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语通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论语通译》读后感1000字

2021-04-21 04:48: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语通译》读后感1000字

  《论语通译》是一本由徐志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通译》精选点评:

  ●对我最最重要的书

  ●刚上高中时,1天看报有个导师招研究生,要求学生会背<论语>,正好那会教育部颁布了1系列指定书目,我就特意拉着妈妈跑到书店屁颠屁颠的把它买了,结果只读了几章,就没兴趣看了: (其实书还是挺好的

  ●这本书没有过多地歪曲诠释原文的意思,是一个不错的入口。买了中华书局出的孔丛子和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也是节选的。想来真叫人郁闷。不过还有那么多子和经,一本本来吧。

  ●大一暑假的时候用这本书教了很多小朋友。

  ●读完以后,觉得圣人也不过是个人而已。他说过很多很有道理很精辟的话,也说过一些我认为很没道理的话。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可等级观念和过于讲究孝道显然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另外,孔老夫子还是个很严肃的人,我觉得我会比较喜欢孟子。而且,有些篇章,我怀疑他是不是为了施行自己的理想都有点饥不择食,想和名声不好的人合作。你看,连圣人都这样,所以没有什么人是神圣到不可置疑的。最后,我不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个版本错别字太多了,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呢,真是丢脸。

  ●高一上学期每天看来着

  ●那些陪伴我走过中学时代的书。

  ●经典读物,国学基础。

  ●我们是没有资格说孔子不好的

  ●评价不针对原文,注解和译文都算详尽

  《论语通译》读后感(一):读过PDF版(2008)

  20120301-10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书。这本通译将《论语》原文与今译相对照,并有注释,力求译义准确,注释简洁。

  作者: 徐志刚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7-1

  页数: 257

  定价: 1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

  ISBN: 9787020031733

  《论语通译》读后感(二):嘉言鈔錄

  個人從原文中總結摘錄的一些條目 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01. 德不孤 必有鄰

  02. 小不忍 則亂大謀

  03.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04. 我欲仁 斯仁至矣

  05.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06. 當仁 不讓於師

  07.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08.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09. 四海之內皆兄弟

  10. 吾日三省吾身

  11.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自省也

  12. 過而不改 是為過矣

  13. 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

  14. 無友不如己者

  15.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16.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17. 和而不同

  18.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19.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20. 嵗寒 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2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22. 言必信 行必果

  23. 君子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24. 訥於言 敏於行

  25.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26.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27. 多聞 擇其善者而從之

  28.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29. 慾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 名不正 則言不順 言不順 則事不成

  31.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32. 溫 良 恭 儉 讓

  33. 割鷄焉用牛刀

  34.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35. 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

  36. 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

  37.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38. 有教無類

  39.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40.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42. 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不如今耶

  43. 過則勿憚改

  44. 禮之用 和為貴

  45.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46.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 据其所而衆星拱之

  47.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無邪

  48.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49.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50. 君子不器

  51.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52. 見義不為 無勇也

  53. 朝聞道 夕可死矣

  54.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55.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56. 听其言 観其行

  57. 三思而後行

  58. 君子周急而不繼富

  59. 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60. 臨大節而不可奪

  61. 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現 無道則隱

  62. 邦有道 貧且賤焉 恥也 邦無道 富且貴焉 恥也

  63.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64. 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65. 過猶不及

  66. 政者 正也

  67. 不正其身 如何正人

  68.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69. 君子患無能焉 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70.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1.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72. 道不同 不相為謀

  73. 不患貧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

  74. 既來之 則安之

  75. 益者三友 友直 友諒 友多聞

  76. 日月逝矣 歲不我與

  77. 性相近 習相遠

  78.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79.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80.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论语通译》读后感(三):《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4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5“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6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论语通译》读后感(四):初中时买的书,十八年后才读完

  

这本书我上初中的时候,2003年就买了。十八年间都没读过,从过年时前后,开始读,边读边思考,今天才读完。

并且圈出来一些关于珍惜时间、孝敬父母、与朋友相处、个人修养、职场成长和选择等相关的内容,每一个都可以引申出来为现代意思。

关于《论语》的地位,在汉代就已经极高。《论语》的核心思想——仁,孔子以及弟子,在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作为个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仁”统率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许多道德规范。

在这里,由于年代不同,以及没有顾及上下文的意思,一些字被曲解了不同意思,包括“老而不死,是为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

其中上面的“忠”也并不是指忠诚的意思,而是指忠实诚信对人,恪尽职守对事的态度。

上面这些道德规范,体现了古人极为质朴的智慧。

至于“儒”,它本身是古代从巫祝占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都是有一定礼乐文化知识的人,不然仪式无法进行,多为贵族主持婚丧祭祀。孔子曾经从事过这一职业,所以后来他创立的学派成为儒家。

关于《论语》的版本。后世流传至今的版本,基本上是以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古文论语》加以整理而成。

这就涉及到了《论语》的三个版本。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时朝廷征召典籍,民间献书,出现了三个《论语》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其中《古文论语》是从孔子故宅中的墙壁中发现的。

西汉末年,经学博士,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本,融合《齐论语》而为《张侯论》,东汉时,郑玄又以此为基础,结合《古文论语》整理,有了流传至今的版本。

一、圈出的笔记

学而篇第一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 子曰:“君子不器。”

八佾篇第三

8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里仁篇第四

9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2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4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15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6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雍也篇第六

1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述而篇第七

20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2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3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泰伯篇第八

2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7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8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第九

2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0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32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颜渊篇第十二

33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4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5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6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7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路篇第十三

40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2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3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44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4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48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5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5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2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54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6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57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8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9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62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4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5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6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季氏篇第十六

6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68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69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篇第十七

72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3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74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7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7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子张篇第十九

77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8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7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0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81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82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8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