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浮生六记》读后感摘抄

2021-03-22 03:5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摘抄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沈复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一本很用心的书

  浮生六记其实已经有过几个版本的解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了下这本,在一片浮躁声里,这本可以算作用心之作了。《浮生六记》讲述沈复的一生以及和芸娘的点滴,其中的价值观在60后70后甚至有些80后看来,可能更加恬淡而老庄,而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很多情节(或者说是三观)其实理解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本书的解读似乎更符合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理解,这样很好,这样一本有情致的好书因为这样的解读,而没有被年轻人忽略掉。

  作者亲赴苏州,感受沈复和妻子最好的素年锦时,还录制了音频,为本书大大加分。文字优美,适合睡前伴读,总之非常推荐的一本用心之作。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浮生若梦,人生几何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人生几何?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爱情,原来不只是两个人的情投意合。还有封建礼教。浮生六记,带你一起与制度抗衡,追求至美的感情。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梦醒时,不妨读读《浮生六记》吧

  强烈表白一下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疯狂打call!拿到书的时候真的被这本书的工艺给惊艳到了。这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件艺术品(不夸张,微笑)。从封面的工艺(好吧我也不知道那叫什么)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用心程度,不得不说的是书的纸张非常好,很光滑不磨手,没有一丝毛躁的感觉。不论是封面还是内文都透露着俩字:精致。简单来说就是:美!到!爆!炸!这绝对是我今年买到的最高颜值的书了。 正文的字体看起来很舒服,不同于有些书用的很死板的传统宋体,这本书的章节标题和每一卷的标题都设计的很巧妙,用了很典雅的字体,跟整本书的内容调性很搭。内页的排版也让人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读起来不会累。值得一提的是:在书里有很多摄影作品,是作者走访沈复的遗迹时拍的,配上文字,会让人对沈复和芸娘的生活有独特的感受。hhh,还是喜欢图和文结合起来看~ 内容方面,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把文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之前有看过张佳玮和周公度版本的,比起来这一版更适合大家阅读,在文字的表达上,对原文韵味和现如今大家阅读习惯之间的平衡拿捏得很到位。举个例子,原文中有一个“申时抵靖”,张佳玮版本翻译为“四五点钟时到达了靖江边”,“四五点钟”是完全现代化的表达,失去了原文的意境;而周公度版本翻译为“申时到达靖江边”,如此又让对古代时辰不了解的读者有迷惑之感。这一版的《浮生六记》对此翻译为:“傍晚抵达靖江边”,把意境和通俗性结合的很巧妙。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可以去细读,我本人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好的。没有阅读障碍,同时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的意蕴所在。 今天我们常在说诗和远方,但如今繁忙的都市工作生活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揣摩斟酌的时间呢,如果你真的觉得现在的生活索然无味,亦或是你想体会一下玩乐世间、苦中作乐的感觉,这本《浮生六记》真的是很好的选择。 人言:“浮生若梦。” 梦醒时,不妨读读书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动情

  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又是一次新的突破,如此经典的作品已经出版过无数次了,这本无论是翻译还是装订都很有新意。可以说这本书增添了一丝年轻的气息,作者把自己的态度可看法写入书中,还有真实的图片记录,使这个本生动了不少。整体的内容没有改变,沈复的生活虽然称不上传奇,但是依然具有代表性,纵观那个时代背景,读书人遍地都是,他能够脱颖而出也证明了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书中原文译文都有,可以对比阅读,并且还加入了后来仿造的两卷,可以说从多种因素照顾了读者。

  这种古文书有绝大部份会收到译者的影响,如何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来翻译则是突破的主要方向,永远都不会有完美的译本,还是要多个版本同时阅读,自己去理解。芸娘这个人物在沈复得一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能够有这样一个女人陪伴身边,也难怪沈复会如此多愁善感。他们两个人才叫天作之合,同样有才华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更会产生更多灵感,从沈复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本自传不同于常规,里面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很多他身边事物的描写,同时把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也表达了出来。对于生活,他好像没有什么避讳,有美好也有挫折,但是最终都是幸福的。他对于生活的热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每天看同样的东西都能产生不同的见解。后来妻子的离开可见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受打击的事,不过他还是把之后与妓女缠绵的事写了出来,这也不为过,因为这女子让他想起了陈芸,作为一个如此专情的人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加上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所以这种真诚是最能够感动读者的。原文看起来就像是诗歌一般,很羡慕能够读懂古文的人,就好像回到了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就是他所写的游记,景色不见得真的有多么美,但是他就是能够看到细节之处。这是生活态度的写照,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他是能够影响周围氛围的,所以阅读这种书也会对我们有好处,不仅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事物,还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断简残章,浮生若梦

  我是不太喜欢看译文的觉得读来会失了古人当时所描摹的韵味,之所以会选择关熙潮译的这本《浮生六记》是被其封皮吸引,淡粉色的颜色,一角翘起的房檐为景,封皮上书浮生,腰封上书六记,简洁大方,书皮后竖排文字书:“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转眼风花又各自飞,夜半惊起穷途泪。清代散文家沈三白血泪之作,《浮生六记》再掀波澜。 诉不尽爱语缠绵,书不完炎凉聚散。断简残章,只待今人看。”

  此时阳光正好,一盏茶,一本书,一缕阳,轻轻翻起再次看沈三白与芸娘的生活,我总觉得这是沈三白花式秀恩爱。此书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翻译,后一半是《浮生六记》的原文。先阅读译文时不难看出译者的用心良苦,既不是一味的直白翻译,也不是完全翻照古文,且文字流畅优美,它将文学性与通俗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不是原文的韵味又适合现代人阅读。举个例子:父亲在训斥“我”时提及“娼妓结拜”“小人交往”并非直白翻译更符合现代人阅读,而且文段在时间的翻译处也并不突兀让人难以理解。

  此书的排版也是十分精美,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宋体字,字体大小正好合适。每页文字的留白也都恰到好处不会给人过于拥挤的感觉,书中还插入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作者追随沈三白所写所见所去的地方现存的地方。像是“沧浪亭”、“吴宅”、“大石头巷”等地。

  浮生六记本该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此六篇,然而却已丢失两篇我们只能领略其中四篇的风采了。可能有的朋友在阅读时候会疑惑上章时候芸娘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又出来与作者把酒同游了呢,这并不是人死复生,要知道这是作者随笔随记并不是故事性情节性的小说,这是作者对这一生的整理回忆罢了。

  其实在阅读时候我总在疑惑,芸娘是真的爱沈三白吗?如果真的很爱他,那么芸娘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对待“憨园”的呢,与她结为金兰是为了给丈夫纳妾,哪个女人可以忍受自己的丈夫被分享呢。对,当时的年代为丈夫纳妾表现出自己的大度贤惠可是谁能毫无私心的做到。然而芸娘已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只能从这些断简残章中窥探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了。

  浮生若梦,辗转千年,梦了人未醒。

  《浮生六记》读后感(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被封面惊艳了。建筑的屋檐配着翠绿的树木,虽然没有去过这个地方,猜想一定是沈复生活那个年代就有的建筑物了。

  《浮生六记》是记录沈复一生的一本书,书的开头就写到他居住的地方-苏州沧浪亭畔(文人雅士聚集地),以及自己所处的年代乾隆二十八年生于太平盛世又在书香世家。

  这本书由作者提到的《关雎》引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卷首,也是这个时候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幼年随母亲探亲的时候遇到了自己以后的妻子,得以目睹芸的诗作,倾心于这样一个有文才的女子,于是向母亲提到了“要是为儿子选媳妇,非淑珍姐姐不娶”。的话,母亲也喜欢芸,于是就缔结了婚约。

  乾隆四十五年,婚后的生活更加的看出芸的知书达礼与文才。和这样一位有趣的妻子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幸福的,作者后面的几个章节也有芸的内容,即便是妻子过世之后,去了很多地方,字里行间也有关于芸的文字。

  芸是幸运的,一生中得遇一位这样的夫君,在封建社会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二人一起读书,一起品味诗词歌赋,携手出游。虽然芸的一生仅有四十余年,但这段光阴无疑是最快乐的。

  后面的章节里,作者家里遇到变故,芸也因为血疾而去,以后的日子作者奔波于多地,四十多岁又痛失爱子,生活的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浮生六记》的后两则,最终也遗失了,后面沈复又写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而正如开头所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之后的岁月里沈复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也如一场梦一样,划过时光没有痕迹让人们追寻。

  《浮生六记》读后感(七):小夫妻的生活趣意

  温和如流水的记叙,小夫妻的日常。这才是真正的古言吧!好懂、全程姨母笑。

  摘录两段甜甜:

  ①芸初缄默,喜听余议论。余调其言,如蟋蟀之用纤草,渐能发议。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此二物余生平所最恶者,因戏之曰:“狗无胃而食粪,以其不知臭秽;蜣螂团粪而化蝉,以其欲修高举也。卿其狗耶?蝉耶?”芸曰:“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幼时食惯。今至君家已如蜣螂化蝉,犹喜食之者,不忘本也。至卤瓜之味,到此初尝耳。”余曰:“然则我家系狗窦耶?”芸窘而强解曰:“夫粪,人家皆有之,要在食与不食之别耳。然君喜食蒜,妾亦强啖之。腐不敢强,瓜可掩鼻略尝,入咽当知其美,此犹无盐,貌丑而德美也。”余笑曰:“卿陷我作狗耶?”芸曰:“妾作狗久矣,屈君试尝之。”以箸强塞余口。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芸以麻油加白糖少许拌卤腐,亦鲜美;以卤瓜捣烂拌卤腐,名之曰双鲜酱,有异味。余曰:“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芸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余笑曰:“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卺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芸曰:“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借神力,盍绘一像祀之?”

  ②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 芸曰:“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虎阜灵台,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 余笑曰:“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卺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

  浮生六记,不谈其糟粕,论情话吊打一众古言小说。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 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 布衣饭菜,可乐终生,不必作远游计也。”

  作为强烈推荐的睡前读物,浮生六记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无障碍往下看,童叟无欺,骗人是小狗。

  《浮生六记》读后感(八):俗世浮生

  初读《浮生六记》,读者很容易被其中描述的民俗趣事和山水盛景所吸引。细细品来,世态炎凉,苦中作乐。在一个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芸娘作为一介女流,却有男子的襟怀、才学和见识。她与夫君月下对酌畅饮,她女扮男装和夫君夜游庙会,她与妓女焚香结拜,这种种被世俗认定有违妇德的行为难免遭小人非议,引得公婆厌恶,最终被逐出家门郁郁而终。沈复,为人爽直不羁,重情义,守信诺。但贫困潦倒,左支右绌,被小人嚼舌根,被父亲嫌恶,愿意与芸娘一起被逐出家门也不愿休妻。但毕竟是大丈夫,没有如女子那般被禁锢于家庭琐事,也不会如女子那般束手束脚不得自由,幸而能寄情山水,与三五好友开怀畅饮,排解心中愁怨。虽痛失爱妻和独子,亦能浪游浮生。

  俗世对于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划分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女子瞻前顾后不得安生,男子可以抛却一切遨游天地,这自然是导致这一结局的客观原因。但主角本身的心态作为主观原因才推动了故事的结局。男子可以不顾世俗的眼光泰然处之,所以能安然寄情山水。女子无法无视世俗眼光所以无法释怀。在俗世烦扰下想要自在其身,就要做好自己,无视世俗。

  做好自己,要有原则,“剪枝养节”。摒弃劣习,修养气节,做个有涵养的人。正如修剪盆景,没有章法和耐性,始终造就不了风骨,出不了雅态。

  做好自己,要善良,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心存善念,急人所难,成人之美,做善事不求回报,但求心安。

  做好自己,要懂得变通,不能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愚昧,也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分的执念,只能徒增烦恼。

  做好自己,要有平和的心态,“勿以物喜,勿以己悲”。凡事不要相互攀比,知足常乐。

  做好自己,要有三五“真”朋友。真诚对待朋友,患难才见真友情。酒肉朋友时常有,知己挚友难再求。

  沈复的“浮生”,后人译为漂泊一生,居无定所,惨淡悲戚。浮生,浮生,浮于俗世之上,远离世俗目光,才是其中真谛。不求无愧世人,只求无愧己心。俗世多烦扰,但求心自在。

  《浮生六记》读后感(九):伤心替下穷途泪,想见空江夜雪时

  我一直是最最喜欢《浮生六记》的,这大概是从课本上“余忆童稚时”开始的吧。

  全书分六卷,说为六记,后两卷遗失,其实只有前四记出于沈复。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这四记,最最吸引人的大概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吧,林语堂给此书做序时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我也觉得是这样的,芸真真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最值得爱的女人了。她的可爱,不仅仅是“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不仅仅是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不仅仅是雇了馄饨担子给丈夫赏花时温酒,不仅仅是敢于主动为丈夫和公公谋妾室。(毕竟是清代嘛,我根本不想要妾室的,我连正房都没得的,所以不准讨伐我)她的可爱更是在所有的的可爱之外的风雅感性之后存在的缄默沉静。

卷一

  沈复作为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腹有文气是真,有情意也是真,可我偏偏认为沈复是愧对陈芸的。卷三,命运多舛,陈芸病重,沈复待业在家,卖画度日。我想,这实在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我想即便出出力气,少要一点点颜面,也不至于无药医得芸之病。读卷三,仿佛天外陨铁落入结冰的湖里,所有坚硬都被激荡到消融,悲戚的共鸣里深深掬一把同情之泪。恨不得穿越至那时,为陈芸谋得好医生,也不至于让香消玉损。唉,真真是一首哀婉悱恻的抒情诗,真真为那可怜的小夫妻道可怜,真真责怪沈复为什么不拼了命去照顾芸娘,可也尽算后人闲话。

  沈复啊!“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是不是你与芸娘也被那庞然大物所吞,留下这四记让我们后人拜读。

  “神定,鞭数十,驱之别院。”

  愿有情人长相守。佳偶天成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浮生如梦耳

  上大学时就读过《浮生六记》,特别是对《卷二 闲情记趣》特别喜欢,买了几个版本的浮生六记,现在出了新的版本,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回来。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浮生六记》是非常感人的的一本书,陈芸是一个非常温婉善良的女子,从小与沈复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复非她不娶,俩人长大后终成眷属,从此相濡以沫。从书中描写的,俩人的婚后生活,避暑园林之中,诗书畅怀,情谊相通,寄情山水之间,生活过得充满情趣,可谓为神仙眷侣,天生的一对。

  可惜,才女薄命,陈芸在中年就去世,年龄才四十一岁啊。读到这,读者也是会同沈复一样泪如雨下、唏嘘叹息。看到陈芸临终的时候的描写,真令人难过。可谓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的妻子陈芸,应该说,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里,性情最完美的女子,温柔大方,知书达理,她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非常精通的。中国古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占据的那个时代,陈芸能够突破传统的羁绊,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真是难得的很。

  林语堂评论道:陈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说的非常恰当,哪个男人不喜欢这样善解人意的志趣相投的妻子呢,有这么好的性情,还有这么好的才情,她不喜爱金银首饰,却喜爱书卷字画,哪怕是残破字纸画页,也是珍爱如宝。这样的女子在任何朝代恐怕也不多见,沈复的福气不浅,虽然俩人相伴的时间二十余载,没有白头到老,这份缘也是很不容易了。

  沈复的文字,贵在于自然,贵在于真诚,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描写的却又有一种非常难得的美感,让人不能不为主人公的悲苦命运所叹息。所以说,读这本书爱情的美好,生活的愁苦,一一在心头回响,看过一遍还是要看的。

  乾隆年间,正值繁华盛世,这本书表现了市井民间的生活轶事,《浮生六记》其实只有四记流传:《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而后两篇,据说早已经遗失了,令人惋惜。有的版本后两记附在其后,既然系后人伪作,我们读起来也没有意义,毕竟,我们想要读的是沈复的真性情的文字。所以说,这个版本是非常合理的。

  为什么说《浮生六记》全译本,在我们这个时代很有意义呢。毕竟我们现代人读古代的文言文比较困难些,如果是翻译过来,多我们阅读这个古代的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作者将文言文翻译过来,这就需要古文的功底,除了翻译到位,文采也是非常重要。这样才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特别有特色,圆月图案,用镭射形式,光线四射。内附插图是作者亲自到苏州走访拍照,探访沈复和芸娘的足迹,令人神往向之。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浮生六记》如今读起来,还是感到非常亲切、令人羡慕。我们还在追寻现代的芸娘,才女芸娘何处寻,希望也能够续写一篇浮生又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