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的读后感大全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一):读时的碎碎念
生死场,原来同一块土地上曾经活着这样的世界,它比余华的活着更残忍
看萧红应当在寒冷的冬天里饿着肚子看
在过年这种丰盛的冬天里看萧红,觉得自己似乎很富足,并且在挥霍着……
萧红笔下的很多人物,我一开始是不喜欢反感甚至厌恶的,可是看着看着,就会觉得可怜又可悲,情不自禁想要为ta哭泣了,希望自己永远拥有这样的一颗心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二):活着或者死去
文字读起来是略显吃力的。语法还存在着古文转为现代文的不适应,但很有力量。
萧红笔下的农村无限接近真实的农村。说起来,一提到农村,总离不开质朴、和谐、互帮互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却是不知道也少不了蝇营狗苟,勾心斗角。究其原因,大概是文化程度偏低,本身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我们在书中看到了诚心的帮助,也看到了非人的折磨;看到投身精诚报国,也看到了苟且偷生,只不过是人性罢了。人们徘徊的生与死的边缘,离家、归来、反抗、顺服、抗争、投降,林林总总,字字泣血。
活着或者死去,在时代面前似乎并非如此重要。但,人性却从来不曾改变。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三):评《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
看完第一篇《生死场》,我被当时农村赤条条地贫穷和女人们的痛苦命运所震撼了,也被侵略者的残忍行径点燃了心中的怒火。
其余几篇里面,印象深得化不尽的要数《山下》的林姑娘和那双染紫的《手》。虽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故事了,可是在所谓指数级进步后的社会里,那故事里所描绘的,让人觉得极其羞愧的贫富差距的鸿沟,至今依然横亘在你我他之间,在每个城市中心的平民窟和高档小区之间,在08年为止都只有四分之一投票权的九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
远方,非洲种植园的farm worker们也在没有正当防护下,每天做着超过12小时的工,赚着一美元都不到的薪资,没有医保没有教育没有人权。对一类群体来说,历史是过去的故事,也是当下的日常,亦将是未来的日子。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四):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育”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在萧红的笔下却变成是一种“刑罚”。是上天对女人的刑罚。从生到死,从身体到命运,女人做不了自己的主,完全由男人来主宰来摆布,怀孕生育之苦,不仅全由女人承担,甚至在男人眼中是一种罪过。 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时光着身子在土炕的尘土中挣扎,丈夫喝酒回家使唤拿靴子,没有回应就被丈夫骂装死,并且拿烟袋打。经过一夜的挣扎孩子没有生下来,丈夫进来浇了一盆冷水女人一动也不敢动的坐在那里,孩子生下来却死了,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这不是刑罚,那什么是?丈夫每年是这样,一看见妻子生产他便反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讽刺和批判,对女性屈辱的地位,奴性,愚昧无知的一种批判。 还有二里半的老婆,李二婶子生产时,不知谁家的猪也生了,在那个时代一些人看来女人生孩子就和生猪崽一样。是对乡土中国的抗诉。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五):评《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
萧红的一生有许多谜团,而可以想见的是她必定亲历、目睹过生民于风雨飘摇时代挣扎求生的痛苦。她是活得很心酸苦楚的,但即便如此,她也愿意活着,并且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苦楚里。只有痛苦的清醒,才有希望去改变这一切。
《生死场》是粗犷的血色涂鸦,展现的是忙于生、忙于死的蒙昧生存图卷,读者触目惊心,为文中人感到压抑绝望,可文中人自己却是麻木不自知的,如兽类一样释放本性。到《红玻璃的故事》时,王大妈却是真实地觉醒了,并且因为看破生的轮回真相,而丧失原本蓬勃的生命力,失去了性命。这仿佛是个悲哀的结局,我却认为,王大妈是清醒的知觉者,虽说被这沉痛的悲哀掠夺了性命,却给儿子指出一条对抗命运的险道。
这本书实在是浸透了萧红的心血,她是痛苦人生的亲历者、目睹者,用她一颗滚烫的心去贴近更多黑土地的子女的心,因而笔触格外有力。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六):出师未捷身先死
又是已经被夸烂掉萧红一部作品集,被吸引到的故事《弃儿》《手》《北中国》《红玻璃的故事》。很质朴,把痛苦不堪、愚昧粗鄙的一面活活剖开让读者自己品,我觉得更胜鲁迅一筹。萧红当年的创作,左派文学界对她的批评声颇大,认为她的写作太个人化,格局不大。但她坚持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而与她同时代,把写作当做革宣的人呢?他们的作品未来还会让人记住吗? 我认为最好的最精致的创作反而是属于个人的,群体化的创作反而落入庸常,因为你的出发点就不纯粹。左派文学的特征就是用文字为革命当武器,这正是萧红所反对,她坚持文学应该独立于社会和个人,这就是她为什么后来跟那批左派文人不欢而散的原因。 萧红呢作为文艺女青年,她很大的问题是经济不独立,没办法穷啊,所以只能和男的搭伙过日子,好不容易写作写出点名气来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又兵荒马乱,又身体垮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七):蛮荒故事
这本的风格和《呼兰河传》完全不一样,更晦涩难懂了一点,不如《呼》那么流畅清新。“生死场”大概指的是生死之间的混沌天地叭。 蛮荒之地的蛮荒故事。 城市只是吃人的沼泽,农村只是煮人的炙锅,农民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世世代代挣扎其中。 真的是很穷啊,穷就会受苦。 好死不如赖活着,有二叔倒是很好的贯彻了这一信条,偷盗主人家的东西不认账,却坚持不吃羊肉不穿羊皮衣服不戴羊皮帽,难道主人家的恩情不值得偿还吗?难道不应该恪守自己的本分吗?他的懒惰、偷盗、叛逆是对主人家的挑衅吗,是对压迫自己的阶级的消极的反抗吗?还是说有二叔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呢? 《红玻璃的故事》,当初老师上课的时候提到一嘴,课下怎么找也没找到,没想到会在这本书里看见。王大娘,王大娘的女儿,小达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都是一样的,一眼就可以望得到生命的尽头,就好像红玻璃一样,红玻璃只是一个象征,世世代代的玩具,就好像世世代代不会改变的命运。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八):快速认识《生死场》
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用天真烂漫的语气展示乡间的愁苦,那《生死场》则是用悲凉的笔调去记叙乡村浓得化不开的不幸。故事的背景应是抗日前夕,前半部分记叙的是乡村苦难的生活——保守的观念、稀缺的粮食……后半部分则及记叙了日本人对农村生活的进一步侵害。萧红的描写并不露骨,用了许多比兴的手法(她总将人和牲畜联系在一起,或许这就象征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但很真实,有许多生活片段(如描写月英的死)会让人觉得很残忍、想作呕。萧红没有用任何一句话去言论中国目前的形势,但借村妇之口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她着重描写的是一个人及一群人的生与死的问题(所有人都忙着生、忙着死)以一个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从她的笔调可见爱你,她并不乐观。我欣赏萧红,因为读出她是一个生于苦难的人,但是她远超于苦难,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去审视它,并用悲悯的心去关心和同情身陷其中的人。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九):那时候的人啊,终究还是不见棺材心不死,自欺欺人罢了。
为着年级论文而读,作为俄语生,狂熬三个日头翻译出了全篇十万字富余的译文,对于现在的我,讲话也有点古香古色了。与作者同为东北老乡,那个时候的东北方言还远没有现在定型,但依然能让人感到亲切。好在小说通篇的成色也算不错的,读起来虽然偶有费力,但也有些痴迷,算是对得起三天时间的艰苦努力(不过用整三天时间读一本中篇也算是龟速了)。整个三天熬下来,只感觉愈发的适应劳顿,身体里却慢慢变得空虚。经此一役,血条降低,蓝条却增加了。
一句话总结:事了拂衣离去,满清十大酷刑,不过如此而已。
读者们都说上世纪旧社会的农村影像叫人大开眼界,震撼人心,可我只认为稀疏平常,那个时代的情况与形势到现在就改变了吗?我看不然,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势苟活这。呵呵,就这么不言而喻的,挺好!
记得书里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概意思是:你现在是不察觉,这个年纪的男人对女人可都新鲜着呢,等结了婚,熏够了油烟,就再也不会对自己的丈夫说爱啊情啊之类的话了。
女人始终是这个生死场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中女人负责让男人生长,男人掌管着女人的死亡。
最后用书中经典的一句话结束:在田间地头,人啊,畜牲啊,都在忙着出生,忙着去死。可悲的是,如今这里依旧如此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读后感(十):一代才女,如流星般陨落
萧红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惊人的,在常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萧红的笔下万物有灵,最喜欢《弃儿》这个故事,这是萧红的亲身经历,读来真是让人觉得肝肠寸断。《生死场》是阅读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说实在话,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具有浓浓诗意的文风,觉得非常惊艳。再有《广告副手》,寥寥数字,真的非常生动地表现出同居情侣的那种心理和生活状态;《手》,读来多么让人感到悲哀!连老师都不放过对这个贫苦的农村孩子的嘲笑和排斥,多么丑陋的嘴脸;《北中国》里痛失爱子的一个大家庭,可怜的父亲,可惜的参天老树,无比悲凉;《红玻璃的故事》,开头的喜气洋洋和结尾的破败不堪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这是萧红的遗述,口述于战火纷飞之中。
萧红,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津津乐道她的私生活,人们高姿态地议论着她,说她如何作贱自己,如何依附于男人,如何又被男人残忍地抛弃!我想说,你在对她的人生、感情生活指指点点的同时,是否读过她的作品,读过她的作品,真的忍心再对她指手画脚、嘲弄一番吗,真的配吗?她的才华是耀眼的,是无法被埋没的,生活给了她创作的素材,内心丰沛的情感,让她的文字鲜活有力,寥寥数语便可构筑出属于她的文字世界。
非常喜欢萧红,阅读她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她的每一个文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深感震撼,不自觉中已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