊喜。最后一篇,也就是借一个患者的眼光反射出现实真相的事是我始料未及的,要不是夜晚人静,我差点要拍手称快。)

  最后和推理无关的。我一直以为岛田洁会和林茵在一起呢,结果她……。唔,林鸢虽然出场不多,总觉得和他没有他和林茵那样熟悉和放得开呢。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五):写给推理的赞歌

  一个因为读过推理小说所以开始写推理小说的作者,为同样痴迷推理的发烧友写的书。每一篇都在致敬推理名作,就连故事的男女主角也都过着成功把对推理的热爱转化为事业的令人羡慕的充实生活。

  全书用12个短篇串成一个脉络清晰逻辑通顺的长篇并非易事。主线层层递进,每个短篇都致敬巧妙,同时还有诡计有反转各自精彩。12个短篇的可读性都普遍不错,然而过于依赖偶然性和巧合,推理过程大多是拍脑袋形式,并没有给读者足够的线索参与推理,真相也往往曲折离奇到不可能推理出的程度,尤其动机大多不可深究,当然考虑到篇幅的限制以及致敬的需要这些也都情有可原。

  终结篇里面叙诡一浪接着一浪相当过瘾,总体来说这本书从创意和完成度上都算得上是国产推理中的精品。

  01 岛田洁与《X 的悲剧》 ★★★ 推理女王(们)登场亮相 02 岛田洁与《倒错的轮舞》 ★★★★★ 叙诡小精品 03 岛田洁与《人间椅子》 ★★★ 手法没毛病,动机有硬伤 04 岛田洁与《地狱奇术师》 ★★★ 巧合到牵强,不过总算还有一个核心诡计 05 岛田洁与《十三个谜》 ★★ 依然是太多巧合,故弄玄虚 06 岛田洁与《瓶装地狱》 ★★ 好吧,千分之三 X 万分之一的概率 07 岛田洁与《天花板上的散步者》 ★★★ 在各短篇中算是推理相对严密的,但是故事张力不够强 08 岛田洁与《ABC 谋杀案》 ★★★★ 最后的反转能让故事自圆其说,但是凶手的动机实在是一言难尽 09 岛田洁与《樱花树下》 ★★★★ 最华丽唯美的章节,凶手画蛇添足所作所为似乎超出了他的审美水平,而帮凶竟然是? 10 岛田洁与《心》 ★★★★ 重心理刻画,诡计简单利落 11 岛田洁与《冰雪皇后》 ★★★★★★ 樱树抽芽时,想你~就让叙诡来得更猛烈吧。。。情节上的种种不合理就忽略不计了。前期铺垫略显不足,如果多埋下一些不合理的种子,真相带来的冲击应该还能更大,读者也才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番外篇 岛田洁与《角落里的老人》 ★★★ 安乐椅侦探原本就有半仙的基因吧

  读完才明白,封面的真正含义。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六):献给推理的供物

  这次终于没有拖延,看完本书的晚上就连忙写下此篇评论。对我而言,本书最吸引我的并非剧情的设置、诡计的安排、逻辑的演绎,而是书中透露出的对于推理小说极高的热爱。

  整体看来,本书短篇连作的方式使得内容十分丰富,因为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同时主线剧情只占单篇很少的部分,这保证了单篇的可读性和独立性;而且结构也疏而不散,一条主线将所有篇目(第4篇除外)连在一起,在最后一篇完结本书。

  但白来讲,书中部分篇目的诡计和推理不是十分出色,有的沿用一些“老梗”、有的欠缺一点儿合理性。我看燕返老师在杂志上的其它部分作品时,更感到震惊和愉悦,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本书的短篇发表较早,而且我也在杂志上都看过。其中我最喜欢的篇目有5《十三个谜》、6《瓶装地狱》和9《樱花树下》。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透露出的对于推理小说极高的热爱和推崇。在每一篇的开头,都会有关于篇名中提到的书目的简短介绍。同时每一篇都会有“断章”来讲一些对于该书的先关内容——即类似于书目推荐的东西。于是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想要把这些书推荐给其他人。

  推荐是一个类似于分享的活动,而分享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就像小时候买来新玩具,分享给小伙伴玩耍,大家一起开心。我们从自己喜欢的东西那里获得快乐和满足,然后把这东西推荐给他人,通过他人的快乐来证明自己推荐之物确实有所价值,这带来的成就感远非仅仅享有该物品的满足感。这一点我们当然能从书中看到,比如林茵给岛田洁介绍书目时的兴奋、林茵听取岛田洁读书感受时的开心、书友会等交流分享活动对于书店营业的帮助等等。

  推荐的心态应该是作者对推理小说热爱的最好表现了吧。

  再来谈谈本书的感情线吧,我指的是岛田洁与推理的感情线。诚然,岛田洁在本书中刚开始扮演一个蠢蠢的且对推理小说毫不感兴趣的助手角色。他与推理小说的结缘完全是出于父亲的任命和他死亡的真相。书店的打理和案件的破解基本依靠林茵来完成。

  接着,岛田洁开始有了些转变。他开始阅读推理小说,与林茵一起分析线索和案情,甚至给出自己的思考和推理。在书店的经营方面,他开始主动消耗心思去认真打理。

  到了最后,岛田洁针对父亲死亡的真相和某案件(两者相关联)给出了真的解答,并决定一直经营这家书店。

  他的父亲热爱推理,父亲死亡的真相与推理有关;他的好友林茵热爱推理,两人在书店解决了很多案件,度过了很久的欢乐时光;他的妻子同他一起经营书店,并找出父亲死亡的真相帮其报仇……可以说,岛田洁的一生都与“献给谋杀的供物”有关。最后他继续经营书店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父亲和林茵姐妹,二是期望书店带给读者的快乐。书店和推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羁绊。

  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献给推理的供物”。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七):为什么要写推理小说? ———因为读过推理小说

  “为什么你要写小说?”对作家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后藤明生、金井美惠子两位日本作家都很简洁地回答过:“因为读过小说。”

  虽然两位不是类型作家,如果推理小说界里问了一样的问题,同样回答的人也一定非常多。别说绫!行人和折原一那样所属过大学推理社的作家,就连其他推理作家们几乎都是“因为读过推理小说”而开始执笔写作,如江户川乱步、阿加莎·克里斯蒂。

  而且随着推理小说的发展,有些作家明确地把自己热爱的作家或作品作为小说的主题,在欧美推理中典型例子一定是威廉·布里顿(William Brittain)的《阅读……的男人》系列。开始于《阅读约翰·狄克森·卡尔的男人》,总共有十一篇的这个系列里每次出现知名作家的粉丝,都略搞笑味。在日本,都筑道夫《模仿名侦探》系列和雾舍巧《模仿新本格》系列大概是典型,前者的主角妄想自己是古今名侦探而解谜,后者则同样把日本新本格的偶像们作为主题。

  在中国原创推理里我们也能够发现不少的例子,而各篇冠以名作标题的这本《献给谋杀的供物》系列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个,作者燕返先生除了优秀的完全原创作品,还发表过几篇推理同人作,可见“因读而写”的倾向强。

  虽然这种作品让我们深深地娱乐,但它们往往有一个缺点:过于专业。对于新手推理读者来说,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不存在被剧透的烦恼,但却无法感受到致敬原著的百分百乐趣。感觉只有同为推理迷的我们才懂得真正欣赏,实在可惜。

  可是《献给谋杀的供物》系列的风格有另一个源流:在日本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店铺流”(お店もの)推理,也就是各种店铺,如咖啡店、糕点店、钟表修理店等的店主成为侦探,解明客人们遭到的谜团(日常推理较多)。流行的先驱是三上延的《古书堂事件手帖》系列,它以二手书店为背景,主要人物是博学多识的女店主和“书过敏”的零工男,显然这些故事背景与《献给谋杀的供物》系列———讨厌推理小说的书店主和沉迷于推理的女大学生———有些类似。

  “店铺流”正在流行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描写该行当的种种细节或者商品,让读者感到亲切感与学习新知识这种满足感。《古书堂事件手帖》人气高到拍成电视剧,书中女主角提及过的图书也销量变好或者重新出版,对整个出版产业有很好的宣传和影响。

  而燕返先生的《献给谋杀的供物》系列,多亏引进了“店铺流”的因素,我们才能够在书中特定章节读到由美少女店员写的主题作品介绍,消除“为了只有自己人知道”的感觉(虽然那样也不是大错),大大地提升了可亲度。还有,她提及的基本上全都是不可错过的名作和名人,这一本书又是正经的推理入门指南书。

  对于新手读者,这本《献给谋杀的供物》会是让人大开眼界的引路人;对于资深读者,可以欣赏作者怎么利用了原著、自己与林茵(或者作者)的见解有多少距离;对于身为日本人的我,看的是一名中国推理读者如何使用这些经典作品的故事———而且享受着推理的乐趣。

  当然各篇的推理本身也有多样性,How dun it、Why dun it、重视伏笔的、重视逆转的、凶残的谋杀、日常推理、与原著比较不相干的、解明与原著相同谜团的……连本格推理爱好者们都必有口味的不同,不过这一系列一定会有你欣赏的作品。

  门口很宽,但是进深很深。我希望《献给谋杀的供物》的口碑传播更广,吸引更多读者,让更多的人发现推理小说的魔力并为之着迷,与我们一样。

  [日]稻村文吾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八):(2012 ~ )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故事永不落幕

  (本评论含有重要情节的剧透)

  昨晚近乎是怀着难以喘过气来的心情合上了这本书。怎么说呢,感慨良多,无论是书中的故事还是书之外的私人感受,都让我觉得能够看到这样的结局真是太好了。所以第二天看完一场不怎么好看的电影后就开始来这碎碎念写点不成体统的感想。

  嘛,至少高中的我在《推理世界》上看《岛田洁与X的悲剧》入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感觉林氏姐妹真是太萌了。可能高中的时候我这个人比较宅,对《冰菓》《文少》之类的小说也很感兴趣,再加上初中最喜欢的侦探就是御手洗洁……所以林茵这个角色简直是这三者的结合体一般存在,我竟然能在第一时间get到“岛田哥,我很好奇”、“推理女王的报告”以及“双眼发出诡异的光芒,伸出拳头在空中挥舞”这三个梗出自哪2333于是就萌发了“好的,就这个系列我要读完”的强烈想法,算是与燕返大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吧(×)之后就陆陆续续在《推世》上看了好几篇供物系列的,虽然案件风格都很不一样,有喜欢的也有感觉一般的,但整体上该系列还是维持着高质量。而且不管案件多么诡异,林茵还是这么可爱,我&*&%#@&**&……作为本书的头号侦探,林茵在第一时期显得相当活跃,博览群书(指推理小说)、勇敢无畏,躺在安乐椅上也能轻松解决一桩又一桩扑朔迷离的案件,面对这样的女版御手洗,还有谁会不喜欢呢——或许我对这种性格的女侦探角色还是没什么抗拒力吧?喜欢就完事了。

  可惜的林茵的出镜基本就在《岛田洁与ABC谋杀案》之后落下帷幕了。而当时在《推世》上看到这一期,因为高中门口最大书店倒闭,外加上上大学很多事情比较忙,所以也没能继续阅读。当在燕返大大微博上得知出了单行本后,才火速购入花一整天重读了整本书,也补完了这个故事之后的内容。

  在第一时期没怎么出场的林鸢也在后期的故事中展露头角,破解了不少案件。如果姐姐林茵是偏向御手洗的人物的话,那么林鸢更偏向的就是文少里的远子学姐吧(当然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只是说自己的感觉)。在我看来虽然并不是像姐姐那样精通推理小说,但其实林鸢也是有着不输给姐姐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勇气的,最后的结局虽然很伤感,但一想到她是为了男主而那么做,还是很能够打动人的。

  整本书的诡计虽说巧妙,但在现实中其实难以实现。可但从阅读体验来看,还是十分有趣味性的。当然本书可能会被有些诟病语句用词之类啊……我觉得凭借燕返大大在《岛田洁与樱花树下》的发挥来看只要他想好好写肯定是能写的很好的,可能是因为当时要在杂志上发布有字数限制之类的要求、也是为了省去多余不必要的信息,所以才在很多故事中故意压制了自己文笔的发挥吧……(纯属推测)

  总之,看完这本《献给谋杀的供物》,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大学都快毕业的一个心愿总算了却,未免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要问我最喜欢那篇故事,我当然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岛田洁与冰雪皇后》这篇联合了之前所有叙述性诡计的集大成的结局。只能说太妙了,看到后半段我完全是瞠目结舌,全身直起鸡皮疙瘩,原来这本书的各个地方都在指向这个核心诡计,(甚至封面都在剧透),还有那第二时代(2017~ )的奇怪时间显示,高,实在是高啊。不知为何,我真的很喜欢(2017~ )这个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小trick,当醒悟后翻看目录竟然莫名有种想哭的冲动在里面。或许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或许我也是在为自己青春的即将结束而感到伤感吧……现在自己已经不如当年那般喜欢推理小说,只是偶尔接触些偏悬疑性质的轻小说作为消遣,但我也曾经拥有那段狂热地喜欢御手洗时代,我也真的很高兴能够在高中那个黄金时代可以遇到这部作品。它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许许多多,这跨过了好几年的连载时光,也见证了我的一个时代的落幕。

  但我相信这并不是结束……就如同书中(2017~ )之后通往的是无限可能的未来,一个旧的时代的落幕也仅仅预示着Life Goes On这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些人会离去、然后迎来新的人,之后满载着故事的“献给谋杀的供物”依旧还在旅途之中……

  这是属于本书中所有人物一生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会永远铭记在心的故事。

  到这里,这篇不知所言的感想到这也马上结束了。原本其实也没怎么构思,就是想到哪说到哪,感觉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但终究还是词穷了。也许此刻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无以言表此刻我心中的感动吧,也就只好停笔于此。

  最后的最后,能够与《供物》相遇,请允许我献给燕返大大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谢谢你,也谢谢你们。

  题外话:所以我其实真的很希望岛田洁×林茵这对cp能成啊QAQ!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九):这部充满创意的短篇推理小说集,给了我期待长篇的理由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关于推理的启蒙大多来源于杂志。那些年的那些报刊亭里,封面绚丽诡异、带点暗黑风格的《推理世界》《岁月推理》,在一众暖色调的《知音》《花火》《意林》的衬托下,就像白色羊群中冒出的那三两只桀骜的灰狼,很容易就将人镇住。买的第一本推理世界忘了是哪一期了,不过人是就此入了坑,也慢慢知道了一些国内推理作家:鸡丁,远宁, 拟南芥、时晨,别问, 怿陀使 ,当然还有我很喜欢的作家燕返。

  时至今日,随着眼界的提升,很多入圈多年的读者已经不再看杂志了,也有很多熟悉的老作者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所以当我再次看到这本《献给谋杀的供物》的时候,才会觉得格外的亲切。接触推理也有7、8个年头,虽然如今回头一看,当初在杂志上如饥似渴般阅读的那些短篇推理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总觉得那些作品一直在心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就比如对象,她不完美,但她很重要。

  有点扯远了,我们说回《献给谋杀的供物》。读燕返大大的作品,常常会给我一种“此人博览群书”的感觉。他很多作品都会介绍一些日系的佳作,以前推理知识贫瘠的我看到这些作品,确实大开眼界,也因此了解到更多的推理小说和作家。即使到如今阅读量大增,看到谋杀供物里出现的各种推理梗,仍会会心一笑。“献给谋杀的供物”是燕返在《推理世界》连载的系列作,以前都是在杂志散着看,这次集合成册,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系列作品。

  《献给谋杀的供物》系列作的开端是【岛田洁与《X的悲剧》】:一个非推理小说迷因父亲身亡而被迫继承了一间推理书店,由此展开了他那关于书籍、关于案件,甚至关于爱情的人生。开篇的【岛田洁与《X的悲剧》】略显平淡(可能我比较中意看有死人出现的案件……),不过那个关于奎恩与巴纳比 · 罗斯的联想梗令人印象深刻,大家看得时候也可以猜一猜,也许会带给你阅读惊喜。三星推荐。

  第二篇【岛田洁与《倒错的轮舞》】为多重逆转之作,看这名字就知道是致敬精神病之友——折原一的作品。在有限的篇幅里,信息量却足够庞大,结尾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五星推荐。

  第三篇【岛田洁与《人间椅子》】,由一封堪称无厘头的信件、怪异的谜面联系到一件真实发生的案子,想法巧妙,四星推荐。

  第四篇【岛田洁与《地狱奇术师》】,个人不太喜欢,因为其中有个“为什么看不见”的梗见过挺多。三星推荐。

  第五篇【岛田洁与《十三个迷》】,谜面多且有趣,结合细节推理出犯人的身份,逻辑感强。不过动机涉及到一个巧合问题,稍微减分,三星半推荐。

  第六篇【岛田洁与《瓶装地狱》】,岛田式的华丽谜面,解答跪了。四星推荐。

  第七篇【岛田洁与《天花板上的散步者》】深得乱步式的诡谲,脑洞大开,四星推荐。

  第八篇【岛田洁与《ABC谋杀案》】,老梗用出新花样,三星推荐。

  第九篇【岛田洁与《樱花树下》】,墙裂推荐!本篇案件不仅非常精彩,还引诱我高价买了梶井基次郎的《柠檬》…… 此篇涉及前文《X的悲剧》的一个逆转。五星推荐

  第十篇【岛田洁与《心》】。最喜欢看这种描写精神病的文章了,所以尽管诡计不太出色,依旧深得我心。四星推荐。

  第十一篇【岛田洁与《冰雪皇后》】,童话故事与案件谜底结合,也解开了前文埋下的“父亲身亡”之谜,贯穿全文的叙诡揭露。特别提醒:小心心脏。五星推荐。

  第十二篇番外篇【岛田洁与《角落里的老人》】,挺喜欢番外篇的语言,完整的结束,却又意味深长。

  总的来说,《献给谋杀的供物》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短篇集,每篇都有不同的创意,短篇与短篇之间又以一个始终贯穿全文的谜题连接在一起。不过,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人物塑造稍显模块化,在我的理解中,岛田洁作为书中灵魂人物,理应展现出很强的、或者比较全面的让人认同的人格魅力,但读完全文,我们仍未能最深入的进入到岛田洁的内心世界,也未能完全领会到他最复杂、最深刻的思绪。这也是我觉得燕返大大可以改进的一点。

  最后,我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其实更希望燕返大大将写作精力转向长篇写作上。国内的推理小说作家大多以短篇小说出身,虽说一度撑起了国内推理的繁荣时期,但后继乏力这一缺点也逐渐开始暴露——短篇小说大多注重诡计,注重手法,注重推理细节,但受限于篇幅,人物塑造和情节张力这些故事重要要素很难深入展开,而一部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品,或者说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推理小说,必定是诡计伴随着有趣人物所展开的情节而刻画在读者的脑海里。时至今日,很多国内读者对中国推理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推理杂志时期,这也造成了读者对国推一种误解,认为国推出不了好作品。

  我说这番话不是要贬低推理类杂志,相反,她在我心中保留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回忆。由于杂志这一“身份”限制,所以推理杂志注定要主打短篇推理小说,并辅以推理知识的介绍和推广,这是很难改变的事。短篇推理注重诡计,创新很难,老读者难免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老读者在入门之后转而阅读大量的欧美、日系的长篇推理小说——这样即使诡计上有审美疲劳,只要小说在情节上有创新,读者就可以孜孜不倦的读下去。无论是诡计上的创新、人物上的创新亦或是情节上的创新,只要有创新,推理小说就永远充满生命力——而这些对短篇推理小说来说,太难了。

  我很惊喜燕返大大能在不同的短篇风格中迸发不同的灵感和创意,这在短篇推理小说难创新这个时代尤为难得。不过,如今中国的推理界缺的并不是短篇,缺的是有足够影响力的长篇,所以作为一个多年的推理老读者,我十分期待燕返大大以后能专攻长篇创作,至少我认为,是时候了。

  前几天看到《推理》明年实行电子化,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电子化意味着没有了“纸质杂志”这一身份的束缚,《推理》可以玩出更多花样、更多特色来。未来撑起中国推理天空的终究是长篇,而推理类杂志也可以专攻启蒙或者专业化这两条道路,所以我始终对中国的推理充满希望。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长篇。长篇或许也不容易,但就现实状况来说,它恰是国推最重要、也是最急切需要的。从这个层面来说,燕返大大,你和其他国推作家,都欠我们一部长篇*٩(๑´∀`๑)ง*。

  《献给谋杀的供物》读后感(十):【推荐序】“古书推理”的新世界

  除却书中的内容,书本身也有自己的故事。虽说是人在买卖,但这话并没有错。非要补充的话,那就是:“故事”并非都是美好的。也许会有令人难以直面的丑陋。与这世上任何存在的事物相同。

  ——三上延

  一

  2011年3月,一本名为《古书堂事件手帖》(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的推理小说横空出世,作者是向以恐怖题材见长的三上延。他是“电击系”[1]轻小说家出身,这部以彼布利亚旧书店为舞台、以二次元色彩浓郁的美女店主筱川栞子为侦探角色、被誉为“复兴了古书推理”的杰作,因其使用了轻小说的外壳,且迎合了时下正盛的“日常之谜”(日常ミステリ)书写风潮,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即交出了令出版商满意的前五卷累计销量600万册的成绩[2],而其后被改编成漫画、真人剧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在推理研究者看来,这套书的更大价值在于它将人们的视线再度引向了“古书推理”(古書ミステリー)这一堪与“民俗推理”相媲美的“古老”创作领域。要知道,“古书推理”的上一次华彩演出,还得追溯到15年前的《〈我是猫〉杀人事件》(「吾輩は猫である」殺人事件)和《寂寞猎人》(淋しい狩人)[3],再之前则以《古书店侦探事件簿》[4](古本屋探偵の事件簿)系列为代表。其间,虽有若竹七海的《古书店阿赛丽亚的尸体》[5](古書店アゼリアの死体)、乾胡桃的《欢迎来到苍林堂古书店》[6](蒼林堂古書店へようこそ)等作品问世,但人气、影响都远远不及[7]。借着《古书堂事件手帖》系列的热销,日本推理文学资料馆专门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古书推理”短篇集《古书推理俱乐部》(古書ミステリー倶楽部)。

  上文已有述及,“古书推理”的复兴多少应归功于“日常之谜”在近年来的大流行。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在经历了“3.11大震灾”的极度悲痛、摘得女足世界杯的狂喜、首相换位不断的迷茫等等事件、变故所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大起大落之后,于多事之秋中保持平常心态和追求健康阅读的价值取向逐渐占据主导位置。带着积极向上的青春质感和轻松风趣的文字表现,“日常之谜”作品对于阅读个体来说,仅仅是即时享受生活的态度体现,但对于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却是现今“消费文化”在追求娱乐性、消遣性、商品性等方面型态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已有引进的冈崎琢磨《咖啡馆推理事件簿》(珈琲店タレーランの事件簿)系列、吉永南央《红云町咖啡屋事件簿》(紅雲町珈琲屋こよみ)系列,都是因应这股阅读风潮、与《古书堂事件手帖》系列相呼应的作品,只不过其故事舞台是咖啡馆而非旧书店罢了。

  现在,与日本仅有一水之隔、在“消费文化”特征方面存在着相似性的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古书推理”,那就是年轻推理作家燕返的这本《献给谋杀的供物》。采用了“古书堂”式的架构,本书是部将书店作为舞台的连作短篇集(其中大部分篇目刊载于《推理世界》杂志,这是首次结集成册),但颇值得称道的是,其博取推理素材的方式、运作推理桥段的技巧是“古书堂”们无法企及的,而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就不止于“轻松”二字了——更何况,“献给谋杀的供物”,这家与三津田信三笔下的推理杂志《书斋的尸体》[8]有着同样奇怪名称的书店,不卖古书!

  二

  诚然,“古书推理”的魅力,绝非一时一代的短期外在文化因素所促成,内在的“特殊透视”本质才是其恒久不衰的秘诀。

  所谓“透视”,是指在平面上透过一定的手法描绘或体现空间关系。在文学创作领域的“透视”,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上帝视角”——通过书本这一平面媒体,读者看到的是作者所缔造的一整个世界,视点不是单一甚至有限个数的,也不存在刻意制造的盲区,亦即读者的眼几乎等同于作者的眼。大众文学尤其是推理小说的“上帝视角”,体现的是一种剧情铺陈的公平性和文风笔触的秩序感。而颠覆“上帝视角”圭臬的“特殊透视”,在推理创作上则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私小说为代表的“半上帝视角”,一般只存在“我”这一独个视点;二是以叙述性诡计作品为代表的“伪上帝视角”,读者所见所闻往往不是真的;三是以某一类科幻推理为代表的“多上帝视角”,所展示给读者的是多层空间关系。此处无需多做展开,自日本引发“新本格浪潮”以来,上述三种形式都有不少杰作问世。

  且继续回到“古书推理”这一类型上来。我想强调的是,其“特殊透视”形式要更为独特,它描绘的是一种或可称为“双上帝视角”的型态,读者透过书本看到的是两层空间关系:一层是传统的“上帝视角”表象,讲述的是推理事件,阅读体验是解谜之趣;另一层则是“反观”的“上帝视角”镜像,讲述的是书本这面镜子以及读者透过镜子所投射的“自己在照镜子”这一行为,阅读体验是“自拍”之趣。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即对收集“谈书之书”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一般而言,“谈书之书”有两种:一是以藏书、淘书、聊书等体现阅读文化之趣为内容,这类作品多为散文;二是以书店、书展、图书馆等麇集阅读人士之所为内容,这类作品则多为小说。而“双上帝视角”正是透过这些“谈书之书”才得以实现,我们在享受阅读过程的同时,更在享受阅读行为本身——读者在“谈书之书”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对自己可能经历过的相似阅读体验的反刍(或是读过、聊过同一本书,或是在淘书时吃过同样的苦头,或是在书店、图书馆也有过一场“邂逅”,或是自己和书中角色一样也以书为媒得以与“另一半”结合,凡此种种)——即便不存在这些相似过往,让读者将视点回归阅读本体上,已经是别致的格局了。亦因此,“古书推理”提供的正是如此的VIP餐——阅读推理故事以及故事自己的“故事”——此即其内在的迷人气质。

  作为推理小说领域的“谈书之书”,“古书推理”自然就有了上文我所分析的两大特征:一是以“日常之谜”为主体,因为它关注的本是推理阅读这一日常行为;二是以“本格诡计”为佐料,因为它写的虽是“故事的故事”,但进行的还是“推理的推理”。于是,在散文类别,就有了林林总总的推理论集以及像野村宏平的《给推理迷的古书店导览手册》[9](ミステリーファンのための古書店ガイド)这样令推理读者万分感动的“工具书”;在小说类别,虽称不上蔚为大观,但前面也提了不少,而燕返的这个系列正在此属。

  三

  在对《献给谋杀的供物》予以进一步观察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将时序拉至日本推理刚刚越过黎明期的“乱步时代”。

  1925年,“日本推理之父”江户川乱步在《新青年》杂志的新年增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D坂杀人事件》(D坂の殺人事件),该作予人最大印象的除了那桩堪称经典的“密室杀人事件”外,明智小五郎初显身手也是后世必然提及的内容。但不无遗憾的是,大概鲜有推理读者会把该作舞台是家古书店这一事实铭记在心吧,而恰恰其很可能是日本的“古书推理”第一作。没有被普通推理迷所记住的这一细节,本身也说明了如此事实:“古书推理”的魅力未达量级。如果按照“古书”与“推理”的结合紧密度来分析,这大概只能算是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因为该作对“古书”素材的引用,仅仅是停留在以古书店为舞台,并稍有提及谷崎润一郎的《途中》、卡斯顿·勒鲁的《黄色房间的秘密》这两部作品的层面。前文提到的很多作品,包括阿婆的那本《藏书室女尸之谜》,差不多都在这第一阶段,或者只比之程度更紧却尚未引起质变而跃升一级。

  1933年,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以自己的“另一个面具”巴纳比·罗斯(Barnaby Ross)发表了在欧美推理小说史上最赫赫有名且成书较早的“古书推理”作品,这便是著名的“雷恩探案系列”的谢幕演出——《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Drury Lane's Last Case)。该作中,一部离奇失窃又被归还的珍本“古书”成了制造谜团和解决案件的重要一环。这种直接将“古书”素材引为推理道具之一的做法,代表着“古书推理”发展的第二阶段,上文述及的名作《〈我是猫〉杀人事件》亦在此属。值得一提的是,为“日常之谜”宗师北村薰赢得第六届本格推理大奖的《日本硬币之谜》[10](ニッポン硬貨の謎),其实可以算作此阶段的一个“特型变种”,即生造一本其实并不存在的书来演绎推理之趣(伪称是奎因“国名系列”的全新作品,内容讲的是他在访问日本期间,偶遇一桩幼童连续谋杀案,并受警方委托侦破了这一大案),或可称之为“伪书推理”[11]。然而,由于这部作品的结构过于特殊[12],是否能作为“古书推理”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尚值得商榷。另外,“古书”的道具型态及其处理方式,与本格推理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作中作”相比,其界限和区隔又在何处,这又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课题。

  而今,尽管行文用笔稍显稚嫩、粗糙,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个别动机失于合理,《献给谋杀的供物》毕竟是一部对于“古书推理”来说有着近乎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代表着其发展的第三阶段——“全面进化”。一方面,本书直接将舞台背景、诸般事象限定在了推理这个场域之中,即登场人物的活动空间皆处于“献给谋杀的供物”这间推理专门店及其所在的S镇,人物对话则大体围绕着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一言以蔽之,上文所提到的两种“谈书之书”,都被死死地钉上了“推理”这个标签。而另一方面,本书在在透着一股“骨灰级”推理迷“天衣之作”的况味,不光所见所闻、所聊所思皆推理,连篇名、人设、诡计、语言都在向史上的那些推理“巨巨”、名著致敬,甚至在每篇故事的真相揭示前夕,专门安排了所谓的“间幕”以主角之口诉说、分析与谜案相关联的“推理古书”知识及其历史价值,来取代传统作品中过于形式化的“挑战读者”环节。诚然,作者使用了难以计数的推理“梗”[13],却又没有在剧情安排、诡计设计等方面拘囿于此,而是以更加高端的想象力、独创性和现实感加以“升华”,如两个涉及了乱步名作的篇章,其真相部分并未走向“变格”的猎奇旨趣,而是直抵当今社会已然存在的犯罪形式、人性心理,真是闯出了“古书推理的新世界”[14]。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设计了一个核心谜团,即主人公父亲的身亡之谜,其解谜线索、拼图散落于各个篇章,需要读者去细心寻找、发掘和推断。

  最后,请读者诸君和我共同期待燕返的这本书,也希望他以更加优异的表现来续写“古书推理”的传奇!

  [1] 指通过角川书店主办的“电击文库”或“电击小说大奖”出道。

  [2] 见《古书堂事件手帖》第6卷初版本(2014年12月)腰封文宣。

  [3] 两部作品都是1996年由新潮社出版,作者分别为奥泉光和宫部美幸。

  [4] 首作《幻书辞典》(后改题《古书店侦探登场》)1982年由三一书房出版,作者是著名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藏书家纪田顺一郎。

  [5] 2000年7月,光文社。

  [6] 2010年5月,德间书店。

  [7] 严格来说,京极夏彦的“百鬼夜行系列”虽有写到古书店,但考虑到其作品风格的独特性,未将其纳入“古书推理”的范畴(属于这一范畴的“书楼吊堂”系列则开启于2013年)。而“日常之谜”宗师北村薰的“古书推理”杰作《太宰治的辞书》(太宰治の辞書),发表于2015年,也难以计算在内了。当然,青崎有吾那本好评如潮的新书《图书馆杀人事件》(図書館の殺人)亦如是。

  [8] 见三津田信三的“刀城言耶系列”。题名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马普尔小姐探案作品《藏书室女尸之谜》(The Body in the Library),日文译名即为《書斎の死体》。

  [9] 2005年1月,光文社。

  [10] 2005年6月,东京创元社。

  [11]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迈耶(Nicholas Meyer)谎称是转录自华生医生回忆录的新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百分之七溶液》(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也是一部风格相近的作品。

  [12] 北村薰以奎因这本“新书”的日文版“译者”身份,用所谓的“译注”为故事里奎因的各种台词加上了许多个人评论意见,同时作为本书的实际“作者”,他还利用书中侦探奎因与日本推理迷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奎因探案的结构特性与创作手法,奇特地将“小说”与“评论”融合于同一部作品之中。

  [13] 这也是我十分担心的地方:《献给谋杀的供物》用到的推理“梗”太多,恐怕不适合推理初学者阅读,因此将令作者失去一定数量的读者。

  [14] 此处取用了日本实力派作家贵志祐介的代表作《来自新世界》(新世界より)书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