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2:2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摘抄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是一本由周逵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精选点评:

  ●不看了

  ●昂山素季看了段跳了...歪果仁那章...跳。

  ●总的来说可以了解另一种职业的生活方式,看世界的视角。关于写作技巧和采访方式主要看前半本,后半就比较稀松一些。杨潇 卫毅 赵涵漠 袁凌那几篇很实用。史晨那篇里面谈的价值观和社会视角问题比较实在。读到后面发现这本书就是课堂笔记……

  ●课堂记录而已

  ●书中整合了几位当今国内知名的主编、主笔的文章,能够与大家分享各自的心得。可谓是干货满满,比较适合想要学习非虚构写作的人,但是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特点似乎也没有可以成为步骤或者方法的东西。误打误撞的买了这本书,虽然没有学习写作的需求,但是通过文章也更进一步了解了一些传统媒体期刊文章背后的故事,相比现在快餐式的新闻,这些特稿类的非虚构写作的文章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不同于平时常见的文学作品中会有各种华丽的修饰和虚构的想象,这是一种真实的故事、有温度的资讯。

  ●2018 spring

  ●要看明白,还得补很多讲课者提到的作品。突然觉得自己多么孤落寡闻。最震撼的是袁凌老师。最让人情绪波动的是陈晓楠老师。杨潇、卫毅、袁凌、赵涵漠、林珊珊讲的内容比较干货。我该补的课太多了。

  ●开始时觉得很棒很新奇,一群业界大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可是看到后面会觉得,有点鸡汤。他们的经历很丰富,意见很中肯,但是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我来说看过去就看过去了……对于“非虚构”我仍旧一知半解。不过很为欣喜的是,里面提到了很多特稿和推荐书目,对自己系统看稿子很有帮助呢

  ●作为合集,这编者的姿态太一般了。所有作者里,还是卫毅老师的那篇最为受用。

  ●讲座内容转文稿,类经验帖,有价值,但信息密度低。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一):再读《回家》依然泪目

  原本以为是本讲方法论的书,所以初读前面两篇个人情感过于丰盈的文章时,还是有些失望的,后面慢慢讲到采写实质,逐渐觉得书还值得一读。也许我的想法有些功利,但是我的确是对记录者的个人情感提不起兴致来了,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算是我对记录身份的一种彻底的祛魅。 看的时候恰好是在汶川地震九周年前,几乎每个亲历过的记录者都提到了这场地震,不同媒体选择了不同的记录方向,那些调查报道和特稿的名字直到今天还是很有名气。冰点周刊的《回家》也在其中,其实单论它的公共价值,也许并不特别出彩,但是数次读起,每每动容,根本无法止住眼泪,情感的力量如此磅礴,让我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也许这正是记录的意义。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二):十三堂非虚构写作课

  这本非虚构写作讲稿合集,十三位一线媒体大咖的实战经验自然是难以复制的,深表佩服之余深表认同“载体在变,渠道在变,但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好的内容与手机屏幕大小无关。”

  在看这样一本案例详实的新闻书的时候,容易被故事牵引--无论是写作者笔下的人物故事还是写作者的采写经历。戏剧性固然吸引人,但其中所涉及的写作技巧、叙事精神才是有用的干货。而在诸位媒体大咖从视角、意象、主题理解、人物特征、结构手法、检视文字、增量、数据转化等等角度解读的非虚构写作方式中,个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非虚构写作与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比如卫毅述及“非虚构写作运用的文学手法”时提到文学语言、核心场景、矛盾冲突等,此中文学手法可运用到非虚构写作。他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记者出身的马尔克斯其文学创作受新新闻主义影响,而身为记者的卫毅本人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会从马尔克斯的文学作品中借鉴叙事技巧、确定核心场景。

  由此,优质的内容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但庆幸的是好的叙事技巧是可模仿、可借鉴的。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三):读后感

  我是在知乎上一个回答里看到这本书的,原本是冲着提高写作技能看的。结果看着看着就恍若我也做在那里聆听他们的演讲。

  十几年前还用百度空间时有个立志当记者的少年签名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看着就让人心潮澎湃;后来看到有人提起调查三聚氰胺的记者(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个新闻的记者要么就是疫苗)坟头草都长老高时就很崇敬这些人。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这个职业,虽然只是文字接近,但却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的魅力和力量。

  忽然想起一代宗师里的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见他人,见天地,见众生。

  书中有一段话:因为萧红的老家是个地主家庭,她可以过很好的生活,但是她选择了追求自由的生活,这也是一个命题。

  初中时买过一本很厚的做阅读理解的书籍,那本书里有很多名家的短篇,看得让人欲罢不能,其中就有萧红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文章里萧红对他父亲的描写有点让我不寒而栗。所以我并不觉得萧红在那样的家庭会过很好的生活。

  当然,我的推理不一定准确,书里作者的解读也未必不合理。

  我只是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的看法,很多时候就如同盲人摸象,因为很少去试图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只是从自身接触到的资料进行论断。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采访时还有外围采访。

  可能在做新闻采访时,都只能无限的去逼近客观、真实,而无法绝对达到吧。

  最后附上萧红的那篇文章。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出生在一个地主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贪婪而失掉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整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块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今天终于读完了《非虚构》这本无数学长学姐和各大榜单都推荐过的书。高中读柴静《看见》的时候,经常哭的稀里哗啦,觉得自己终于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书。这次读《非虚构》,同样的感觉,以一种更全面更具体可感的方式向我席卷而来。我经常是夜晚躺在床上读的,这个时候整个人就被直接而强大的冲击力包裹,感觉与这个世界一下子隔离开,灵魂都抖动起来。 让我触动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份和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个学期转了专业,从人文来到了新传,这个真的挺奇妙的。以前也没觉得大学转专业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看郑渊洁在小说里批判说未来想做什么,大学就应该偏偏不学什么,觉得特叛逆特深明大义,一度深以为然。现在看来可能时代不一样了,也可能因人而异,总之现在觉得这件事情上的选择完全影响着人的心境和格局,完全左右着你对未来一切的考量。以前问我未来什么打算,总是回答说没想好、不一定;现在竟然也搓了把脸,狠狠地计划起明天后天大后天大大后天。猛然间能发现自己曾经追求的东西竟然现在离自己这么近,激动的都快要流泪。读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真的感觉整个灵魂都在颤抖,发誓似的跟自己说,我也要做这个!读《非虚构》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 我读地特别慢,里面提到的稿子很多我都会去找出来仔细看一遍,然后再回来继续读。印象深的像《永不抵达的列车》《少年杀母事件》《无声的世界杯》《季素的国》《九号院的年轻人》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批新闻特稿,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定义着我对于新闻的认识。我们有时候会形容一些文章是“有力量的文字”,这些特稿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有力量的文字”,实在太准确了。 我想了想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新闻的真实性。因为我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太阳底下真实发生的,真实的力量是无可辩驳的,我原本所不知道的一切都让我睁大了眼,这种感觉就是震撼。从这点能体会到新闻作品与其他文艺作品的不同:拿电影来说,一些好的电影同样也是在传达反应人物、社会、时代的面貌,就像前段时间看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站台》和《小武》。我似乎的确偏爱贾樟柯这种真实的表达,他的电影也让我觉得很有感触,但还是完全不及新闻特稿给我的震撼。可能就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电影只是艺术的创作,而新闻特稿却是对眼下大千世界最直接、最赤裸裸的揭露与描摹。课堂上面说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个时候就无比生动。 另外是感觉找到了一种相通和归属。很多时候有一些比较模糊的想法,自己觉得很精明,又没有很具体。看这本书的时候,每一个讲述者总会替我说出一些自己想说的话,这个时候我就满床打滚,压抑不住地兴奋。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一种相通和归属的感觉,真的是很幸福的。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想法,一个人静静地想一想,就又觉得天下大同。跟书相处往往就是比较容易,它不会跟你争辩解释什么,就是默默的输出,然后你只用接纳吸收,把它消化掉就好。跟人交往就麻烦多了。 当然还有就是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不少答案。对于新闻,也不光是对于新闻,还包括对于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吧,我总是有很多问题。这本书经常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应该作为新闻学学生的教材才对。新闻伦理、采写方法、巧妙安排、经验典例、想法分享……各种东西包罗万象,一砖一瓦地构筑着我的新闻观、职业观、世界观。很多埋在心里问题得到了一定成本程度的解答,也有很多意外收获到的新鲜知识。这个时候我就会不住地使劲点头:原来是这样! 读到陈晓楠那一章,他讲了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节目宗旨,大致意思是“发掘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当时我就很喜欢这句话,一下子想起来《冰点》的那句“致力于“新闻只有一天生命”的定律”,有一种气魄、担当和温情在里面。那天晚上读的这一篇,第二天去看了《我和我的家乡》,在影院哭得不能自已,不停地抽。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都是那句话:“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高中的时候就更倾向于关注平凡的普通人,但以前的理解,似乎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温情,或者说把目光投向边缘群体的有点叛逆的心理。现在不一样了,从新闻特稿里面,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都和时代联系了起来。这种具体又强烈的联系视角是新闻特稿赋予我的,然后拿到电影里面,不管是《我和我的家乡》还是贾樟柯,总觉得能比之前的自己看到的多了很多。包括那部很经典的《霸王别姬》,有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回想起这部电影,才终于意识到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以前觉得我可以体会到这些文艺作品表达的现实意义,现在才明白原来之前还是有一点肤浅的。 前几天刘宪阁老师分享了一段话,说大学并不是培养一种专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责任志向等等这样的素质。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之前还觉得似乎与“大学要越学越小、越学越精”这样的“主流”观点比较冲突,看到宪阁老师的分享就稍微有点释然。我确实倾向于去追求一些自己看来也确实比较感性和抽象的东西,并常常以此为乐。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这样的一种模式会不会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不管怎么说,我自己还是坚持觉得自己是在不停的收获的。 总的来说,因为对新闻这个行业的兴趣和追求,我读了这本书;又因为这本书,我对新闻行业有了相对全面认识,也有了更坚定念头。其实想法还有很多很多,纷纷扰扰挺乱的。现在我想对自己说:读书思考或者去摸爬滚打,脑子和身体,请务必有一个在路上。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五):迷恋上非虚构写作,这才是记者的追求所在

  

最近超级迷恋非虚构写作,觉得这才是高级的新闻作品。也许是对平时追热点的浅薄报道看腻了也写腻了。

用了几日,终于把《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这本书看完了,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令人直呼过瘾。前辈谈及的问题,解决了我诸多疑惑。

书中集合了非虚构领域的几位前辈的分享,既有方法论的总结又有具体案例的讲解,整体读下来,收益良多。

做了几年记者后,其实是有些疲倦的,而疲倦的根源在于时常难以清晰感知到一篇稿子的意义所在。一旦有一个新闻出现,哪怕是很小的新闻,都会有众多记者扑上去,但是报道的角度却差别甚小,如此一来,每篇稿子的价值又所剩几何。

每每如此,记者的成就感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所有记者都是平庸的,并非所有报道都毫无意义。而我之所以产生厌倦,也是因为自身不够优秀,一旦能写出像这些前辈的代表作一般的报道,那自然也会获得成就感。

另外,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暂时的挫折,不值得放弃写作这件事,写不好是积淀不够,多读书学习便是。

最后,有一个好的老师,也尤为重要,他可以将自己积累多年的采访和写作经验传授给你,就像书中的这些前辈一样,拿具体稿件来详细解读自己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言之有物,而不是泛泛而谈。

也将书中提及的优秀特稿部分摘录出来,找时间可以认真研究,定会有所启发:

《如今这里废墟丛生,再没有鲜花》

《重返北川中学》

《举重冠军之死》

《路遥:身后的20年》

《杨永信网戒中心的86条规定》

《蜗居》

《逃离北京》

《素季的国度》

《守夜人高华》

《永不抵达的列车》

《地下室里的沈文裕》

《韩寒迭代》

《生命的礼物》

《变色龙的老虎》

《血煤上的青苔》

《守夜人高华》

《走出马三家》

《海子:死于一场春天的雷暴》

《衡阳大火和反思消防体制》

《北京SARS后患者骨坏死不完全调查》

《北川:最后的搜救》

《陕南小镇尘肺病死亡潮》

《山西灵石:吃煤的人,吃人的煤》

《血煤上的青苔》

《尘土》

《嘉禾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

《中国式收购》

《“双开”刘铁男》

《刘汉朋友圈》

《中旭系日落》

《衡阳贿选“黑金”》

《空方囚徒》

《少年杀母事件》

《九号院的年轻人》

《唐慧的漩涡》

《小城拳击队》

《线人》

《救赎》

《小城拳击队》

《擒抱》

《异乡人》

《画地为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