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精选

2022-03-14 15: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精选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是一本由《新周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一):很有意思的九十年代

  现在告诉我“没什么大不了的”“做一个让男人无法一手掌握的女人”

  我都猜不出它是丰胸广告语。

  90后 一路陪着90年代成长 那时候还用机器打酱油和醋 一两毛的冰棒 下岗前后周围人的生活状态 书中描述得再真实不过了

  回忆杀 小时候的卡啦OK 下海挣钱 都是身边父辈体验过的... emmmm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二):我只是想知道我出生的那些年发生了什么(2018.8.25)

  刚读完新周刊编著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最近工作较忙,所以想着读一本轻松点的书,于是带着标题的好奇,开始了这本书。

  八十年代是理想主义的,文革刚结束,但是其所带来的束缚让每个人都渴望以不同的方式(如牛仔裤蛤蟆镜)解放自我。1978年,改革开放了,所有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进行碰撞,诞生了很多美妙的风景。但是,究竟往何处去?迷茫。九十年代,绕不开"九二南巡”。自由的市场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同时也带来了丰富性!

  回忆下小时候,其实娱乐的方式是远超过00后的。那个时候,城市化率还没有现在那么高,父辈们好多都还在家里,所以田野里的庄稼是丰富的、村庄还是热闹的。交通工具不那么发达,村庄里都是熟人,也不用太担心拐卖问题,我们放了学,就可以撒了欢的玩。说到玩,在那个信息不畅通的年代里,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弹溜蛋等都像是连了网,在小朋友们中间迅速风靡。即使没的玩,大家也会想着花样玩,冬天的雪仗,夏天的小河,拿个扫帚都能扑一下午的蜻蜓,相比较现在00后只能抱着手机、平板,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成长,丰富性远超过今天。

  再谈到文化,90年代可以说是文化的黄金时代。影视上,各种各样的港台片、金庸古龙武铁片、放开的进口日本动漫,霸王别姬、活着、阿甘正传、萧申克的救赎...音乐上,人们也从以前的家国情怀开始关注到个人的命运,高晓松的骚柔小诗《同桌的你》较早地唱出了个人的心声(打个熟例子),崔健、魔岩三杰等一大批摇滚人处于巅峰..,艺术上,商业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虽然资本开始影响市场的走向,但是无疑给了艺术家们立足的空间..

  “九二南巡”市场化之后,处处是机遇、大家都在忙着挣钱,但是也没忘了文化同步走。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可还是焦虑,出生率越来越低,小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从富人到穷人,大家好像都活得很累,为什么呢?生活成本高吗?以前很穷,也都可以健健康康地长大,各有各的活法。个人认为还是这么多年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整体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分一杯羹,欲望太多,不患寡而患不均。

  1995年5月,中国开始了双休日制度(随着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上四休三不是梦)。下了班,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几个是自己特别需要的?多数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相比较而言,有哪些好的电影、电视剧、好看的书籍、好听的音乐...更加符合劳累一天后的休息,毕竟人是情感、精神性的动物,需要的不仅是吃喝拉撒。

  了解过去,可以知晓现在是从哪里来。期待文化上的爆炸性増长。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三):与时空对话,与心灵交流

  2017年12月31日这一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18岁的照片刷屏了,因为就在这一天,最后一批90后年满18岁,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人们在翻看照片唏嘘韶华易逝时,也纷纷回忆起那个日新月异的90年代。

  就像《我爱我家》用情景喜剧艺术恣意展现90年代一样,《新周刊》这本创刊于1996年的新闻评论杂志,也努力用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体温,在其编著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这本书里,在其一个个经过深度挖掘的当年热点话题中,我们回忆着、思考着,与那个远去的不断转型也不断进取的十年保持着精神的互动。90年代配给制结束,经济转型开始;90年代人们告别理想主义,走进现实主义的新世界;90年代互联网露出尖尖角,等待在不久的将来主宰人们的生活,“90年代是20世纪的终章,也是另一个时代的伏笔”。

  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彼时开始萌芽的点滴,已悄然汇流成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90年代的我们,在打开电脑拨号上网盯着屏幕等待网页面刷新的时候,不会想到20多年后在线收看蓝光电影时还能发发弹幕吐吐槽;在掏出厚重的大哥大大声喊话以彰显身份的时候,不会想到20多年后在超市买3块钱的菜时也习惯了掏出手机支付;在百货商店里请售货员拿盒“万紫千红”的时候,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只要轻点鼠标便能将世界各地商品买回家;在辗转于中关村淘换低价配件攒自己第一台电脑的时候,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会费尽心力寻找最高端的配件再次攒台电脑,只为其性能可以匹配一款“吃鸡”游戏。

  当我们从繁忙紧张的日常抽离出来,读一读书中那些属于90年代的故事和文字,却又发现,90年代距今只有20多年,却也跨越了世纪,其实时光的脚步并没有太快,快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这也让下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无比令人期待。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四):九十年代,世界为我打开一扇窗

  九十年代,我十几岁,正是成长过渡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家和学校提供的信息却很有限。然而,世界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为我这个小城镇的孩子,打开一扇窗,让我窥得一隅风景。这扇窗就是电视——不是现在的超薄大屏,而是一台古董黑白电视机。从此以后,新鲜事物扑面而来,应接不暇。

  孩子爱看的当然是电视剧、流行歌曲类节目了。总是跟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哼着《追梦人》、《新鸳鸯蝴蝶梦》、《问情》、《潇洒走一回》,旋律至今难忘,那些剧情我却实在没什么印象。印象深的是《东周列国》、《三国演义》、《水浒传》、《宰相刘罗锅》这些经典,课本里干巴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故事,跟着爸妈看得津津有味。

  一直憧憬大城市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深圳之恋》让我对深圳这个遥远的南方城市特别向往,琢磨着歌中唱的“黑咖啡”到底会是什么滋味。听着甜美中带着点忧伤的“青青岩石上一棵小小草”,也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不会像《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中的草儿一样,走进大城市。《918大案纪实》让我看到刑警们如何侦破轰动一时的大案,对警察的职业肃然起敬。《海马歌舞厅》里都是我想不到的情景,长大后才懂得一个个嬉笑的故事总是充满人生百态的思考。《飞来横福》里,台胞也来大陆投资开公司了。

  盗版流行歌曲磁带是必备的,大陆、港台都有,王菲、周华健……歌星数不过来,同学之间经常互通有无,学校组织联欢会时也是通过放磁带来增添节日气氛。拿起一支笔和一盘磁带,就会想起手动倒带的笨拙。学校文艺活动,《大中国》、《外婆的澎湖湾》、《相约1998》、《东方之珠》是热门节目。全家一起看春晚,《如此包装》、《打工奇遇》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赵丽蓉老师对时代变化的精准把握,都反应在精彩的台词里。

  老师们每次讲起三峡大坝、京九铁路,都洋溢着自豪。香港回归时看直播,激动地就像自己亲自参加了交接仪式。稚嫩的童声唱起《七子之歌》时,会觉得澳门好像隔壁省那么近。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校长组织全校师生在升旗仪式上齐声宣读抗议,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正在亲自参与国家大事,连平时最顽劣的男同学都一丝不苟。《东方时空》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接地气,关注家庭和社会热点,天南地北、大事小情,一系列小栏目都不愿意错过,以至于假期整个上午都舍不得关电视。后来看过柴静、白岩松的书,才知道这幕后有陈氓很多心血。

  虽然来自信息闭塞的小城镇,但这世界早已敞开怀抱接纳了我,让我通过电视这扇窗去熟悉它的脉搏,与它建立联系。我在心里画下这个时代的轮廓,虽不精准,却也不至于走样。网络兴起的新世纪,我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读大学,跟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聊起中学时代,总是很多共鸣。

  九十年代对我来说是成长期,花样翻新的电视节目,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为走出家乡做准备。九十年代对走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都是成长期,新事物不断涌现,怀疑、尝试、改变,工作生活都不知不觉变了样。九十年代也是我国的成长期,就像《我和我的九十年代》的序一中所说,“九十年代其实是一个转变期,是中国的未来由朦胧而清晰、由迷惑而明朗的关键时代”。

  所有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人,都会在《我和我的九十年代》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各自咂摸出不同滋味,感慨万千。

  青涩的我,曾经随着青涩的九十年代一起成长,幸甚至哉!

  2018.01.10雾凇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五):九十年代——一段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岁月

  文|轻禅

  九十年代,距今已有二十年,它似乎已经远去,可在一些人的记忆中,它又仿若发生在昨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九十年代,香港回归,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九十年代,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正式启动修建的;九十年代,中国影视剧渐渐走入大众视野,给这一代人带来了欢乐的记忆。

  这是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年代,这也是一个被低估的年代,可它却又不容忽视。九十年代,一段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年代,它是中国稳步发展留下的印记,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理想变成现实,它也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强。时隔二十年,如今《新周刊》编著了《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这样一部书,捡拾起那一段恢弘、奋斗的岁月。它为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打开了一扇回忆的窗口,也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梳理了一段不可忽视的岁月。

  如今这个年代,每年都会有网络流行语出现,九十年代同样也有。时隔二十年再去回忆,竟别有一番风味。九十年代,钱钟书的《围城》一播出,“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当年的文化衫上最常见的一句话“别理我,烦着呢”是不是也堪比如今的网络用语?赵本山的春晚小品《老拜年》深受人们的喜欢,由此“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一句话也流行起来。甚至诺基亚品牌宣言也让人记在心里“科技以人为本”。这些那个年代的流行语,若是问起来那个年代的人,几乎人人都能给你说上几句。

  读《九十年代·社会》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见九十年代中国各地的重大变革。九十年代,上海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沈入群这样说:“浦东变化太快了,有时你几个星期不出门,就会不认得路。”九十年代,三峡大坝开始修建,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因此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因国家项目而离开故土的大规模迁徙。1998年,中国国企改革全面展开,超过2000万国企工人下岗,然而从下岗中走出来的人,多数人过得比以前更好。

  若谈起九十年代的文化,真不得不说《我爱我家》,当年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成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常态,这同样也促进了电视机行业的迅速兴起。九十年代,中国的电影虽没有今日这样多,可部部深得人心,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活着》,都可以让人从中看到那种非常强韧的精神力量。九十年代,同样不得不说的还有港片,当年的港片进入内地,出现了一大批盗版片,那个年代的人,几乎人人都有看盗版港片的经历吧!

  中国的九十年代,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年代,那么,九十年代的人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阅读《我和我的九十年代》一书,便可知,整个九十年代,对生活方式冲击最大的来自价值观。“跟着感觉走”“我是流氓我怕谁”“挣钱真累”“别理我,烦着呢”这些语言多少对当时的人们有所影响。“清醒过来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摆脱他人和社会的干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将之上升为公民权利的高度。”书中如是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恰恰是国人生活意识转变的时期。

  遥望过去,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与生活方式转变的时期,这个年代,被很多人遗忘,也被很多人低估,如今,我们用崭新的眼光去回忆这一时期,似乎也渐渐明白它的重要性。也许,今日还有人将它遗忘,但幸好还有《新周刊》编著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翻开它,你可以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它并不平凡,它是中国发展的最好见证。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六):再回首

  再回首

  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

  再回首,荆棘密布 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背影远走 再回首,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

  这首《再回首》是姜育恒演唱的一首歌曲,因为在1991年的央视春晚上演唱,而在中国大陆为人所熟知。对于很多听这首歌成长的人来说,用这首歌来表达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感情,再贴切不过了。

  在这个网络发达、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成功人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刚刚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有的人甚至还曾经步入创业的危机。如今的国内知名企业,也许当时也只是个存在;包括本书的编者《新周刊》,也是属于当时的一种新事物。如今再回首九十年代,除了一种记忆的温情,也是在寻找一种属于改革的力量,那种力量能让我们的现在更加不迷茫,让我们的未来更清晰。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在回首过往中积聚力量,需要在认清形势下找准目标;站在九十年代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原来每一个事物都有曾经的过去。

  我是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听过一些毕业的学长为创业在大学的校园叫卖,因为没有地方住只能睡在公园的长凳上。我是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开始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开始喜欢上小虎队、郑智化、谭咏麟和姜育恒,经常倒翻着磁带吟唱他们的歌,包括这首《再回首》。我也有幸成为那个年代末期的大学生,带着“跳出农门”的伟大梦想,从此开始了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命运,回想我的九十年代,脑海里都是青春的颜色。而我的那个九十年代呢?它对于其他人是什么?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又是什么?改革发展的深入阶段,一大批有志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一个承接着过去展望着未来孕育着新生机的大好年华!

  ……

  曾经在悠悠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 再回首恍然如梦 再回首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2018-1-2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七):大时代,小记忆

  大时代,小记忆

  二零一八年,最后一批九零后也全部成年,不少人以晒十八岁的照片来怀念逝去的青春时光。如同青春,在岁月的大时代中,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微不足道的小碎屑。但是,九十年代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的转折年代”。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所言,“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正是从那里来的……那个时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仍然活着,它仍然在我们之中发挥影响。”遥想当年,正是九十年代的“变”奠定了“不变”的基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础。所以,我们“回忆九十年代,不是把它当作连接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插头,而是在怀念一个有着独特地位的、某个黄金时代的起源”(蒋方舟《我的九十年代,我们的九十年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我和我的九十年代》忠实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质和情怀,“九十年代断代史”“九十年代社会”“九十年代文化”“九十年代艺术”“九十年代经济”“九十年代生活”不但忠实地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风貌,还完整记录那个时代的奋进和幻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民族复兴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全过程,九十年代非但区别于八十年代激情四射的理想主义,更有别于新时代自信自强的灿烂辉煌。今天看来,九十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是中国的发展道路由朦胧而清晰、由迷茫而明朗的关键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梦想”。

  变革是九十年代的主题。“南巡”所激荡的风潮和新的期待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以大众为中心的新时代。无论是张艺谋或者陈凯歌的电影、《渴望》或者《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还是王朔的作品、贾平凹的《废都》或者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丰乳肥臀》都提供了“现代性”变化的轨迹。九十年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在今天看简单的关于中国发展的事实,在当年却受到了众多置疑和追问,一些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的知识分子甚至焦虑新的市场化环境下会引发一个社会崩溃的“旷野上的废墟”。这是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愚蠢的时代,也是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个黑暗的季节,也是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个怀疑的时期,也是个精神解放的时期。九十年代不但以一种特殊的发展改变了时代的面貌,人的“主体性”也得到了“解放”。

  原载2018年1月24日《东方教育时报》第六版阅读,原创稿件,欢迎转载,感谢赠书。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8-01/24/content_51336.htm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读后感(八):无人认领的九十年代

  毫不吝啬地讲,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喜欢这本书里的故事。突然感到心情低落,不知道与看这本书有没有什么关系。看这本书,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想到了他们的九十年代。这本书提到了诸多方面,经济、政治、艺术等等。广东省是被提及比较多的省份,无论是政治上的改革开放还是经济上的经济特区再或者是艺术上的广东省双年展,都绕不开这个省份。而我对那里,也有着最懵懂的认识。

  蒋方舟和张颐武做的序。我不喜欢蒋方舟本人,但是我确实很喜欢她的文字,她的文字总是很沉稳很平和,像一面水做的镜子。

  经济上,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人们对股票无比热衷痴迷。最后深圳发生了8·10股市风波。人们连夜排队认购股票,没认购成功的人开始闹事、抗议,最后政府不得不进行武装压制。“农民工”是一个新名词。不少湖南、四川、河南的青年进城务工,黑压压的人群一起涌向珠三角地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大批工厂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人们成了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可再怎么着,螺丝钉比挖泥巴好。1997年,人类伟大的工程师小平同志走了,之后香港顺利回归,但是第二天由于泰国取消了固定汇率,给整个亚洲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1998年,我是知道的,长江洪水来势汹汹,涌现了一大批抗洪英雄。这件事情,我曾听爸爸说过。朱镕基总理痛批豆腐渣工程,一大批拿着钱不干事的国企单位下了台,单位下台,员工下岗。大下岗时代来临。也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学扩招,而这个势头还在发展中,而我们,900万毕业生,僧多粥少,毕业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我看来总的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讲了90年代发生的不可绕过的大事。第二部分,是每一年一年的介绍那个无人认领的,难以定义的,远未结束的90年代。第三部分,再次从文化生活经济艺术四个方面去解析90年代。

  这本书重点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90年代已经不是那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宏大叙事的话语,而是转向个人价值、个人生活的关注。90年代,就像是学习宋朝时教科书喜欢说的那句话:市民经济开始兴起。90年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大浪淘沙,每个人关注的是自己能在时代的趋势下达到怎么样的成就,自己内心的想法,由向外的寻求真理变为向内的自身发展。

  书中对上海的介绍比较翔实。主要是说现在的上海是金融之都,但是当时人们是宁要浦东一张床,不要浦西一间房。当时上海的发展史非常不均衡的。但是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浦西得以发展起来,成为上海的风向标,陆家嘴也坐落在其中。当时上海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的,但是在定位成为金融中心之后,它是以破竹之势迅猛地发展。

  中英街的故事我也挺喜欢的。讲的是一条街,街上的居民有着中国和香港的身份证。之前也是贩卖黄金的集中地,但是后来渐渐没落了。、

  90年代的文化讲的是《我爱我家》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是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这部剧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这样平凡的人物形象,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姐妹,人们有了共鸣,于是造就了一个神话般的电视剧。现在,这样的奇迹是不会再有的了,且不说看电视的人少了,而且快节奏的生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没人记挂了,人们记挂的是工作吧。这里说到电视制作,原来之前的电视剧都是电视台自己做自己播,但是后来成了文化公司制作,电视台去买版权播放这样的一种形式了。

  文学上讲的是先锋文学。其实我没怎么看懂,主要讲的就是以前的文学是思考“写什么”,先锋文学是思考怎么写,但是先锋文学是从对形式的追求到了对人物命运的关心。不过早期的时候,先锋文学确实是是注重形式和语言的探索。文学上还讲了一本杂志,叫做《佛山文艺》。这本杂志是接地气杂志,因为描写的都是打工青年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和那些高雅的文学有了隔阂,但是由于得到了关键人物的支持,人民大众的喜爱,这本杂志在90年代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而且,这也是在以考虑市场为前提的情况下,发行的杂志。

  书后面讲的关于名模的变化,电影的事情其实我不是很感兴趣。电影这一块介绍了陈凯歌和张艺谋,其实说实话,我并不能分清楚他们做了些什么。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张艺谋导演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改编了《图兰朵》。关于艺术和市场能不能共容的事情,文章讲的也比较多。我也是读了这本书才想到这个问题的。艺术和艺术品似乎就是高高在上的,一旦和市场挂钩,和钱连上关系,那扑鼻的铜臭味让艺术家们简直就是闻风丧胆,避之不及。但是艺术家也要吃饭睡觉也要生活,不跟市场挂钩怎么赚钱养家糊口。可是艺术又是高贵的,跟钱扯上关系,就像一个贵妇人变成了妓女,为人所不齿。以上的纠结心态就是90年代的艺术市场。不过,事实证明,还是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抓得到耗子的就是好猫。于是艺术也开始拥抱市场。这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岳敏军。书中写的是“岳敏君”。我当时只是觉得耳熟,直到看到“大笑人”我才知道他是谁。上马原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他,还给我们看了张大笑人的图片。老师在两节课中都提到了他。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大笑人”,因为我感觉那个“笑”让我感到不寒而栗。

  其他比较边缘的内容有小霸王学习机,这也是我想到爸爸妈妈的原因,我还记得我央求了好久,他们最后花了700多块给我买了一台,妈妈还非得让我承诺我一定会用来好好学习。我还记得爸爸去学校买的那天下了好大好大一场雨。但是最后也没怎么用来学习吧,估计是用来打俄罗斯方块了。唉,那时候真是不心疼爸爸妈妈,那个学习机一点用也没有嘛!

  最后在介绍张钢《我的大学》那篇文章我看到了“王福春和他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系”这几个字,我想起来坤坤发过一条这样的说说,于是拍下来给他看了。等我拍封面的时候,我想,这就是那个系列里面的一张。

  九十年代啊,我挺幸运我出生在90年代的。而我也将永远怀念90年代,为了我的童年,也为了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