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100字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是一本由[英] 罗斯·金(Ross King)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一):米开朗基罗
去梵蒂冈博物馆,参观到西斯廷教堂,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请不要拍照和说话。墙壁上《最后的审判》,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创造亚当》,整个西斯廷教堂全都是艺术大家的作品,目不暇接,抬头仰望米开朗基罗的神作,感叹米开朗基罗绝不是人类,一个人有这样的才华真是令人赞叹,简直五体投地。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圣殇》,更加难以想象,因为实在太美了,找不出文字去说感受,米开朗基罗20多岁就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艺术,伟大的艺术!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二):米开朗基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有头脑的艺术家(不惧血腥教皇的淫威,追账到战场),所有作品都有其深意,构图新颖。同时,米开朗基罗又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情结、性格孤僻、脾气火爆、有强烈的攀比心理、极度珍惜自己羽毛的、有追求的同性恋手艺人。同时,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几何学天才。米开朗基罗的画就是一个人体结构的全息图。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三):米开朗琪罗是凡人,教皇也是
众生皆凡人,教皇也不过尔尔。
以米开朗琪罗绘画为主线,同时描述了许多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得以一窥16世纪早期意大利人们的日常生活。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画画时,伟大的马丁路德同志居然到访了罗马,他于此见识到了满是垃圾的罗马,梅毒鸡奸的神职人员。
虽说这不一定是马丁路德日后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但我想,此遭旅程一定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观价值观。
就像读了这本书再去梵蒂冈,可以预见,会有不同于普通游客的感受。那时我大概不会看着西斯廷的湿壁画高喊“卧槽,米开朗琪罗真牛b!”而是“卧槽,米开朗琪罗是真不容易啊”
最后,为啥这本书的中文版封面使用的是拉斐尔的《圣礼的争辩》???
我先以为是原作者想表达某种深刻的含义,于是我特地搜了下英文版,人家全用的是《创世纪》啊???
为什么要欺负我大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四):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三杰是互相认识的,不过因为派系不同,米开朗基罗跟其他两位关系很差,甚至同达芬奇还打过擂台,让达芬奇郁闷了很久。
米开朗基罗对于金钱极其渴望,他一直想接下教皇的陵墓,两人为了这个事还撕破了脸。30岁的米开朗琪罗已经完成了大卫,声名远播,但是绘画对于他来说还很陌生,达芬奇一直看不起雕塑家,于是两人在湿壁画上比试了一场,结果都没完成。多年后,达芬奇完成了最后的晚餐,而米开朗基罗接到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项目,花了四年多的时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创世纪,成为壁画史上的不朽杰作,直到现在,每年去参观的人群数以百万计。
期间拉斐尔横空出世,他创作了雅典学院,一度企图把米开朗琪罗的工作占为己有,偷偷跑去学习其大气磅礴的技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颜料的局限,大型湿壁画的难度极大,相比起油画可以长年累月的持续创作,提香就喜欢拖拖拉拉一幅画反复修改。湿壁画不行,在24小时内必须完成创作,不然颜料就干掉了,所以米开朗基罗画创世纪的时候,没日没夜的躺在脚手架上拼命工作,作为报偿,他最终得到了觊觎了差不多一辈子的教皇的陵墓工程。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五):天才都是彼此成就的
超有意思的书!艺术鉴赏指南+宗教历史普及+人物传记的美妙结合。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他的赞助者、家人、朋友以及敌人的性格与功过,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每一处情节、技法和暗藏的玄机,都像纪实电影一样华丽展现。
这真是天才涌现的国度和时代,米的壮丽、自抑、执拗,拉斐尔的开放、秩序、优雅,达芬奇的精确、全才、孤独,汇同尤利乌斯的传奇霸业,这些天才和他们的无数纠葛,成就了彼此,也催生了多少难以企及的后世宝藏啊。正如书中所说,“尤利乌斯再怎么不好,仍是他最大的赞助者,这个人的计划和眼光与他一样宏远,这个人的精力和雄心他一样昂然不坠,这个人的“可怖”一如他自己的“可怖”,昭然揭露于拱顶湿壁画的每个角落。”
全书30万字,每个人物分配的笔墨都很适当、生动,描述精准,考据全面,画面感极强。黄中宪的翻译特别的美,可读性很高!30多个不同主题的章节,小标题都很巧妙,层层推进,到结语“诸神的语言”时,再配合看一遍美丽穹顶的全貌,简直心灵震撼。
甲骨文的装帧设计也用心,开篇有交待背景的地图,涉及作品的彩图和布局图集中在书中部,方便比照又保证了文字的连贯。封面最特别,没有用米爷自己的作品,而是用了他仇敌之一拉斐尔的《圣礼的争辩》。也许因为天才在世时相妒相忌、王不见王,设计者以这种方式让他们相遇在纸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安排吧。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六):文艺复兴之巨人
等待了多日的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的《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终于到手,封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华丽大气,里面的图片也犹如专业写真集一般清晰美观,不得不说买甲骨文图书真是一种享受。米开朗琪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三杰,在那个全才辈出的时代米开朗琪罗无异也是一位多方面发展的艺术家,在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都颇有造诣。 米开朗琪罗漫长的一生为多位教皇效力,虽然这些教皇性格各异,有一些甚至对米开朗琪罗吹毛求疵,但正是在这些难以搞定的雇主指使下米开朗琪罗在雕塑上创造出了《大卫》和《哀悼基督》这两个永恒的男性与女性象征,在壁画上亦有《创造亚当》和《末日审判》这代表着人类开始与结束的映刻。甚至现在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图纸也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当现在数以万计的人们来瞻仰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时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这位因为常年画壁画而弯腰驼背的老人。 现在上班以后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但人毕竟要有爱好,感谢甲骨文图书挖掘了这么多优质图书在国内出版。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七):不止是天花板,是一个时代的群像
第一印象就是黄中宪的翻译看着舒服,(现在能让人看着舒服的中译本真的不敢奢求,世界史译本不忍卒读者众,导致要求越来越低,只求说人话,错别太多,前后译名至少一致吧诶ಠ_ರೃ)原本是拿来当睡前读物,但整个阅读过程兴奋愉悦,文字所营造的画面感很强,读到最后几章的代入感愈发强烈,主角无疑是米开朗琪罗,但与之交游甚密者如“恐怖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及其他小伙伴们都戏份很足,甚至文中只是书信往来的米家父兄,也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罗斯金很会讲故事,但并不会过度渲染细节,不像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让人淹没在缺乏连贯性的历史画面中(至今只记住书中一个细节:民众叫喊着“(他是)一只狼!一只狼!”)全书紧紧围绕着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作历程绝不跑偏,人物和事件繁而不乱环环相扣,任性乖戾东征西战的教皇,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活,生不完的病”的米开朗琪罗,写信要钱哭穷卖惨的米家父兄,风流倜傥的天才人赢拉斐尔,敢和教皇翻脸但又狂爱艺术的叛将戴斯帖,还有教皇那蓄起来又剃光的胡子,每一个人物都那么可爱有性格,每一个事件都有始有终,但都纷纷指向西斯廷的天花板。罗斯金不愧为当时风头无两的批评家,头脑清晰,极具驾驭材料的能力,文字可读性很强(当然黄的翻译功不可没)不写小说可惜了,当然人家也是个小说作家。期待搓手想看《圆顶的故事》,毕竟布鲁内莱斯基和他的透视法本身就已经辣么有趣了(⁎⁍̴̛ᴗ⁍̴̛⁎)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八):通俗有趣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书中介绍的十六世纪初湿壁画绘制技艺,展现了艺术家从构思草图、素描、抹灰泥、转印、设色到最后完成一幅湿壁画的过程,结合插图看作者对画作内容的解读,让外行人也能跨一小步迈过门槛,欣赏到艺术家的心机之处和画作的美妙。读完书非常想去西斯廷礼拜堂看看,插图已经气势十足,如果可以在拱顶之下实地欣赏这样一幅恢弘巨作绘饰不知道该有多壮观。
除了各幅画作和雕塑,书中还写了很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尤利乌斯、达芬奇等人其时的“八卦”,人人个性鲜明,诙谐有趣,主角当然还是米开朗琪罗。天才身上常有独异于众人之处,米开朗琪罗样貌丑陋,性情孤僻多疑不爱与人交往,不爱洗澡,生活习惯邋遢透顶,而且并不惧违抗教皇尤利乌斯的命令。这和长相英俊,深受大家喜爱的拉斐尔完全相反,书中常常对比他们在外貌、性格、绘画风格、对尤利乌斯政绩态度上的不同。比如书里写到一次米开朗琪罗找教皇偿付教皇陵的工程款,一连一个星期求见都遭到冷遇,自尊心极强的他受不了这种难堪,一脸傲气地告诉侍从官“你可以告诉教皇,从今以后,他如果想要见我,在其他地方才找得到我”,稍晚他就逃离罗马,发誓绝不再回来。之后教皇不得不发出四次诏令,写了一份保障他人身安全的书面保证才把他请了回来。这里我想到莫扎特,这位常常把屎尿屁挂在嘴边的音乐奇才也是同样的傲娇冲动,个性十足。
全书翻译有很大问题,常常一个人名出现两种译法,比如“阿西娜”和“雅典娜”、“波吉亚”和“波古亚”、先知“乔纳”和“约拿”,甚至在一个段落内就出现两种版本,实在有掉甲骨文这一系列的招牌,如果再版希望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九):比较真实的传奇
谈到近古欧洲历史绕不开文艺复兴,谈到文艺复兴绕不开米开朗基罗,本书见微知著,从米开朗基罗顶有名个作品——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个创作始末入手,对16世纪初处于文艺复兴盛期个艺术创作手法,画家生活状态,政治形式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了剖析同介绍,概括面之广,早已超出了单纯个“艺术家生平”或者“美术鉴赏”范围,对于更立体了解那个年代是蛮好个借鉴,
有关米开朗琪罗和这幅宏伟巨作的故事,经由16世纪佛罗伦萨的传记作家瓦萨里以及后来罗曼·罗兰、欧文·斯通等人的作品的发酵,让一个不畏艰难、坚守立场、神思妙想、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描述基于米开朗琪罗的生活经历,可惜不免有所夸大。
这本书描摹的是一个走下艺术神坛的米开朗基罗,一个在金光灿灿的光环后有着七情六欲脾气暴躁的艺术大师,一个孤僻离群不愿提携后进的艺术巨匠,一个抱怨不休阴郁邋遢形容丑陋的普通人。此外,还穿插了桀骜不驯的他和“恐怖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从情交莫逆到龃龉不合的故事,他和同为艺坛巨星却互有敌意的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市政会议大厅展开的大师之战(”The Battle of Cascina” v.s. “Battle of Anghiari”),他和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廷湿壁画创作上的两雄相争(两者画风迥异,各有千秋:一个壮美,一个秀美),同时还简单讲解了湿壁画的基本原理,让我们对画匠们的艰辛和创作过程的冗长稍作管豹之窥。
米开朗琪罗在四年之内克服了所有障碍,创造出五百年来众人赞叹的西斯廷礼拜堂穹顶壁画, 不但有丰富细节地讲述了传奇般的绘制过程,又描绘了那个时代背景及群像,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包括米开朗基罗算经济账,二次跑到战场上和教皇追账要钱
通过深入历史背景的客观阐释,作者让艺术得到了一种回归。他减少了附着在艺术家身上的神话色彩,转而把艺术首先看作是一种艰苦的、枯燥的劳作。这部米开朗琪罗传记呈现出的新意,并且是它最有价值之处,正是作者体现出的返回现场,用当时的眼光来审视当事人的立场。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读后感(十):何为大师,这就是
在米开朗基罗之前,西斯廷礼拜堂墙上的壁画早已画好。但是,米开朗基罗雄心万丈,他要用穹顶画向世人证明,“那些之前作画的人,注定要败在我的努力之下。”他在记事本上写道:“在1508年5月10日这天,我,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已收到教皇陛下尤利乌斯二世付给我的500杜卡特,作为教皇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工程的部分报酬。我也在这天开工。”
西斯廷礼拜堂顶上这片面积达到1080平米的穹顶,等待米开朗基罗在上面创作“湿壁画”。湿壁画的意大利文fresco,本意是“未干的”,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画家在半湿的灰泥上作画。这种画法需要非常完善的事前准备和精准的时间把握。作画前用镘刀在墙壁上涂抹一层一厘米多厚的灰泥,抹平打光,等到灰泥半干半湿,方才在上面作画,这样,潮湿的灰泥可以迅速吸收颜料的色彩,灰泥干透,颜料也就固结到灰泥下面的砖石里。而自称“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显然并不擅长这种画法,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数不胜数的困难。这年冬天,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寒冷北风横扫亚平宁半岛,罗马城雨雪交加。米开朗基罗每天都要站在脚手架上将头后仰,在低温里绘制湿壁画。圣诞节刚过,已经画好的《大洪水》突然起霜,画面脱落,人物漫漶,“就像一幅扔在羊圈里的垃圾”——时至今日,《大洪水》右上角脱落的部分依然清晰可见。硝酸盐返潮带来的霉变,让米开朗基罗非常沮丧,他心疼整个秋天的心血,进而情绪失控,找到教皇大吵大闹,把画笔扔在教皇面前:“老实说,陛下,这不是我的专长。”牢骚归牢骚,赌气归赌气,米开朗基罗在艰苦的环境里继续湿壁画的进度,并且逐渐摸索出一套解决传统画法弊端的科学方法,大大提高了绘制速度。
1512年10月31日日落时分,尤利乌斯二世带领17名枢机大主教到西斯廷礼拜堂做晚祷。一行人从梵蒂冈的国王厅出来,穿过短短的庭院,进入西斯廷教堂,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艳丽、雄伟恢宏的巨型湿壁画,《圣经》里神灵活现的先知们高高在上的俯视着梵蒂冈,这些枢机主教全部惊呆了,无一例外。教皇的头似乎一直那么仰视天顶,甚至忘记主持晚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