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2020-03-24 23:5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缅甸岁月》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岁月》精选点评

  ●殖民地醉生死,襄王有意,神女无梦,主角死于识人不明,最终绝望自戕也丝毫不意外。反派机关算尽,倒是没误卿卿性命。我觉得中风死挺好的结局的,把那些白人玩弄于鼓掌感觉确实是很好,吴柏金虽然恶贯满盈,却不惹人讨厌。 作为处女作,算是很不错

  ●很难说《1984》与《缅甸岁月》哪部更令人心痛,Flory难道不是Orwell本人么?

  ●弗洛利的胎记就像是大英帝国殖民政治中的物化表征,不那么光彩冲突时又加剧丑陋,或者也隐喻殖民者人性里的麻木冷漠自私盘算,一枚宿命般的挂在殖民史脸面上的胎记。小说让我想起毛姆《木麻黄树》《马来故事集》,毛姆笔下的南亚气候民俗人情有些变形甚至是些微的妖魔化,更接近一种不安吊诡的东方想象,而在奥威尔书中,一切皆是日常生活,反而更让人觉得压抑和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绵长愁苦。与弗洛利的西式开枪自杀相对应,文末蓝图中吴柏金的变异大抵也是种东方的神秘想象,像一场滑稽闹剧与终于做到尽头的迷梦。

  ●1934年的作品,奥威尔第一部小说,像毛姆的风格作家早期的作品都脱离不了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本书2012年获得缅甸最高国家文学奖,倒是很适合缅甸政府推广爱国主义教育

  ●对人们毫不留情揭露非常的毛姆,但还是有风格强烈的政治表达阶级立场站队让我明白这是奥威尔。相比另外两本“神作”,这本显得或自然平淡得多,不过很丰满展现了殖民时期的缅甸(时还叫印度),各阶级的不同立场和想法女子着急婚姻又让人想起简奥斯汀,不得不感叹女子婚姻在英国文学中创造重要性

  ●在缅甸闻着大蒜味和椰子油读完了这本书 缅甸和九十年一模一样 的确我也想起了毛姆

  ●很艰涩的开场,好在坚持慢慢进入了小说的情境描写人的孤独感抓住了我。一个得逞的阴谋,一场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帝国即将退场的背影

  ●比起《1984》,我不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我缅甸生活很难让我有一种画面感,大概是因为缅甸是我不太熟悉国度以及殖民生活也是离我很遥远的,不过看到后记发现这本书其实有点儿类似于奥威尔的自传,嗯感谢最后的后记才让我真正读懂这本书。

  ●去缅甸之前一直都想阅读有关书籍可惜拖拖拉拉返程许久才看完。去之前看的大多是人文风景介绍和各种“攻略”。阅读此书时还能回忆起缅甸的热浪阳光直晒的灼热,静静伫立的佛塔。它是我最喜欢的国度之一。佛罗利的格格不入和作为“人”对“土著”的善意、求而不得和对现状无力改变的厌倦终而自杀。伊丽莎白为了解决问题的利益最大化婚姻、作为被殖民下的奴役佼佼者吴柏金....缅甸岁月..

  ●缅甸殖民地复杂的种族和关系。这是一个东方卑劣与西方龌龊混合的故事,描述尽了失意孤独,种族主义,阴谋恶棍……

  《缅甸岁月》读后感(一):缅甸岁月与人生与苏东坡

  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很好,不知不觉也把我带入了和主人公一样的环境中,闷热,空气中感觉充满了捆绑人的窒息颗粒。最后弗罗利的自杀让我很震惊。这也应该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故事吧。看过路遥的人生之后,再与弗罗利最后的结局相比较,高加林巧珍在面对现实的皮实,与弗罗利在现实与理想不相容中,对现实的决绝抛弃。就文章而言弗罗利的决绝抛弃是崇高的,让人震撼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应该和加林和巧珍一样是和现实生活的和解。这也许就是人生,是在困难失望面前皮实的生活,也一样是崇高的。当我翻到苏东坡时,我有想,理想现实哈哈,这些根本不用在意,生活中的一切也不必在意,我要把平凡的生活活出花来,像八十多岁的欧阳修在头上插一朵鲜亮的花。

  无论身处何方何种境地,都要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中的一切。

  《缅甸岁月》读后感(二):孤独和相遇

  最近看完《缅甸岁月》,老想起大林说的,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这句话。 这大概是大林看完《缅甸岁月》的读后感吧。这本书是在咖啡馆里看完的, 看完时,正在喜欢的那个人正在对面,沉默而专注地处理着公事,看起来既亲近又遥远。 看完后,就这样愣愣地坐着, 抿一口热巧克力, 对面的人开始变得面目模糊。 感觉是舒服而放松,就这样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谁也不打扰谁,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但是眼前的人又是那样遥远,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忙着一些未知的事情,看不清楚他的内心,也从未了解过他的世界和生平,literally,我们是两个陌生人,相遇在咖啡馆里,拼了一桌,双方互不打扰,干着自己的喜欢的事情, 却又气场相投,是不尴尬的两个陌生人。

  正如故事中那样,男主究竟有多爱伊丽莎白,我想不爱吧。 他并不了解伊丽莎白,却疯狂地爱上她,他只是被自己的孤独和环境逼疯了,他需要有个人来拯救他, 这时,完全不一样的伊丽莎白出现了,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她,希望她是一束阳光,可以照射自己昏暗而无趣的人生。可是,一个人真的可以拯救另外一个人吗?不是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吗?男主不被环境和时代所理解,希望有一个同样的生命来理解他,听他说话,可是伊丽莎白需要是参天大树来拉她出黑暗,而不是一个同样渴望脱离黑暗的人。 两人都需要人拯救,所以真的是相爱的吗?人真的可以拯救另外一个人吗?不能吧。 就算没有人破坏,最后真的在一起,男主和女主真的能得到救赎吗? 只怕又是一出悲剧吧。 男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寄托在对她的幻想上,最后幻想破灭,所以发了疯,自杀了。

  一个人也许能理解另外一个人,但是一个人是不能拯救另外一个人的。

  《缅甸岁月》读后感(三):奥威尔的处女作,耐心看完了

  耐心地读完了《缅甸岁月》。这种自然主义风格的文学,好处是带着你来到异邦,给予你一个全景式的画面:热带雨林的潮湿、暴晒与泥土气息,本地人身上的大蒜味、汗臭味和椰子油香味,白人老爷太太的傲慢、浮夸与做作……还有本地人的集市、社戏,甚至是中国华侨在缅甸做生意、娶妻、生子的事情,都记录在案,实在有趣。

  (PS 有时间去缅甸玩耍,还要再把书拿出来仔细比照)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处女作,看得出一些瑕疵。譬如进入故事的节奏太慢,弗洛利的视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切入的,我都有点茫然不知。另外,整部小说,除了弗洛利和伊丽莎白之外,其他人物都有脸谱化的倾向。尤其是吴柏金,简直就像戏曲里的跳梁小丑,抹着白脸,将所有计谋和盘托出。

  弗洛利和伊丽莎白的感情发展,相当古典化。伊丽莎白大概就像为了读书来到姑妈寄住的葛薇龙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要的一桩婚事,一份后半生的保障。大概伊丽莎白也像是白流苏一样——婚姻只是长期卖淫——只要能牢牢抓住一个东西就好,当个体面的白人太太,有一堆可供指挥的仆众,一个丈夫,一个孩子,一张麻将桌……

  这本小说的某些翻译也很有趣,譬如吴柏金,等看完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再来补充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女性主义的问题,伊丽莎白一直被伯父性骚扰,甚至差点被强奸,令人惧怕。

  当然,还有殖民主义的问题。这本书后记后面的介绍、摘要不知谁写的,还是那一番腔调:殖民帝国强权多么邪恶,本地人多么苦难深重……不是说这个视角不正确,而是我实在厌倦了这一套自我矮化、二元论说理方式。很希望早日能看到关于这一套理论有力的驳斥,等看到其他书籍,还要继续补充。

  最近看的一部电影《走出非洲》,也是发生在殖民地的故事,男爵夫人的视角,等看完原著小说再对比。

  《缅甸岁月》读后感(四):《缅甸岁月》

  《缅甸岁月》

  我第一次看乔治奥威尔是高中时看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书籍。选用的词汇简单,语法结构也比较简洁,但是词句背后的思想和隐喻让人震撼。

  随后看的是1984,之后就止步于此。最近才发现他的书值得读的并非只有这两本。前一段时间读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及这一本《缅甸岁月》都是非常值得读。也让我得以一窥乔治奥威尔庞大思维世界的一角,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回忆录。背景设定在缅甸(曾经是印度的一个省),当时印度是英殖民地。小说的主要角色是一批“白人老爷”,也就是英国人,他们在缅甸享受在国内难以享受的奢华生活,对当地人颐气指使,只是白人才是“人”,黑色是肮脏。

  在这一群白人老爷中,有且仅有一位 对当地人怀有怜悯之心,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他与当地人做朋友,对东方文化抱有欣赏之情,这与其他的白人老爷格格不入,也是根植于他内心中的矛盾。

  下一段有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

  在书里(剧透警告),主人公为了与其他白人老爷保持一致,一次次的背叛了他的朋友,又一次次陷入痛苦中。他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

  刚看完的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一本丰满又接地气的小说,觉得奥威尔的左派态度真是贯穿了他一生(虽然最早期的思想并非是鲜明的),直到我看完译者提供的背景。实际上,奥威尔曾经就是“白人老爷”本人。

  他曾经在缅甸担任皇家警察五年,在那里他看到了本地人的被压迫,看到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本质。主人公或许就是他本人,看到了当地人的有趣,却无力去反抗把自己包括其中的制度,当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制度的产物的时候,痛苦、挣扎与无力将更加剧烈。奥威尔在 动物庄园 和其他反乌托邦书里 所体现出的政治思想,是不是在缅甸生活的延续,亦或是弥补呢?

  《缅甸岁月》读后感(五):缅甸的忧郁

  ”被流放的人”,奥威尔笔下的弗洛利在文学范式中并不新鲜。相对物理外境,他的“被流放”更倾向于内心的流放。

  作为英国殖民政府派驻缅甸小镇的木材商人,他原本可以醉生梦死,充分享受一个“上等白人”的特权,正如那些和他一样被派驻在外的英国人一样:他们傲慢、骄横、暴力、庸俗、目空一切,视原住民为黑鬼、猪猡……这本是一个殖民者应有的姿势,也是殖民当局乐见其成的现象。

  可惜弗洛利却是异见分子,而且他充分觉察到自己的异类感,他的平庸资质与过早形成的殖民者价值观让他随波逐流;他的善良、洞察力和艺术感受力导致自己无法成为所属社群中如鱼得水的人。一句话,他堕落得不够彻底,尚存的羞耻感演化为厌弃感,而这,最终要了他的命。

  他一厢情愿地塑造了自己的“英伦玫瑰“伊丽莎白并深深地爱上她,就像患了一场热病,不可自拔。伊丽莎白是他想要寻求的“人生朋友”,让他可以倾诉自己在缅甸的生活,对缅甸的喜爱和厌恶……一切。可是伊丽莎白只是一个庸俗市侩的姑娘,无力承担他对一个灵魂伴侣的人设。她的反复来自掂量,来自对婚姻和情感的待价而沽;他的狂热则来自遥远乡愁的投射,以及寻求精神共鸣的奢望。

  “内心深处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却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这些或许都是自己的过错。”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以伊丽莎白为重振人生的契机,戒酒戒烟戒情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克服自己性格中的软弱与卑鄙,在暴动中成为清醒的控制大局的人——一切都走向很好的结果,可惜事情却戛然而止。

  缅甸情妇的当众揭露成为引子,让伊丽莎白彻底地拒绝了他。与其说是被爱情拒绝了,不如被人生的幻灭重击。最后,他用一把猎枪要了自己的命。

  这本书读起来略胸闷。从哲学主题和人性特点上,可以和《人性的枷锁》或《罪与罚》归类,孤独的个体与宿命,信仰的迷失与追寻……文学作品中不乏这样的形象与主题,格格不入的灵魂,总有相同的侧写,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不兼容与冲突,屡见不鲜。只是,奥威尔以自己在缅甸十年的经历为器,赋予这个主题更东方风情的印象。小说有专属缅甸的热带式忧郁,而内核,却是人类末世的冷峻。放到新世界,放到宇宙外,一样适用。

  或可说,从《缅甸岁月》这本处女作开始,奥威尔已预昭了其文学书写的“反乌托邦”特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