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黄金读后感精选
《绿色黄金》是一本由[英] 艾伦·麦克法兰 / [英] 艾丽斯·麦克法兰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色黄金》读后感(一):十九世纪,印度茶业如何借力中国
印度茶业借力中国一飞冲天,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就如今的形势,已经转化成经济竞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它也是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
《绿色黄金》读后感(二):内容简介和推荐理由
内容简介:麦克法兰在全世界历史写作者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这部作品解剖了茶叶这一植物的传奇历史。尽管作者对于茶叶与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与工业革命、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等的关系的论述似有夸大之处,但作为一家之言也无可厚非。
推荐理由:
1.作者的母亲与其一同进行了本书的写作,而她本人则是一位茶农兼茶商的遗孀。独特的身份使得这部作品的内容视角不同于一般学术作品,而是带有某种回忆性质。
2.书中充满了关于茶叶的有趣事实和数据,对于大众读者而已,这会是一次精彩的阅读体验。
3.有外媒评价说,这本书生动描述了茶叶在过去和当今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人手不释卷。
《绿色黄金》读后感(三):一片树叶,奢侈品/国际贸易/帝国/殖民
上了豆瓣,才知道此书已于10多年前,有过一版汉译本。
决定购买,也是一时的冲动与好奇,喜欢历史的,大可看看这一本。
来自于英国贵族的自我反省,也是有意思的观点,难免也会有一些语焉不详的情形,毕竟不是每件事都很光彩。
打动我的,首先是母亲的回忆。
试读片断,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充满谎言的宣传,一如我们自身的经历。有趣的大英帝国的优越感。
接着是作者作为人类学家的一些反思,他提出了几个问题,也恰恰是我很好奇的地方。
也要感谢其他 书评人,至少让我一睹茶叶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全貌。
anyway,如果你对历史有兴趣,对茶叶也充满好奇的话,倒是可以购买一本来读一读。
《绿色黄金》读后感(四):一部略显凌乱的英国殖民式茶叶帝国开创史
以茶叶+帝国为主题词,决定本书所说的茶,绝对不等同于中国的茶文化。从英国殖民者的角度描写茶叶帝国的历史,茶叶的健康功效,加上开水冲泡的饮用习惯,为民众预防消化系统传染病作出贡献,从东方的神秘饮品(作者多少也研究过中国和日本的茶道),到在英国替代了啤酒的普遍大众饮品,从东方贸易中的巨大逆差项目,到英属印度殖民地的重要物产,随大英帝国的扩张,传遍全世界。热茶+糖的组合,有助于解决下层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的生理和营养需求。 茶源自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传向世界,但脱离传统低效的手工制作,在近现代实现产业化和生产机械化和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该承认,英国还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虽然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对茶工的压榨为代价的。 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强差人意,描写殖民者在印度阿萨姆邦种茶的部分,多少跑题了。
《绿色黄金》读后感(五):勘误
1. P118 Para2 Line12 “茶怀”应为“茶杯” 2. P255 Para1 Line1 删去“集” 3. P266 Para1 Line9 "anti-communist"显然不是"反苏联",应为"反共产主义" 4. P290 Para4 Line3 “19世纪70年代”似有误,根据上下文,原文应为“1970s”,故应改为“20世纪70年代” Chap.12中的Mr.Dass还真是依附原宗主国的后殖民地精英的典型啊,而Macfarland则给出了客观得多的态度. 想拜读麦神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绿色黄金》读后感(六):歌词大意
茶起源于中国,隋朝时期传入日本,并被发扬光大为茶道。
16世纪传入西方,18世纪传遍英国并广受欢迎,喝茶成为一种社交方式,改变了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英国每人每天平均喝3杯茶。法德意等国没有喝茶传统,因为他们的殖民地基本不产茶,也没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贸易公司。
随着需求的增加,英国对从中国进口茶叶逐渐不满,一是贸易逆差和难打交道的清政府,二是中国传统的茶叶种植加工与英国工业革命对高效率和低成本要求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
于此同时,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大量野生茶树。英国还想办法移植中国茶树,聘请中国制茶师。茶叶被认为在抗击各种卫生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廉价的提神饮料,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反过来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此印度开始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产茶国。
但是茶园劳工的境遇悲惨,待遇差、收入低、死亡率高,仅次于奴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逐渐好转,90年代阿萨姆邦独立运动失败后劳工的境遇才真正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绿色黄金》读后感(七):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茶
先摆正心态,这本书没有膜拜茶叶在中国的起源以及中国对其的贡献。这本书的主要重点在于考证茶叶如何离开中国推广到世界,或者说是茶这样商品的资本化之路。
从写作角度来说,全书每章的前言都会引用一段文学作品中提到的茶叶相关的段落,开头章和后部各引用了一段私人历史使它贴近生活。这是外国历史作家比较喜欢的套路。
接下来介绍了茶叶取代咖啡和葡萄酒成为风靡欧洲大陆饮品的原因:
体积轻便是抛货,
一船能装好几车。
还需重物压份量,
陶瓷倒卖利益多。
不与人畜抢麦粮,
神清气爽不上头。
辐射人群范围广,
贵族贫民皆能享。
长期服用身体健,
减少瘟疫人安康。
由于茶叶带来的巨大利益,英国商人开始考虑将其资本化,加大生产,降低成本。采取的措施包括在中国以外地区科学种植,流水线作业,机器替代人力等等。作者控诉了茶园农民的受到的压迫剥削,万恶的资本主义显示出了它的丑陋嘴脸。
由于全书重点集中在英国对印度的种植园开拓和种植园描述,所以作为中国人来说,面对被英国学走的技术,被印度抢走的市场,被日本继承的传统,应该思考一下原因。资本与文化,两条路至少我们走一条吧。
《绿色黄金》读后感(八):作者眼中印度茶园
我模糊记得在阿萨姆邦的一个茶树种植园里度过的童年。朦胧的记忆中有广袤的茶树林、坐在吉普车里从茶树林丛中穿过、茶叶加工厂的味道、加工厂里到处堆满的茶叶、古老的搅拌机器。——印度的茶此时已经工业化,这也是印度红茶能够行销天下的原因吧。同时作者对【贫富差距】或者说【种族差距】,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感觉。
同时,作者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英国一定要殖民印度?——18世纪 30年代,茶叶大量涌入英国,众多英国人逐渐开始饮茶。这个时候,水源性疾病不再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泡茶所用的开水可以杀死水中的大多数细菌,这使茶成为一种安全的大众饮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作者母亲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印度是一个需要管理的,脏乱差的劣等民族。
——听说本地人不老实,所以我经常要数一数咖啡桌上银盒子里的香烟,记下瓶子里威士忌的数量。这些园丁一个个邋遢不堪,不知道如果让他们穿上浆洗好的白色上衣会不会有点起色。
——据说,廓尔喀军团的士兵对他们的白人长官爱戴有加,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那些当地姑娘们嫁人之前一定要纵情享乐一番。事实上,印度就像是一个垃圾箱,被倾倒其中的都是些蠢笨、肥胖、长满粉刺,根本不适合与之过日子的低劣人群。【当然,这是事后话了】
住在印度的母亲,生活环境不似印度般脏乱差——在我们周围,篱笆是白色的,树干也被刷成白色,还有院门、户门统统被刷成或重刷成白色,也许是象征着我们的肤色。
在英国统治印度的那段时间里,社会等级森严。
【因为二战,母亲无法回国,还和英国派到印度的军官,结婚。战争结束之后,军官成了茶园主】但是,“拎包客”(生意人)在我们家族的语言里几乎就是平头百姓,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茶园主都很有钱,一般住在远离喧嚣的偏僻地区。
《绿色黄金》读后感(九):茶的流行原因
当代英国剑桥教授、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书,在中国已经不少了。这本书比较特别,是由他和母亲合著的,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曾经是印度茶园的英国人经理。
书中分析了为什么全球茶水消费量可以轻松超越其他所有饮品的总和,即咖啡、巧克力、可可、甜味碳酸饮料和所有酒精饮料。
每天,全世界要喝掉数亿杯茶水。例如,在英国,人们要喝掉1.65亿杯茶,平均每人要喝至少3杯茶。
先比较牛奶与羊奶。只有那些拥有大面积闲置土地来放养牲畜的人才能获得大量鲜奶。
其实,只有在路易斯·巴斯德于一个半世纪之前发明了牛奶杀菌法之后,饮用动物奶才在定居的文明社会中形成规模。一些致命生物对动物奶的适应性尤其强,如牛结核病,饮用挤出牛体外几个钟头后的未加热牛奶很快就会出现致命症状。
另一因素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喝动物奶。动物奶有一个奇怪的特点,消化动物奶所需要的酶在婴儿断奶之后就不存在了——如果要饮用动物奶,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整来接受和消化这些奶。如果断奶后的儿童没有紧接着饮用大量动物奶,他们就会出现乳糖不耐症。
比较啤酒。酿造啤酒需巨量的谷物,没有一个农业大国能够长期用啤酒取代水。
比较葡萄酒。葡萄酒喝多了还是容易醉,而且口渴。而广袤的葡萄园,也会威胁农牧业。另外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力。
比较巧克力和咖啡。大规模生产巧克力的成本很高,加之传统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很高,都无法取代白水。
至于茶,生产成本很低,产量很高,可以在很多气候带种植和成长,也没什么副作用。因此,茶成为人类替代白水的首选。
《绿色黄金》读后感(十):一片叶子——血与泪
请你喝茶
六天断断续续的阅读,看完了个人阅读史第一本【甲骨文】,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毕竟,通过这本书,或者通过这个系列,我逐步感觉到会认识到不一样的新事物,这无疑是令人期待,紧张而又兴奋的。(但是網上差評掠奪,zaza色色發抖)
昨晚上看完,今天来写这篇随想(不能叫做严格的书评吧),其实还是依仗新鲜感来的,这就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读过之后,一夜之间我觉得好像平淡无奇。书中对于茶叶——这种神奇的叶子,很多的介绍,具有博物志的风格和内容丰富程度,朋友们觉得不值得,那就完全可以百度百科,或者杂志解决问题。 以上☝☝☝☝ 都是废话!
(☛)这里是正文
但是,为什么阅读《绿色黄金》的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我会兴奋呢?或许,这本书和博物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麦克法兰是茶园主的后代,经营过茶园,游走于英帝国殖民后的印度社会和这个行业的种种变局之中。我本以为这本书刚开始就对茶叶进行生物学逻辑上的历史溯源和发展叙述,但是不然。第一部分之前作者的交代对我这样没有情怀的人来说,生活日常的叙述和对阿萨姆邦以及印度社会生活图景的再现确实无聊,但我还是抑制了跳过去的冲动,读到后来发现,之前的回忆部分是本书最为经典的一部分,对我而言,妙在两处:一是从带有更少殖民和国家政治色彩的维度看待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后来的茶园劳工一样,没有简单生活的对比,或许茶叶对人,而不是历史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容易察觉;二是非常朴实且真实的展现了你以为的落后的社会。在此所谓的落后,绝不是那些终日手工劳动,目不识丁,肮脏不堪等等定义的那样。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茶叶——作为一种植物的生存发展史,,它何以征服世界,并且千万年来满足了几乎人类所有的健康的需要,乃至于精神需要。相对无菌,食用方便,最为重要的是,在食物并不富裕的人类早期,茶叶不需要谷物来酿制,因而也十分顺利的成为了古代世界的‘快乐肥宅水’——一天十几杯几十杯的那种,堪比南校雪碧,广东王老吉,中珠绿冰点....balabala:-P
毫无疑问,茶叶的传播是从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始的,之后到日本,并且影响了日本奴隶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世纪晚期到达欧洲,并在英国成为“国民饮料”,对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殖民贸易的影响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就是不想写了qwq)
本书最新鲜的是英国殖民者和英国资本家在印度以及阿萨姆邦乃至整个茶叶生产行业的治理,茶园的劳工的高强度工作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一位英国总督觉得“接近于奴隶制”,不过,好在民主而不是资本主义在后来的劳工改善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ITA与英国总督等势力的斗争体现出的人类征服和追逐经济利益中对人性的关怀始终处在不可摆脱的两难境地之中。
英国究竟如何利用茶叶作为打开殖民时代的大门的,世界的整体化和茶叶又有什么关联,中国的茶叶生产是怎么落后于英国和英联邦的,等等问题作者在书中都给出了较为可靠的解释,可以说,茶叶在本书中被作者描述成改变世界的一种物品,当然有其夸张之处,但无疑茶叶从人类社会早起的角色演化,加上种种蝴蝶效应,改变关键进程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一章【魔水】,茶叶是一种魔水,不仅功效很好,而且能从心理上改变你。现在,你知道悄悄买包茶叶了么?記得,莫讓對床的兄弟看到。
哪天方便,咱约一起,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