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竞技会》读后感锦集
《葬礼竞技会》是一本由[英] 玛丽·瑞瑙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一):葬礼竞技会
这是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虽然亚历山大不在场,但是,就在亚历山大的缺席中,反而深切的感觉到亚历山大的伟大。
亚历山大去世后,留下了庞大的帝国以及惶惶无所依的军队,这时候,摄政轮番上场,然后很快陨落,他们要么目光短浅,要么谋略不足,要么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这个军队差点落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女人手上。军队像一匹奔突咆哮的战马,又像个惶惶然的小孩,没有人能驯服它。。。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二):评《葬礼竞技会》
相比前两部,我最喜欢这一部,虽然在对人物描绘上由于篇幅和详略的限制远不及前两部的亚历山大那样立体而感人,但是却用一种接近pov的方式展现了亚历山大死后的阴谋与混乱,每一个在他在世时看似或和善或单纯的人物内心中的狡诈和狠毒被展现了出来,而作者摘取的几个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不知要是把每一个继业者的故事都写出来该多么的宏大。
本书以亚历山大之死为开篇,以亚历山大四世的被害为终结,佩狄卡斯、罗克珊娜、托勒密、卡山德、欧律狄刻三世等人悉数登场,每一个人都在为一己私利而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正义的一方,而且,在读过之后,我们会发现很难对除了托勒密以外任何一个人物产生好感,却又对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产生同情,这便是作者对情节起伏的把控能力和对不同人物塑造能力的体现,颇有《冰与火之歌》的气息。与这些一个个在亚历山大的葬礼竞技会上光鲜登场,又一个个惨痛的战死的人物们相比,亚历山大的一生真的可以说是完美的了,无阴谋,无玷污荣誉之事。为什么是托勒密最终“赢了”,不是因为他没有野心,是因为他始终克制着对权力的无限贪欲、坚持着所有人都丢失的对亚历山大帝国的敬畏之心。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三):缺席的最强者
回望历史,恐怕再难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这么年轻就南征北战,一统江山,成为命中注定的最强者,却在最终的继承遗嘱中,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随风而逝。这场关于英雄的人生盛宴,亚历山大大帝却没能笑到结束,在众人酒酣半饱之时,就已经完全缺了席。
《葬礼竞技会》作为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和前两部《天堂之火》、《波斯少年》相比,《葬礼竞技会》少了一些明快恢弘的感叹,更少了一丝真挚的情感,多了一分沉重压抑,如同《狼厅》中所说的那样:“人对人是狼”,曾经围在亚历山大身边的权臣也好,将士也罢,甚至是女人,都开始在逐渐浑浊的朝局之中,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那句“给最强者”的遗言如同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开始时,分歧女神抛给三女神的黄金苹果,那是一个诱饵,甜美又危险,使得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只为了得到了那个至高无上、可与亚历山大比肩而立的位置。
在这些人中,以一抹女性姿态出场的欧律迪刻显然极为抢眼。她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泯灭众人的雄心,更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手腕和魄力,她为了权能够嫁给傻子,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向上爬,活生生地简直就是第二个“亚历山大”。但她终究成不了亚历山大,女性的身份或许早就已经出卖了她,欲望和梦想在混乱中交织,命运的无情操纵,在瞬息万变的阴谋里,她由不得自己,或许也早就已经看不清自己,于是只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历史无情地碾压与遗忘。
而在这些血淋淋的斗争当中,唯有亚历山大的光辉形象永远都不会改变,“黄金苹果”依然是他的所属物,纵然是千辛万苦夺得了王位,却再没有谁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玛丽•瑞瑙特看似已经将目光从他的身上挪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历山大的影响又何曾真正地消失过?所有人,都不过是在追随着他的影子,希冀有一天可以追上去。可是偌大的王国疆土渐渐分崩离析的事实,说明着一切——英雄已经末路,曾经的传奇与信仰,终是一去不回。
芸芸众生都在,只是他已经不在了。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四):札记——古希腊最后的悲剧
前323年,炎热的巴比伦,一位年轻的国王正躺在他波斯风情浓郁的寝宫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大汗涔涔,呼吸局促,神智恍惚;阵阵微风拂过他的脸庞,这是他的宠臣——一位俊美、优雅的波斯宦官——挥动着扇子为他驱走热气;他的将佐们伫立在他的身旁,他们神色凝重,心情复杂,他们知道他们的命运早已与他的生死紧密地系在了一起;寝宫外,他的士卒们为他默默守候,等待着他的苏醒。倏然,他呼吸骤停,庞大的帝国瞬间失去了主人,而他只留下了两位遗腹子与一位智力堪忧的兄长。这一刻,他的将佐们终于挣脱了束缚他们的缰绳,一场腥风血雨即将袭来。
他们本是亚历山大的最忠诚可靠的伙伴,追随他东征西讨十二年,彼此并肩作战、互相信任,而此刻却拔刀相向。阴谋、刺杀、战争,连绵数十载,只为争夺亚历山大殁后的权力真空。
但他们的才华终无法撑起他们的野心,没有谁能够接过亚历山大的衣钵。篡权者即使握有国王的权势,亦不能俘获部下的忠诚,两年后,在尼罗河畔晴朗的夜空下,一位踯躅的篡权者——佩尔狄卡斯——在他的营帐中缓缓踱步,他在对托勒密的战役中失利,令将士们充满怨恨,军心浮动。倏然,帐外盔甲声、脚步声,窸窣作响,几位手持利刃将佐闯入帐内,在静谧中,他奋力抵抗,而“他的骄傲替他决定放弃徒劳的呼救”。随后,克拉特鲁斯、欧迈尼斯、培松、安提柯,这些昔日的同袍在相互征伐中接连丧命。唯有托勒密躲过了他们的悲剧宿命,在埃及、在亚历山大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在将佐们缠斗的同时,王室成员亦不甘寂寞,而换来的却是将佐们的利用,未有一人得以善终。在小说的末尾,亚历山大唯一的儿子在色雷斯的一隅海角,憧憬着美好未来,遥望着地中海对岸那个繁荣的亚历山大港,与他的母亲一同饮下苦涩的毒酒。
伟大的亚历山大终究只是荷马笔下阿克琉斯般的英雄,而非奥林匹斯山上永恒的神祇。他未能给予他开创的帝国繁荣与安宁,亦未能保护他的家人免遭杀戮的命运。他的帝国分崩离析,那些活着将佐们各自偏安一隅,继续演绎着互相厮杀的悲剧。至此,古希腊时代彻底落幕,唯有亚历山大港的鳞次节比,闪耀着它最后的荣光。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五):玛丽·瑞瑙特的巅峰之作
Greece's reading第六本,终于看完《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葬礼竞技会。在这里引用一段原著的内容简介吧(因为已经写的非常到位了)。
“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三部曲中,《天堂之火》一半是以亚历山大的视角,另一多半是以他挚爱赫菲斯提昂的视角来讲述;《波斯少年》不用问,是从那位貌美柔情的波斯宦官之口,将亚历山大去世前十年的光辉事迹呈现在读者面前;到《葬礼竞技会》才是玛丽·瑞瑙特的巅峰之作——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
可以用我们都熟悉的《三国演义》来对比,《葬礼竞技会》是一个多视点,多故事线交织的故事,将亚历山大死后27年,群雄逐鹿的大希腊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不仅仅是男人有野心,各位贵族女性也在权力的游戏中披挂上阵,甚至关乎成败。
这里最突出的几位: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遗孀罗克珊妮、表妹欧律狄刻。虽然由于格局所限(从小无法和男人一样进入学院受教育,成长后也无法和男人一样驰骋战场,赢得士兵的信任,所以她们的夺权斗争早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但她们的野心和狠毒,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依然让我倾心。
其中最让人扼腕的是欧律狄刻,为了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嫁给傻子国王腓力,并操控他从将领手中夺回实权。在兵败被擒时,她并没有屈服,而是要求一场在全军面前的演说。她争取到了将领的默许,准备好了振奋人心的演说词,所有兵士也投票同意她上台,万事俱备——而她在起身的瞬间感到双腿之间有异样,原来是月经提前来潮。
《葬礼竞技会》描绘的是悲剧群像戏。不止女性,多少枭雄豪杰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只有亚历山大与众不同:他是神的后裔、天堂之火,一生从无败绩,他是东方民族口中令人敬畏的“伊斯坎达尔”。
在另一本讲希腊历史的小册子上看到,倘若当时亚历山大未死,继续东征的话。那么经过几年他就会进入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刚刚经历过商鞅变法的大秦对峙——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精彩纷呈的故事啊,可惜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了。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六):《葬礼竞技会》:亚历山大之后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从描写少年亚历山大的《天堂之火》,到写亚历山大“正传”的《波斯少年》,最后来到了这本《葬礼竞技会》。在这部作品里,亚历山大最终身故。他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帝国、“失了国王”的众人,以及因此而瞬息万变的政局。
于是《葬礼竞技会》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收尾,其实是“以缺席来显现他的伟大”(译者郑远涛)。而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征服者的亚历山大,他昔日展现的勇气与节制,可以与此后人们的愚昧彷徨和勾心斗角形成明显的对比。或许着实,任何人的缺席,都不会影响这颗星球的正常周转,但一个英雄的退场,就好像是突然抽掉了一根核心的支柱——于是倾覆在所难免。
玛丽•瑞瑙特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叙述体例,这与前两本作品是不同的。单纯用时间来串联这个故事,客观上讲或许是因为主要人物的退场,其他线索难免显得驳杂;而主观上,这或许宣告了作者情感上的淡漠——没有英雄的历史,只是一段混乱不堪的时光。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时光,也仍旧是有其希望的。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富于野心的角色一度让人看到的再度迎来一个“英雄时代”的可能。但这位同样梦想自己可以续写亚历山大的辉煌的女人欧律狄刻显然面临了更多的阻力:她终究无法像亚历山大一样拥有“天堂之火”一般的气魄与力量,而她的女性身份,又使得自己必然要面对有关英雄与文化传统的双重压榨。随着众人结盟碾灭了欧律狄刻的雄心,她的自我成长,也成了昙花一现。
很大程度上说,借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唯一”,玛丽•瑞瑙特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众人在平庸生活里的徒劳。远古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缘起于人对自我力量的确信,以及自我生存状态改造与控制的企图之上的。于是“勇气与节制”才会成为古希腊神祇之上的箴言。但平庸终究还是普遍的状态,因为人到底很难摆脱贪婪,而欲望与梦想永远是难以区分的概念——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追逐时的方式。欲望的达成,是要不择手段地践踏他者——直到推诿自我;而梦想,只能靠征服来实现。那艰难可想而知,因为首先和最终要征服的,其实都是自己。
有人说,一切混乱的肇因,是亚历山大并没有在生前为自己的身后做好铺垫,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猝然长逝。但请不要忘记,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他是无可取代的“天堂之火”——而非众人的保姆。他的征服,是上天对人类的悲悯。于是人们才如此怀念英雄时代——毕竟作为追随者,脚下的大地从未如此坚实。可若仅凭平庸的人类自己,如此的辉煌,恐怕永难再复。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七):天堂之火已灭,我们终是凡人——记玛丽·瑞瑙特《葬礼竞技会》
昨天把玛丽·瑞瑙特的《葬礼竞技会》给看完了,如此一来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在我这里也算是全部收官了。
就这三部小说来说,个人喜好程度:《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天堂之火》。最早看的《波斯少年》倒成了自己最偏爱的一部,究其原因想来也是因为它主要描述的是亚历山大最为传奇的那段人生吧,读起来颇为波澜起伏激昂壮烈,《天堂之火》则自始至终换不起情绪的震荡所以并不是特别喜欢。
而这部《葬礼竞技会》则介于两者之间,在情绪上没有《波斯少年》那么振奋,但又比《天堂之火》来得有趣。我对于这种类似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群像故事向来感兴趣。亚历山大死后,每个人都为了夺得权力而不停地相互设下阴谋算计对方,既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又有多米诺骨牌一张压倒一张亚历山大的帝国版图轰然倒塌的既视感。唯有一早从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跳脱出来的托勒密做到了独善其身得享终年。这些阴谋者野心家们每个人都只得到了短暂的生理,迎来的是与之相称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悲剧结局。
虽然在开篇不久亚历山大就告别了人世,但毫无以为在这本书中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灵魂主角,其辉煌的功绩与强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每一个人。人们敬仰他,爱戴他,自他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刻起,他便被奉为不朽的神明。而亚历山大的对手,他的篡位者,他的敌人,一边憎恨诅咒着一边又不得不匍匐在他荣光下无尽的阴影之中。亚历山大越是光明磊落,便显得这群人越发像鄙俗粗陋的野兽。
这样一个伟大的君王自然免不了被神化,甚至成为一种象征。而他本人的爱恨情仇此时似乎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另外,个人觉得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这个毒蛇般的女人最后死得高傲,不愧于她王后与亚历山大母亲的身份。作者对她死亡的描写也成了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段文字:
“她的眼神开始浮游,重像叠影;她看到群石在撞裂她的身体,但是震撼大于疼痛;她会在真正的痛苦迸发前死去。她抬眼看那朵旋转而绚烂的云,想道,我把天堂之火带了下来;我光荣地活了一世。天空霹雳一击,一切都没了。”
这天堂之火在此处与第一部的小说名接上了。亚历山大是神降下的火焰,燃烧于世间,终要回到他应属的天堂,他从不属于这个人间,所以世界又回到了原来那如角斗场竞技会般的地狱。
就如托勒密所言,我们不过是神身边的凡人而已。
追记
从夏天到冬天,读完了亚历山大三部曲。虽然这套书里很多细节都是想象虚构的,但大方向与重大历史事件还是真实可信的,值得一读。即便作为小说故事来看也颇为有趣。之后我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读到玛丽·瑞瑙特的作品了,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引进她的其他小说。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八):竞技场中的最强者
翻开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帝国的版图,能看到其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这是马其顿帝国最辉煌的时刻,由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他在世时是神迹一般的存在,逝世后也丝毫没有变化。就如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在其亚历山大三部曲最后一部《葬礼竞技场》中描述到的一样——“他没有发臭是一个奇迹;然而你以为他还活着。。。亚历山大是一个神通广大的鬼魂。”
然而在权力利益面前,也许神也不再怎么管用。《葬礼竞技场》里亚历山大大帝没有作为本书的男主角,而是一登场就是一副垂死的模样,却在其后的故事里不断出现。巴比伦皇宫里,气势磅礴的宫殿,大臣将军们鹤立企伫,气氛压抑沉重。前一秒他们都在期待着这一刻还会有奇迹发生,可是不再有了。而须臾悲痛后,大臣将士们便轮番上阵,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混战。
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遗言“交给最强者”给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大臣将军们都在伺机而动,纷纷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最强者,从而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可是政治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当权者一倒下,他们心里的算盘敲得飞快,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计着。表面看上去都仍在默哀,平静之下却早已是四分五裂,各大派系已站好队。似乎唯有那样貌俊美,毫不起眼的男宠巴勾鄂依旧默默守候,也算是为这场竞技赛增加一丝人性的温暖。
军官腓力三世的支持者墨勒阿革把阿里达乌斯推上王位,还没来得及享受理应随之而来的赏赐就已被摄政王佩尔狄卡斯在反动骚乱中以清洗军队的名义赐死。骚乱不止,暗杀又起。大帝的怀有身孕的第二夫人斯塔提拉被一封自以为是大帝的诏书召至宫中,短短时间内却惨被第一夫人罗克萨尼下毒杀害。大帝之母及妹妹也日夜兼程来到了皇宫,与阿里达乌斯有婚约的极具政治野心的欧律狄刻也纷沓而至。而得知大帝已逝消息的城邦,也纷纷群起响应,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骚动。
腥风血雨下无人能幸免,在这一场竞技中,下一秒很有可能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这一场棋局中,黑白两子随时变换颜色。摄政王佩尔狄卡斯在忙于继续东征的时候,其将领培松、安提帕特罗斯和克拉特鲁斯也死命在东西部平定叛乱。却因为一场婚姻,矛头调转指向对方。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婚姻,而是佩尔狄卡斯为了迎娶亚历山大大帝之妹而撕毁了与奥体帕特罗斯之女的婚约,这样强强联手的婚姻自然也会危及到自身利益,怎能置身事外。大帝生前最为亲近的将佐托勒密此时也悄然地埃及掌权,而这又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战争的主场主角再次切换。
极具野心的欧律狄刻也一刻不闲着,抓住各种机会,公开演讲,煽动军心反对安提帕特罗斯,在摄政王被刺杀后她顺势得到了军队的支持,与安提帕斯之子组成联盟,在短时间内以腓力三世的名义发号施令。随后又被亚历山大帝之母赐死。粉墨登场,却又匆忙离场。
你唱罢来我登场。各怀野心,混乱的斗争,团结同盟,挥戈相向。这场竞技中,没有最强者,只有更强者,看来这也是大帝这个“神”始料不及的。
——日落之美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九):霸业难继:亚历山大之后的帝国
文/吴情
他自幼聪颖好动,勇猛刚强。他智慧过人,曾一度师从古希腊当时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受到后者的褒奖。他年纪轻轻便已继承帝国王位,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建立幅员辽阔的帝国。他就是所谓的亚历山大大帝。凡为开业帝王,无一不希冀帝国的辉煌亘古绵长,万寿无疆,亚历山大也不例外。然而,在当时的马其顿王国,谁也无法取代或媲美一代雄才亚历山大,无论是领导力上还是公信力上。人终有一死,试问,亚历山大之后的帝国,应该如何书写?
《葬礼竞技会》(Funeral Games),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著,与《天堂之火》(Fire from Heaven)、《波斯少年》(The Persian Boy)合称“亚历山大三部曲”,共同想象并构筑了军事奇才亚历山大大帝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从孩童到帝王,从幼稚到成熟,亚历山大似乎生来即注定成就一番事业。瑞瑙特出生于英国伦敦,深爱古希腊时期的文化。除“亚历山大三部曲”外,瑞瑙特还著有《御者》、《残酒》、《颂诗人》、《归于夜晚》等作品。
小说开篇,亚历山大已渐至人生终点,“口不能言,呼吸都艰难”;宫廷内部,一片萧条冷寂。与此同时,整个帝国静静立在一旁,细心聆听他最后的声音和喘息,聆听他的号召和调遣。帝国的归属问题。帝国的统治政策。帝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帝国是他的孩子,也是他自己。太多的问题来不及吩咐和交待,徒留一句不清不楚的“交给最强者”便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交给最强者”这句遗言,是一道圣谕,也是一句诅咒,马其顿帝国的多事之秋由此开启,尽管先前早已危机四伏。
亚历山大逝世后,整个帝国霎时陷入了权力争夺战中。所谓历史,堪称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才无才者,皆涌上前来。朝廷内,原先顺从恭敬的大臣不甘位列人臣,如亚历山大的大将佩尔狄卡斯、军官墨勒阿革等。朝廷外,亚历山大妹克莉奥帕特拉也为自身前途小心谋划。攻击欲和性欲,在后亚历山大时代弹压理性而声势日长。权力的分配和攫取、资源的掠夺,在动荡的历史时期,成为理解整个帝国的关键线索,而非先前的对外扩张,建立不朽的功业。亚历山大之后,果真无人能够维持帝国霸业了吗?
在权力争夺战中,一个女人的身影让庞大的帝国依稀瞥见了希望。欧律狄刻(本名阿黛娅,与腓力三世联姻或约婚时被授予封号欧律狄刻),雄心抱负不输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奇女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渴望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创造历史,然而,尴尬的是,她的女性身份,始终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近乎“原罪”的存在,冥冥中妨碍她走得更远,禁止她深入男性社会,深入权力和制度的核心。亚历山大的遗言“留给最强者”,说的或许是她,可她无法成为她,梦想的自己的模样。
英雄亚历山大大帝对常人而言,与其说是生活的楷模或目标,不如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是一座丰碑,时时令人仰望。他也是一道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面对他留下的帝国霸业,谋求者甚多,却没有多少人拥有相应的统治才能和智慧。一个帝国的覆灭,于是在所难免。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作品,简洁流畅的文笔,生动精致的细节,暗含对英雄的理解之同情。其实,对历史的想象和书写,构成了我们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或许只能通过追溯往昔,走近英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十):亚历山大完结篇:英雄早逝江山乱
公元前323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如果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一年“五国相王”,导致“周”完全变为一个分裂的地方政权,中国完全陷入诸国争雄的时期。也在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西方世界陷入分崩离析。在他短短三十年生涯中,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但几乎在他死去的同一年,这个没有继承人的帝国四分五裂。这个人,当然是亚历山大大帝。
抛开一切历史的陈词滥调,亚历山大其实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情人、王者。这是玛丽•瑞瑙特刻画亚历山大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点。《天堂之火》塑造一个马其顿少年如何成长为国王,并以腓力王被刺杀、亚历山大登基为结局。《波斯少年》从大流士的男宠巴勾鄂斯的视角塑造亚历山大整个远征生涯,加上《葬礼竞技会》,玛丽•瑞瑙特这三本书并称为亚历山大三部曲,基本还原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终回,《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这个沦落凡间的神袛的垂死开篇,刻画了对他的信仰崩塌之后整个帝国的裂变。
亚历山大不止富有人格魅力,在他的部下眼里,他本身俨然是一种信仰,象征渐已远去的英雄神话。不管其母系是否确属赫拉克勒斯血脉(她的母亲一直坚信如此),但说亚历山大沉浸在荷马神话中长大却不为过——他自比阿喀琉斯,鼓励热血男儿重拾英雄时代的荣光。凭着对他的信仰,马其顿人、希腊人、波斯人走南闯北、东征西讨,踏平欧亚非三洲。他渴望着去远方的梦想,也让将领、兵士相信这个梦想的真实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在非洲,他被尊为法老;在波斯,他被奉为神袛;在死后,他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神话。
亚历山大身上有一种感染力,让身边人为他赴汤蹈火:“他有一个谜。凡是他自己相信的,他能让它看上去能够做到。而且我们也做到了。他的赞赏是珍贵的,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性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他死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带走了他的谜。从此以后我们就和别人一样,受制于大自然设定的界限……”其实,这是一种信仰。
他的帝国、他的荣光维系于一个闪亮而脆弱的点:对他个人的信仰。他们,为他征战四方,只为对他一个人的信仰,为了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很难想象还能有他那般迷倒众生的领袖——亚历山大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邪教教主亦及不上他的影响力:侍从、将佐争相模仿他的发式、行为举止,达不到他的期望时,他们会自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临死时,士兵叛乱造反,只为目睹他的病容,死后又躁动地瞻仰他的遗容,然后又羞愧得静默。他指向哪里,那里必定被踏在他的脚下。
当时,亚历山大死在巴比伦,马其顿还由摄政监国,却无留下继承这片江山的子嗣。这个信仰破灭了。你无法想象,当这个信仰破灭时,这支庞大的军队、整个帝国将去往何处。形容整个国家对亚历山大去世的反应,瑞瑙特用了一句话:“有天地变色而前路茫茫的沮丧。”沮丧之后,便是分裂。
有人说:“健在者之中谁也不够披上亚历山大的王袍,抢它的人将会毁掉自己。”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没有留下能继承王位的子嗣,只有两个遗腹子。唯一够格披上王袍的人,即他的挚友皆军队统帅赫菲斯提昂已在他之前因病去世。一块大肥肉,无数个虎视眈眈又势均力敌的野心家——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兆头,往往是帝国分裂、杀戮横行的预兆。
对他敬爱有加的军队,对他俯首称臣的古老王国,在他死后却逐步走向分裂。谁都想继承他的衣钵,延续神的荣光,但他建立的庞大帝国,维系于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加之统辖其下的,唯他一人而已。
《葬礼竞技会》讲述的就是信仰破灭后分裂的故事。在亚历山大的光辉下,瑞瑙特在《葬礼竞技会》中塑造了一个个才华不济又充满悲剧性的将佐、亲属、女人,他们要么渴望及上亚历山大的光辉、要么携着妒忌之心要与他一争荣光,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失败了。以往凭着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他们像一乘战车那样并驾齐驱。他死了,就像御者倒下之后的战马乱踢乱跳,而且也像马匹似的使自己遍体鳞伤。”
在无数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队哗变、宫廷政变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是女性在整个争夺战中的角色——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遗孀罗克珊妮、表妹欧律狄刻。女人在英雄战争时代注定要成为被动的角色。她们改变、折腾、颠覆,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逃不过被操控的命运。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了亚历山大一辈子都与全世界作对,却有一种说法称亚历山大十年征战在外,只为远离自己的母亲。临终时,她想道:我把天堂之火带了下来,我光荣地活了一世;天空一个霹雳,一切都没了。遗孀罗克珊妮毒死了亚历山大另一妻子的腹中胎儿,几年后她的儿子死于中毒。
说到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必须先讲讲玛丽•瑞瑙特的写作手法。
在戏剧中,有一种说法叫“切入点”——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庞大的,而戏剧(也泛指文学艺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选择从某个合适的时间点、角度切入,去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玛丽•瑞瑙特对《葬礼竞技会》进行故事编排时,将“切入点”这种写作手法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首先,面对亚历山大死后各色人物反复你争我夺的大量素材,她选择“编年史”的方式,按照年份拣选最有利于推动情节的特定时段简练含蓄地揭露当时帝国的处境,不断往后推,直至公元前286年结束。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还有,她很善于从其他人物的角度去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烘托出主要人物的人格魅力。这种写作手法在《波斯少年》中屡试不爽,玛丽女士让我们透过巴勾鄂斯的视角看到了充满人格魅力的亚历山大。同样,透过欧律狄刻的视角,玛丽女士讲述了一支军队从统一逐步走向分裂的整个过程,期间还侧面描写托勒密(即亚历山大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埃及托勒密王朝创始者)的高大形象,顺带又从后人的角度拔高亚历山大的形象。
但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看,欧律狄刻这个角色不止具有悲剧性,讽刺性更甚。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玛丽•瑞瑙特代入了很多自身的思考。她有意地塑造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将之与亚历山大相对比。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性——正统皇室血脉、少年英雄梦想等等,但他们性别不同,走的路亦不同,若欧律狄刻甘心接受命运的话。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了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嫁给傻子国王,并操控他从将领手中夺回实权。演说途中,傀儡丈夫傻相毕露,军队哗然,正当她准备起身救场之际,讽刺的事情来了——她感到双腿之间有异样,原来是月经提前来潮。她半遮半掩,信心早已失了一大半。她不断去突破,却发现命运时时为难。这不禁让我想起伍尔夫杜撰的关于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同样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学野心,哥哥功成名就、流传千古,妹妹死在无名的码头。最后,欧律狄刻被奥林匹娅斯赐死,她选择了自缢。
《葬礼竞技会》描绘的是悲剧人物众生相。不止女性,多少义薄云天、呼风唤雨的将佐、勇士碾压在命运的巨轮下。
亚历山大却是唯一的。他是神的后裔、天堂之火,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年方十几便摄政监国,二十岁登基为王,父亲腓力王统一全希腊,为他远征亚非打下基础,加之他勤勉好学,有着一份追求荣耀、留下伟绩的急切渴望。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试问还有谁比亚历山大更具备充足的条件创造奇迹?亚历山大神袛的光辉逝去之后,这些曾经与神同在的平凡人试图与日争辉,最后遍体鳞伤。
神的时代已然远去。既然整个帝国是维系在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上,那么信仰破灭之后,这一切也该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