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的影评大全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是一部由Elizabeth Lennard执导,坂本龙一 / 矢野显子 / 细野晴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精选点评:
●纪录片又不仅是简单的纪录片。80年代的东京和坂本龙一相结合真是太迷人了。不管是YMO还是教授本身擅长的古典乐都太好听了。
●坂本龙一真是帅得合不拢腿啊
●教授说日本没有某些音乐 我来做 那舍我其谁的自信 真是 太迷人了 不怕欧巴变老 怕的是欧巴变老情敌也没少
●光从电影的角度可以给3分,但是教授能得7分,所以还是5分【滚 安啦安啦,前卫,帅气,全能,我嫉妒矢野显子。
●满脑都是录音室里工作4小时的那段旋律,还有一句话:如果我早年先听的是披头士的音乐,就绝对不会学习古典音乐了
●先锋。与其说是教授的纪录片,不如说教授充当了引路人,带我们游览80年代的东京。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浮动的人心,与此时此刻此地何其相似。说起来,教授这样的身份,确实是那个年代东京最好的代言人之一。
●忘记了关于坂本龙一的剧情,更多的是感慨日本真发达啊80年代就有了触屏电脑可以在电脑上画曲线生成音乐
●完全是我理想中的纪录片,日本80年代的街头声音、电影和艺术品如何影响着教授的音乐创作,导演的剪辑方式是建立在他试图真正理解教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音乐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部访谈+音乐的做法。试图抓到一些关键词:德彪西、后现代、伍迪艾伦、资本主义城市的崛起、广告(影像)和本质......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影评(一):龙一的睿智定见与才华
坂本龙一首先是一个思想家 其次才是作曲家 他的哲学理念里凝聚着前辈先贤的智慧又时刻因为他对现代与后现代反思而闪闪发光 而他选择了著书和音乐来表达 他的思考与表达超越绝大多数的凡人 所以我们都在舔屏之余想起这个社会配不上他 钢琴是身体的一部分 也是思维的一部分 他构筑了了永恒的时间和空间模式 而他的完美面容掩盖了他的绝世才华 他的纯粹与极致使他永葆少年气质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影评(二):我想说这部电影真是很好好吗
在2015.4.6把这部电影看完 激动到泪奔 虽然画质极度差劲还是挡不住教授妖男本质 这部纪录电影里面关于音乐的描述还是很深刻的 也基本反映出了日本当时的社会状况(貌似日本电影关于个人纪录片的拍摄中总会有各种当时的风土人情的表述)。
教授关于音乐的领悟的几段话还是很让人深思的。我只纪录了最后一段"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反正我们有许多专门的杂志目录,每一种目录所写的都是音乐中的同一种现象。类型是很多的,但是多样性却越来越少;类型的名称是很重要的,每一种音乐都会被视为基本的物质元素。而类型就像一个模具,某种音乐必须符合这种模具的大小类型外的各种元素都要被淘汰。"
教授还说:“我们现在通过广告来了解事物的状况,而不是事物的本源。”
看完以后还是get到了一些东西的。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影评(三):坂本龙一:奏响时代的旋律
本来想打四星的,但我觉得还是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翻译太烂了而减分……
先说说翻译,感觉我看的那个是按英语字幕直接翻的,很多语序和断句都很奇怪,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所以每当我没太懂的时候还需要再仔细对着英文看看……
回归正题,说说这个影片。总结:喜欢坂本龙一的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纪录片!年轻帅哥太养眼了,而且好多名场面哈哈哈哈。
年轻时的坂本龙一影片风格很艺术!喜欢的估计爱不释手,不喜欢的可能觉得节奏太慢了不知所云。拍摄手法比较实验,但是单镜头质量都很高呢。乱七八糟的字幕增加了观影难度,但教授颜值支撑我看完了,真的不错!最后结尾尤为好,那个背面俯拍帅死啦~
对了,这个“《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纪录片”标题和内容也超级契合呀。这部纪录片不只是单纯的讲述坂本龙一的故事,而是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了八十年代东京的时代旋律。整个片子有非常多东京街头的片段,音乐这个元素在东京随处可见。片中记录了路边的百货叫卖声、青年跳新潮舞蹈的音乐、游行演奏声以及各种生活中的声音或者噪音。我隔着屏幕感受到了日本八十年代的活力,那个时代真的生机勃勃,感觉好快乐! 日本音乐的了不起在这个影片中可见一斑。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影评(四):一个关于东京的男人
这部电影拍摄于他创作专辑《Illustrated Musical Encyclopedia》的间隙。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非常实验的“影像”,需要对坂本龙一在80年代创作的音乐有点了解,才能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影片中,导演用丰富的声画对位、异步音效展示了八零年代嬗变中的日本和坂本龙一作品之间的关系,同时用十分诗性和抒情的剪辑说明了角色的灵感和情思。与使用惯常拍摄方法的纪录片不同,导演没有采取跟随、采访的方式,让被记录者主动的说出内心大部分的想法;相反,影片中,坂本龙一讲话的部分并不算多,偶尔的对话,都语意含糊,或引述他人之言,或只是简短的透露一些碎片化的东西。导演把一些元素直接摆在我们面前,让观众自行探索这些元素与坂本龙一的创作有什么关系。
拍摄一名音乐家的纪录片,音乐,或者说是各种音效、声音片段是影片中当之无愧的重要角色。本片的声音可谓包罗万象:坂本龙一本人的低沉的自白、他的作品、城市街头、游乐园、百货商场的吵闹声、音乐声、电子产品的声音……这些声音元素的堆叠看似散乱无章,实际上它们都是角色灵感的来源。拍摄关于他的纪录片,导演并不想仅仅关注作曲家本人的作品,而更是要探查生发这种音乐灵感的时代、社会环境。
影片的一开头,就是坂本龙一在耍弄一个玩具手枪的镜头。他看起来有一点点神经质,带着一副夸张的大框墨镜,下颌微微前突,在数次按下板机之后,仿佛又不满足般的把手枪拿到耳朵旁边,仔细的听着玩具手枪的声音。仔细聆听玩具手枪发出的声音。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影评(五):部分内容摘要
这部纪录片是1984年拍摄的,当时坂本龙一32岁。
当我为电影作曲时,我会试着遵循剧本结构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去作曲。 这些旋律会成为我的中心思想。我会去改动乐谱,用隔音符来决定音乐的节奏。 在这部电影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塞利尔和世野、大原和劳伦斯,是电影中的两组人际关系。而这两组关系成为了电影的主心骨。 它们(人物关系)也是对视觉力量起到分散作用,为了突出它们,我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两种音乐主题,一种是因应电影剧情发展所需,一种是因应电影视觉效果所需。所以这部电影就有两种“支援”元素。 音乐的类型有许多,我不觉得每个曲调都是一样的。怎么选择呢,真正的音乐理念又会是什么呢?我不清楚。 日本人之间的交流,通常只是借助眼神交流,而非言语。有时候,这也会产生误会。但是氛围通常比言语上的“是”和“否”更重要。当我跟日本人工作的时候,我就是日本人。当我跟西方人工作的时候,我就努力地代入到他们的身份中去。 德彪西说过,他喜欢音乐,也喜欢影像。 我喜欢德西彪的原因在于,他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运用的声音并不是很多,但是他能从几种声音中,创造出音乐的复杂性。 说到时下流行的DJ划碟音乐,我觉得它不会演变成一种音乐。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取代了音乐的创造,它同时也创造出动作和表演,而这是一种非常后现代主义的手法。 “我现在所创作的音乐,只有20世纪的孩子才会听得懂。他们自己会看到,音乐家的外衣不能将偶像的神秘面纱揭开,他们会发现一副可怜的骷髅“——德彪西 【这句话没看懂……】 广告撰稿人是相当成功的,我们甚至也在谈论“复制文化”,我们也不会再去探索本质,人们需要通过广告语去理解东西。 我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出现的,反正,我们有许多专门的杂志目录,每一种目录所写的都是音乐中的同一种现象。类型是很多的,但多样性却越来越少。类型的名称是很重要的,每一种音乐都会被视作基本的物质元素。而类型就像一个模具,某种音乐必须符合这种模具的大小,类型外的各种元素都要被淘汰。 YMO和我自己都让每张专辑、每场演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为的是避免一成不变。我从不担心,自己化妆之后会显得阳刚气,看上去雌雄同体会有趣些。 我从当代音乐游走到流行音乐,因为我想跟听众有直接的接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