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一本由[日]宫下规久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一):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如果你读过《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一定会底气倍增。作为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自是赏画行家。然而在他眼中,艺术没有什么神秘,只要摸清艺术家的语言,看画和看文字并无多大差别。宫下规久朗的这本指南,没有任何艺术术语,从寻常物象入手摸索规律,全然是授人以渔。细心加上常识,分分钟抓住精髓。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二):标题党的书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看这个书名字以为要解读一下名画(背后的秘密),要是抱着这种想法看什么书,就太失望了!这本书简直就是标题党。
每幅画都是浅浅带过,压根没说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看这里”的理由,不过是作者根据他想要说的“母题”找来了这幅画而已。
作者在后记中说“尽管是如此粗糙的文章”,看来并不是自谦。唯一的优点,大概是出版社的印刷质量不错,画还是挺好看的。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三):如何从不起眼的东西来欣赏一幅画
简单的介绍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不过不是从画的中心去欣赏,而是从角落里,或者不起眼的地方上的东西、动物来了解绘画的本意,比如可能不被注意的狗,驴,梯子、镜子,窗户,信等等。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劲,图画和文字不在一起,不能一边看文字一边看画,总得翻页才能看到画,这种排版应该改改了。
这本书的语言还算可以,不是特别吸引人,但也还行,就是这一类的欣赏方式看多了,就觉得这本书看得有点累,断断续续看了较长时间才看完的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四):看完这本书,立马可以去美术馆装BIG了
看书之前总喜欢把外面包着的可移动的封皮扔掉。《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的封皮之所以没有丢掉,是因为刚刚准备丢掉的时候,发现内面藏着一副绝美的画。以我的猜测,好像是天堂,看到了象征最神圣的葡萄,耶稣手握着赤裸的夏娃的手,亚当依躺在旁边。
真是一副很让人想象的画面,相当的美,人间无,天上有。
其实我很不能接受为什么很多画像里面关于天使和神的都是赤裸着的。
封面《阿诺芬尼夫妇像》夫妇中间为什么要画一条狗呢?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五):名画解读
挺喜欢书画等艺术的,看过太多的名画了。然而,画作真到到了眼前,有时也不过匆匆看过,或许还能讲讲画作背后的故事,比如像《蒙娜丽莎》被偷盗的过程。但画作里所含的意味,可能并不十分了解或知晓。
此书的封面,挺吸引读者的,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精美画作,让读者有种欲读的想法。如果画面中只是看到了一对夫妇,而忽略了画面上的其它元素,未免有些可惜。那你能知晓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么?
书中,不仅仅只解读了这幅佳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画,它们以一种主题元素展现在哪儿,让读者加深理解蜥蜴、孔雀、虚空、天平、梯子、桥等等元素所含的意义,进一步欣赏画作。
同时,书中所附的名画,也加入了画家、创作时间、收藏地点等等重要的信息。无疑,这是很好的绘画资料。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六):一本完全针对绘画艺术小白的书
这本书最为诟病的缺点是非常浅显。它就像我们高中时最为头疼的诗词鉴赏题,教你怎么切割一首诗,通过分析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意图、情感。
诗是艺术,艺术都具有整体性,绘画也是如此。这种解剖式的分析是对艺术的玷污。
是的,对于高雅的绘画美学,这是玷污。但对于一窍不通的小白,这却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高雅的绘画美学。
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言:“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放翁“恶其陈腐”,但对稚童来讲,这确实是读诗入门之作。
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定位是评判的标准。若对这本书的定位是教小白快速入门的鉴赏指南,那这无疑是很成功的。
对于小白来说,在看一幅画时,能知道看哪里,能通过这些意象能读出点什么,其实就足够了。至于背后的美学感受,很多人并没有对此的需求,即使有,那也是要建立以上基础上的。
至少,解剖式诗歌鉴赏能给我们带来除了给默写和作文加分之外的好处,而这本书也让我们去美术馆除了泡妞和走过场外多了一点意义。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七):鉴赏名画,从细节入手
众多有关“最后的晚餐”的画作里,为什么餐桌上摆放的总是鱼?
老虎在东方被公认为是勇猛的野兽,为什么却鲜少出现在西方名画中?
如何从画作背景里远航的帆船来断定妇人的手中拿的是情书?
在观赏艺术创作时,不单要了解作者背景、画作题目、颜色和构图,也要聚焦每幅作品的母题,思索其中含义,剖析母题相同的作品,这样才能有更多收获。不只是西方艺术,东方艺术、现代艺术也是如此,艺术的世界充满了传统的寓意和象征。
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在代表作《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通过猿猴、蝴蝶、葡萄、向日葵、月亮、镜子、书信、铁路、性爱、梦……这些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事物,这些在名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轻松解读各个时期中外名画的秘密。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八):神就在细节里:主题解读美术史
如何欣赏一幅画,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西洋画?
是看看画作的标题,确认画中描绘的光景与标题是否一致,再看是否写实,用色美不美,或者构图怎样?如果仅仅是这样未免太可惜了。日本艺术史家宫下规久朗认为,解读绘画的关键就在画面的细节中。看得懂名画中的细节,自然就具备了一种欣赏画作的能力。正如他在本书引用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上帝就在细节里”一样。
抱持这样的观点,2013年1月,宫下规久朗在《东京新闻》和《中日新闻》中开辟专栏,为没有一般绘画知识和艺术背景的读者解析名画。他从细节入手,从日常常见的事物入手,深入浅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用、又极具乐趣的解读名画的方式。从此,我们不用依循历史脉络,也不用死记硬背那些历史知识背景,也能读懂画家掩藏在画中的秘密与话语。这个专栏的系列文章,成了当时最为热门的艺术类专栏。同年,由筑摩书房出版的文库版《主题解读美术史》,也成了那一年度的艺术类畅销书。该书的畅销,也让筑摩书房在2015年推出了《主题解读美术史2》。同年,出版繁体版《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占据了台湾诚品书店艺术类畅销榜半年之久。
1. 封面上的这对男女是什么关系呢?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九):好比语文阅读理解:同学们,请找出词眼。
在豆瓣看到新书推荐《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感觉挺有意思,发现作者在它之前出过一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于是先把第一部买来看。总体感觉,艺术解读专业性偏强,阅读趣味性偏弱,带着浓厚的神学色彩(本来就是宗教理论),但因为涉及的鉴赏物体都是比较大众化的,所以还是很好理解。所谓的零基础名画解读。
因为作者是日本美术史家,所以书中对欧洲名画的解读也会加入日本文化视角,也就更接近中国了。
以这种方式解读名画,还是挺特别的,就像以前语文阅读理解里抓词眼一样,抓住词眼,并读懂词眼,基本就知道整篇文章的表达了,包括背景、叙事、心情等。
在这些画中,且不说被解读的物体算不算词眼吧,但每个物体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不是随意偶然,要么是现实存在,要么是画家的意图。猪、狗、猫、葡萄、玫瑰、彩虹、镜子、书等都被作者简单明了地注释了意义,篇幅很短,但没有冗句,让读者毫无门槛地进入绘画世界。至于能进入几重门,那就真真是因人而异了。
不曾想过,猪是食欲和淫乱的象征,鱼是耶稣的象征,猿猴在西方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美猴王在西方是没有英雄形象的)。而有些也非常好理解,例如梯子是通往天国的路,计时器代表着有限的时间,马是英雄的坐骑,乌鸦能占卜吉凶。但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在画中表达同样的意思呢,肯定也不是的,所以别以为看完这种“速成教科书”,你就能有恃无恐地进入美术馆了。
每一种事物,在画作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欣赏名画,这是多么值得发呆的事情。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十):品画与母题
我是因为胡歌老师拍摄ELLE杂志封面时手捧这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才开始读的。本书由日本美术史家,神户大学教授宫下规久朗所著,封面是扬·凡·艾克所绘的《阿诺芬尼夫妇像》。按照书中的解读,品鉴这幅画,画中的夫妇二人固然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但实际上画面中的狗,镜子中的观礼者,以及吊顶灯上的那根蜡烛,更为阐明画中深意的象征物,本书将这些象征物称之为“母题attribute”。
我特意去查了母题的含义,觉得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的阐释很有代表性“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其实我觉得母题某种程度上就是“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是把人类的情感加诸于物上,使普通的物体或行为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例如红豆代表相思,折柳代表惜别。
这本书共介绍了猫、狗、狮子等动物,鱼、肉、水果等食物,门、窗、梯子等物品,还有其他各类等总共66种母题,每种母题以2-3幅画作为例进行解读,通过例子教给读者解读的具体方法。不过母题也是具有文化的差异性的,不单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宗教间的乃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画的解读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我们现在对画解读也只是去猜测作者的心思而已,并不可能完全了解。
品画有如读诗,却比读诗更难一些,因为文字比画更容易传达人类的情感,这是不用质疑的,不然我们现在就不会使用文字进行交流。看完这本书有去逛一逛美术馆的冲动,去探究画者的深意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摘录让我很有感触的作者引用的两句话:“握住一把种子,生命在掌中躁动。”“希望是让灵魂不动摇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