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读后感1000字
《第九个寡妇》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一):评《第九个寡妇》
看完这本书,越到后面,看着心情越沉重。初中那会学习政治历史,只知道那一个年代发生了这件事,书本的字眼轻描淡写的说了,当时的我没有任何感觉,只知道那一个内容是考试内容,这一个事情对历史有何意义…考完也就过了。但是随着这段时间,看了严歌苓的小说,才对那段时期发生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段段文字,那么赤裸裸直面冲击着我。一个时代人物的悲哀,跟着这一个国家密切相关,希望国家能够越来越好吧!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二):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
如果说(活着)说的是对生的渴望是何等的坚强,在与接踵而至的灾难进行的抗争,那本书就是在讲如何在灾难中活出自己。
不是苟且,不是偷生,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活已经超越了生存的意义,生活是一门艺术,王葡萄是一位画家,她真正做到了画出了真是的自己,也是自己想做的那种人!
将近三十年的隐藏让老人忘记了如何生活,葡萄是坚强的代表,是封建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丝余孽,是红卫兵们口中冥顽不化,觉悟低的(顽石)!是唯一不提高思想的新中国的敌人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三):葡萄
王葡萄只是一个乡下女人,除了干活什么也不会,她那一双像孩童一样什么都不不怕的眼睛,从小到老。史屯是一个小地方,偏偏是这些特殊时期里因为小动静闹得大的不得了的地方。
事来事往,人来人走,史屯这些年,饿死了多少人,斗死了多少人,作死了多少人。
二大看透了命,是爱逞强但善着呢,所以能在子弹底下捡下一条命。也亏得葡萄天不怕地不怕,任别人说什么敌人啊阶级啊都不随潮流。
认死理的葡萄啊,不也陪二大走完了这一路么。
谁说葡萄什么都不懂,没有觉悟呢?她比谁都通透。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四):评《第九个寡妇》
读的严歌苓第一部小说。《陆犯焉识》和《芳华》都看过电影,都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故事略带一丝传奇色彩,可读性很强。作者太喜欢王葡萄了吧,笔下隐藏不住她的光芒。该怎样给王葡萄这样的人物定论呢?她追求的是什么?她得到了吗?她那么有主意,眼睛那么直,性子那么烈,可内心却也从未停止寻找依靠。作者让那么多人爱上她,又让她心里装了那么多人,最终留下的又有多少呢?少勇勉强算是吧,有时我倒觉得支撑她一生的反而是她爹!她和老爷子互相给了希望。
对于那段历史,谢哲学饿死的那部分写的最好,是真正怵目惊心的,血淋淋的。没法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五):评《第九个寡妇》
天呐,
大半夜,
完全停不下来地看完了这一本书。
真好看啊,
真舒服啊。
对了,
我再也不会看小说来占我的闲暇时光,
好小说是有灵魂的,
是有血有肉的,
要好好坐下来细细品。
零碎着看,
差点都给看白瞎了。
好在是个差点。
赖小说也不能有一搭没一搭地看,
那就不能看。
可能我该踏踏实实认真活了,
零零碎碎的烦恼好似都不见了,
随时欢迎他们回来,
也欢迎这份清静,
那是这本书给我的安稳。
真舒服,
晚安~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六):看了只怕睡不着,但不看就能了么?
没想到会这么好看,跟这本书比,之前看过的所有的严歌苓的小说都弱成了渣,我觉得那本我一定要借来一看的《陆犯焉识》应该可以和此书PK。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很困惑,绝对让我想歪了,而且这本书封底上的简介更让我以为是一本情欲小说,其实,它是一本历史小说,虚构的人物传记折射出并不虚构的历史。 简单来说,如果你对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那段历史只有正面的了解,对不起,你会觉得此书荒谬且无耻。反之,你会觉得太写实,实在得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脊背仿佛感受到了只有从最黑暗的角落才能吹出的那股子阴风,那样的历史,其实从未远去啊。 严老师有才,关键是她有胆!而我,连书评都不敢往透里写,既怕有书透(剧透)的嫌疑,又担心各种随时会变的风向将我裹挟而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福分成为葡萄或者二大。 我的评分 = 9.2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七):就是一些牢骚…
不知道最近怎么了,老是看这种看了心里揪的慌的书。一看起来就心疼,放下又还是忍不住想看。看了严歌苓的两本书了,都是讲建国初期几十年的可怜人可怜事,小时候上学老师每次讲到这些都避之不及,几句话带过。知道是犯了错误,可是孩子们总是不知道这个错误有多严重多离谱,错到都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了,人们还是不敢光明正大地拿出来掀开伤口看。前两天回老家,问奶奶,文革那会儿到底啥样啊?奶奶说那时候人都疯啦,可不好瞎说话,都装积极啊……大致了解之后才会知道,这几句话背后,有多心酸有多无奈啊。可谁曾想到,让人疼让人恼的可不只是文革啊,那几十年,有人疯狂也有人清醒,只是清醒的人不多,清醒的人也不敢清醒。他们老是在吐槽我,一看书就开始暴躁,我没办法呀,我恼,我想让书里的人清醒,但我知道我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你对这样的事,根本不会有办法……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八):“大地之母”的女性传奇
前两章有点《活着》的意思,越往后看越发现不是。
同样的都是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都是下笔小却见大,都是时代变迁给生活带来的苦难与波折。
但《活着》中苦难似乎更广更深,人物也更软弱,于是大苦难与小人物的悬殊更大,命运感也就越强。
而《第九个寡妇》弱化了苦难,更着重在王葡萄的刻画上。严歌苓给王葡萄倾尽了更多女性“大地之母”的形象。王葡萄看着不喑世事,无知无畏,却比谁都更通透,她并不看重虚浮的东西,只要实在地活着,她以女性独有的坚韧与仁爱,顽强地与时代进行着对抗,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孙家在她的庇护下才得以完整。应该说这是严歌苓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或者说,是男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
但因为严歌苓太着重在王葡萄的刻画上,你知道她一定能成功躲过每一次苦难,知道她能保护好身边的人,你只好奇她怎么抗争,也就无法被她的命运牵着走。像看一个女性的传奇,你佩服她,却难与她共鸣。
相比我更喜欢《活着》。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九):严歌苓较为另类的时代和配角大过主人公的一部书
这部小说和严歌苓其他长篇小说如《陆犯焉识》、《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衩》等风格迥异,严歌苓最擅长的写法是在激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描写人物,情节在人物心理和关系变化中展开,而《第九个寡妇》的写法重点却在衬托大时代,最起码在人物塑造上与以往不同的是主人公王葡萄较为单薄,实际上严歌苓对此已经打好了伏笔,与以往小说人物不同的是主人公非常简单,有着七八岁孩子不知“愁”和“惧”的眼神,与其他人物关系上描写也较为简单,上面有评论说书名应该叫“第九个寡妇的爹”,就是这样观感的反映。所以如果非常熟悉严歌苓的读者在读这部书的感觉是怪怪的,好像在读余华,或者刘震宇,甚至贾平凹,虽然是部不错的小说,对时代和很多人物的描写都相当震撼,如二大、银脑、铜脑、春喜,甚至是蔡葡萄、谢哲学、瘸老虎、反党老朴,个个都是有血有肉入木三分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但没有了严歌苓以往对主人公特别是女性心理和与周围人及其细致的描写,感觉还是怪怪的,可能这部书最好的读者是没有读过严歌苓的人。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十):乱世中的人物
从书的角度,看的严歌苓的第二本,第一本是《陆犯焉识》。
《第九个寡妇》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到八十年代之间,一个县城的农民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在《平凡的世界》中也见过,但严歌苓的文笔更辛辣,塑造了一个不知惧怕,心底纯净,性欲旺盛,敢想敢做,知道如何生存的葡萄的形象。
葡萄总让我想起《乱世佳人》的斯嘉丽,不怕人说,有自己的准则,会想办法在乱世中给自己和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是啊,乱世。很难想象就在几十年前,就在中国,还会有人藏着几斤白面不舍得吃却一个接一个的在自己家饿死,还会有人饿极了乱吃观音土而死,有四岁的娃看到煮好的米汤,饿的直接灌下去而被烫死……还有自己把自己亲爹供出来要求批斗处死,会让十几岁的红卫兵一家家的收缴最后一口铁锅去炼钢……就算不是第一次知道,仍然震惊的脸红心跳。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小说,而是几十年前的真实情况。丝毫不敢嘲笑他们的愚昧,都是历史的牺牲品。
再一次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有那么多选择可以纠结可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