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摘抄

2021-04-23 02:1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摘抄

  《汉帝国的遗产》是一本由姜生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8.00元,页数:5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一):难得的好书

  关于汉代思想及信仰目前所见最为深刻又新颖的论述。“墓葬皆宗教”,“以经解画、以画证经”,“从宗教理解古史”,打通学科壁垒,层层叠进,建为体系,颇具风气之势。至于具体观点,更是令人茅塞顿开,远非“艺术史”所能企及。在当下各种“著作”充斥泛滥的时代,找本有原创思想的书真是不易。极力推荐阅读。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二):当初吐槽定价贵,现在只想问一句什么时候能再版?w(゚Д゚)w

  如图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三):领略大汉精神的煌煌巨作

  虽还未看完这部巨作,但已深深沦陷其中。颇具张力的文字,广博的文献与图片考古资料,不只是将论点科学、严谨、准确、详细的阐述,更重要的是精彩而立体的描绘出了自汉而起中华之精神世界。第一次体验读深奥如许的学术著作的同时,大汉的精神世界竟如身临其境,其文字与学术功底令我辈仰止!读了姜老师力著,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许多问题令我茅塞顿开!感谢姜老师,力荐此书!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四):挺好的,就是有点小贵

  以信仰的背景,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以还原人们精神世界的尝试,给予本人极大的触动与启发 , “真正的宗教,必定也必须起而否定死亡,—只要它敢于宣称代言人的最高利益。当它这样做的时候,便首先分解了生命的概念,即:一种“表象的”生命,和一种“本质的”生命;进而利用有死的生命“表象”,去实现生命“本质”的永恒不朽。而死亡便被汉人解释为实现生命永恒的必要程序” ,解决人的有限性问题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五):《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姜生教授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深刻而准确地发掘了汉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打开理解和欣赏中国汉画的另一扇窗户,给怪异的画像一个合理的解释,传达了古人深邃的思想信仰,对弘扬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精神,有非常独到阐述,尤其是“自三代已来贤圣及英雄者即为仙”“得道成仙”烈女孝子等均能在汉画中大量出现,说明死者与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相当,荫庇后人。也有看图教化助人伦的功效。这一部大作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需要!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六):深入剖析华夏之魂

  人之大事莫过生死 死并不可怕 如能知晓死生转换的道理 也就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即死而不亡者寿 鬼神本身与宗教无关 每个宗教都有对神鬼进行解释的理论系统 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文化 从而出现不同宗教 而在这片神州沃土上 本土的道教对华夏先民 对汉民族鬼神论的理解传承为嫡传嗣系 一脉相承

  为什么称汉人为河汉 天汉?为什么华夏民族能成为上国?为什么每个子民都有和天地沟通的资格和能力?此书通过文化 历史 民族 宗教 考古 易学等方面去解释了令华夏民族经久不息的“道”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七):汉画研究的新转向——读《汉鬼考》

  汉画研究,历为考古学和艺术史所重。然,考古学固守“视死如视生”之陈腐观念,其研究止于“实”而不能“通”;艺术史耽溺“西方美学”之桎梏,其研究浮于“美”而不能“真”。《汉鬼考》以“宗教”为基轴,是谓汉画研究之新转向。

  姜先生此著,乃以信仰与仪式角度切入,视汉墓为汉人、汉帝国理想精神之载体,切实合乎历史与逻辑,因能发前人所未见,探赜索隐汉画之“真”;更由此而触及、贯通汉文化之思想、精神底蕴,其视野包容广大,诚可谓堂皇之著也。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八):推荐

  读完感受是看完这本书再去博物馆之类的地方看汉墓出土就不再是看热闹了,作者从时人的思想出发来解释汉代的现象,这也如作者本人提到的“要探索历史背后的隐线索……历史就是它的外化。”作者从宗教角度揭示了汉代由儒生主导的生前重义轻生恪守儒家伦理,死后由墓作为起点经过太阴炼形可以成仙永享福禄的观念。这套观念已经说服不了今人了,但汉代的强盛与这套观念的提倡不无关系。虽说汉朝独尊儒术,但也很难说明当时是儒教一家独大,对战国以来的尸解信仰继承以及儒道的结合等问题在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解说。我的粗糙划分是实践上是儒家信念上是道家。书适合对汉朝历史有点了解的人来看,尽管作者标注的非常清楚,但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读来会有点吃力。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九):以宗教史观的角度理解汉鬼思想

  这本书以墓葬为研究对象,将汉墓画像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彰显出汉帝国的信仰结构和汉家民族精神。姜老师以宗教史观的角度理解出土汉画内容,通过对汉画的宗教性解读,解释汉代信仰的内在逻辑。即儒生们把追求不死成仙之术与当时出现的尸解信仰结合起来,构建出非圣贤及英雄不能成仙的汉墓文化体系。这一不死追求由地上到地下,进而形成整个汉帝国崇尚英雄和圣贤的精神信仰。在这里,墓葬不仅仅是简单的死后安放场所,而是一种表达,一种死后必经的仪式程序,一个有鬼到仙的转换空间。

  汉鬼考内容驳杂深奥,利用翔实丰富的史料,从宗教史观的角度为汉画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其中对汉墓的严密分析展现出有汉一代大众的精神气质,而这种气质的来源正是儒生对历史的重构和神化。

  《汉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十):汉帝国在信仰层面的一个对应体系?

  个人以为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一个系统的宗教学思路,对汉代艺术研究中对两汉仙道思想成熟度和系统性的一贯低估做出了有益的告诫(如果保守起见,暂不用纠正这个词的话)。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以为极具启发,例如汉画中古今人物荟萃,历来被诠释为教化劝谕,而本书将其解读为早期的仙谱,例如汉代墓葬的布局,在象生之所的传统解释之上,作者提出了炼形之宫的宗教解读,又例如孔子拜老子的寓意,仙鸟携药与扁鹊治病等等皆言之成理。当然,一个系统化的解释难免会为追求一致性在部分论证上存在孤立穿凿、比附过甚的问题,将本书与汉代艺术研究既有的代表作、代表观点做一番对照,在相互论难中读者自可选择青睐的解读。而且作者对汉帝国理念的整体把握也给人演绎色彩较浓之感,例如对儒道思想融合的判读,仙道观对现世的激励作用等,有个人情感代入的意味。当然这样宏观的解读是值得提倡的,否则正如作者本人及所引俞伟超、陈淳先生指出的,陷于材料的汪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无论作者的观点有多少能够最终成立,无疑给汉代艺术和思想研究带来了宗教学角度的新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