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摘抄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本由[加]伊恩·里德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一):终于结束了这一切
刷新了我对人格分裂小说的认知,如果没有看到最后几十页,完全有可能被作者带到一个不那么俗套的爱情故事当中。读完后从头翻看找了一些细节,又细细想了想才把整本小说想通,蛮唏嘘与悲哀的一个故事,在所有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不善言谈且孤独的一个学校护工自杀了,似乎没有任何波澜,最多成为下一顿饭桌上的谈资,但对于那些“他”而言,自怜而又挣扎的人生,悲情且惨淡的生活让“他”“他们”“我们”想结束这一切,或许曾经在故事的开始确实有个女孩在酒吧与他相谈甚欢,或许留了电话,但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他可以带着臆想的爱情来结束这段旅程,即使“她”也想结束这一切。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二):继续 影响
要是被问起最后怎么结束的 不知道;死了吗 不知道不记得啊…………………………省略号之前的都不是我一直想说的,
我没有爱不释手可以随看随停,但是不影响奇妙不奇怪,你在等什么?你知道的 你知道,我有好几个本。
你看过的颐和园最记得的是?如果是纵shen跳跃 你又会想起?你在听什么音乐 要去分享吗?
你有安抚的书房 桌子旁边蓝色的 承载你一个人的椅子吗?我没有
不知道不知道
不影响生活不影响生活。跟我说这些的时候就像我说的顺其自然或者你说的一切刚刚好,至于大家在想什么 或者为所欲为什么.don’t care! 甚至彼时是否一如既往 尽量珍视并始终如一 努力保持 。:真挚。
可以继续就是了,继续听、说、read、écrire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三):失败的潜意识自救活动全过程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结尾反转,但向较于《黑石之墓》一类的反转,回味有余却张力不足。因为以一个潜意识,即女主视角来进行描写,本就把思路打的混乱,加之人格冲突中带来的电话困扰,总让人有种怪力乱神的疑惑,难以读得通顺,并且作者在“我”和“我们”的转换上也缺少铺垫,需要读者有一定心理方面知识。仔细读完,看了豆瓣和APP书友们的评价,都是把女主和哥哥当做分裂人格,杰克当做主人格。其实按逻辑而言,女主作为潜意识更加合理。潜意识对于童年恐惧感往往挥之不去,被主人格压在心底,面对主人格带来的焦躁总有与之相悖的反应,这也是主客观分离导致后期人格分裂的一大原因。主人格杰克理智自负,难以融入社会(即拥有学识可以在知识赛上被团队邀请却难以融入其中体现,此时潜意识来对这份孤独做出反应),分裂出哥哥性格,即自我保护,远离人群,远离伤害。但是,对于情感,性欲的渴望都是主观意识无法避免的,潜意识会因焦虑而有很多反应,主体便来到家中寻求帮助,无果,潜意识的“我”放弃一切生的希望,任凭主体自杀,结束一切。(因为潜意识是本能具现,本能对于自杀的回馈是抵触的,“我”却在学校的挣扎到最后坦然接受)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四):恐怖背后的悲哀
这本书读完,我脑子也只有这句话《我想结束这一切》
读起来极不舒服,大段的凭空出现的对话,让人不知所谓。近似于内心的各种活动言语,一直直接的说,每一步都在分析思考或者自语。随时都有一种诡异的行动氛围,吊着你,丝毫不能放松。
你以为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故事,即使在拜见父母路上女方却酝酿结束这一切。杰克的父母、发现的地下室、照片、杰克的哥哥、路上的DQ姑娘甚至于哪所废弃的学校,每一个人物出现都极其不符合常理,都像可能恐怖片离奇诡异!这一切太真实了,极为真实。因为真实才更加在最后“回答了那个问题”看到的扭曲震惊!
大多数亲密关系都会像盒装牛奶一样有保质期,到期自然会变酸,虽不致生病,但也足以让人察觉到口味的变化。这段话我觉得很好,可以说作品前半部分描写的爱情都很好,对于一些爱情的理解就像一种感觉,生活中实例描写简单就可以给你实感。
单身并不是世上最糟的事,一个也完全可以过,孤单是可以面对的。我们不可能应有尽有。
我,不可能应有尽有。一个人是不是孤单?有分裂的人又是不是孤单?渴望对于我来说太多,太清楚,“我,不可能应有尽有”这种渴望却缩回的心更讽刺!
从来如此,人与人无法完全了解。小时候的顿悟。奇怪的是,各种关系可以在永远无法完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得以形成并维持。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但思维,可以随心所欲!了解这个,就能理解杰克、我、我们之间身份选择,我倒在了橱柜里,一个单一个体,杰克,再次是一个人。遗憾杰克不是对我了解的深入骨髓的那个人,用一场谋杀结束这一切!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杰克早已死去。所有说不清楚的,那个唯一的问题需要得到了回答。大段的对白,从最后开始看,然后再从头看到最后,可以对作者想探讨的有不一样的了解。
学习过心理学,不得不说,这种身份写的真实又恐怖,看起来心理很不舒服,却又会吸引了解更多,明白这种悬疑恐惧到最后的谋杀,就会觉得悲哀荒唐。尽管令人不舒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五):恐怖背后的悲哀
这本书读完,我脑子也只有这句话《我想结束这一切》
读起来极不舒服,大段的凭空出现的对话,让人不知所谓。近似于内心的各种活动言语,一直直接的说,每一步都在分析思考或者自语。随时都有一种诡异的行动氛围,吊着你,丝毫不能放松。
你以为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故事,即使在拜见父母路上女方却酝酿结束这一切。杰克的父母、发现的地下室、照片、杰克的哥哥、路上的DQ姑娘甚至于哪所废弃的学校,每一个人物出现都极其不符合常理,都像可能恐怖片离奇诡异!这一切太真实了,极为真实。因为真实才更加在最后“回答了那个问题”看到的扭曲震惊!
大多数亲密关系都会像盒装牛奶一样有保质期,到期自然会变酸,虽不致生病,但也足以让人察觉到口味的变化。这段话我觉得很好,可以说作品前半部分描写的爱情都很好,对于一些爱情的理解就像一种感觉,生活中实例描写简单就可以给你实感。
单身并不是世上最糟的事,一个也完全可以过,孤单是可以面对的。我们不可能应有尽有。
我,不可能应有尽有。一个人是不是孤单?有分裂的人又是不是孤单?渴望对于我来说太多,太清楚,“我,不可能应有尽有”这种渴望却缩回的心更讽刺!
从来如此,人与人无法完全了解。小时候的顿悟。奇怪的是,各种关系可以在永远无法完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得以形成并维持。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但思维,可以随心所欲!了解这个,就能理解杰克、我、我们之间身份选择,我倒在了橱柜里,一个单一个体,杰克,再次是一个人。遗憾杰克不是对我了解的深入骨髓的那个人,用一场谋杀结束这一切!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杰克早已死去。所有说不清楚的,那个唯一的问题需要得到了回答。大段的对白,从最后开始看,然后再从头看到最后,可以对作者想探讨的有不一样的了解。
学习过心理学,不得不说,这种身份写的真实又恐怖,看起来心理很不舒服,却又会吸引了解更多,明白这种悬疑恐惧到最后的谋杀,就会觉得悲哀荒唐。尽管令人不舒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六):恐怖背后的悲哀
这本书读完,我脑子也只有这句话《我想结束这一切》
读起来极不舒服,大段的凭空出现的对话,让人不知所谓。近似于内心的各种活动言语,一直直接的说,每一步都在分析思考或者自语。随时都有一种诡异的行动氛围,吊着你,丝毫不能放松。
你以为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故事,即使在拜见父母路上女方却酝酿结束这一切。杰克的父母、发现的地下室、照片、杰克的哥哥、路上的DQ姑娘甚至于哪所废弃的学校,每一个人物出现都极其不符合常理,都像可能恐怖片离奇诡异!这一切太真实了,极为真实。因为真实才更加在最后“回答了那个问题”看到的扭曲震惊!
大多数亲密关系都会像盒装牛奶一样有保质期,到期自然会变酸,虽不致生病,但也足以让人察觉到口味的变化。这段话我觉得很好,可以说作品前半部分描写的爱情都很好,对于一些爱情的理解就像一种感觉,生活中实例描写简单就可以给你实感。
单身并不是世上最糟的事,一个也完全可以过,孤单是可以面对的。我们不可能应有尽有。
我,不可能应有尽有。一个人是不是孤单?有分裂的人又是不是孤单?渴望对于我来说太多,太清楚,“我,不可能应有尽有”这种渴望却缩回的心更讽刺!
从来如此,人与人无法完全了解。小时候的顿悟。奇怪的是,各种关系可以在永远无法完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得以形成并维持。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但思维,可以随心所欲!了解这个,就能理解杰克、我、我们之间身份选择,我倒在了橱柜里,一个单一个体,杰克,再次是一个人。遗憾杰克不是对我了解的深入骨髓的那个人,用一场谋杀结束这一切!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杰克早已死去。所有说不清楚的,那个唯一的问题需要得到了回答。大段的对白,从最后开始看,然后再从头看到最后,可以对作者想探讨的有不一样的了解。
学习过心理学,不得不说,这种身份写的真实又恐怖,看起来心理很不舒服,却又会吸引了解更多,明白这种悬疑恐惧到最后的谋杀,就会觉得悲哀荒唐。尽管令人不舒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七):恐怖背后的悲哀
这本书读完,我脑子也只有这句话《我想结束这一切》
读起来极不舒服,大段的凭空出现的对话,让人不知所谓。近似于内心的各种活动言语,一直直接的说,每一步都在分析思考或者自语。随时都有一种诡异的行动氛围,吊着你,丝毫不能放松。
你以为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故事,即使在拜见父母路上女方却酝酿结束这一切。杰克的父母、发现的地下室、照片、杰克的哥哥、路上的DQ姑娘甚至于哪所废弃的学校,每一个人物出现都极其不符合常理,都像可能恐怖片离奇诡异!这一切太真实了,极为真实。因为真实才更加在最后“回答了那个问题”看到的扭曲震惊!
大多数亲密关系都会像盒装牛奶一样有保质期,到期自然会变酸,虽不致生病,但也足以让人察觉到口味的变化。这段话我觉得很好,可以说作品前半部分描写的爱情都很好,对于一些爱情的理解就像一种感觉,生活中实例描写简单就可以给你实感。
单身并不是世上最糟的事,一个也完全可以过,孤单是可以面对的。我们不可能应有尽有。
我,不可能应有尽有。一个人是不是孤单?有分裂的人又是不是孤单?渴望对于我来说太多,太清楚,“我,不可能应有尽有”这种渴望却缩回的心更讽刺!
从来如此,人与人无法完全了解。小时候的顿悟。奇怪的是,各种关系可以在永远无法完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得以形成并维持。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但思维,可以随心所欲!了解这个,就能理解杰克、我、我们之间身份选择,我倒在了橱柜里,一个单一个体,杰克,再次是一个人。遗憾杰克不是对我了解的深入骨髓的那个人,用一场谋杀结束这一切!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杰克早已死去。所有说不清楚的,那个唯一的问题需要得到了回答。大段的对白,从最后开始看,然后再从头看到最后,可以对作者想探讨的有不一样的了解。
学习过心理学,不得不说,这种身份写的真实又恐怖,看起来心理很不舒服,却又会吸引了解更多,明白这种悬疑恐惧到最后的谋杀,就会觉得悲哀荒唐。尽管令人不舒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八):结束、新生
真相在字里行间一点点揭示…… “我”坐在车上,听着收音机流淌出来的老歌,感受汽车颠簸在乡村的泥土公路上,回忆着我和杰克相识相知的点滴,想象着见到杰克父母后的温馨情景,和任何一个初见公婆的小女孩一样,“我”有不安,有憧憬,也有退却……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恋爱情节,却因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想而变得扑朔迷离。 作者不曾刻意渲染,但一字一句,都令人毛骨悚然。 一切都是有预谋的。窗户外的默默注视的男人,一遍又一遍相同的语音留言,萦绕在意识深处的“我想结束这一切”。“我”并不确定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我”了解杰克,可能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以为杰克对此一无所知,但事实上,杰克却对此了如指掌。 “人可以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却无法伪装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想从杰克发现秘密的那一刻,他也有恐慌过,挣扎过,抗争过,却始终无力逃脱,唯有结束这一切,他才能自由。最终,一切都结束了,和“我”预期的一样。当“我”躺在血泊里,当鲜血从身体里喷涌而出,当冰冷一阵阵向“我”袭来,“我”终于不再是“我们”。生命终结,一切便都结束了,纵有遗憾,却终而释怀,唯有坦然面对,才终有战胜的希望。即使战胜的代价如此之大。 不禁的想到《搏击俱乐部》里的情节,当“杰克”(好巧,男主也叫杰克)最终将枪口对准自己,当枪声响起,“泰勒”死去了,而“杰克”活下来了,因为“泰勒”最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幻境罢了,如同一切都回到原点。 “我认识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她总是喝很多杜松子酒”。 “你们干得很不错”。 如果那一夜,杰克把电话放进女孩儿的口袋,一切都会不一样吗?也许吧,但我想并不会,对现实的逃避和退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公平,不是每个人,都有“杰克”(《搏击俱乐部》)和“比利”(《24个比利》)的幸运,在理想人生和残酷现实的抉择中,总有人迷失在对“我是谁”的探寻中,即使人性的本质帮助我们活下来,却再也看不透“我是谁”,那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从你翻开小说的第一页,便再也不忍放下,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永远猜不透的下一秒?为“我”担心,为杰克着急,为哥哥遗憾,为爸爸心疼,为妈妈悲伤……当真相最终揭示,在恍然大悟之时,之前的种种也随之扑面而来:那是关于“我们”的,关于杰克父母的,关于DQ店女孩儿的,关于维尔太太的……当最终合上书的一瞬间,我们开始为“我”叹息,为“杰克”扼腕,感慨于作者精准的前情铺垫,震惊于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描写。
生命不易,生命的坚强往往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但生命的维度,却不仅仅只有一条,只想说:纵然我们都是向死而生,但依旧有生存的权利,珍惜我们已拥有的一切,愿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九):没有意义的虚构现实,终究会让我离去
未读试读书评。
人格分裂向来是影视和小说家们热爱的题材,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够猎奇,够惊悚。前有著名的《24个比利》,这次,是加拿大小说家伊恩·里德的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
加拿大天才小说家的首部长篇小说,分裂扭曲哥特风,小说可谓噱头十足,于是一向热爱心理悬疑类的我,毫不犹豫申请了试读。
书的篇幅不长,一晚上便可读完,但评价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作为一本悬疑恐怖小说,在营造气氛方面,它是完全合格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在与男朋友前去见男友家人的路上,心中想着如何分手,眼中却看到种种怪异的景象。奇怪的农场、男友父母的反常举止、冰淇淋店里起疹子的女服务员、荒野校舍里出现的陌生男人、一去不回的男友,对于每个场景的细节描述都很是到位,尤其是在夜晚读来,确实有一种恐怖片既视感。读者的胃口会随着女主角的疑惑和恐惧逐渐被吊起来,悬疑感会督促着你手不释卷地读完。
然而,此书成败都在此。毕竟,胃口被吊得有多高,最终就有多容易失望。当我迫不及待地读到最后,发现一切的解释就是,主角人格分裂,一切都是他(或她,反正太多人格)那个不太正常的大脑里左右互搏发生的事,突然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整本书中那些奇怪的不合逻辑的部分,最后告诉你说,这些都是一个精神病人的想象。故事初期要讨论的亲密关系,爱情与了解的关系等等,戛然而止,仿佛这些都只是随口一提。亚马逊上原版书目下的一篇短评标题精准地概括了这种感觉:“Enjoyable, Interesting, Creepy, Weird, but Ultimately: "Well wtf was that?”
写过编剧经典教材的麦基说过:“当观众意识到故事正在飘向令其感到沉闷乏味或没有意义的虚构现实时,便会产生一种疏离感并进而真正离去”。此书并不沉闷乏味,却最终飘向了没有意义的虚构现实。你本以为这个人格分裂的主人公,会与现实发生些什么碰撞,但是没有;你本以为那些事件,尽管可能是想象,但应该会有些什么意义,但是没有;你以为是不是作者想讨论下主人公的前世今生和人格分裂的来龙去脉,但是也没有。
事实上,即便不是人格分裂,每个人的脑子里也都会有些稀奇古怪的幻想,至少,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梦,古怪而离奇的梦,仅仅把这些写出来,是不足以满足读者的呀。古往今来,能被人记住,反复念叨的小说,不一定惊世骇俗,却一定有值得讨论的意义感。
很遗憾,此书在形式上做到了十足,却因为内涵上的巨大差距,沦为了一本三流小说。可以读,但不用期待过高,这是我对它的最终评价。
.S:不过说真的,我也一直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够用没看太懂,可惜翻了一圈书评也没看到能解释我心中疑惑的,期待之后能有解答:)
《我想结束这一切》读后感(十):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我想结束这一切,我想结束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我在读完伊恩的首部长篇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后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故事当中的我究竟想结束的是什么?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怀疑?无处安放的归属感?还是什么?故事结束了,思考却开始了。 故事的开头是一对情侣驾车行驶在路上,准备去农场拜见男方的父母,他们在车里闲聊,聊工作、聊童年、聊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中间不时穿插一些回忆。作为主角的“我”向男友杰克隐瞒了想要和他分手的想法,也隐瞒了有个神秘人一直给“我”打电话重复“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件事。 从抵达杰克家开始,故事渐渐呈现出暗色调并恍惚不定的诡谲气氛,先是在地下室发现了令人压抑的画作,再是杰克父母不太自然的神情。直到返程途中,为了把没喝完的果冰扔进垃圾桶,他们找到了一家学校,而故事也正是在学校进入高潮。 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学校一片漆黑,但却有人在偷窥他们,杰克为了找这个人理论,率先进入学校,“我”因为委实等不住杰克也进入学校寻找,从此,他们都没有再出来,不论是偷窥者,杰克,还是“我”。 整个故事以自己的节奏推进着,中间偶尔穿插一些异样排版的看似不相干的对话。直到最后答案揭晓,作为读者的我们才明白了那些突兀的对话意味着什么。 如果不是封面上人格裂变的剧透,我想除非读到最后一页,作为读者的我们才能恍然大悟。然而当结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然不甚明了,这样的结束究竟是偶然还是早有预谋?到底是分裂杀死了他,还是孤独杀死了他?抑或是他杀死了分裂,或者是他了结了孤独? 作者想要探讨个体、群体、归属问题哲学思考的欲望充斥着整个故事,作为人类的我们到底有多孤独?到底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并自处?我们烦恼的源头在哪里?读完这本书,我的确有这样的问题浮现在脑海,我也会微弱地联想到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哲思(阿德勒说人的烦恼源自于人际关系)。但我并不十分确定,这种感觉也不十分明了,于是,我便更想知道作为故事主角的“我”,为何会产生“想要结束这一切”的根源,这里的“这一切”是否就是“人际关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没有答案。作者将现象展现在了读着面前,也展现出了其引发的可怕结局,发出了令人警醒的一问,对孤独和归属也试着探讨了自己的想法,但没有后续深入挖掘,或者说没有将成因的一大部分融入整个故事里,导致读者在思考之余略感无力。 或许童年的不合群让主人公一直无法融入社会,但这一部分的叙述和探讨太少也太仓促,不足以支撑起后续悲剧的发生。性格的表现形式我们看到了,但性格的成因还藏在云里。 身处这样一个碎片化的快时代,作为青年作者,伊恩敢于表达、敢于探索对人的思考,并将其写进小说,这件事本身已经非常令人钦佩和欣喜了。故事总体讲得不错,悬疑和紧张感也都在节奏之中,尤其故事后段十分抓人,略有不足的地方是哲思部分的镶嵌稍显稚嫩薄弱,因此对读者来说不够直刺人心底、振聋发聩。但作为读者,我们要给这样的作者多一点耐心和理解,没有谁一开始就能炉火纯青并不露痕迹地与大家探讨人性、探讨意义、探讨诸多烦恼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