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读后感摘抄
《先秦诸子》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秦诸子》精选点评:
●分析到位,对各家思想都有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进行评价,很棒
●系统而易懂,无压力阅读~~~
●天道行健,君子自强;自强之路,坦坦荡荡!
●条理清晰
●入门级别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读杨伯峻、李零、李泽厚、钱穆、陈鼓应等人的著作,学有兴趣,深入之后便可以读朱子乃至乾嘉考证学人诸多著作,易先生对于文化普及是有大贡献的,而且也没用迂腐之气。
●早点读就好了,更正偏见、道听途说。
●很好看呀 结构很是缜密 从目录就可以看的出来 作为入门级别的书 有让人继续探寻下去的冲动 很想去找本《老子》和《逍遥游》看一看
●对入门者很友好
●其实挺好的,易中天最火的时候,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也以为他是个讲故事的,这本书觉得写得算扎实,讲得清清楚楚,不过后来同主题作品,基本就是本书各种形式的重复了
●重复内容有些揉杂。但作为几位大家的思想入门,写的还算通俗有趣
《先秦诸子》读后感(一):《先秦诸子》
♥思想的传播有一个规律,就是简单化。因为只有简单化,也就是说,只有把深刻的思想变成通晓明白、简单明了、一听就懂、朗朗上口的短语和口号,才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爱护天下,请从爱护自己做起。
♥老百姓为什么肚子饿?就因为统治者收税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老百姓为什么难治理?就因为统治者做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先秦诸子》读后感(二):各家主张,缺点小结
作者深入简出,让我们从通俗易懂的文字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孔孟是文人的代表,主张仁爱,亲亲之爱,爱人从伦理亲疏远近区别对待,提倡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厚葬,守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儒家从文化出发。
墨家是武士的代表,主张平等、互利、博爱。墨家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为先。提出民主选举,兼爱,反对儒家命运论,厚葬,支持节葬,墨子以身作则吃苦在前,逻辑严谨。
老庄是隐士的代表,主张真实、自由、宽容。无为而治,收起锋芒,以求安全。道家关注个人人生哲学。
韩非等是仕人的代表,主张公开、公平、公正。法家以法治国。
缺点就是
儒家的理想主义,以德治国无法全面具体实施。
墨家第一以苦为乐,上层阶级和人民群众都不乐意。第二又提出从上至君主下至乡长的民主选举,然后统一全国思想: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可谓是恐怖的思想控制。第三提出兼爱,对所有人的爱一律平等,无论亲疏远近,高低贵贱。这个几千年下来发现也不可能实现。
道家以无为求有为,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人的道。法家的法是统治阶级的法,不是人民的法。
《先秦诸子》读后感(三):先秦诸子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理想。 众所周知,这就是“和谐“。和谐的一个基本定义,就是“多样统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从总体上说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他们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多样”。他们的问题、态度、愿望和目标,则是相同的,即都在面对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都在认真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也都希望天下太平。这就是“统一”。所以,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但不必厚此薄彼。相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各家汲取营养,再把它们统一起来。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就是“和谐”。我相信,也应该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愿望。
《先秦诸子》读后感(四):【征圣&宗经】
刘勰告诉我们“功以学成”,那么就从易中天老师的这本「先秦诸子」来定下今年的基调。易老师的“品三国”系列在百家讲坛大放光彩,诘屈聱牙、故作高深不过是掩饰内心无知的手段罢了,像易老师这样用简单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事情才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其实这本书只说了“儒墨道法”这四大家,而“名农兵纵横阴阳”五小家并没有涉及。诸子百家代表了“士”这个阶层的利益,儒家是文士,墨家是侠士,道家是隐士,法家是谋士。
最先制霸舞台的,是春秋早期,以孔子为代表,讲究“以德治国”的儒家。之后对它进行挑战的,是春秋末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儒家讲尊卑有序的“仁爱”,而墨家讲究众生平等的“兼爱”。第三个登场的,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不同于儒墨的“德治”,提出了“无为而治”。最后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如果说,儒墨道三家为了天下太平而给出了“治病的药”,那么法家掏出的就是一把“杀人的刀”。
儒家讲文化,告诉我们要德仁义礼;墨家讲社会,告诉我们要博爱和平;道家讲个人,告诉我们要宽容自由;法家讲国家,告诉我们要公开公正。
大浪淘沙后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因为自由,所以“百家”,因为活跃,所以“争鸣”。
《先秦诸子》读后感(五):初读杂感
1.阅读顺序:建议先第五章,再前四章,最后第六章。
2.前四章看道家部分相对难。
3.真要对儒、道、墨、法家学说有相对系统的认知的话,需要看完整本书后重新梳理。因为各家相关思想概念贯穿整本书,并不单独列于某章某节(比如第五章第3节才有对“礼”相对具体的介绍和论述)。
4.易中天老师的比喻能力之强,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讲礼乐制度为何崩溃时用到的“星星”和“月亮”的概念,生动易懂。
5.看完后觉得我给学生讲《论语(选读)》时简直照本宣科,无趣之极。曾经自己也不喜欢教《论语》,现在想来不过因为无知罢了。如果现在再让我教,我恐怕会将这本课本作为媒介,引入更多课本外的内容,让学生关注三个问题:为什么(时代背景、个人背景),是什么(学说、理念),怎么办(如何评价、扬抑)。三个问题缺一不可。另外,没有诸子百家当背景与对照,而单讲孔子之儒学,不是没有价值,只是这价值有如鸡肋。
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学《论语》,是为了什么?从而思考:我们教什么?
其实看完后要想检验对诸子的了解程度,可以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最容易被哪家或哪位的学说吸引?为什么?
我个人目前的答案是: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