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
《人间草木》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一):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人间草木》,非常有趣的一本书。诗意的生活,不是要过得多么浪漫,而是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美好。一草一木,一鸟一冲,皆为生命,皆是乐趣。 就像书中所言,为何要写这些,就是希望大家对自然感兴趣。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而那些被灌输、被强迫学习的画眉鸟,又何尝不像在被教育的孩子们呢?没有了自由的歌唱,又怎会有美妙的声音。 书中最后一部分关于西南联大的描写,突然想到了《无问西东》结尾时的彩蛋。在国破家亡、动乱不堪的年代里,在条件最艰苦的岁月中,却培养了最多的人才,也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份弥足珍贵的自由吧。 特别喜欢书中的标题——世间许多事,想想很有意思。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每个日子,都是诗意的成长。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学会慢生活,也许需要更大的智慧。
《人间草木》读后感(二):闲而精致,值得细品
这本书符合我一如既往看书的品味:闲。但是这边书闲中带着精致,值得细品,从图书馆借来看了一遍,又在Kindle上看了一遍,两个不同版本,但是看起来没有任何吃力的地方和感受。
这本书的很多细节之处都让我很感动,比如作者散步途中遇上一对捡枸杞的老夫妻,便想到他们懂得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为人厚道,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作者一定是个很美好的人,所以能从偶遇的人身上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生而为人,生活里不要以恶去揣测别人的想法,你对世界温柔,世界也会温柔待你。
在书里还能看到作者可爱,傲娇的一面,比如喜欢捉弄含羞草的叶子,“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会直言不喜欢杜甫草堂,说杜甫的痕迹一点也没有,没有为秋风所破的茅屋、老妻画子、稚子敲针…所有杜甫的过去都无从想象;会庆幸没有爬一座没什么意思的山……
这本书包含了生活、美食、游记和点评,意趣横生。
汪老的书都很多版本,所以挑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实体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电子书看的是山东某出版社
《人间草木》读后感(三):人活着,也有意思(一些琐碎笔记
老头儿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特别有童趣,每每能注意到被人看不到的小细节。种草了川剧,还种草了赛里木湖,普鲁士蓝,真好看。
西南联大的人总是有一些自由的精神,为什么那么令人向往呢?其实也在于这些人是为了理想,为了热爱而活,而非是为了铜臭和功利。人活得自洽而舒服。就算是物质条件再艰苦,也能活出花儿来。沈从文如是,汪曾祺当然也算。我也向往这么活。金先生也有趣,沈先生总结的到位。看游记部分总有些错位感,第一篇就提到了我的家乡,却是我所陌生的,几十年前的家乡,对比现在来看,就十分有趣。每每被种草一个地方然后马上拿起手机搜索,部分已经找不到了,比如说中溪宾馆,而另外部分也有了变化。再者,我们这样坐在家中,能知天下事,从前的学者知道了,估计会啧啧称奇了。《人间草木》读后感(四):我爱汪曾祺
初中时一直不爱听语文课,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恰巧那天细雨蒙蒙,空气湿润,语文老师正在上《昆明的雨》,上的真有劲。我趁兴翻开课本,发现他讲的课文的那个作者,正在说,什么云南这种菇子如何如何好吃,火车到底跑得有多慢,还有人家门前倒挂的仙人掌长的怎么怎么样…… 读着这些文字,我突然能体会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了,与此时“空山新雨后”之景色恰适应。一节课下来,我听完了。我上的很惬意。在上接下来的体育课之前,我瞥见课文一角,并记住了这个作者的名字,叫汪曾(zēng)祺。可惜后来也没怎么关注他了,因为我要中考了。何况我当时痴迷于听歌与打游戏,无暇顾及读书。 进了高中,学校在开学第一天发了一本阅读书,我有幸阅读了其中一篇文章——《胡同文化》。文章开头其实就是汪老在介绍老北京胡同的逸闻趣事啦。前面说的挺乐呵,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胡同。 直到他最后写下这么一段话: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后面我就不打字了,图片里有)”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写的太好了,我从此喜欢上汪曾祺。活作家,你究竟在为谁写啊? 今年元旦,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去,进门问老板有没有汪曾祺的散文集。老板指了指案上放置的汪曾祺一本类似小说的书,我看了看封面,觉得,那终究不是我想要的书。于是书店老板在仓库里翻来覆去,终于在一角落拾出了一本散文集,名字叫《人间草木》。我很高兴,买下了。 回家撕开包书纸,不错,《胡同文化》有收入在内。 2021年1月2日
《人间草木》读后感(五):一念放下 万般自在
琦君,“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台湾文坛散文女一号,行文淡雅致远,行思浓醇慧心,在生活中且修且行,在心手间且参且悟,那是最美的一朵心花,也是最雅的一片禅语。
此本小书就是琦君散文合集,汇集了四章,谈生活、话修为、论家庭、絮岁月,随手拈来随意挥之,不经意间且是舍得拿起放下!故乡人,故乡事,不时泛起,乡愁是骨子里的种子,四季轮回,年岁辗转,都逃不脱这迷离的“乡”,这沉醉的“愁”,随年纪的堆积,随人世的更替更沉、陈、澄!
文中30张精美插图,清新绮丽,碎碎几句话,直入禅理。在文图中我们沉思,我们探寻,我们共鸣。其中《春酒》、《故乡的婚礼》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可见其作品的清新美好,不脱纯真自然。
琦君语:“若无烦恼便无禅,望你以微笑之智慧化烦恼为菩提,以磨刮出心性之光辉!”是呀,人有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有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人生而烦恼,儿时只念快快成长;年青时急着成家立业,年中愁着养家糊口,年暮想着儿孙疾苦。一辈子就是柴米油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修者,人生而就是一受难者,在坚忍里徒行;人生而是一歌者,在向上中前行;人生而就是一禅者,在沉沦中修行。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生活就是要活得生趣、生灵,我们在自然的更替中阅读一生,春花夏雨秋叶冬雪皆是禅 ,皆是修为。“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是与自然精灵的呓语;“山色空濛雨亦奇”这是天地的轮回;“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这是清空如素的归宿。“独钓寒江雪”这是内心的独醉渡劫,人生而孤长于独,唯有经得住八苦六识方能涅槃!在生活中入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
“不愁尽折平生福,但愿虔修来世闲。大千世界里,即使沉到水底,化为污泥,也应开出朵朵莲花。”斯如是,此足矣!
《人间草木》读后感(六):你的味道有点甜
y吕彤晖
……动笔写这篇文的初衷,是最近在读的一本书。书是2018年1月发行的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版,名字叫《人间草木》。书封上写着: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养养花,种种草,赏赏月,逗逗猫。慢下来,才能发现生活之美。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讲的是人间里温情脉脉的烟火生活。
在这个吃货横行的年代,能给食物添上水墨画般仙气的汪老,自然声名煊赫。我第一次记住汪老的作家身份,就是因为他笔下对食物极具诱惑力的描述,此文中也有,比如“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的南瓜子豆腐,蒸得“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的皂角仁。有些文中还有制作过程的刻画,细致入微到能让心痒难耐的读者照葫芦画出瓢来。
对汪老的第二认知,便是受过文革的摧残。他的一生里,经历了日军轰炸、被打成右派、受文革迫害……苦难种种,艰辛重重,终得云开月明。汪曾祺以身诠释了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哪怕“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在经历那样的困苦艰难之后,他依然内心清明,淡泊平和——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人间草木》里,他时而童心满满,“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时而珠圆玉润,“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时而素笔勾勒,“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字里行间,你能看到:这是一个通透又洒脱的人,更是一个热忱而天真的人,无论是早期文笔风格颇华丽鲜亮的时候,还是后期质朴白描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享受岁月、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的人,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曾道,“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合上书,突然奇想,妄用一句话来形容他,还有他的文——曾听说,知识读透了,就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辗转反侧,日思夜想,终于得了一句:且敬千山一杯酒,万水归来仍少年。然而某日一觉醒来,却如朱生豪那“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的念头一般,心里破出了这一句:你的味道有点甜。
是啊,没有西方恢弘史诗的富丽堂皇,却是属于东方的那种小而美的艺术,属于中国式一笔一划、极致勾勒的精微工笔,属于解放时期赤子之心、大浪淘金的清澈见底。
是啊,你的味道有点甜。
(……此部分为书评,是完整读后感的一部分)
《人间草木》读后感(七):乾坤如何大 不知草木青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初读汪老先生的文章,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汪老先生的书,其实很好读,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位俏皮老人的笔下寻味自己的人生百态。若是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窝在飘窗上读上两章,也是件人生幸事。
不过那段疯狂涉略散文小说的时光,已经离我越来越远,而时光中的故人,也早已裹挟着青春最后的悸动,与我无甚交集了。人越成长,离书籍的距离怎么就越来越远了呢?是真的成长了吗?
18年底源于偶然,与A(当年暗恋我的某位男孩)分手,又戏剧性般拥有了B(当年隐隐暗恋的男孩)的联系方式。我从朋友口中听说他有一位感情稳定的女友,暗暗为他开心,却又偷偷地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举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快乐难过皆是小女生姿态。
再回首,其实过去一年带给我太多的悲伤、不安与困惑,亲人的猝然离去、朋友之间的僵局以及学习上的停滞,回忆起来竟也没有一件让我真正欣喜的事,哪怕只是很小一点。太多的怨言与不敢为,虽说多了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但也确确实实造就了新一年的困惑。在这个夹杂着寒风的午后,又偶然翻起老先生的书,耐着性子一读,竟是一下午。
从先生的笔下,我又感受到了”风味人间“的魅力所在。“耐性”的沈丛文先生抑或是“好客”的老舍先生,每个人物、每个花草树木在文字间都有了生机,甚至“啄木鸟”都已悄然忘记了刚才的烦恼。
希望2019能有个全新的开始,乾坤到底如何大,我还不曾知晓。我也想如栀子花般洒脱,洋洋洒洒地开了,随口一说:"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把自己活明白了,可能就能和老先生一般,对着“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叹一句他人有感而发了吧。
语无伦次了这么多,再以先生的文字做结尾吧,“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二零一八年四月二日,正是我与A选择在一起的日子。青春如此无疾而终,可能我们都是被上天选中的大多数吧。
戊戌年冬月廿八记
2019.1.3
《人间草木》读后感(八):一草一木总关情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的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第一次看到汪曾祺的这段话时,就无端地被感动了。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人间草木》就是从汪曾祺创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从华丽归于朴实,技巧臻于至境。汪曾祺是个喜欢草木虫鱼的人,他愿意看谈草木虫鱼的文章,爱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推崇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他从法布尔的书中得知知了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着实非常高兴。汪曾祺也爱写草木虫鱼类文章,草木虫鱼在其笔下,或考据缘由,或状写情致,无不摇曳生姿,意态旁出。这些文章,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喜悦,是汪曾祺送给人间的“小温”。
中国文人一般分两类,一类兼济天下,一类独善其身。汪曾祺大约可以算成后一种人。他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更多的时候,他走的是陶渊明的路子,一心志在泉林。在《人间草木》中,一草一木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之趣味,显示出作者的文人雅趣。比如他写道:“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我喜欢极了这一段,能够体悟到汪曾祺的洒脱和逍遥。
汪曾祺曾写过一首诗给他的老师沈从文,其中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这虽然是写给他的恩师以表敬意的,但于他自己,亦是同样适用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扬扬洒洒,写了很多,看似杂乱无章,但涵盖起来无非就是那些个寻常的事物。可就是这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俗世人情,又弥散着最独特的气质。就像他的文字,没有华丽动人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却依旧能够打动人心。他的文字透露着朴实,是“真水无香”,好比滴水穿石的过程,起初并没看出多少效果,但那股子力量就像水滴一般,源源不断,在岁月犹常忠沉淀,浸润人的心间,漫出星星点点的暖色。
《人间草木》读后感(九):草木有情静心自品
中学时期,每每作文,恨不得通篇堆金砌玉、花团锦簇。阅读偏好清词丽句、华美锦绣,旁征博引、气贯长虹的文章,以为文章那样作方有才情,方见水平。彼时,读汪增祺的散文,既无夺目之璀璨词藻,亦无传世之名句警言。感觉干干巴巴,嚼不出滋味。有了这个第一印象,以后也就少了读的兴趣。
人到中年,捧读汪增祺的《人间草木》,简净清爽的文字,信笔散淡的叙述,一时竟吸引我手不释卷,读来口齿留香滋味甚长,与少年时味同嚼腊的印象,真如天壤之别。同样的文字,前后的观感何以差别如此之大?细细想来,作者冲淡自然的风格,大概是非到一定年龄,非有一定阅历方能读懂的。曾国藩谈文章之道,谓“少年文章,总贵气象峥嵘,蓬蓬勃勃如釜上气,方为佳作。”可见,我少年时的阅读和写作偏好,是合于当时年龄阶段的特点的。这就让对当年疏淡慢怠汪氏文字少了几分遗憾。毕竟有些东西只有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有所悟所感。
我现在读他的文章,觉得好。大概是心能静下来的缘故。我品《人间草木》有三好。
好在内容有趣。“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写花,桂花、菊花、腊梅、槐花,样样清新可爱,充满生机。写虫,蚂蚱、蝈蝈、蜻蜓、花大姐,个个神韵天成,意趣横生。作者的诗心童心不由得把人带回天真烂漫的童年。几篇游记,写景抒情表面看似不着力,笔墨中却自然而然流淌着慢条斯理的恬淡情调,读来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价王维诗作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汪增祺的散文亦有此风。
好在篇幅简短。集中绝大部分文章都在千字以内,有的更是百字不到。短文易干巴。文短而意远,不容易。汪氏做到了。开门见山,落纸入题,寥寥几笔,心手双畅,其间提按使转浑然天成。花开叶飘,如在眼前,小虫飞鸟,神完气足。用语极简极纯极准,句子和段落节奏疏朗明快,飘飘然意在言外,如同国画和书法的留白,耐人回味。
好在文字通透。记得作家张炜说过,句子里最有力量的是名词和动词。很有道理。这最见遣词造句功力,名词动词用准了,句子就传神。汪氏散文极少用形容词,如同荆布裙衩,不施脂粉,天生丽质,“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经历民国的叶圣陶、丰子恺等许多大家,他们的语言风格在这一点上高度相似,用字准确,简练有致,想必与他们早年厚实的古文功底密不可分。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用王国维的标准来评价,汪增祺的散文确为大家之作。
以上三好,是我读《人间草木》的感受。喜欢汪氏的文章。当学汪氏的风格。这篇书评写得不短了。就此打住
《人间草木》读后感(十):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前段时间才读毕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而近再拜读其学生汪曾祺的这部作品,感觉虽有一脉传承的共通之处,但是两者的文风却也有明显的不同。《边城》是淳朴之中暗含着悲伤无奈,而《人间草木》此书,是从人生磨难中开出了花,肆意明媚绽放,享受生命。
书中的其中一篇散文就是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作题,来追忆关于沈从文的种种往事。而这个题目,却也是我对汪曾祺和这本书的印象,故以此做题,谈谈读后感。
“星斗其文”,从何说起?《人间草木》以朴实轻快的文笔,构筑了篇篇散文深厚的内涵,向人们传递着作者旺盛的精神力、豁达的胸襟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有像“冬天的树,很快就会吐出一朵一朵透明的,嫩绿的新叶,像一朵一朵火焰,飘动在天空中”那样生动的刻画。也有像“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样看似平淡的句子,表现了作者自身以谦逊虔诚的心,面对大自然的雄伟和人世间的苦乐哀愁。
“赤子其人”,又从何说起?这整本书字字都能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从微处和苦难中寻找美与快乐、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他或许称不上崇高,却是一位极度地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人。那种苦中作乐的态度,那种偶尔戏谑地评判文革和时代不良风气的语气,令人读其不禁佩服。或许比起许多人而言,他在文革中没受过太大的折磨,但是作为在自由的西南联大就读的学子,却也没什么比知识被封锁、思想被打压更苦闷了吧。而他却也能从那份苦闷的土壤中发现生活的美,乐观以待,几乎没有什么抱怨,偶尔出现的一两句,也不含着愁苦的语气,而只是略带批判之意,听着却又像是戏谑。草木鱼虫甚至是大自然中最不引人注意的物种,都能被他挖掘出珍贵之处,在他的笔下开出花来。
本书的后两章着重刻画的是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思想,还有那里面的各位名士名师,看似平淡的文字和淡定的语气,聊起在那个经历着恐怖战争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坚持、自由和开放,还有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学子们以及老舍、沈从文等名家的自由肆意和高洁品性,让人觉得莫名的有力量,羡慕那个时代的人们,虽身处战争、物资匮乏,精神却丰厚而无畏。汪曾祺甚至一改前面的作风,在其中一篇文的末尾点明西南联大治学成功的原因,以此想告诫世人,要将西南联大的风气和治学内核很好地传承下去。
以内容和内涵而言,本书着重强调了两个主题:对生活无时不刻的热爱和对西南联大精神传承;而作者的文笔和处事心态,又应和着书名,清朗明澈,令人甚是舒心。
人间草木,美在草木间,或许成不了什么伟大人物,但我们也要像汪曾祺一样,笑对生活,发现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