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量》读后感100字
《历史的变量》是一本由李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一):学者觅踪——寻求中国历史在海洋曾留下慨叹
学者觅踪——中国历史在海洋曾留下慨叹
人类历史那么复杂,我们很难用单一的变量来诠释,正如***主席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那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对历史逻辑的梳理,才是研究历史的真正方法。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每个民族命运的不同,其实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不仅仅只是这个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纵观人类的历史,对海洋的审视从未断绝,而中国,因其陆地的辽阔与历史的悠久,我们往往疏忽了,原来,中国是世界上对海洋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大航海时代中的明朝早已明了海洋制霸权的重要性,然而向陆还是向海?一代雄主朱棣选择了北上伐元,郑和率领的大明王朝远洋舰队据说甚至最远抵达了非洲东岸,抵达了澳大利亚,然而财富从水上丝绸之路而来,危险和覆灭也步步紧随,曾经最辉煌的时代一去不返后,恢复海洋上的荣光之路曲折异常。
回溯近代来的历史,我们其实应该审视一下海洋的,《历史的变量》在海洋视角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李峰以学者的视野绘就了一幅宏大的历史途径,写作的笔触从春秋时代描摹到中国航海简史,郑和下西洋、有明一代海洋强国与中国的兵戈交战与彼此试探,明末抗倭战争,再到明清海禁、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再到近代的北洋舰队、甲午海战。历史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平面图,李峰从海洋视角下给我们绘就了另一幅浩大的历史场景。
也许你熟悉的古代中国海洋历史征战史只有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而《历史的变量》却告诉我们,早在7000年前的新时代时代晚期,华夏先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他们早已尝试从陆地上向海洋进发。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惊讶,甚至怀疑。不过李峰以学者的严谨在这本书里给了答案,考古鉴定浙江河姆渡的新时期时期遗址的时候,早已找到木制的船桨和独木舟,中国沿海先民早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山东省胶州市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作为重要食源,《诗经》里对“海”的描写,歌咏江河的描述。这样的时代记录或许久远,却有足够的说服力,这也是学者历史书和野史臆想的区别——充足的考古研究和历史考证。
海洋与海权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我们窥见了历史的一角,但是仅仅是考证,难免乏味,所幸作者是一个中肯而有趣的人,不妨先来看看对大航海时代来临时,中国历史的几个描述视角吧,“海水里流淌的都是黄金”“仗剑经商,为钱航海”“啥叫坚船利炮”,中国近代史几乎每一页都是写满的是屈辱和心酸,流淌的是鲜血和泪水,在主观情感上很容易陷入主观的历史激愤中,但是向这样的小标题几乎就一下点中航海时代的核心点,而不是主观历史情感的表达,“海水里流淌的都是黄金”这一章,明代郑和七宝宝船下海,“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分4层,船上9桅12帆,锚重数千斤,需要200名壮汉一起用力才能启航!”,15世纪还相对落后的科技,中国却已经拥有了如此强盛军容的军舰,“海水里流淌的都是黄金”对人们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再像“号炮震广州”“啥叫坚船利炮”,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幕的展现,中国的大门被迫强行打开,列强涌入,作者没有停留在民族情感的悲恸,而是冷静分析为什么中国近代会出现这样的历史场景。明末“查海船但双桅者,悉数捕之”“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再到清朝“片板不许下海”的严苛海禁政策,《历史的变量》在此刻给出了答案。再如近代史中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清末侵略和反侵略,“片板不许下海,大倒退!”“真被打惨了!”“真疼了,难忘的圆明园”“饥渴的旭日”,每个小标题其实都是这样,以个人情感表达,以历史考证来求实。
历史的天空无限辽阔,我们找到了华夏大地上曾经的辉煌,适时让视角转移到海洋,中国历史演进就可以揭开另一页,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为立体,更加全面,从而避免让悲剧重演。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二):中国海洋历史与大国梦
海运兴,则国运兴!如今早已进入海洋时代,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就变得不容忽视了。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中国在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就已经开创了辉煌的和平航海的新时代,可惜的是,在1433年,明宣宗下达了严厉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从事外贸活动。约有千余艘船舰的明帝国就这样放弃了海洋权,告别了大海,这就开始了中国只有陆地权没有海洋权的时代。
《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海洋历史发展的逐篇逐章的分析与解读,让读者能够洞察海洋与大国兴衰之间清晰而紧密的关系,以更好的适应未来中国迈向海洋的脚步。
书中重点讲述中国在明朝时期大航海的历史盛况,当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令今天的海洋研究学者都要汗颜,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耽误了。清末的海军实力曾经是亚洲老大,并且延续到1894年。甲午海战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中国自此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没想到一个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几乎断送在舰船之上,令人汗颜。
全面直观地看待历史社会的发展,以这样的方式,以海洋的视觉来看中国历史,更客观地反映中国历史的全貌,意义非凡,这本书就是以全新的视觉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要多了解自己国家的海洋历史文化,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这部《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对于我们在现代时期阅读历史文化,将会有积极的意义和感知。希望这本书能为爱好历史的普通读者和历史学者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就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江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后人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书籍,可以多了解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并从中得到启示。所以说,这本《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是我们在现代新时期学习历史,面向未来的最好读物,将给我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海洋战略力量即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键,维护我国的海洋权力,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由于南海争端不断以及一带一路的提出,海洋的力量的影响力更为重要了。
读史名篇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看中国历史《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三):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从航海技术发展角度审视中华民族兴衰历史
“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来童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 请带我漂向那天边。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 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洒在海边。再不愿见那海, 再不想看那只船,却回头又向它走来, 却又回过头,向——它——走——来!”
这是初中时候看的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看到表面实力无比强大的北洋水师,由于种种原因,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舰队击溃,输得无比惨烈,让少年时的我极为震撼,也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落后与软弱而感觉悲哀。
其实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是一个陆地面积与海岸线都极长的国家政治实体。在中华古老的大地上,黄色的高原孕育着当时世界领先的农耕文明,而蓝色的海洋则诞生了东方的海洋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海洋文化曾经盛极一时,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西方航海的发展历史中,也能看到古老东方文明的影子。不过在十五世纪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观念的落后以及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的航海技术迅速从巅峰衰落,并处于落后挨打的位置。
李峰的《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从航海发展的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由盛转衰,但终将重新崛起的历程。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于海权具备强力控制的能力,隋朝前后四次远征高丽,动用战船300余艘,2500余年前的隋朝,对于海洋的认知及海疆的开拓,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朝建立以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商人们上朝鲜,下南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海洋商业网络;宋朝虽然常年羸弱,但是一直保持商业往来联系的国家也有五六十个,市舶收入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到了明朝,海洋文化达到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造访36 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可以说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推向了世界。
但是随后,东方的航海与西方的航海发展走向完全不同。中国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了严厉的禁海令,片帆不能下海,并一直延续到清朝,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为止;西方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并在海外大肆拓展殖民地,走上强国之路。
在《历史的变量》一书中,李峰也分析了东西方这两种走势的原因。
中国对于航海的目的,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宣扬,以表现中华上国的威仪为最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至于说商业上的色彩就非常薄弱,以至于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对于航海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弱。
而在西方,驱使航海家们一次又一次远航的动力就是一个字:“钱”。葡萄牙政府派达·伽马东航印度,西班牙政府派哥伦布远航美洲,统统都是为了一个字:钱!巨大的利益,让西方列强征服四海,四处掠夺,“仗剑经商”。
东西方观念上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导致了不同的结局,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按照作者的说法,战术上的胜利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败。所谓颠覆性的错误当指于此。
近代海军的孱弱,航海技术的裹足不前,让西方形成了一种印象,“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就连黑格尔也在《历史哲学》中提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而言,“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但是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在航海技术上达到了巅峰,曾经在海权的控制上空前强大。虽然由于近代海权的式微而衰落,但是随着当今对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视,随着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梦,海洋梦,已经在逐渐成型。
当我国的“辽宁号”航母在东海之上披荆斩浪;当我们的海监船在南海疆域上穿越巡视;当我国的核潜艇在太平洋海底潜行;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次次地创造最深潜水记录,那个我们熟悉的中华民族之魂又回来了,那个曾占据海洋主导地位的文明在复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文明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上古时代,先人们通过航海技术满足生存的需要,“利涉大川”;在封建时代,帝国利用航海技术“耀兵异域”,展示国威;在当今社会,维护中国海权,建设强大海军,是实现中华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年刘步蟾等去西洋学习舰船技术的公派留学生出发前所立下的誓言犹然在耳:“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如果北洋水师能出生在当今的好时代,想必当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凭海而兴,筑梦扬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大海!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四):历史的变量:曾经“片板不许下海”,今天要远眺“星辰大海”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近日,我军在加勒万河谷对峙外军事件经权威媒体公布后,引起国民广泛关注与热议,虽有极个别罔顾事实真相肆意污蔑英烈的行为发生,但依然掩盖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雄的敬仰。他们以胸膛为屏障,为祖国边疆立起了一座不倒的城墙。与陆地边境的寸土不让一样,如今国人也充分认清了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也成为今日国人之共同梦想。
其实,这种梦想早在明朝时期已经实现。在学者李峰《历史的变量》中,“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已经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海洋力量的强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早在六百多年前已经是海洋强国了。虽然郑和舰队出行的主要任务是“耀兵异域,示国富强”,既不烧杀抢掠掠夺财富,也不跑船圈地扩大领土,纯粹的“和平之旅”“友谊之旅”。
但是,由于封建王朝上下缺乏对经略海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世界格局变化嗅觉的极端迟钝,尽管拥有如此先进的远洋条件却没有充分利用,只是一味沉浸在***大国虚幻梦境中。而当西方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乃至后起之秀英国海军的崛起之后,当时封建王朝才大吃一惊。在此情况下,统治者不是主动适应形势而是当起了鸵鸟,搞起了海禁政策。但是,“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并没有阻挡住英国人的脚步,海上走私屡禁不止,飘摇的清政府更是在西方联军的海上攻势下,摇摇欲坠。
这就是《历史的变量》。从曾经的海上耀兵,到如今的制海权旁落,折射的是封建王朝不可一世、自鸣得意,固步自封、行将就木。只要不思进取,甚至进取得不够快,就会被后来人赶上。不管这些英吉利红毛上岸是抢猪也好,是卖鸦片也罢,对利益的追逐是永远不变的目标。在清政府还在为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磕不磕头争论不休时,在慈禧太后为了过寿而挪用海军经费时,西方的坚船利炮已经蠢蠢欲动、整装待发了。
所谓的变化看起来猝不及防,实际上是积累已久的变量到了质变的时候。虽然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壮举,为国人挣了一口阳刚之气;但清末时期的甲午海战,也给封建王朝和时人上了沉重一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对清政府一样,对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同样适用。不过,从历史上看,身处岛国的大和民族危机感更强,善于学习借鉴搞“拿来主义”,前有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后有明治维新学习外国先进科学。两相对比之下,清政府与日本对待格局变化之态度高下立判。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虽有“中兴三大名臣”的奋力奔走,依然难挽清朝的颓势,晚清重臣李鸿章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也在日本舰队面前灰飞烟灭。
作为一部历史读物,作者十分注重史料选取和归纳总结。开篇伊始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时,作者引用《明史·兵志》进行详细介绍,让我们对郑和的宝船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为了加深这种印象,作者又列举西方刚开始航海时的船队进行对比,比船只数量,比船员规模,比舰船构造,比航行距离,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种对比的背后,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荣耀。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郑和舰队虽然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在海洋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但同时也放大了近现代中国海洋势力弱化的痛苦。以前有多强,后代就有多痛。这就是回顾历史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变量总是伴随着惨痛的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昔的屈辱也激励今人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一部《历史的变量》,既带领我们回顾了昔海上强国的辉煌景象,也再次检讨了历史没落的深刻原因。回望走过的路,展望未来的路,《历史的变量》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国防,既要重视陆地,更要关注海洋。只有面朝大海,我们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每个人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