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字

2021-03-15 02:3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字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本由[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富兰克林自传》精选点评:

  ●我的新偶像。

  ●之前意外的看到了富兰克林的日程表,感觉还蛮有意思的就来看了这本书,但除了那张时间表和提到的他努力养成并遵循的道德原则外其他真的没什么了,只觉得是有点自负的流水账

  ●人格魅力太大了。

  ●最珍贵的就是他的美德表以及具体执行计划的介绍 感动堪比看《了凡四训》。但富兰克林的表述更现代更易行 也算是现代的《功过格》了吧。重在实践 祝我完美的身体力行

  ●可以。

  ●自传的真实性不知如何。但是有种感受是除了他个人的品格和努力外,当时的美洲相对自由的环境也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原因。最有趣的是他赚够了钱之后各种做科学研究,做实验、写论文,还去打战。真的是个精力无穷,好奇心无穷的人。不管如何,很有趣的一个传奇历史人物。

  ●富氏去打奥赛绝对pro组

  ●流水账了点

  ●致富之路,勤奋和节俭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一):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

  这本书可以说是富兰克林的幸福观,对内严格自律,成为一个勤奋、节俭、自制的人。完成一定的自我积累之后,对外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并附上书中13项美德,用以读者自勉。

  一,节制。饭不可吃胀。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不害人,不欺诈。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二):适合我的美德(规则)

  对饮食的节制,目前来说我不会控制。因为美食与游戏是用来恢复心智能量的。如果过多的压榨心智,反而一件事也做不成,所以适当的恢复是必要的。

  缄默是做人的规则,只能人前说其好,或者当面指出其问题,绝不背后说人坏话。

  秩序,对自己的计划能顺利进行即可,不可过于吹毛求疵。

  决心,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它就会用什么态度来回敬你。

  勤奋、诚信、正义,我的价值观。其中正义对我来说有点大,我要求自己做到正直,和缄默意思相像,勤奋和诚信不必多说。

  中庸,用道德经来说就是: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衣着干净,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个人而言是不愿意信任一个邋里邋遢的人,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平静、贞洁、谦虚这三条,我认为适量即可。规则清晰,被欺负了找回来,而不是一味地的忍让。贞洁与谦虚,适用于中庸。

  总的来说,保证自己衣着得体,是对别人的尊重。勤奋、诚信、正直是底层价值观行为。活着就是不断做选择,这三条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用到,不难锻炼,难的是坚持。

  而在选择后,是否有决心,决定了这件事情是否能做成。我是一个单线程的人,以前认为这是有多么的不变,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效率多么低下。但现在我认为,一段时间内,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决心,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用在一件事情上。

  中庸,凡事都有度,什么样最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用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来锻炼。不管结果如何,做了总比没做强。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三):思考二三

  

#关于学习驱动力

我家孩子读幼儿园也学英语,而且是外教老师,很多时候教的东西,跟现实没有关联一个星期就一节课,拿着单词图片,一班人几十个小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其实互动是非常少的。

课堂后很少再去回顾,没有联系身边的事物,也就是虽然学了单词,但概念没有对应相应的实物,孩子没有亲自看过和亲身实践过,所以最终没有收获,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好的。

#关于读书

以往读书,对为什么读书不是很明确,读书都是为了考试或为了娱乐,所以目的就是错的。富兰克林不知道他以后会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洲从英国独立,他成为开国元勋,他也不知道十几岁学习知识对将来有没有用!就是因为热爱罢了。

也不会读书,感觉读书是很玄乎的东西,靠感觉,这本有感觉就多读,那本喜欢就读,没有总结出规律是什么。

现在读书,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式,读书是为了解析世界和解决问题,这样目标就很清晰。现在自己读书尽量让书本知识和自己产生关联,会先从问题为出发点,比如用Q&A的形式,还有举一些自己的例子,另外最后会写一段和「与我何干」的总结。

反过来对世界和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环境进行改造,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你,就是这样自我塑造的过程。为什么说有些人读得书多,看上去非常优雅很和有气质,我觉得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他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变化,他身处在自己的改造的环境中,从而环境又影响到了他。

读书的输入和输出的是相互促进循环过程,理解内化的点线面的过程,掌握和利用批评阅读工具箱去阅读,这样对于语言学习,对于阅读的理解,就不在是玄乎的东西,它是有规律的,是有迹可循的,剩下就是自己怎样去刻意练习的问题。

#讲好故事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但孔子没有实权,不过思想被后代运用。富兰克林又有思想,又有实权,直接就在当代干大事,真实厉害了。应该说时代孕育了个人,个人又在不断改造环境,个人和环境都是相互改变的。

故事讲得再好,前提还是得要根据客观事实和正义。中国古代的师爷,能说会道,但怎么就干不成大事呢?可能都不是大智慧,不像富兰克林的这种真正的高度。美国前国务卿拿着一瓶不知道是洗衣服还是什么的东西,就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兵伊拉克,这个故事讲得太好了。希特勒纳粹德国对犹太人也是有很好一套故事和说辞,实行压迫和屠杀,不过最终会自身也灭亡了,很多地区打着自由和民主的口号去闹独立最终也是会失败的。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四):富兰克林 - 美国的孔子

  富兰克林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一个17岁只身前往费城的印刷工一步步成长为企业家,慈善家,议会议员,科学家,总统多种角色。这本自传记录到了他从一名印刷工逐步成为议会议员的故事,节制,勤劳,节俭,这是富兰克林讲述的美国梦,也可以说他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逐渐齐家,从而治国的故事。

修身

  自传的第二部分富兰克林自己总结他的13戒以及每日的“秩序计划表”。他的修身主要体现在他的自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服自身的原始欲望(或者说“动物性”)。其最推崇的戒律包括勤奋,节俭,节制,决心,等等。这些戒律通过自己他自创的追踪表每周不断的自省,不断的改进自己。用穷理查年鉴的话来说就是“ 每天改正一点点恶习,无赖也能变好人”,也类似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从自述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富兰克林每天都在坚持提高自己。在他一无所有,在费城或者伦敦中当印刷匠为他人打工时,其他的工人工作结束时都把钱换成了啤酒享乐,而富兰克林则把享乐的钱(这里主要指美食,酒,娱乐)换成了书本,把时间留给了读书,思考,结交有学识之人。这为他后来能够得到贵人相助奠定了基础,不同领域的贵人正是被他表现出的才华折服,才会认为这个年轻人他日必不是池中之物,才乐于伸出援助之手。

  修身伴随了富兰克林的一身,是这这本自传富兰克林最希望告诉读者的事情,如何克制自己的“动物性”,不断精进自己。

齐家

  这里的“齐家”不是儒家中的“齐家”,在儒家观念中指的是管理并带领好家族。在这本自传中,“齐家”更多表现的是他自己开办的印刷社和共图社,即“立业”。只有找到合适的伙伴才可以创办伟大的事业。在自传中,富兰克林最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合作”和“规则”。

  合作需要的是发现和结交勤恳,可信,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注意到的是他在生活,工作中在不停的注意周边是否有值的结交的伙伴,与其讨论,并设法建立起一同讨论的组织(共图社)。建立这种组织,不不仅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到不同领域的帮助以及资源。对于合作,自传中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教训:一是雪中送炭才能成为莫逆之交, 二是那些提供过一次帮助的人,往往会乐意提供第二次帮助。

  但是规则才是长久的合作的基础。为什么富兰克林可以很好的领导共图社,可以很好地经营印刷社并把他通过合伙的方式不断壮大,他自己总结的就是依靠规则。无论再亲密的朋友在合作过程中对会遇到摩擦,如果没有事先制定好规则,朋友最终就可能变成仇人。

  如何制定规则,他一般的步骤是先根据事业的目的制定蓝图,然后开始草拟规章,经由成员讨论后将规章制定成最终的条规,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依照规章做事。建立规则,划清职责,设定各自权利和义务是成立组织,合伙创办企业的首要任务

治国

  自传中治国相关内容主要是从富兰克林把印刷业务交由他人打理,把更多的经理投入到了政治和公共事务中去。此时的他已经不执着于个人的物质和名声,在处理人和事务的能力也已臻化境。

  无论是议会职位,帮助创办费城第一所大学,医院,铺路,为军队募集资金,运载的马车,以及后来作为殖民地议会代表前往伦敦谈判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常人眼里难题到了他面前被轻易的化解。到了这个阶段,强调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最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即诚信和正义。只有有此品德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执政官。由于自传在伦敦的故事就结束了,因此富兰克林后来更多的经历和想表达的思想并没能完全展示。

  综合了传记本身还是穷查理的箴言,这本书反复,不断,强调最多的就是勤劳和节俭,而要做到这两样,前面的基础就是节制。”如同一个爱啰嗦的老人一样不停地在监督着你,不断地说:“饭不吃饱,酒不喝高”,“不要浪费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不要花不必要的钱”。如果是前些年看到这本书,我可能就会把他当成美国的鸡汤书来看,但是从这些年工作的经历以及对周边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人事的观察,确实就如富兰克林所说,节制是基础,克服自己欲望的人才能走地更加坚定。勤劳地工作,事必躬亲,节省开销,这是精进的不二法则。

  富兰克林把修身最重要的13条戒律以及执行它们的方法提供了出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希望自己能坚持这个方法不断改进自己。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五):《富兰克林自传》读后小结,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与主题

  

毕业辗转三年,换了几份工作,我现在餐饮业工作,与过去的演出行业和互联网工作相比,实在的劳动与可见的成果能带给我的更多的充实与价值感。但也时时感到迷茫困苦:我读过的那些书告诉我, 男儿生应当做一番大事业,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最大化,在追求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实现自己;我如今的工作与生活,与这个目标有任何联系么?

我从这本自传中,能依稀看到答案

富兰克林于1706年生于英国一个清教徒家庭,从小志于航海冒险,爱好读书,成绩拔尖(除了算术),由于“父亲考虑到还有一大家要养活,大学学费他可供不起,于是富兰克林十岁被领回了家帮父亲做事情。”【p11】

尽管让富退了学,父亲还是带他观看各种工匠的工作(他说“这让我一生受益无穷”),按他书癖给他安排了印刷工的行当(同时,来到了美洲的新英格兰)。可以借职业便利借一些小书,但往往需要挑灯一夜读完,第二天干干净净完好地还回去。(这个小故事也激得我一天读完这本自传哈哈。)

没有学上的日子,富发展了一些自我教育学习语言的技巧。【p16-22】

与同样爱好学习的朋友用文章争辩,父亲指出文笔 章法 表达方面的不足,使得他开始发明了一套训练的办法:

找几篇优美的文章,写下各个句子的要旨。搁置几天,然后自己尽量用最贴切的字眼,将要旨还原为句子,再现原文并比对,修改。以类似的方式对散文进行拆解 再还原,他积累了词汇,锻炼了自己章法结构,表达的能力。

靠着这种套方法,他取得了可见的进步“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我做的比原文更出色。这鼓足了我的信心,认为有朝一日我能成为一名还说的过去的英语作家,对于这一点我可是雄心勃勃的。”【p18】

工作之余,学习似乎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为了挤出学习的时间,他常常逃避星期天的做礼拜好在印刷厂看书,父亲也经常逼着他去。 他自己则说“我确实认为这是一项应当履行的职责,只是挤不出时间罢了”

也许自小工作养成了他关注实用的气质,他常常努力将从书中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比如读了一本倡导素食的书之后他便加以实践,克服了种种不便之后,发现了一些好处,比如:不过饱让他头脑清楚,节省吃饭的时间来学习,甚至还能用剩下的钱来买书。又如接触到苏格拉底的故事后,又一改之前贸然反驳 武断论证的习惯,学起苏一副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的反诘法了,用不断的谦虚的追问将对手逼入自己的逻辑陷阱中,取得了不少胜利。到后来这个方法也弃用了,仅仅保持了谦虚谨慎地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因为武断自负的说话方式会阻碍坦诚的关注。【p20】

关注实用的气质与爱好学习结合起来共同改造了他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远离学校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了自己最好的教育。

与自己哥哥(也是老板)闹翻,一番折腾(被坑)后在费城继续印刷行业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自己手下的几个新工人性格特点都能做一番鲜明的描述,而他当时才二十一岁,可能是早早进入社会工作的人都较好地观察他人吧。

组建共图社

在这段时间里,他将自己聪明能干的相识组织起来,建立一个读书讨论的俱乐部,围绕一些主题提出问题 讨论 读书,每个礼拜聚会一次,以便互相促进,共同学习。为了防止过激情绪,他们禁止表达主观武断或针锋相对的言辞的出现,违者罚款。也正因此,俱乐部也长治久安,持续了差不多四十多年的时间,他与其中一些人友谊也差不多有这么久,互相帮助 持续联系,直到一方去世也未中断。

之后在民众间呼吁发行更多的纸币的呼声变高,而富人们则反对,因为害怕纸币贬值损害债权人的权益。他与朋友的辩论使他对问题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了。之后把他匿名撰写一本小册子《纸币的性质与必要》,增强了发行纸币的声浪,反对方一时也无好理由回击,纸币也就顺势增发了。他本人的印刷厂因有功得以承包纸币印刷业务,大赚了一笔。

1731年他创立会员制收费图书馆,这是北美收费制图书馆之母,他说“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如今在北美这类图书馆已经数不胜数,他们改进了北美民众的思想与谈话,也许对他们团结起来奋起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有一些贡献。

趋于完善的美德计划

当时的宗教集会包含了道德教育,这可以说是信徒们的人生指南,但富兰克林对其空洞,宗教色彩过浓感到不满意,于是“酝酿了一个达到道德完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希望能不犯任何错误地生活。他先是列出自己能想到的美德以及相应具体行为:

1. 节制:食不可过饱,饮不可过量 2.缄默:避免无谓闲谈,言谈必须对人有益 3.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 4.决心:要做的事情就要下定决心去做,决心做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 5.节俭:不奢侈浪费,任何花费都要做到有益,不论是于人或于己 6.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除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勉做一切有益之事 7.真诚:不损害他人,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有真凭实据 8.正义:不损人利己,应尽的义务要履行 9.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克制一切报复心理 10.清洁:身体、衣着和居所要力求清爽整洁 11.平静:剔除不必要的烦恼。也就是指那些琐碎的、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 12.贞节:少行房事,不使身体虚弱、生活贫乏,以利于身体健康或养育后代。不可损坏自己或他人的声誉或者安宁 13.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这个计划有两个特点:

少谈概念,多立名目。 因为尽管他对“自认为正确的事有良好的判断,但总会在一方面小心翼翼时,一不留神在另一方面又犯了错”,因此对必要之事需要设立具体的项目,便于执行与自我监督。毕竟具体的“食不可过饱,饮不可过量”可比“节制”的界定与履行容易多了。循序渐进,第一周只关注一项美德的履行,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进步。随后逐周增加,十三周一个流程,一年四个流程。

而且由于很多美德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计划进行到后面是越来越轻松的。

他第十二周看到自己完美的美德记录时,感到由衷的高兴。

勤奋节俭

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自己十分缺乏这项美德,只把他自己的话摘下来两段,以供随时自省:

教育

他甚至还想创立一种宗教,把这种计划隐秘地传达给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成气候之后再进行推广,但由于事务繁多 精力不足始终未能达成目标。【p103】

因为穷人没有钱买书,富兰克林将各国名言警句印在历书上。同时还通过报纸传播教育。

其他

其后面的内容,大多开始涉及公共政治事务了,由于我对当时当地历史背景不够了解,自己阅历也不够,很多内容读不懂,日后继续吧。但还是要记住一个特点:

很多事情,他不是等到自己走上了高位才做,而是在还是一个小人物时,就从身边的人事做起,奔走相呼。

我用的是上海译文社18年12月出版的版本,个人觉的阅读无碍,个别地方翻译俏皮幽默,很有可读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