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读后感1000字
《缅甸岁月》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岁月》精选点评:
●偶有古怪的译笔出现,译者大概很喜欢《金瓶梅》。
●很难说《1984》与《缅甸岁月》哪部更令人心痛,Flory难道不是Orwell本人么?
●奥威尔的黑暗之心
●至今白人老爷们嚯嚯过的缅甸,仍留下无数吴柏金腆着肚子偷乐,也给我留下了缅甸服务态度真他妈好的印象。
●受益于体制 受困于体制 在那个年代能有这种思想 感觉很奇妙 每个人都在向往白人的生活 他却觉得你们的生活很有意思/ 但是这版本 翻译的感觉很怪...
●赞,奥威尔的第一本书,虽然离自己的“用自然主义风格的鸿篇巨制,以悲剧为结局,而且要有语出惊人的譬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还要辞藻华丽,追求文字音韵的美感”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功力乃见,风格初露。
●1934年的作品,奥威尔第一部小说,像毛姆的风格。作家早期的作品都脱离不了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本书2012年获得缅甸最高国家文学奖,倒是很适合缅甸政府推广爱国主义教育。
●整个故事好像就在男主弗罗利“砰”的一声枪响里结束,之后发生的事好像都能猜测的到一般,回头再看每个小人物都有影射,再读一本《巴黎伦敦落魄记》就结束奥威尔=。=
●可能是心理作用,感觉没有以后的作品好。见识短浅,觉得很像《围城》与毛姆那种讥诮叙事的结合……是很好的,写出了两种民族性,也写出了自然风光,但没有太震撼。后记说有EM福斯特《印度之行》的影响,种草。
●殖民地这个主题在20世纪被反复写,现在后殖民也很热。这篇处女作,可以说成熟,也可以说有模仿,如果继续这么写,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毛姆或福斯特,但奥威尔这个人最厉害的一点就在于有强烈的自省,所以才走出自己的路来。
《缅甸岁月》读后感(一):第五章
这是一个极其单调乏味、令人窒息的世界。在这里,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想法都会受到审查。……我们在公共场合出卖灵魂,但在私底下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灵魂赎回来。当每一个白人都只是专制体制的一个齿轮时,甚至根本没有友谊可言。自由言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其它的自由却被恩准。你有成为酒鬼、懒汉、懦夫、造谣中伤的小人或奸夫淫妇的自由,但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在每一个重要的问题上,你的观念必须符合白人老爷的规范。
《缅甸岁月》读后感(二):缅甸岁月与人生与苏东坡
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很好,不知不觉也把我带入了和主人公一样的环境中,闷热,空气中感觉充满了捆绑人的窒息颗粒。最后弗罗利的自杀让我很震惊。这也应该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故事吧。看过路遥的人生之后,再与弗罗利最后的结局相比较,高加林巧珍在面对现实的皮实,与弗罗利在现实与理想不相容中,对现实的决绝抛弃。就文章而言弗罗利的决绝抛弃是崇高的,让人震撼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应该和加林和巧珍一样是和现实生活的和解。这也许就是人生,是在困难失望面前皮实的生活,也一样是崇高的。当我翻到苏东坡时,我有想,理想现实哈哈,这些根本不用在意,生活中的一切也不必在意,我要把平凡的生活活出花来,像八十多岁的欧阳修在头上插一朵鲜亮的花。
无论身处何方何种境地,都要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中的一切。
《缅甸岁月》读后感(三):孤独和相遇
最近看完《缅甸岁月》,老想起大林说的,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这句话。 这大概是大林看完《缅甸岁月》的读后感吧。这本书是在咖啡馆里看完的, 看完时,正在喜欢的那个人正在对面,沉默而专注地处理着公事,看起来既亲近又遥远。 看完后,就这样愣愣地坐着, 抿一口热巧克力, 对面的人开始变得面目模糊。 感觉是舒服而放松,就这样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谁也不打扰谁,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但是眼前的人又是那样遥远,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忙着一些未知的事情,看不清楚他的内心,也从未了解过他的世界和生平,literally,我们是两个陌生人,相遇在咖啡馆里,拼了一桌,双方互不打扰,干着自己的喜欢的事情, 却又气场相投,是不尴尬的两个陌生人。
正如故事中那样,男主究竟有多爱伊丽莎白,我想不爱吧。 他并不了解伊丽莎白,却疯狂地爱上她,他只是被自己的孤独和环境逼疯了,他需要有个人来拯救他, 这时,完全不一样的伊丽莎白出现了,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她,希望她是一束阳光,可以照射自己昏暗而无趣的人生。可是,一个人真的可以拯救另外一个人吗?不是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吗?男主不被环境和时代所理解,希望有一个同样的生命来理解他,听他说话,可是伊丽莎白需要是参天大树来拉她出黑暗,而不是一个同样渴望脱离黑暗的人。 两人都需要人拯救,所以真的是相爱的吗?人真的可以拯救另外一个人吗?不能吧。 就算没有人破坏,最后真的在一起,男主和女主真的能得到救赎吗? 只怕又是一出悲剧吧。 男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寄托在对她的幻想上,最后幻想破灭,所以发了疯,自杀了。
一个人也许能理解另外一个人,但是一个人是不能拯救另外一个人的。
《缅甸岁月》读后感(四):奥威尔的处女作,耐心看完了
耐心地读完了《缅甸岁月》。这种自然主义风格的文学,好处是带着你来到异邦,给予你一个全景式的画面:热带雨林的潮湿、暴晒与泥土气息,本地人身上的大蒜味、汗臭味和椰子油香味,白人老爷太太的傲慢、浮夸与做作……还有本地人的集市、社戏,甚至是中国华侨在缅甸做生意、娶妻、生子的事情,都记录在案,实在有趣。
(PS 有时间去缅甸玩耍,还要再把书拿出来仔细比照)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处女作,看得出一些瑕疵。譬如进入故事的节奏太慢,弗洛利的视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切入的,我都有点茫然不知。另外,整部小说,除了弗洛利和伊丽莎白之外,其他人物都有脸谱化的倾向。尤其是吴柏金,简直就像戏曲里的跳梁小丑,抹着白脸,将所有计谋和盘托出。
弗洛利和伊丽莎白的感情发展,相当古典化。伊丽莎白大概就像为了读书来到姑妈家寄住的葛薇龙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要的一桩婚事,一份后半生的保障。大概伊丽莎白也像是白流苏一样——婚姻只是长期卖淫——只要能牢牢抓住一个东西就好,当个体面的白人太太,有一堆可供指挥的仆众,一个丈夫,一个孩子,一张麻将桌……
这本小说的某些翻译也很有趣,譬如吴柏金,等看完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再来补充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女性主义的问题,伊丽莎白一直被伯父性骚扰,甚至差点被强奸,令人惧怕。
当然,还有殖民主义的问题。这本书后记后面的介绍、摘要不知谁写的,还是那一番腔调:殖民帝国强权多么邪恶,本地人多么苦难深重……不是说这个视角不正确,而是我实在厌倦了这一套自我矮化、二元论说理方式。很希望早日能看到关于这一套理论有力的驳斥,等看到其他书籍,还要继续补充。
最近看的一部电影《走出非洲》,也是发生在殖民地的故事,男爵夫人的视角,等看完原著小说再对比。
《缅甸岁月》读后感(五):《缅甸岁月》
《缅甸岁月》
我第一次看乔治奥威尔是高中时看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书籍。选用的词汇简单,语法结构也比较简洁,但是词句背后的思想和隐喻让人震撼。
随后看的是1984,之后就止步于此。最近才发现他的书值得读的并非只有这两本。前一段时间读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及这一本《缅甸岁月》都是非常值得读。也让我得以一窥乔治奥威尔庞大思维世界的一角,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回忆录。背景设定在缅甸(曾经是印度的一个省),当时印度是英殖民地。小说的主要角色是一批“白人老爷”,也就是英国人,他们在缅甸享受在国内难以享受的奢华生活,对当地人颐气指使,只是白人才是“人”,黑色是肮脏。
在这一群白人老爷中,有且仅有一位 对当地人怀有怜悯之心,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他与当地人做朋友,对东方文化抱有欣赏之情,这与其他的白人老爷格格不入,也是根植于他内心中的矛盾。
下一段有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
在书里(剧透警告),主人公为了与其他白人老爷保持一致,一次次的背叛了他的朋友,又一次次陷入痛苦中。他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
刚看完的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一本丰满又接地气的小说,觉得奥威尔的左派态度真是贯穿了他一生(虽然最早期的思想并非是鲜明的),直到我看完译者提供的背景。实际上,奥威尔曾经就是“白人老爷”本人。
他曾经在缅甸担任皇家警察五年,在那里他看到了本地人的被压迫,看到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本质。主人公或许就是他本人,看到了当地人的有趣,却无力去反抗把自己包括其中的制度,当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制度的产物的时候,痛苦、挣扎与无力将更加剧烈。奥威尔在 动物庄园 和其他反乌托邦书里 所体现出的政治思想,是不是在缅甸生活的延续,亦或是弥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