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三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品三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7 02:3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品三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品三国》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三国》精选点评:

  ●三国这段历史的科普级著作,时势造英雄。

  ●品三国。

  ●在那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不同。依然佩服荀彧和孔明作为政治家仍有心中所坚持的东西,佩服“操以智,备以义,权以情,亮以法”的用人之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利益,这句话真的是经久不衰。

  ●还原了一个政治历史层面上的三国

  ●从头到尾把三国又捋一遍,印象深一点~

  ●看视频太长,还是看书比较快

  ●其实重头戏在最后两章

  ●之前没看过三国演义,无论是剧版还是小说都没看过,所以很简单地被本书里的曹操形象给打动了,而且对诸葛亮的解说没有演义里那么神话,反而更让人敬佩这一位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汉室忠臣!

  ●讲得确实不错,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也有自己大胆的设想。只可惜三足鼎立后还有很多内容没讲到,比如晋灭魏、姜维北伐等等,当然作者也说了本书并非完整系统的三国史,但终究可惜了点。

  ●刘备选诸葛亮,汉贼不两立;孙权选陆逊,吴人治吴。蒋介石要当刘备,蒋经国当孙权,选了李登辉。我觉得他是先当孙权,过些年没准就成曹操了。

  《品三国》读后感(一):时势造英雄,英雄助时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如果你无法在对的时间成为英雄,那你终究转头空。

  三国,争到底本质上是士族与庶族之争。而三国一开始基本都是想以庶族治天下,我认为庶族治天下就是皇权专制的提现,只有让庶族登上历史的舞台,皇权才不会被分权,才能至高无上,才能实现专制统治。

  但历史发展总会有一个进程,三国恰恰是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或者说是庶族的萌芽,士族的兴起。所以最后三国归晋是士族的胜利,历史再往后发展到了隋唐也是庶族的胜利。

  是庶族的萌芽,士族又方兴未艾这样的局势使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这样的以庶族治为理想的人得以掌权,但单凭他们却无法在一世之间将士族取代,妥协让最后三国的本质都仍旧变成为士族治理。是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样的英雄,也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而如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枭雄,他们也是在参与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综合谋士们的意见,一步步修正自己的理想。所谓枭雄,得有雄心有极强的执行力,像刘备屡败屡战,为了自己的理想步步为营。

  而如诸葛亮,荀彧这些谋士,则是怀抱政治理想的政治家,有目标且矢志不渝。为了自己的理想,可殉道。

  生活在这样的21世纪,我们又该坚守怎样的道?又该如何把握怎样的势?

  《品三国》读后感(二):时势造英雄,英雄助时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如果你无法在对的时间成为英雄,那你终究转头空。

  三国,争到底本质上是士族与庶族之争。而三国一开始基本都是想以庶族治天下,我认为庶族治天下就是皇权专制的提现,只有让庶族登上历史的舞台,皇权才不会被分权,才能至高无上,才能实现专制统治。

  但历史发展总会有一个进程,三国恰恰是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或者说是庶族的萌芽,士族的兴起。所以最后三国归晋是士族的胜利,历史再往后发展到了隋唐也是庶族的胜利。

  是庶族的萌芽,士族又方兴未艾这样的局势使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这样的以庶族治为理想的人得以掌权,但单凭他们却无法在一世之间将士族取代,妥协让最后三国的本质都仍旧变成为士族治理。是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样的英雄,也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而如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枭雄,他们也是在参与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综合谋士们的意见,一步步修正自己的理想。所谓枭雄,得有雄心有极强的执行力,像刘备屡败屡战,为了自己的理想步步为营。

  而如诸葛亮,荀彧这些谋士,则是怀抱政治理想的政治家,有目标且矢志不渝。为了自己的理想,可殉道。

  生活在这样的21世纪,我们又该坚守怎样的道?又该如何把握怎样的势?

  《品三国》读后感(三):大江東去,歷史難忘

  要不是再次見到《品三國》,我都快將易中天先生忘卻了。

  想當年,《百家講壇》靠著閻崇年、王立群、易中天諸位先生,再加上那個後來飽受詬病的于丹,一飛沖天,成為中國電視文化史上一個傳奇。也正是在那時候,我真正開始喜歡上了三國故事(之前只通過話匣子聽過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片段),喜歡上了易中天先生在講壇上的瀟灑自如、談古論今。

  去年8月,朋友給我搜集到一套《易中天品三國》的DVD光盤。收到禮物的當晚,我們父子三人就趁著晚飯時間聽完了第一講。本來是打算在一個月內全部聽完的,可惜後來被暑期出遊計劃打亂。從那之後,這套DV就一直靜靜地睡在我的書櫃頂上,至今未曾翻過。

  《品三國》一書並不難找,之所以來參加這個活動,一是出於對易先生的敬意,二是對三國這段歷史難以忘懷。還是借用蘇軾那首家喻戶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最貼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兒子最近迷上了日本劇場版動畫《三國志》,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讓他對三國歷史有更加全面、客觀的了解,助益個人今後的發展。當然,即便最終沒有獲得贈書也無關緊要,反正這本《品三國》我是遲早要買的。

  《品三国》读后感(四):重读三国:一壶浊酒喜相逢

  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94版的《三国演义》,附带间歇玩了两款三国策略类游戏。而在这之前,自己还读过两遍《三国演义》原著(小学六年级&高三)。

  自以为对三国足够熟悉的了,但读到这本书,发觉自己对三国的认知很肤浅。易中天老师确实厉害,能在繁冗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探讨一些深层的问题。

  好比说,之前自己就非常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三十六计顺手拈来。但易中天老师揭开的真实的诸葛亮,其实打仗并不是强项,他擅长搞内政。并且,按照易中天老师的观点,好计谋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拿捏到位。这一下子破了所谓“妙计”的神秘面纱。

  顺着易中天老师的观点,其实想想从史实上看诸葛亮对三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也没一般人印象中的大。官渡之战,是许攸献计;赤壁之战,周瑜成名;夷陵之战,陆逊书生拜大将。这“三大战役”敲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易中天老师看来,曹操和诸葛亮贯彻的治国理念是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为何曹操常常被后人骂,而诸葛亮却被尊重呢?原因在于,曹操是庶民,得罪了太多的读书人;诸葛亮是士人,满足树立社会典型的需要。也不看看社会中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哈哈哈。

  那三国里面谁有智慧呢?易中天老师捧高了贾诩、鲁肃、陈群。因为贾诩几经易主却仍能明哲保身颐养天年;鲁肃最早提出“先三分后一统”的战略;陈群消磨了曹操苦心经营的人事安排方略。

  看历史,不能孤立的看。三足鼎立的格局是赤壁之战后形成的,那为啥要把赤壁之战前的董卓进京和官渡之战的历史年代也归位三国时期呢?书中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历史要讲前因后果。

  看历史,要历史地看。

  《品三国》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全书大概46万字,用了几天读完,又有一番感慨。

  其实每次读书,都有一种心理,一方面恨不得快点读完一本,在读书的成就感上多加厚一点,另一方面,一本好书看到结尾的时候,又有些怅然,又希望恨不得在延续下去。

  品三国这本书就是这样。

  三国是一个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浪花淘尽的英雄名字,家喻户晓的太多了,哪怕了解的少的人,也能随口说出二三十个人名,知道多的,百多个也很容易。

  所以最先接触的,一定是三国演义的内容,小时候有电视剧,后来慢慢看四大名著,再后来知道有三国志这么回事儿,再加上各种三国题材的游戏,我想这代人大多对三国都是这样的一个熟知历程。

  品三国这本书,其实乍一看,有点像把三国主要的历史进程又以作者的视角,掰开了敲碎了又考究了一番,可当看到书结尾的时候,又觉得并不是这样简单,不简单在哪,一时又有些说不好。

  可能就像书名一样,“品”这个字,在今年春节也是意外的走火,“你品,你细品”,且不论这句话的应用场景,而回到书中内容是,细品三国,确实会有大量的发现。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读者,不是学者,更不是研究专家,从浩瀚的文字当中去寻找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去体会当时每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意义所在。

  书里的很多观念,也许未必能完全还原历史的观点,而作为一个认真的读者,在看作者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浮现。但是能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再去思考个人的体会和感悟,无疑会使得我们对三国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书读完了,思考却远未停止,可能也是时候重新读读三国演义,耐着性子读读三国志的时候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