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摘抄

2021-03-15 02:4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摘抄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精选点评:

  ●质朴感人,乡风民俗。《岁寒三友》和《大淖记事》看得眼泪打转… 汪曾祺的书会让人有幸福感,特别是散文,让人觉得生活十分美好,哪哪儿都美好。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汪老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受戒》中的明子和小英子,《大淖记事》中的巧云和十一子…愿老屋还在,愿世人还能见到旧门上挂着的“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

  ●烟台晃荡的时候买的,跟耐读,作者笔下的世界干净,纯真,生机勃勃~

  ●文章很有文人气质,行文里是幽默诙谐与平淡而富有韵味的美感,语言很质朴,但又很老到。

  ●书是好看的。但是之前豆瓣征集看了会觉得心情很好之类的书,很多人推荐汪曾祺全集,我觉得真的不至于。虽说汪曾祺的文风闲适恬淡,但一本散文集下来也是死了不少人,哪里快乐了。时代所限,就算个人经历还算幸运,也真的快乐不到哪里去。

  ●淡淡的江南水乡,淡淡的江南小姑娘。那些幽默的小点子是淡淡的,那些惆怅和哀伤也是淡淡的,大概汪老爷爷就是一个满怀热爱地把人生和万物都看得淡淡的人吧。

  ●田园和民俗,充满生活气息,不少玩意已经随着时代消逝了

  ●每一句话都很精练,贴切,小说既有文学性又有世俗气

  ●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投入,越读越喜欢,有画面感,作品中生活气息很浓,感情纯粹真挚。有很多看似轻描淡写的东西,其实却是情透纸背,给人以启迪。 认识她的时候刚读这本书,现在读完了,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是人不见了。 人之间的那种美好,跃然纸上。 想起了李小龙看到的那只鹤,那只飞得很远的,又美又伤感的那只鹤。那一段自己完全泪目了,是什么让我如此感怀呢? 因为我知道,那只飞走的鹤,是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一个人眷恋的没有回应的爱情。纵然别人不领取,他人劝你放弃,可是你自己,却固执地坚持在其中,不是你不愿意走,而是因为你是真的爱。

  ●看了两篇,写得挺好的,淡淡得讲一些故事,有点像城南旧事,只是现在暂时没这种淡淡的心境看这种淡淡的短篇,以后有这种心境的时候再看吧。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一):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

  汪老先生无疑是散文大家,优秀的散文家往往写不出传统意义上的好的小说。 两种文学体裁似乎是水火难容。散文要求意在言先,重感情而轻故事情节,似乎兴致所至,随手写下;而小说的基本要素是讲一个故事,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是重中之重,布局结构必然要细细思量。汪老的《受戒》,介于两者之间。 总以为,既然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汪老的小说应该和中国古典文学一脉相承。若是写诗,应该是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若是写小说,则必然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总而言之,必须呕心沥血,才能成其所作。而汪老的小说,显得过于随意和不加雕饰。常常在描绘故事发生的背景上花费太多的笔墨,写主要人物和故事冲突时,显得不温不火,缓缓带过。写大淖的风土人情,写故里的风景和食物,总是不惜花费大量篇幅,而主角恰似浔阳江头的歌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可这样的描写又算不上是赘言。细细读来,到也有空灵和洒脱的韵味,像是在读随手写下的散文,没有规章,情感含蓄。就连描述故事情节时,这样的散文语调也俯拾皆是,《受戒》结尾处,芦花吐穗,菱角开花,一叶孤舟停在芦苇深处,一只飞鸟倏忽飞起。美则美亦,可是舍弃小说最基本的故事情节来达成这种空灵之美,大概也就是汪老有这个魄力。今人要是敢这样写小说,稿子十有八九会被毙掉。 散文一般的悠然和空灵的语调,极度倾斜极度危险的故事结构,这是汪老的这本小册子最大的特点。 卷首的图书再版编目数据显示这本书是短片小说集,可私以为,这样的文章,介于略长的散文和稍短的小说之间。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二):比《舌尖上的中国》还精彩的汪曾祺“说吃”

  近日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档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正在如火如荼的热映中,《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讲述的不仅仅是中国各地的美食,还有制作美食的人与其背后的温情故事。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一位擅长谈吃、写吃的文人作家——汪曾祺。在汪老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就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吃食出现在文章中,通过作者妙笔生花似的描写,会比看《舌尖上的中国》更令观者对美食按捺不已。如《受戒》中小英子腌的咸萝卜干;《故里三陈》中的阴历七月半才会上市的奶奶哼、牛角酥;《徙》中的脂油千层糕、冬笋蒸饺;《异秉》中王二熏烧摊上卖的卤豆腐干;《八千岁》中八千岁每天“吃晚茶”必不可少的草炉烧饼;还有《桥边小说三篇——茶干》中连万顺特制的豆腐干—茶干。。。等等,都是在我生活中从未听过更未吃过的美食,我觉得它们不逊于《舌尖上的中国》里所出现的那些精致美食。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坛界风靡至今,其中就有非常出彩的《受戒》。《受戒》是一篇短篇小说,于1980年发表于《北京文学》第10期,创作的初期汪曾祺并没有想过会被发表,因《受戒》无论在文学风格亦或是写作题材上在那个处于“极左”思想还尚有残留的时期会引起骚动的,最终有幸得于《北京文学》编辑李清泉的支持,终得以发表。后来《受戒》曾被多家出版社多次出版,而我手中的这本《受戒》于2018年1月出版于浙江文艺出版社。封面设计采用田园乡间草绿系图案,与汪老先生的作品风格相得益彰;再加上精装装帧,使其在外观上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受戒》一书共包含《故里三陈》、《岁寒三友》、《异秉》、《桥边小说三篇》等15篇短篇,每一篇小说文字简短而又精致、干净而又清爽;但内容阅读起来却是丰富多彩令读者欲罢不能、津津乐道。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有许多题材内容都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与经历,如《受戒》中的“荸荠庵”(在1937年日军攻打中国之时,汪老曾躲于此庵)。

  读汪老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读白话轻松上口的感觉,浓浓的民俗风情、人文习俗在浓墨重彩的叙述过程中,令人记忆深刻。无论是人物形态的描写还是场景摆设的叙述,总是给人一种像在观赏画卷一般美妙的体验。每一个小故事的情节发展都是平平淡淡、朴实无华、波澜不惊的,就连情感的叙述也不曾出现起伏跌宕。

  众所周知,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在阅读《受戒》时你会感觉与《边城》有相同的感觉,小县城、小人物、小生活,浓重的民俗民风,淡淡的儿女之情。而我个人觉得汪曾祺更擅于小人物、小生活的细节描写,更能给人一种诗意般的体验,这或许与汪老先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关吧。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三):本真

  本真

  生活本来是个什么样子?我想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本真有一个自我的描述。而在我看完汪曾祺先生的这本《受戒》时,我想到了“本真”这个词。首先不管贴切与否,但这是我实实在在的一个感受。我们都是生活的经历者,我们在接受着生活本来的面貌。可或许是我们太认真,亦或是我们获得太假我们却忽略了最初的本真。

  而汪先生的这本《受戒》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对于先生的这部小说集,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感动,对!就是感动,先生笔下故事里的人物都是温暖的,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平凡而可爱,当然他们也是真实的。或许就是因为这份平凡与真实才是现实世界里的一切。就像故事《受戒》一样,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明海和小英子,一个是受戒出家的和尚,一个是明媚可爱的少女,从小的玩伴青梅竹马的经历,一切看起来明净和美好。故事的开始温暖而平和,小英子愈发出落得亭亭玉立,而明子也在寺庙受了戒。我喜欢打破现实禁锢的美好,而小英子和明海则是我所期待的美好。

  汪曾祺先生的这本《受戒》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副如诗似画的纯美境界。平凡人的幸福就是在日常的琐碎中去发现。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人,可就是这些小人物的市井生活读起来格外的真实和吸引人。15篇经典的小说,不同的人物有不一样的生活,可这些人在汪先生笔下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真实而容易满足。不管是《受戒》还是《大淖记事》汪先生笔下的人物都是重情重义,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是生而普通的平凡人,我们都在追求一份真实,都在寻求本真。

  汪曾祺先生在这本书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又绘声绘色的向我们描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朴实自然。汪先生在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在他的笔下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

  “跟着谁,傍着谁,立志甘当二路角:

  会几出,教几出,课徒不受一杯茶。”

  汪老先生一生的际遇写出了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是最现实的中国故事,最自然的率性之美。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当下的人看《受戒》会有一种平静的感觉。就如同身处故乡听着林子里的鸟鸣,每天无论是睡还是醒,都可以有一种真实的舒适感。我们在文字里寻找本真,在生活里寻找本真,不是我们迷失了,而是我们的那颗心却在悄悄的淡忘着。

  小时候我们会在雨中疾走,会在烈日下奔跑,会在麦田里放风筝,那时候只因为是最真实的自己。汪老先生的这本《受戒》会帮助我们看到本真,人活一世难清名,草活一秋难岁寒,心里快乐与忧愁长伴,而生活却总是苦尽甘来。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而本真则是心的向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

  汪先生死亡《受戒》读之洗涤心灵,让人重拾本真,或许是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戒之慎之,可我们或许只有像书里的小人物那样活的真实且温暖,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在这滚滚红尘里,也许只有那样我们才会活的像汪先生笔下的人物……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四):浅唱生活,味意尤深

  

我们这些为着现在和未来拼搏的人,穿梭于人潮人往的涌流中,眼中虽以览尽繁华,肩上扛起的却是双倍的沉重。也许每一个人都曾幻想过,独坐窗台,沐浴月光,仰望星空之浩瀚,浅尝人间之至味。

在忙碌的时间中,翻开了汪曾祺的《受戒》,清水出芙蓉的笔调伴着书籍特有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诗情画意的生活是那么的静、美和无暇。即使身居闹市,也可感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气。我羡慕了书中记载的点点滴滴,小小的事却让人留恋。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菩提树下孕育一颗朦胧的少年心, 芦花地里理下一颗含苞欲放的少女心。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情谊,犹如春雨过后冒出的新笋,微润,微甜。是我们每个刚刚出头的少年少女,心之向往。它是圣洁的,高贵的,不可玷污的。

少时,幻想着。中年时,难忘着。老年时,这便是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每个人心中都藏匿着那段若隐若现的感情,那是挚真挚美的感情。也许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生活就是这样欲言又欲止,如此浅浅淡淡,又如此深深刻刻。

辛夸高岭挂,未徙北溟鹏。

人生五彩斑斓但也千差万别,有人腾云驾雾,紫气东来;有人千金散尽,仍还复来;也有人怀才不遇,郁郁而终。高北溟的一生,坎坷过半。又招上天不公,“未徒”之命运延续到高雪身上。生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多有惋惜。生活总是这样十有八九不如意,总是给那些努力的人迎头痛击。但有时,生活也绝不辜负追求美的人。

有时我们会怀揣着疑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我想最好的回答是:为了体验人生百态。

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黄油烙饼,烙出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烙出了美其名曰的社会。生活属于成长,成长属于生活。想要品味生活,那就免不要成长;经历了成长,也更加理解生活。浅唱生活时,幼年就是一支欢快的小调。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为什么,我们就长大了。

生活一直在前进着,毫不客气的奔跑着,过去便是永久的过去,化作尘埃,你再也抓不到了。回首只能是无限感慨和无奈。生活绝对是个圈,给予我们不公时,也将给予我们不可磨灭的情。

生活只可以浅浅的轻唱,轻谈。偶尔趁着暖日,或是借着余辉,回味一下过去,品味一下现在,再看看将来。如此便是甚好。切不可用力过猛,着了生活的调,让你陷入无尽的周旋当中。人生千姿百态,淡淡小事,都将如风吹絮划过你的脸颊,当你停下来回过头时,身后早已漫天飞絮。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集)》读后感(五):每个写东西的人都应该好好“受戒”一次

  不知不觉中,汪曾祺离开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二十年。这个时间不算很长,可也不能算短,而汪曾祺的文字,也越来越有味道。实话实说,这几年间国内的文学创作,总体上来说佳作似乎越来越难得。原因何在呢?或许是因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很多人都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为正常,能够坐得了“冷板凳”的写东西的人是越来越少,而更喜欢穿越、架空,譬如《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择天记》《步步惊心》等。其实,真正愿意写点儿文字,并且愿意去享受文字之美的人,应该好好看看汪曾祺的《受戒》——譬如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汪曾祺逝世20周年所出的这个纪念版的《受戒》)15个短篇读完,内心中的感受又将如何呢?

  《受戒》中收录了汪曾祺的15个短篇,以《受戒》开始,还有《大淖纪事》《鉴赏家》《侯银匠》《黄油烙饼》诸篇。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小说里写的都是平常人、平常事,就那样一篇篇地就过去了;但反过来想一想,却分明有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好像小说里的人和事顿时都变得活灵活现了起来。那些其实都是很久之前的人和事,并不和现在的生活有多少关系;但那一种写小说的手法,或者说是讲故事的方式,有条不紊的样子,却更加在内心深处留下了越来越清晰的印记。或者,仿佛可以觉得汪曾祺老先生就坐在对面,还是在写小说,或者写那些平常却实在不简单的“人间至味”……

  对于自己的作品,汪曾祺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悟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这样一种真心实意,在他的《受戒》中的诸篇里都有所体现。汪曾祺的这些短篇小说,也确实是在忠实地实践着他自己对于小说的一种严格要求——“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这样一种要求,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少有小说,能够让读者似乎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总是能够感觉到一种平和自然、一种进退有据。

  大多数情况下,如《受戒》中的15个短篇小说一样,汪曾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似乎被放在了不那么重要的第二位,总是一种碎片化的写人叙事方式;他却总能够在不经意间把整个人物给表现得那么恰到好处、把整个事件给讲述得那么完整且不乏留白。比如,和尚明子和英子之间那一种纯真无邪的爱,卖果子的叶三对绘画发自内心的热爱,小人物王四海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过了一生的无限怅惘……都在作品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他的作品中也有沈从文的影子,但似乎也并不多——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风格,有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颇为耐人寻味。这样的一个人以及他的作品,当然会让人长久地记着,永远也无法忘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