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心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木心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5-15 03:4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心论读后感1000字

  《木心论》是一本由李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心论》读后感(一):趣味的故事内涵

  《木心论》,李劼,2015年8月一版一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读李劼《……论红楼梦》的间隙随手翻起这本小书,索性重读一遍。书里循序的介绍评论了木心的学识多寡,恰到好处,点到为止,引申了木心的重要作品,进行对比、解读,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为理解木心某些作品的背景及个中意理。木心是幽默的,李劼也是幽默的,木心不无调侃声色,李劼也顺着调侃一下,那句:“李耳是坐井观天……韩愈啊格只十三点(用上海话说)。读木心,确实,还得读读这本小书,趣味便更浓。

  《木心论》读后感(二):这作者或者说编辑或者说出版社到底和木心有多大仇

  我看的网店上这本书的内容简介:

  木心既是文学的天才,也是文化的天才。这样的天才在意大利叫作但丁,在英国叫作兰姆,在德国叫作尼采或者荷尔德林,在法国叫作蒙田或帕斯卡尔,在美国应该是爱默生加上梭罗。

  木心走了,木心的文字并没有随之消逝。圆明园废墟,汉家陵阙,都会是过眼烟云。

  别人需要用一本书讲说的内容,在木心只消一句话就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木心有如空谷幽兰,默默领略,非常好。作为话题谈论,已然入俗。当作重大发现炒作,会让木心痛心疾首。

  南怀瑾,胡兰成,潘雨廷,木心,四者之中,南怀瑾最俗,胡兰成最浮,潘雨廷最精深,木心最清高。

  木心讲学,无心插柳,或为私学先声,遥接先秦,填补审美空缺。

  文学本无史。木心走过,留下一片片芬芳。

  ===============================================

  我艹,多大仇要这么黑木心。老人家都去了你们就让他安息吧。

  《木心论》读后感(三):起这么恶心的书名,木心知道了是要从地底提刀出来找你的好吗

  《鱼丽之宴·迟迟告白》:

  -----------

  某编辑将我文中的“穿花蛱蝶”改为“穿花蝴蝶”。她不明我之用“蛱”,典出杜甫,古时尚不分粉蝶弄蝶蛱蝶,故以蛱蝶为蝶类总称,杜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我觉得“蛱”的音韵胜于“蝴”,便借来一用。如果是民国初叶或三十年代的报刊编辑,这点小知识总是有的,而今却被认为我连“蝴蝶”也会写错——后来见面时谢了她的改正。

  另一位编辑收到我的短篇小说《夏明珠》,复信大加赞赏,尤其是那句“风月场中金枝玉叶的人”,真是可圈可点。他提议篇名可改作“沧海月明珠有泪”,因为故事发生在上海,主角名叫明珠,结局很悲惨,所以沧海月明珠有泪,再巧也没有了——这是一种舛戾的风气,怎么都顺手牵羊般地借一句唐诗来作文章文集的题名,古人是绝不会这样没自尊的,“五四”时期未见有无聊如此者,弄雅成俗何其酸腐惫赖,诚不知谁是始作俑者。

  我当即函谢编辑先生:承蒙赐题,不胜荣幸,“沧海月明珠有泪”,实在妙极了,亏您想得到……

  于是,很快就刊登出来,大大的标题,端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最佳版位,精致配图,一个少女倚枕而泣,背景是十里洋场外滩风光。

  当我的小说集出版时,复名“夏明珠”,好像从泥潭里爬上来赶紧洗个澡,透口气。

  ----------

  《木心论》读后感(四):清辞妙语,澎湃流动

  一个是出身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才子型学者,一个是空谷幽兰,绝代风华的艺术家。他评他,带着一股对天才人物的热爱与眷恋,却也未曾抛弃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冷静视角。《木心论》好看极了,也中肯极了,可以让人反复重读琢磨。木心关于“最便捷的红尘救赎”的原话读过,在李劼这里重见,又是一次悲从中来!但又转悲为安。木心清辞妙语,世间少有,评他的人至少也得是兰心蕙质,方能口吐莲花。此书细细读了两遍,但仍觉不够。

  木心如天上星辰,只能远远注目;李劼却是属于凡间的。每次发现一位好的作者,内心都激动不已!也会奇怪竟这样晚遇到,但又觉得来得不早不晚,恰是时候。

  李劼自己也是澎湃流动的人,有时候也信口开河,而非端庄肃然的学者。而恰恰这种“信口开河”的恣意流畅是我喜欢的

  好比木心之于但丁海涅,冯至之于里尔克,李劼之于木心,林语堂之于苏东坡。世上的相知相惜,就算隔了千山万水千年百年,都如故交。

  眼下读一些“学院派”写的文艺评论,森严端然,无数的长句加术语,面目可怖可畏可厌。又有些轻巧玲珑聪明犀利的专栏作家,红极了,终究失于“轻”。

  读到李劼,深得我心。他的学问自然是高高的,人也在远远的美国,却因为文字,就觉得亲切得不得了。

  我自己的所学,杂乱疏浅,胆子却是大的。眼睛,也自以为不怎么暗,能从一大堆作者里发现绝妙的。

  《木心论》读后感(五):木心:木质清芬 心香一瓣

  正如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木心则“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若非陈丹青等人对师尊的极口揄扬、极力推介,木心在“打捞文学,钩沉历史”中会更加姗姗来迟。

  木心如同一件出土文物,古色古香,蕴含着独有的风姿与气度,符合今人对民国文人的想象。

  本书上篇谈论《文学回忆录》之得失,指出木心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木心谈文论艺以天才洞见,往往一针见血,言人之未言;但逻辑性地论证不足,有时在表达上难免捉襟见肘。其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讲解也流于照本宣科,因其不懂西文、涉猎不多故也。——但也正是此种光芒的感性,让木心成为艺术骄子,而非冬烘腐儒,其讲学也“拈花微笑”、启迪心智,诚可谓有得有失、得大于失。

  下篇论木心的文学成就,概言之木心文学未受语言污染之害,抒情性的散文、诗歌,优于叙事性的小说。长篇小说非木心所长——这与木心的才气无关,而与性情、遭际相关。

  本书一再谈及木心引嵇康为兄弟,但其人实与阮籍更接近。李劼扬嵇康而贬阮籍,区区以为,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任才使气,舍生取义,集烈士、侠士、文士于一身。前有老庄、荆轲等辈引领其先,后有谭嗣同、鲁迅等人殿军其后。而阮籍中隐隐于朝,借酒遁世、穷途恸哭,皮囊已锈、但污何妨,实是陶渊明、谢灵运、苏东坡之渊薮也。

  嵇阮二人的才情相当,命运相连,如双水争流、双峰并峙,均为中国士子之脊梁,《世说》风姿之典范也,无需生硬比附,唐突佳人。

  《木心论》读后感(六):文艺复兴心里想想就罢了,说出来就是别扭

  “区区”似乎很懂木心,有种自信要把众人弄不懂木心地方给大家讲懂,骨子里学者型猥琐,想用全知打偏知,“高维”打低维,用心极其险恶,弄得自己也很尴尬,想跟着姓孙还是姓木好都没弄清楚,最后干脆想姓孙木,读起来怪怪的,阴奉阳违,表面大面积赞叹木心是排在曹雪芹,李耳之后的人,后面还捎上了作者本人,的确震惊了,屈才了,多重宇宙也委屈这些自我标榜型人才了,花了半天时间看了明显感到不适地方是

  1.用信息不对称标榜自己,每当木心聊到某书,作者总能提起这个时代的另一本书,就好像你给朋友真心诚意推荐电影,你那朋友总是喜欢装X,不正面评论这部片子,总是说你肯定更喜欢这另一部片子,总是显得在见识上比你宽,木心也是人不是图书馆,哪能看过所有书,学者脑子的确硬盘。

  2.说木心不通拼音文字,不然一定会跟他一样喜欢某某作家(看翻译的都楼比),这个感觉切得很准,其实又是楼比,喜欢希腊神话,难道还得必须学希腊语言,喜欢天方夜谭的学阿拉伯语,艺术仿佛出不了国。

  3.“区区”弄不清木心血脉相承点,论某人不论某人的精神血脉,简直是进房间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

  4.一味地戳木心,说木心不懂叙事,缺乏逻辑能力,全凭直觉创作,与人交友专讲弱点无视优点,不是直男癌是啥?

  5.段位低的表现之一,感觉木心和许多艺术家称兄道弟,那“区区”和木心称兄道弟不就行了,符号传递性上看是说的通,仿佛是学会了吸星大法。

  6.木心和李梦熊的关系比喻成阮籍和嵇康,特别别扭,搞不清骨子里的阳刚是什么,感觉是来划等号,殉道=阳刚,不殉道=非阳刚,搞不清死殉道和不死殉道区别,以至于特别想拨正些什么。

  其它也不想说什么了,欢迎指正,不胜感激!

  《木心论》读后感(七):《木心论》里话知音

  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习惯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在报刊栏前读南周,因为一篇《文学在于悲伤——木心乌镇追思会》认识木心,既幸运又遗憾。

  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系列木心作品全集迷恋极了,光是装帧就素得让人觉得舒适,一股好闻的淡淡的油墨味,先生原就字字珠玉,加上出版社如此用心,雅极了。

  老实讲,作为文学的门外汉,对木心作品的理解并不深刻,尚处于单纯的爱他的只言片语,爱他对文字运用的自如,旁人精心雕琢,他却信手拈来自成诗。从未妄敢给自己读过得木心作品写书评笔记,但是时时翻阅搜集关于先生的信息,以期能多一点儿理解先生及其作品。

  豆瓣关于木心的书评很多,李劼老师的《木心论》更学术,更成体系,与先生更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味。说李是先生的知音有一部分原因是两人都曾经历文革,后来都旅居纽约。

  李说读到先生的“司马迁用儒镜照史,伟大有限”时大喜过望,紧接着一句“当然了,木心不会下苦功夫去细究司马迁如何伟大有限,而是话锋一转,大赞司马迁的文笔如何出色。”简直两个熟悉彼此行事方式又分外欣赏的哥们儿。

  李解读木心讲陶渊明的章节中“木心又说: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不在塔内,是塔外之人。这句话与其说是在描述陶渊明,不如说是木心下意识地表达了自己的叙述者身份,听上去好像是个局外人似的讲说立场。事实上木心讲得一投入,局内得很。” 局外局内之说木心得很。

  《木心论》中此种酣畅淋漓的交流不少:魏晋文学,唐诗宋词,两人确实投机……

  倘若是单纯的肯定木心,恐怕会招借木心抬高自己之说。李本就著作等身,作为文学批评家自是涉猎广泛,因此在解读木心讲评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做对比时,说先生有失确凿,并补充了中国神话的担当特征,很是中肯。

  在作品类型上,李说木心不善逻辑架构和运筹,难以进入鸿篇巨著。不敢苟同,我倒是觉得,木心的小说有古龙的风格,古龙说“长句读来如浩荡大河一泻而来,突然以短句相接,犹如一把剑把水截断,可以收到波澜大起大落的特殊效果。”想必先生对文字也有如此看法,所以,先生不是难以进入长篇小说,只是钟爱短句,有惜字如金的意味了。

  及至评先生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说先生的文学困顿在于阅读止于汉语世界。李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侃侃而谈,直指先生襟肘所短,真是凛冽,文学批评家的成分大大多于知己的成分,恐怕要得罪木心粉了。在我这门外汉看来,术业有专攻的缘故,李有自己的所长,先生对西方的理解并没有李评论的那么捉襟见肘。

  对李的评论和先生本身的认识:李更凛冽,直接置自身于局内;先生则平和,看似置身局外,实际上局内得很。因此,李说自己写木心论有相知的原因也不错。不妨把阅读《木心论》当作观侠客论剑,精妙处鼓掌欢庆,高下难分时看官保留自己的观点即可。把李的直白不妨当作理解先生的一扇窗。

  《木心论》读后感(八):骚客冷暖各自知

  想到要给这本书写个读后感,我的脑子里全是屈原稽康陶潜杜甫拜伦福克纳肖邦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李耳墨翟孟轲韩愈辛弃疾李商隐歌德纪德济慈塞万提斯伍尔芙托尔斯泰刑天阿喀琉斯乔伊斯普鲁斯特……

  令人头痛。

  这本书提到的人足足有近百个,大多我只听过名字而不知其底细,心虚。

  找了一个宁静的下午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看这类评论类闲书就是这样,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唯一的要义就是拾其珠玑,摒其糟粕,所以这位作者对木心的解读,訾誉臧否都挺有意思的。至于是如何一本正经地给自己脸上贴金,毕竟我不知道他是谁,笑笑就过了。

  因为最近在筹划一个历史向权逊,对这些漂亮的词句还是挺上心的。木心惯于写漂亮的句子,这位作者亦是。全本书看下来还挺亮眼的。如暗夜里熠燿宵行。

  除此之外,还参悟了自己为啥不能完整写完一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懒hhhhhhhhh

  懒到思考的方式不是提笔创作,而是坐地冥想。如若能形散神不散,正如文中比喻的“小说如有意栽花,散文诗歌则是无心插柳”,那也不错,搞不好一下子变成木心那样的牛人。——还是做梦比较快hhhhh我这辈子都不能有那样的造诣,也抗拒完全变成一个艺术家,以诗为妻以画为子。这又牵扯到从书中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了。

  分析木心为何写不出长篇小说,作者归咎到“木心活得太健康”,太功利,太现实,怕死,怕疯。若说艺术家都是左手天才,右手疯子,木心大概是个怪胎。辉煌的长篇巨制——文章举了乔伊斯和曹雪芹的例子,病到一个境界,于是恍若灵魂出窍,以冷眼俯瞰人间大千,万象森罗,才得悉生命奥义。——可以我自己浅薄的解读,我只看过《红楼梦》,木心和曹雪芹完全是两个套路,木心又不写人生。

  于我如是。如果我有那个功力给自己画“一个青年非艺术家的自画像”,一定是一脸是朦胧的花鸟风月,飞檐窗棂,黄花梨木,青石拱桥;另外一半则是新闻直播现场那种抓罪犯的画面,乌乌泱泱,镜头乱晃,穿着黑色风衣扛机器的大哥——没错就是我。不想耽溺于艺术、文学之类的东西,一来是我自觉不合适,二来是我不能。有时候我想想,我之所以喜欢这些挺虚的玩意儿,是不是一种逃避,因为不用面对社会,面对讨厌的声色犬马,而且偏安一隅,无需太多努力就能自我满足——而自我满足的点恰好是“我一个非科班的都研究得比专业的透彻”,回头一看,自己专业的东西却落得一塌糊涂。

  说到木心的文字风格,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醍醐灌顶,的确和鲁迅有几分相似。冷峻,暮气沉沉,容易让人联想到夜里无人的树林,峭楞楞的枯枝桠,夜枭在头顶盘桓,一顶冒着蓝光的棺椁。香港上世纪的僵尸片都这样。至于不同,鲁迅更直接,更锐利,不愿粉饰太平,至于为何他的文字晦涩程度和隐晦的木心一样,这我就输了,读了那么多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兴趣。而木心,坦白讲,胡里花哨多了,借诗歌绘画宗教哲学美学等画皮包裹不堪的内里实质,像给腐尸喷香水,常人只能读出他笔下恢弘的书中世界,美轮美奂的建筑,以及一堆令人头昏眼花的大家名字。至于他底下想说什么,同样难懂。

  所以说不管从哪个方面,我都不想知道这两位聚聚实际想表达的是什么,太沉重,太深奥,要不起。吸收点乐观的正能量,精致糕点一样的漂亮句子,偶尔来两句对人生世界宇宙的喟叹,希望从中得到共鸣,以纾解久久郁结于胸的读书人的闷气。不就好了。我现在非常刻意不去阅读那些太沉重的书,三雪松写的读书笔记把我吓尿,和我同龄的好好一个少女,那么有才华,怎么就觉得自己孤独至此。芥川龙之介那本短篇小说集我现在想想还是觉得不开心,蔫蔫的,提不起劲。一两年前的我却是另一副德性,盲目追着季、坎、有田她们跑——想起来,我会去读木心还是因为看了季林羡的同名叶王文《草色》,当时觉得这种文风棒cry,一定是读了很多书,于是那个暑假我也买了两本木心一本简嫃回来,至今没读完。可眼见着我已经走出这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牢了。不过他们的书还会看下去哒,相信那时我的心志和三观已经稳固到不受区区一本书影响。

  《木心论》读后感(九):李劼《木心论》读后感——这天底下,能有几个如此畅谈文学?作者息羽听

  李劼《木心论》读后感——这天底下,能有几个如此畅谈文学?

  作者息羽听

  李劼先生的《木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黑色的封面,木质的纹理像极了木心故家唯一的遗物,窗棂。腰封的画,霭霴的气息漫漶清冷的墨色,这是木心的《旷野一棵树》。扉页是这样开始的——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木心《鱼丽之宴·战后嘉年华》。木心的照片,木心的手稿,纸张用的是munken rough paper,触觉的,视觉的,书的味道就这么出来了。

  首页,李先生写到,木心以高超的生存智慧成为中国文化艰难时世中的幸存者。木心有言:“最善自制自葆,最能瞻前顾后,庶几乎天才。”读来莞尔成微笑,木心躲了一辈子,这种幸存是生存和审美双重的意义,一场流浪,一场和解,顿觉些许墨色沉沉,心里发酸。

  但很快这种情绪淹没在壮阔的瑰丽里,这种感觉,如同李先生所言——出埃及的希伯来人跟随摩西。先生与木心的对话,穿行在木心的诗文绘画,穿行在欧罗巴文化里,穿行在古希腊,穿行在民国,穿行在哲学,穿行在古往今来,天马行空般洒脱,像枯萎的路灯倏尔触角般迤逦,照射出揉碎了的月光。

  木心《美国喜剧》浅淡的文字,像一帧帧装裱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细节,这样的民国气质,李先生从张爱玲、胡兰成、王国维、陈演恪、李梦熊……洋洋洒洒谈去,经史子集,嵇康、陶潜、箕子、伯夷叔齐,将杜甫史诗三吏三别于贝多芬贝九第三乐章的意境一起遥相比论,这种艺术生命火花碰撞的境界,真的是要由福特温格勒指挥方呈。

  木心谈及“欧罗巴文化是我的施洗约翰,美国是我的约旦河,而耶稣只在我心中。”木心认为谁渗透欧罗巴文化程度深,谁的自我就完成的出色。李先生中西交映的联想,像夜空绽放的一朵朵芬芳,阿赫玛托娃好比魏晋的阮籍,茨维塔耶娃似嵇康。更畅谈西方文学,这对我是巨大的启蒙,这种冲击,很像《红楼梦》中姥姥初进大观园,我被惊呆了。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艾略特、乔伊斯、阿奎那、哈代、普鲁斯特、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福楼拜、托马斯曼、福克纳、奥尼尔、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哈罗德·布鲁姆、拜伦、济慈……整个夜空的闪烁!李先生热情洋溢地比较比喻,渊博构建的想象力,令人畅快淋漓!

  创造性地将20世纪绘画与20世纪文学对称和互释,李先生谈到,从塞尚到毕加索、勃洛克的立体主义绘画与罗伯一格里耶的新小说实验、略萨的结构主义小说,还有康定斯基的冷抽象画、米罗的梦幻画、波洛克的行动画与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小说,梵高的画与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更高的绘画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数家珍般。如此缠绵的揉合,又欢畅的交抱火电,真是一身骨头变轻,一捧水被吹皱,千万点苍山踏来,一窝酒溅起哲学,一阵风卷来辞赋。

  说到哲学,由逻辑思维主导的哲学,并非木心所长,经典哲学家木心仅仅点到为止,提及阿奎那,也仅止于姓名,木心的哲学阅读聚焦诗性哲学家,尼采、蒙田、克尔凯郭尔、帕斯卡尔。李先生梳理了清晰的脉络,从早先的赫拉克利特、很科学的毕达哥拉斯、到亚氏《工具论》《诗学》、阿奎那、再进入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同时触及荷尔德林、索绪尔。

  从西方文化两个源头,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圣经》,到中国河图洛书、《山海经》,木心直觉穿透,寻找本身就是迷失,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看到木心说《道德经》是绝命书,《史记》是儒镜照史,李先生大喜。木心倾慕拜伦,鄙视萨特,看到这句,看到李先生看到,看到木心看到,我一直认为萨特恶心虚伪的那颗心有了极大的共鸣。

  先生说木心的诗,沉淀在看不见的河床底下。木心一再缅怀的是嵇康。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奥秘在于生命底蕴本身的审美气度。

  木心有首《小神殿》的诗被搬入大英博物馆的小神殿,“你落得这样永恒,还不如我这样不永恒的好。”如今木心去了。

  不由感慨,要是当年你俩早相识,多好啊。

  《木心论》读后感(十):读时一些随笔

  

再读肯定又常新。

这本书不就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的读后感吗,写得真好。

对周易的解读对我有用,谢了

离骚是同性恋者的悲苦?李劼大佬真敢想!

对木心的优缺点都归纳总结得很好,算是客观了,也是作者功力所在。

木心的真诚和他对哲学历史的不足都写得历历在目,文字太美了,又是“美”的启迪,除此之外别无他者更高

木心是女性化的妙玉和哈姆雷特,男性化的拜伦和肖申克里的安迪,好啊!他是千载浮名,寂寞身后事,没有崇高的葬礼可悲,但也是固守成功的结果

讲木心的辉煌,原来最后是为了成其孤独。他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倒影,是少了十字架效应的缺憾,少了轰轰烈烈的悲壮下场也少了辉煌的高光时刻,是在讲人,也是讲文学和文学家

《诗经演》好吗?人需要不断返回,很好,我到时去读。哲学前混沌未开,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如数家珍,妙语连珠,好!

木心喜欢杜甫,但是李劼显然有自己的偏好,没有被带入进去。

李劼说木心喜欢杜甫讨厌李商隐是因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绝了为什么你这么会啊!“木心自己像林妹妹一样擅长打趣他人”天呐,太会了

“因为是普及性的东拉西扯,木心讲得很随意。但只要讲到的,大都不离谱。”这话就如同香菱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口中无话,但心里咀嚼却贴切。

李劼太会写啦,我真喜欢他笔下的木心和他笔下显示的趣味。要理解文学回忆录,这本书也不可不读

李劼自道“区区”,但其实狂傲得超出书页,“还以为木心会是区区唯一一个能互相畅谈普鲁斯特的同道”这样的话有点犯规啊。

而且李劼读的书多,还有些修正,两书交相辉映,实乃一大享受。

上篇尾段简直是天才灵傲狂语,太脱俗也令人心之神往。这样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遇见了就是福分。

这俩人,都仙到我能恰恰好接受,是他们太美了,我也足够好。

说木心可惜的一点是秉性并非堂吉诃德,全然哈姆雷特,看来他也有不好的地方。这说得确实中肯。

写林风眠结合自身,写张爱玲才华横溢,李劼是生非凡鸟不用闲笔。

“我纷纷的情欲”,初读时恍惚了一阵,如雨丝丝扬落心间,不忍拂去,还是李劼看得透彻,是因为写诗对木心而言,有如做爱一样的天然,射精一般的快乐。比喻鬼才,李劼的才外现得这么张扬。

“木心的艺术家生涯简单说来就是,嫁给了诗歌,又迎娶了绘画。”木心:“我选择艺术作为终身大事,是因为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木心没有进一步说明的是,既嫁又娶。没有人明白,这个单身汉其实活得多么的有滋有味,既做过新娘,又成为新郎。写诗的每一刻,都是木心的洞房花烛夜。”

令我感动的倒不是李劼的妙心惠手(他的泥塑功夫日益见长倒是真的),而是木心为自己安排的婚姻。我也是如此,嫁给了小说,又迎娶了学问。我读书、学习、写字的每一刻都不再感到孤独。谢谢木心的提醒。

确实,“墓志铭和通行证”,这样的话太让人不安了,我不喜欢自己为了墓志铭而刻意靠拢的举动,倒是不给人压抑感才是安心的所在。

木心有李劼挖掘,王小波顶天了就一个张佳玮,真是悲哀。

看到“区区隐隐约约的自我定位是:不小心降生在这个星球上的外星人”,隐隐一笑。

读书像是一场抢救,抢救的就是我本人的灵魂,如果哪天我真的俗了,也就是我死了的那一天。

“图书馆内过生日,博物馆中结婚”,好,好风雅。

《困于葛藟》当真这么好?去拜读之。

我算是明白了,“爱爱”,可以不必有对象。

木心的小乘对着李梦熊能看出,世人说李劼对木心偏宠太过的都该来看看此段。

木心是句子的天才。好!

“孤独的创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木心论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