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精选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是一本由金伯利·罗斯 (Kimberlee Roth) / 弗雷达·弗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精选点评: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和启发性一般。
●光看了个名字就买了,拆开后才知道这是本针对边缘性人格的子女的书。大致翻了下,感觉不适合我。买书还是不能光看书名……
●我变成了现在的我,但是他们还来怪我
●读不下去
●看见模式,遇见自己,了解疗愈的机会。2020开年继续疗愈。
●BPD,
●第一部分很好,后面水了
●指引你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让你无能为力。
●没有亲身体验,看这类型的书,真是太难产生共鸣与好感了。最后草草翻过。
●实操性很强的书,感觉普通人运用起来有难度,应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阅读,效果可能更好些。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一):七拼八凑的一本书,强烈不推荐看
这本书两个人合写的,一个是记者负责写书的,另一个做学术的,看简介没任何过硬的头衔/资历。
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感觉不到作者真的接触过这些有童年阴影的人,有治愈患者的经历,感觉不到有什么真情实感,感觉不到所谓父母是边缘性人格和其他书里父母是酗酒者是家暴者等等有任何区别。
因为书就是写手写的,里的内容感觉都是从其他书里借鉴来的,都是套话,毫无特色。一个让人很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两页纸就安排一段练习(而且很多直接写从某人某书里借鉴改造来的)。如果童年阴影像刷题库一样解决就好了。
推荐《自私的父母》《原生家庭》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二):我变成了现在的我,但是他们还来怪我
“我变成了现在的我,但是他们还来怪我”
1.谁都没意识到那是一种病,我只是认为她那是脾气不好,性格缺陷,或者,我才是那个不正常的孩子,因为外界都公认她是个好脾气,好相处的朋友,同事。
2.小时候没有自我意识,长大了自我觉醒,开始理性思考,会提出见解,被他们视为“不乖”“主意大”“过了青春期还叛逆”。
2.父母从来不认为精神上的抚养更重要,他们觉得把你养大就是最大的恩泽,是你的福分。他们的生活中,没有精神世界这一概念。
3.他们忽视我们的情感需求,无视我们的观点,愿望,不相信我们,永认为你只是个孩子,哪怕你已经学有所成,哪怕你有理有据,他们会嘲讽一番“你厉害,你理由多,你本领大了,翅膀硬了”。
4.我变得敏感,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她。对他人的想法敏感,以为这是我的美德,想他人所想。对外界看得比较透彻,以为具有慧眼。我现在才醒悟,这是我长期自我保护形成的习惯。
5.她从来没有认可过我,她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出色的优秀的有进步的完美的。她指责我并且说“这哪里是骂你?这点事情还要哭?你心里脆弱啊!”。长大后跟她谈过,她终于承认“我只是嘴巴上没说,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我认为不需要在别人面前夸你”,可是你也从来没在我面前夸我啊。
6.我试过沟通,无效且不说,反而激化了矛盾。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一个边缘型性格的人,她会搬出整个后援来指责你的不孝。失望于这样的坦白和沟通,还不如一言不发。改变不了他人,还不如改变自己。
7.跟其他人诉说,只会让人以为你的不孝顺,问题出在你身上,怎么可能是长辈的错?而且他们大多数敷衍地听着,他们体会不到,想象不到。
8.我选择接受,遗忘,逃避。原谅她是自娱自乐,本质上是自我安慰,自我疗伤,自我麻痹。可是潜意识里深藏了一切。有好多次噩梦惊醒,因为她又出现在梦里,以可怕的形象出现。
9.告诉自己,父母凭什么对你好?他们是人,人都是自私的。对你好是情分,不对你好也是理所当然。这样,就可以看淡很多。
10.面对她责骂,客观分析是否在理。可以离开,躲避,无视,一笑置之。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在事态可控前熄灭。
11.记忆中残存了一些美好的画面,总是在冲突后跳闪出来,更加深了目前所受伤害的程度。反差太大,喜怒无常。
总结,看了此书,找到了共鸣。认识到她的苦处,并对自己有所释怀。他们已无需改变什么,也不可能改变。
积极一面是,对我的孩子,我尽量做到支持,尊重,赞同,表达,无条件的爱,始终如一的关怀,给予安全感。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三):内心世界
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知道可不可交,一件事我们在第一时间就知道可不可以做,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违背内心而已。人其实是矛盾的,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都常常与自己的内心相违,我们不知道做这一件事情到底为了什么,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做而已。 在当今社会我们步入科技社会,交通方便了,通讯方便了,但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更加遥远了。我们不在家里边守着农田生活,我们来到了大城市我们更多要做的是与人交流。虽然看似彼此的距离更加的近了,但我们的内心却更加的疏远了。我们总是在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常常表露着令自己作呕的微笑而生活。现在每个人都带了张面具,一张让自己感觉到丑陋的面具。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的书,他关于童年,关于成人世界。在这本书里边更直面的介绍了我们现在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面对的一些困惑,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因为现在的我们都已经有了双重性格,《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慨。 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的越来越严重,有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心,我们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期入手深入,解析了童年阴影的原因,以及童年阴影交给我们带来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修复自己,如何战胜自己,如何强大自己。 《与你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里面给我们抛出了很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细细想来又非常的复杂。复杂的同时我们又感觉非常的简单,但即使是简单,我们也感觉很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到看似简单的问题,比登天还难。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有很多的时候会感觉到害怕、迷惑、愤怒、羞愧当这些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将如何抉择?当这些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在内心如何的安慰自己?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都经历过这类似的情况,但就是因为一次一次的无法做到很好的处理,导致我们在内心深处有了更多的创伤。在之后的多年当中,尤其是午夜徘徊,在梦里,我们一次一次的去反省,一次一次的去重复,却依依旧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在《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疗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里面给我们做了满意的答复,他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恐惧?如何去战胜自己的羞愧、愤怒,如何去解开自己的迷惑,这一切都解决了我们就会感觉整个人很轻松。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他并没有很多没有营养的东西,每一句话都很深刻,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解读,每一句话都直击整个社会普通民众所受的创伤,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 就像在这本书当中提到的“在自己的人际关系当中,我们总会感觉在人际关系当中处于屈辱而得不到满足的地位”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总会感觉自己吃亏,我们总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甚至我们感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得到回报。当这一切的东西在内心堆积成一种火山的时候它就会爆发,这一切的一切该如何去解决,在《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里边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答案。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四):改变只能自己去开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概念,就是假如你的父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那么你就会受到你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你的性格问题,影响你的幸福感。书本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列举了相对的一些表现。在这些表现之中,我们通过对比自己,找到自己的内心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来引领全书,使我们认清现在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未来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状况,做更好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之后,整体感觉是像在做一个内心的自我反思,能够通过书本的一些思考引导自己认清身上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遗留的一些伤痛是怎样影响自己成长的。个人认为书本中一些问题是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样一个条目来说的,更多的是关于你的父母或你的监护人中具有这种边缘性人格,给你带来的一些影响是什么?你如何去攻克这个影响?可能由于文化的差异,许多内容并不切合我们的实际,读这些的时候会感到一些反感。我们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想知道如何疗愈我们的童年创伤,而我们的童年创伤真的只是由于我们父母或监护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所导致的吗?还是有更多其他复杂的原因呢?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书本有点局限。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这些问题有些是来自于父母或者父母的父母传过来的影响,有些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事情,所带来的一些伤痛。那怎样去疗愈内心的这些伤痛呢?书中介绍到,首先要去接受内心的这些伤痛,也明白这些伤痛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第二点,要去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言行。觉察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相信自己,第三,要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你不能要求别人去改变,而是要首先从自己做起。做一个自信,自尊,自爱的人。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心中,内心深处的目标和梦想是什么,然后接受当下的自己,爱自己。
我认为书中对于如何疗愈我们内心童年创伤方面可能更强调的是要我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而是要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找到方法去解决,最主要的方法是要学会沟通,学会拒绝,学会放下,认真觉察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清晰地意识到哪些是爱,哪些是因为对方的局限所不得已造成的伤害,拒绝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要转念去理解和宽容。不要压抑欺骗自己,坦诚接受自己的样子,也不要背负太多情感包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无法对其他人的人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也不缺位。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五):边缘性人格障碍子女的自救书
这本书叫做《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是系统性的找到并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并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它的目录真的十分吸引人,当时是看到我就在想这应该是我要的书。
但认真看起来后会发现,这是一本讲得是作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的子女怎么治愈自己的书。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也称为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UPD),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在于长期的不稳定关系模式,扭曲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通常存在自残和其他危险行为。受影响的人可能还会感到空虚,害怕被遗弃和与现实脱节。
想一想童年时期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真的会很绝望。
在最开始看书的时候,我是很矛盾的,因为我的父母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书中描绘的部分感受,我确实有非常大的感触。
例如:“每当我放松心情真正想要感受自己内心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自己不禁在想:‘我到底有什么毛病?’”
“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感觉无法信任他人,不能摆脱自我防卫的心理。”
“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希望,心理压抑。”
“还是不去享受好东西来得更容易一些,因为幸福过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耻辱。”
“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最开始的矛盾感是承认相类似的感受,就是承认父母有一些行为是类似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或者应对方式是类似的。
但看到后面就会慢慢放下纠结,其实比起书中那么惨的案例,我真的还好了。
这算是被自愈一点了吧。
书中的文字特别的温暖,就是简单却有力地告诉你,改变现状是可以的。
书中有许多的练习,它会帮助你审视自己的心。
里面有这么2段话,是对我很有帮助,相信写出来也会帮到有需要的人。
第一段是:“接受并不意味着赞成;并不是说接受了某件事,你就要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也不是说接受了某件事,你就再也不需要为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的反应力而努力。但接受确实意味着你认识到了真实的现实——包括所有的悲伤、幽默、讽刺和回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一定会接受到相应的回馈。”
我当时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我就在想着这样的安慰与解释‘接受’,我觉得好多了。
第二天,我也确实被这段话治愈了一次。
第二段是:“记住,你知道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别人的看法不同,或者别人质疑你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你的看法就是错的。你的感受不会因此而减轻,事实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它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父母的儿女一定有很大帮助。
里面的干货真的很多,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它说不定真的能救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