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鬼佬》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鬼佬》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9 12:3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鬼佬》经典观后感集

  《鬼佬》是一部由尼克·布鲁姆菲尔德执导,林爱琴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佬》观后感(一):难忘啐过来的那一口痰

  一部真实的象真的一样的电影。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海外低端华人的生活,还真实地反映了洋人是如何看待华人的。

  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牲口般的长途偷渡,不是奴隶般的辛苦劳作,不是猪狗般的脏乱杂居,甚至不是海水没顶时的垂死挣扎,而是这样一个镜头——

  一群中国偷渡者聚拢在街头,一个英国男人走过来,朝着他们狠狠地往地上啐了一口痰!

  如果不是在海外生活过的中国人,永远不会理解这样一个镜头的真实,也永远不会理解这个镜头背后的屈辱、辛酸、无奈和满腔的无名的恨。

  就因为这样一个镜头,我会记住这个电影。

  《鬼佬》观后感(二):给袋鼠孩子们的话..

  没有一部电影不要为它的市场发行''造势''宣传,听过: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吗? ....如果能引起''争议''. 说明'炒做'成功.那么一个'剧'外的'傻子'看完电影后,或感动流涕的或'义愤骂街的, 然而谁回理会这些'傻子们'呢?. 唯有电影的受益者微笑到底.

  悲剧只能是自导的,大多的中国人在外都很'贱':有'卖'的,有赌的,有诈骗的,有背叛的,有见利忘义(本)的,有内讧互相排挤,特别有吃了好还卖乖的...所有的这些都只能说为了生存吧.或说, '我没选择,我必须这样 也就合情合理了'...在大多的时候中国人真的是丑陋而自私的(自家的话说给自家人听)....不要做'傻子'去曲解肉眼看到的表象.凭点良心做事,断是非,不要制造没水准的贴子.更不要'操'脏自己的嘴巴!

  可以去看看''有点失真''那位楼主来自福建老子的贴子.

  《鬼佬》观后感(三):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劳动

  首次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和国内的田野联系起来了。

  和当地人体面交流,却在两个世界,下班后自娱自乐,会想到自己。

  打零工,一直找活干,会想到田野。

  海滩拾贝,会想到自己在做实验时。

  在异国黑工出事,会想到田野。

  和这里称外国人为鬼佬的移民,现在我已经不害羞,像朋友一样交流,彼此真的能学到东西,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地位上真的差不多。

  但是在田野是另一种感觉,经济上差很多,问到一个月工资多少,我总是藏着掖着,怕对方吃惊,他们赚得比我少很多,但是他们比我多一层幸福感,在家乡,有主体性。

  如果做多点民族志的话大概就是这样。都是朋友,因为资源总和都差不多,观念上都有差异。

  所以说,经济重要,政治代表性也重要。最弱的也许是劳动本身,如我在拾贝的时候,和影片中拾贝的感受上的巨大差异。

  当时在田野中听到,谁谁家亲戚打黑工出车祸了,当然觉得很悲哀,也从未有过犯法活该的想法,心里想着当地应该会有(华人)团体处理这样的事。田野中的善意替我承接了这些悲哀。事实上,如同黑洞,自愿投入,就如断了牵绳。赌注,冒险,在于“两个世界”这样的意义上,我能理解。因此并不完全赞同合法化的政策,但希望有一些牵绳和保险。暂时是这样想的。希望劳动者有基本的尊严。

  《鬼佬》观后感(四):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是中国

  刚刚访问http://www.ghosts.uk.com/,捐助金额至 £10454.95。

  这是至今看过的一部最具积极意义的影片,英国导演走在了英国佬前面,帮世界了解中国人,中国人更要先了解自已。

  “BBC评价尼克·布鲁姆菲尔德是英国最多产也最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但是中国观众对他会比较陌生。最容易和我们的认知扯上一点关系的是令查里兹·塞隆荣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电影《女魔头》(P:也是我的力荐),这部电影正是取材于布鲁姆菲尔德的纪录片。”

  我们都有可能误解或歧视别人,即便同族同类之间。看见那些身上不如我们“干净”的人们,不要再皱眉头不要再转过脸去吧,他们都有一个生活的目标。各类人等只需容下多一点,世间就会少许多悲剧。《Crash》,《babel》...还是《ghosts》来得更深刻,就像以或大或小各种方式发生在我们身边。影片拍得极为真实,角色演出都是有过经历的非法移民。

  悲剧有时是别人导,有时也是自已导。有钱没什么了不起,犯什么不要去犯贱。不要眼谗和吹捧着不是自家的西方,f**k-off。

  《鬼佬》观后感(五):那个工头的情妇

  很多人应该鄙视这样的女人吧

  她出镜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和工头在看西洋A V。然后就是代收房租,和工头分了差价。

  工头自己也必须去拔大葱。那么她也得去,也得去拣贝壳。

  尽管她试图勾搭本地房东。

  最后她吃醋了,跑了,走了。涨潮的时候,也就不看到她了。

  她逃过大劫,她还是“黑人”吗,她徐娘半老,还会找到幸福吗?

  水性杨花和我们的沉默,撒谎,其实有什么天大的区别呢?

  真的有吗?

  我们自然不会从他者的角度,去同情别人。我们爱,我们恨。我们悲伤,我们被逗乐,我们没有阻碍地发表看法,虽然我们自己的生活,如同泥沼。

  我们自己的路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偷渡去了。为了挣钱的人多吧。但那个沦为情妇的呢?时间再倒转,他会不会是一个县城的公主?好像只有县城的人,才会把乡巴佬这个词汇挂在嘴边?

  关于主题。悲情。我不说。无力去讨论,“黑人”的权益如何保障?这样的议题,我缺乏知识来议论。

  泛滥的情绪有什么用呢?

  我们的改变总是一场苦难。

  想起以前的一首诗

  《床单厂旅馆》

  如果不在苏州

  如果

  你没走过那条叫平江的小水沟

  夜晚就不会那么短促

  准备离散的人们,也不会,用鼾声作为闹钟

  竟日不休的车声自然听不出感情,为了怀旧的性交姿势僵硬

  这是残羹冷炙的江南,姑娘的暧昧表现出了客套

  我们停留在床单厂旅馆,留存的经历是为了将当年遗弃

  当年贵州的洗衣工,也会这样处理那些青春的血迹:让它淡得像一块模糊的影子

  我用稀薄的清醒,在浅睡的影子里与你告别

  去赶赴,另一班晚点的列车

  所有续写故事,都是如此故意地落入了俗套

  《鬼佬》观后感(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影片根据发生于2004年2月5日的“莫克姆海湾悲剧事件”改编而成,是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尼克·布鲁姆菲尔德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泰晤士时报》认为“这是一个足够有力的故事,以至于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发人深省。”虽然言词刻薄,但也说出了部分事实——影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的确来自于它对现实真相的剖白。

  2004年2月5日凌晨,19名(17名男性、2名女性)来自中国的非法劳工在英国西北部兰开夏郡莫克姆海湾地区海滩耙蚶,突遇海水涨潮,不幸遇难,另有14人侥幸生还。该事件当时引起英国媒体广泛关注,但报道力度与倾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三年之后,导演尼克·布鲁姆菲尔德以这一事件为原型,拍摄了影片《鬼佬》。“鬼佬”是片中国非法劳工对英国人的称呼,但也可理解为这些在英国不具合法身份的中国劳工的隐秘代码,导演对这部分群体在英国的处境充满同情,他说,“那些人的工作给英国人带来了方便,如果把那些人称作非法,不让他们继续工作的话,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没有这些人,这个国家的工业会崩溃,如果所有的移民都离开,整个国家的经济会停滞,交通,医疗,学校的运作都会停止,超市里不会有食品。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工人,这样就要承认他们、保护他们。我希望中国人、以及所有这些移民能够更好地被英国社会接受,不再被看作二等公民,受到辱骂甚至虐待。”然而,电影导演的社会责任感并不会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支持,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对所有非法入境的他国劳务输出者给与“合理对待”,则意味着英国方面在变相鼓励此种非法的移民涌入,因此,英国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不尽如人意也在意料之中。

  《独立报》和《卫报》对影片的评价恐怕更为客观和理性,前者认为“尼克·布鲁姆菲尔德在这部作品里表达出了一种超越他自我风格的、前所未见的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后者则指出“布鲁姆菲尔德回归到一种真实而朴素的方式,客观地再现了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现代奴役制度下的英国社会,一个陌生的、严酷的、非法劳工眼中的社会。”不管怎么说,作为一起发生在当地的社会悲剧的描述者,英国导演尼克·布鲁姆菲尔德的态度令人满意,影片在强调真实性的同时,对英国和中国双方面的客观现实都丝毫没有粉饰倾向,而这样的电影,若非由一个有良知的英国导演拍摄出来,作为中国人,我们恐怕也很难看到如此逼真和悲惨的移民图景。

  《鬼佬》观后感(七):所谓彻底的生存

  抽空看了两部纪录片,周浩导演的《高三》和Broomfield导演的《鬼佬》,镜头对准的皆是一群特殊的中国人,事实上我也是从豆瓣上的豆列【中国问题】找到的这两部片子;我以为看纪录片实在是件特别揪心的事,拍摄者想说的可能是你经历过或正经历的故事,若不然,就是你无法想象,却又不得不相信那是真事的故事;《高三》是特别纯粹的纪录片,导演确实跟踪拍摄了福建武平县武平一中高三7班一整年的学习生活,从入学时的兴奋到临考前的忐忑,从尖子生到吊车尾,从学校到家庭,很细很真;以观众的角度再来看这段人生过程,我想每个参与者都会发现不曾注意到的风情,好比同桌的惴惴不安,班主任的黑眼圈,黑板报上的口号,回家后的一杯牛奶,以及,连自己都惊讶的专注劲头,对不少人来说,或许有生之年也再没比那会儿目标和理想更明确的日子了;在后期剪片制作时,导演也没刻意地要用大段的煽情音乐和画面来营造气氛,只是当有学生唱起《那些花儿》时,我仍不禁为其传递的真实而非单纯影像所感动;应届考生怕是没机会看到这部片子的,当然,我想周浩导演本意是为那些经历了高考包括他自己的人而拍,正如朴树唱的,

  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roomfield的《Ghosts鬼佬》便属于特别之作了,

  “以2004年2月发生的23名中国非法拾贝工人在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事件为背景,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再现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在英国的辛酸生活,试图还原非法移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最后令人震惊又不可避免的悲剧。”

  其实已经很有电影的感觉,不过因为启用的是有相同背景的非职业演员,所以还算是纪录片的范畴,所以我会相信那些偷渡客从中国坐大巴到俄罗斯冒雪徒步至南斯拉夫然后被钉死在集装箱里船运去英国,历时6个月的噩梦行程;我们其实大可把中国偷渡客置换成全世界任何为讨生活而不顾一切的苦难者,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劳工或英国政府,非法移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不过对于大多数正常生活的人,是无法理解这样一群角落里的人的, Broomfield说他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英国人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我们看不到对主人公逆境中含泪活着的颂扬,他们行尸走肉地活着,他们后悔,他们抱怨,只是那些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已经让人于心不忍了,生活得有尊严对于这群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奢侈了,我想那便可称为彻底的生存了;片子里有些种族歧视的镜头,导演很客观地表现出来,不过比起骇人的生活,令人甚至觉得种族也不足挂齿了,他们也必然已经负担不起这更沉重的包袱了;Broomfield倒是选择了好几首邓丽君的老歌贯穿了整部片子,爱琴他们摘苹果时合唱着《甜蜜蜜》,画面很美,算是这残酷至极的100分钟里仅有的美丽;

  纪录片的拍摄实为一项浩大的工程,我该像所有的拍摄者及被摄者敬礼;

  《鬼佬》观后感(八):他们为全球创造美好生活,自己却不曾生活过

  一天一位英国的同学跟我说:“周末我看了一部电影,关于中国的,”说着她打开了海报,“Ghosts”。海报上的中文翻译是“鬼佬”,同学不认识汉字,问我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电影名的中文翻译,但有一点点贬义。”我解释道。“这部片讲‘拾贝惨案’的,你可以看看。”说完同学在我笔记本上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和备注。

  到英国前我对“华侨”“海外华人”知之甚少,仅有的一点印象就是“华侨很有钱”。这种印象或许来源于到广东开平旅行时,那一栋栋的洋房。广东和福建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华侨村”,西式的小别墅,设计精致,但鲜有人住。他们大多是最早一批背井离乡到外“讨生活”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活了下来(通常这一段非人经历甚少人知),到后来活得不错,到最后在他乡开创一片新天地。回家乡建的小别墅有怀念故乡之情,也有光宗耀祖之义。

  近三十年“中国”及“世界”的联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Made in China”。许多外国的朋友把“广州”“义乌”称作“购物者天堂”。“Amazing! You can’t believe how cheap they are!”一次一位英国的朋友在广州向我展示他行李箱的鞋,同时很自豪地对鞋子的质量竖起大拇指。而另一位印度的朋友和我视频电话时忍不住向我逐一展示“她家里的中国”,几乎每一件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真的太厉害了”,她在电话那头赞叹道。

  到英国后的第一次“购物”,两位德国的朋友带我到了Primark。Primark以衣物,家居用品,生活用品为主,因性价比高,在许多欧洲国家都颇受欢迎。“这里的东西很便宜,而且质量还不错”,德国朋友边逛边跟我推荐,同时惊讶地指着吊牌,“看,大多数产品是来自你们国家呢。”我仔细一看,“Made in China”果然随处可见。甚至某天晚饭当问起另一位英国朋友说起“全球化”,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时,他脱口而出的就是“Made in China”。

  “Made in China”像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固定短语,又像一个席卷全球的神话,许多外国友人为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货品欢呼雀跃。

  当我打开“Ghosts”,看到一群心怀梦想的人,为“更好生活”像货物一样漂洋过海历时半年偷渡到另一个国家。他们如要抓住每一根最后“稻草”的喘息者,从工厂转辗农场,再漂荡到海边拾贝。他们用超出当地人数倍的时间换取比当地最低工资还要低的收入,他们用“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生产出他们自己无法购买的产品(即便只是超市最常见的他们亲手拔的葱)。当他们被当地人驱逐打骂,他们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用自己拾的贝煮一次汤。

  这个故事如此熟悉,一群心怀梦想的人,为“更好生活”离开故乡到城市打拼。他们在东莞,在深圳,在佛山,在中山……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夜以继日。能加班对他们是奖赏,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取更多的工资。一个月两天的“休息日”对他们是负担,因为休息意味着可以“出去逛逛”,逛逛就可能要花钱。他们为全世界输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自己却从来买不起。他们与家人孩子长期分居,常常在几年后孩子认不出自己的“父母”。他们许多人最后带着“尘肺病”或少了“一根手指一根脚趾”及极少的赔偿回了家,或再也没能回去。

  “拾贝惨案”是“Made in China”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农民工(海外“非法移民农民工”)的另一个版本。那些广东福建华侨们归乡建的小别墅是早期少数海外幸存者的“胜利者石碑”,一如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只有少数能最终从“低端人口”升级为“中端人口”。这座世界最大加工厂的工人,(又被称为“农民工”或“流动务工人员”,他们非农非工,有回不去的故乡,及扎根不了的城市)。他们用血汗和生命为全球制造着美好生活,自己却几乎不曾生活过。

  《鬼佬》观后感(九):他们为全球创造美好生活,自己却不曾生活过

  一天一位英国的同学跟我说:“周末我看了一部电影,关于中国的,”说着她打开了海报,“Ghosts”。海报上的中文翻译是“鬼佬”,同学不认识汉字,问我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电影名的中文翻译,但有一点点贬义。”我解释道。“这部片讲‘拾贝惨案’的,你可以看看。”说完同学在我笔记本上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和备注。

  到英国前我对“华侨”“海外华人”知之甚少,仅有的一点印象就是“华侨很有钱”。这种印象或许来源于到广东开平旅行时,那一栋栋的洋房。广东和福建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华侨村”,西式的小别墅,设计精致,但鲜有人住。他们大多是最早一批背井离乡到外“讨生活”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活了下来(通常这一段非人经历甚少人知),到后来活得不错,到最后在他乡开创一片新天地。回家乡建的小别墅有怀念故乡之情,也有光宗耀祖之义。

  近三十年“中国”及“世界”的联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Made in China”。许多外国的朋友把“广州”“义乌”称作“购物者天堂”。“Amazing! You can’t believe how cheap they are!”一次一位英国的朋友在广州向我展示他行李箱的鞋,同时很自豪地对鞋子的质量竖起大拇指。而另一位印度的朋友和我视频电话时忍不住向我逐一展示“她家里的中国”,几乎每一件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真的太厉害了”,她在电话那头赞叹道。

  到英国后的第一次“购物”,两位德国的朋友带我到了Primark。Primark以衣物,家居用品,生活用品为主,因性价比高,在许多欧洲国家都颇受欢迎。“这里的东西很便宜,而且质量还不错”,德国朋友边逛边跟我推荐,同时惊讶地指着吊牌,“看,大多数产品是来自你们国家呢。”我仔细一看,“Made in China”果然随处可见。甚至某天晚饭当问起另一位英国朋友说起“全球化”,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时,他脱口而出的就是“Made in China”。

  “Made in China”像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固定短语,又像一个席卷全球的神话,许多外国友人为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货品欢呼雀跃。

  当我打开“Ghosts”,看到一群心怀梦想的人,为“更好生活”像货物一样漂洋过海历时半年偷渡到另一个国家。他们如要抓住每一根最后“稻草”的喘息者,从工厂转辗农场,再漂荡到海边拾贝。他们用超出当地人数倍的时间换取比当地最低工资还要低的收入,他们用“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生产出他们自己无法购买的产品(即便只是超市最常见的他们亲手拔的葱)。当他们被当地人驱逐打骂,他们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用自己拾的贝煮一次汤。

  这个故事如此熟悉,一群心怀梦想的人,为“更好生活”离开故乡到城市打拼。他们在东莞,在深圳,在佛山,在中山……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夜以继日。能加班对他们是奖赏,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取更多的工资。一个月两天的“休息日”对他们是负担,因为休息意味着可以“出去逛逛”,逛逛就可能要花钱。他们为全世界输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自己却从来买不起。他们与家人孩子长期分居,常常在几年后孩子认不出自己的“父母”。他们许多人最后带着“尘肺病”或少了“一根手指一根脚趾”及极少的赔偿回了家,或再也没能回去。

  “拾贝惨案”是“Made in China”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农民工(海外“非法移民农民工”)的另一个版本。那些广东福建华侨们归乡建的小别墅是早期少数海外幸存者的“胜利者石碑”,一如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只有少数能最终从“低端人口”升级为“中端人口”。这座世界最大加工厂的工人,(又被称为“农民工”或“流动务工人员”,他们非农非工,有回不去的故乡,及扎根不了的城市)。他们用血汗和生命为全球制造着美好生活,自己却几乎不曾生活过。

  《鬼佬》观后感(十):(转载)

  (转载) 目前,大约有300万外籍劳工在英国生活,其中中国人估计约有10万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跟《鬼佬》中的人们一样,负债累累,隐藏在社会的角落,吃最简单的东西,很多人挤在一个房间住,辛苦工作,却由于身份、语言文化等等障碍而得不到任何保护。

  英国《卫报》有评论文章说:“这不是移民问题,是劳工安全问题”,任何人,不管是移工或土著、非法或合法入境,都有在安全卫生环境下工作的权利。

  对此,《鬼佬》也提出了引人思考的发问:应该怎样改变他们的处境?他们应不应该有合法的身份?应不应该受到各机构的剥削?导演布鲁姆菲尔德说:“我们都知道,没有这些人,这个国家的工业会崩溃,交通、医疗、学校的运作都会停止,超市里不会有食品。所以如果把那些人称作非法,不让他们继续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我希望中国人、以及所有这些移民能够更好地被英国社会接受,不再被看作二等公民,受到辱骂甚至虐待。”

  影片女主角的扮演者林爱钦是中国福建省长乐县人,8年前,她筹集了将近20万元交给“蛇头”,踏上去往英国的寻梦之旅,那时她21岁。

  现在对于那段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她能清晰地回忆起中途路经俄罗斯时,所经受的寒冷与饥饿。本天真地以为只需要至多两周的时间就能到达英国,却没想到路上走了将近5个月。在“蛇头”的安排下,她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从中国经莫斯科、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最后藏匿在一艘货船中才到达英国。

  这趟冗长、憋屈的旅途让她的英国梦尚且悬在空中时,便得到了重重一击。随后的日子始终与居住环境恶劣、工时超长、工资偏低、惨遭雇主压榨纠结在一起,非法移民的艰辛生活并不一定遵循中国“苦尽甘来”的道理。

  林爱钦的经历跟电影《鬼佬》中她所扮演角色的偷渡过程大同小异。但是,她却并不是因为贫困潦倒才一定要来英国的。出国前她在家乡有自己的店铺,做金银首饰加工,只是她以为出国能为未来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她表示,电影中表现出的打工经历比她自己初到英国时还要艰苦,尤其是在莫克姆湾拾贝,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的。

  从一名曾经的“鬼佬”到让英国人认识的电影明星,林爱钦并没有因此欣喜。她甚至根本不愿意看这部影片,因为其中很多镜头总让她哭。

  当林爱钦被问到如果来英国前看过这个电影,还会来吗?她表示,可能不会了。在英国生存的日子,她也遇到了少数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那需要很大的运气,大多数人都过得很不好。

  10年的岁月过去了,林爱钦把最美好的青春给了英国。但是英国回馈了她什么?她的回答明显很模糊:“不要从外表判断事物。”

  “绝大部分英国人并不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他们只知道一些‘made in china’。我希望人们看了这部电影能明白,这些人离开亲人孩子来到英国是多么的痛苦,他们的感情跟别人的一样,甚至更丰富。很多英国人是不会想到这些。” 导演布鲁姆菲尔德谈到了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鬼佬”的生活,布鲁姆菲尔德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甚至他自己和雇来的一些中国学生也去卧底打工,与非法移民一起工作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然后把经历感受写下来。

  他到中国城去找演员,48岁的Zhan Yu便是他找来的演员之一。Zhan Yu从北京来英国7年了,在中国,他是一名儿童节目的电视编导,来英国后经过努力,经营了一家中国餐馆。

  而主演林爱钦则是一名牧师推荐给他的。一开始,林爱钦对布鲁姆菲尔德的目的很怀疑,始终保持警惕心理。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表演经历,要演也顶多只能扮演一个餐厅服务员。

  《鬼佬》中的演员一律都是非职业的,包括其中的英国演员,也就是莫克姆湾海滩真正的拾贝人。他们没有写在剧本上的台词可背,对白大多都是现场安排的,片中的中国“鬼佬”们都讲福建方言或者普通话,因为是自己熟知的经历,感情流露非常自然。

  尽管劳工们的生活艰难,布鲁姆菲尔德却安排了一些轻松的镜头,比如女主人公和工友们偶尔会有一些休闲时光打打麻将娱乐,或者一起去吃烧烤,偷偷笑话工头和他的女朋友。“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往往有很好的幽默感,我们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

  《鬼佬》采用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内容除了取材于莫克姆湾惨剧,另一部分来自英国《卫报》华裔记者白晓红卧底偷渡客群体,发表的调查报道《我的卧底日记》。

  “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生活!”一名华人看过电影后激动地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