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桥的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造桥的人》读后感精选

2021-07-01 00:06: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桥的人》是一本由艾丽卡·瓦格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桥的人》读后感(一):在人类的桥梁史上,中国有茅以升,美国有华盛顿

  “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它的存在让一切显得皆有可能:大桥不仅象征着新世界和旧世界的会面,也象征着受过创伤的国家能重新团结起来。”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的钱塘江大桥,也适用于美国的布鲁克林桥。

  1869年,布鲁克林大桥动工前不久,约翰·罗布林不慎得了破伤风。他拒绝了医生治疗,采用了笃信的“水疗”治法,不幸去世。建桥工作落到他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身上。华盛顿·罗布林早年随父亲协助设计和建造桥梁,获得了美国最早的理工科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学位。

  华盛顿·罗布林从造桥开

  始就亲临一线。桥桩的水下施工使他患上重病。两个桥桩都建完的时候,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全身瘫痪,无法到达工地现场。此后他每天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莉记录并转交给施工人员。艾米莉为此自学高等数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胜任了护士和总工程师助理的双重角色。

  华盛顿活到了89岁高龄,茅以升也活到了90岁高龄。

  《造桥的人》读后感(二):造桥,让梦想向远方延伸

  鲁克林大桥是在纽约东河上,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第一座大桥。这座大桥自1883年5月通车至今,服役期已经超过130年。在同时期的许多大桥纷纷消失在历史中的时候,布鲁克林大桥坚若磐石。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最著名的大桥之一,与自由女神像齐名、被誉为八大工程奇迹之一。在这座雄伟的大桥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造桥人的故事。

  布鲁克林大桥最初的设计师是约翰·罗布林,他是华盛顿•罗布林的父亲。但就在大桥动工的前几天,63 岁的约翰·罗布林在踏勘大桥工程时受伤,三周后因伤口感染不治身亡。

  随后,年仅32岁的华盛顿·罗布林,作为父亲的左膀右臂临危受命。他在面对公众质疑、投资人撤资,公司破产等重重压之下,毅然站出来接受挑战,决心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然而,悲剧再次发生。华盛顿·罗布林因为在造桥的沉箱中持续工作超过10个小时而患上沉箱病当场昏迷。数日后侥幸恢复了意识,却从此瘫痪在床。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在病床上指挥大桥建设。

  他每天在自家的窗台上用望远镜观看大桥的施工,然后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丽记录后,转交给施工人员。直到大桥建成通行,他甚至都没有机会走上这座大桥。

  稻盛和夫说过,只要拥有热情和执着的信念,就可以让事业获得成功。正是靠着这种执着的信念,这一座史无前例的大桥最终矗立在纽约东河之上。这是一个家族的荣誉,更是一代建造师们的情怀和担当。

  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实现了多个人类造桥技术上的突破。

  当时要建造大桥,首先要把两座高塔的基岩沉入河床。工人们遇上了一块大石头,需要动用炸药。但是爆炸时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会破坏沉箱。华盛顿·罗布林毅然决定,必须要炸掉这块巨石。结果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沉箱没有损坏。

  布鲁克林大桥还首次使用了钢索,在这之前,其他大桥都是用铁锁,有些甚至是绳子来固定桥身。因此,钢索的质量就事关大桥的稳固性。最初建设时,由于公司董事会刻意压低预算,结果让钢索承包权落在了一个不老实的商人手中,他们在主钢锁里混杂了被腐蚀的钢丝。在施工时,由于钢丝断裂,造成了2名工人罹难、3人伤势严重的事故。

  后来还出现了提供桥面材质的公司迟迟无法供货,导致工程一再拖延的问题。一时间谣言四起,舆论纷纷要求更换总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此时,华盛顿·罗布林的妻子艾米丽·罗布林,全力东奔西走,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上慷慨陈词,保住了罗布林总工程师的位置,也成功地捍卫了这个造桥家族的尊严。

  人到绝境是转机。谁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有艰难和险阻,甚至是人生的绝境!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这样一个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与命运抗争的传奇故事,也赋予了大桥与众不同的意义。

  自1980年代起,大桥上夜晚会有泛光照明,高耸的塔楼、优雅的拱门、交错的钢索和斜撑杆,构成了纽约东河上一道迷人的风景。

  如同一座优良的大桥,需要处理好各种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样,罗布林的人生,也是由相互辉映的各个侧面构成的。他参加过南北战争,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为北军获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经营家族企业,为全美国的电梯、汽车、飞机等新兴行业提供制造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的钢缆,推动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将科学技术付诸应用,因为他认为,科学技术好比桥梁,可以把被分隔的人们重新联系在一起,消除隔阂,走向通途。

  美国作家艾丽卡•瓦格纳,历时20余年,追踪布鲁克林大桥总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近百年人生轨迹,写成了这部《造桥的人—华盛顿·罗布林传》,为我们真实还原了他斑斓多姿的奋斗人生,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为理想而激情燃烧的伟大灵魂。

  《造桥的人》读后感(三):依旧屹立

  曾经深入地了解过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的经过,因此当这本《造桥的人》映入眼帘时,立刻想深入了解所谓“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布鲁克林大桥”是如何建成的。

  不出所料,布鲁克林大桥的建成与钱塘江大桥仿佛,不仅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还不幸死了几十名工友。大桥最终建成,均有赖于工程的灵魂人物——总工程师渊博的学识和过人意志。在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布鲁克林大桥是华盛顿·罗布林。而与茅以升青年时代大抵一帆风顺的求学生涯相比,罗布林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争幸存者。

  华盛顿·罗布林出身工程世家,父亲是布鲁克林大桥第一任总工程师。这位父亲虽然学识渊博,对人以慷慨大方闻名,在家里却是个 不折不扣的恐怖“暴君”。以至于成年后历尽考验、泰山压顶而能面不改色的华盛顿·罗布林在回忆起童年时,也难免不充满伤痛记忆。

  更令人扼腕的是,华盛顿·罗布林毕业于美国最早的理工大学伦斯勒学院后,应征入伍,以联邦军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这场战争让几十万人死于非命,让远超几十万的人身体残缺,他本人目睹过面目全非的尸体,多次侥幸逃生。

  父亲病逝后,华盛顿继任大桥总工程师。布鲁克林大桥的建造使用了与钱塘江大桥同样的“沉箱法”,华盛顿与茅以升一样,多次亲临沉箱内,终于不幸患上了严重的“沉箱病”。无奈他只得在病床上指挥大桥建设。他杰出的妻子艾米莉为此自学大学工程,协助他发出条条指令,毫厘不爽。

  贪污腐败,中外皆有。在建造大桥的过程中,华盛顿不仅需要解决各种疑难的工程问题,还要与贪污腐败作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显示出过人的正直与勇气,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造桥的人

  评价人数不足

  艾丽卡·瓦格纳 / 2021 / 浙江大学出版社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华盛顿·布鲁克林和茅以升都活到了九十岁。他们造的桥,也依旧屹立着。

  《造桥的人》读后感(四):奇迹的建造者

  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横跨纽约东河,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于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有将近50年的时间没有被超越。它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并在1964年成为了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布鲁克林大桥是一个奇迹,是纽约市天际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印在旅行手册、电影海报及各种包装上。作为大桥的总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远远超越了时代。布鲁克林大桥是华盛顿一座不朽的纪念碑,是一项工程艺术界的奇迹,是19世纪人类“进步”的最伟大象征之一。

  最初提议和设计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是约翰·A·罗布林,但在大桥动工前不久,约翰因患破伤风去世,而后由其儿子华盛顿·罗布林接替大桥的建设。因此也有人说东河大桥工程没有创新,华盛顿仅仅是照搬父亲的计划而已。

  《造桥的人》一书详细记录了华盛顿·罗布林的成长和布鲁克林大桥的兴建过程中所接受的前所未有的考验。

  华盛顿是家中的长子,长期跟随在父亲身边,是父亲实际上的手下,曾与父亲密切合作建设了卡温顿——辛辛那提等大桥。1849年,约翰在缆绳作坊里发生了意外,致使左手和左腕严重受伤,未满13岁的华盛顿也从此当上了父亲的护士、秘书兼副官。

  1854年,17岁的华盛顿前往全美最好的工程院校——纽约特洛伊市的伦斯勒学院正式参加工程师的培训。南北战争爆发后,华盛顿替代年纪大、身体衰弱的父亲参军上了前线。在战场上,华盛顿经历了很多生死考验,亲眼目睹了许多真实的惨景,也险些丢掉性命,却没有破坏他内心的安宁,战争在很多方面造就了他冷静、自制的人格。

  1869年7月下旬,约翰·罗布林遭遇事故,使他感染了破伤风,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不幸去世。32岁的华盛顿接替父亲,作为布鲁克林大桥的总工程师继续开始大桥的建造工作。这一刻担负的责任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实际上,大桥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即便在战场上也不曾有过的。父亲的计划十分粗略,没有考虑细节,整体几乎处处带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华盛顿对父亲的原始设计进行了大幅改动,大胆地进行创新,是布鲁克林大桥得以顺利完工的重要保证。

  在《造桥的人》书中,我们还得以看出有两个人对华盛顿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约翰·罗布林

  华盛顿的父亲约翰·罗布林是一位著名的土木工程师,也是一位德国移民,成长于德意志最穷的州之一。1869年约翰去世的时候,舆论关注的不仅是他的天才,还有他的善良慷慨。善心之举是他公众形象的一部分,但在儿子的笔下不遗余力地表达了“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两面人。”华盛顿愿意披露自己父亲的残忍,披露他和家人在父亲权威下的痛苦。

  约翰经常对外界大发慈悲,对待家人却严厉到了极点,也吝啬得不可思议。在家中,有两种威胁一直存在:一种是暴力,一种是严苛的经济限制。这两种威胁足以让一切孩子、一切家庭的生活都坠入痛苦的深渊。

  从华盛顿的作品和父亲约翰的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华盛顿性格突出,特立独行,容易感受幽默,也容易用幽默影响别人;父亲约翰正好相反,往往显得没有人性,从来不顾及身边人的痛苦。

  约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让家人付出了极高代价。大多数情况下,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周围的人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害。由于他的威权独裁,他的妻子与孩子,永远活在对他的恐惧中。

  各人有各人的不幸,父亲过份的责骂,父亲的凶狠不可调和,让华盛顿有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但不管华盛顿和父亲有什么冲突,他在公开场合一直为父亲的为人和名声辩护,而且非常景仰父亲的事业心,正是事业让约翰成就了伟业。

  环境的连续打击,家人造成的伤害,并没有破坏他的精神,毁掉他的志趣。一生当中,华盛顿的决心、勤劳、勇气,得到了认识他的所有人的一致尊敬。

  2.艾米莉·沃伦·罗布林

  1864年,华盛顿在战争的间隙参加舞会的时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艾米莉。1865年两人结为伉俪,艾米莉为人小心谨慎,性格上不屈不挠,也为丈夫华盛顿的成功人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布鲁克林大桥建造期间,华盛顿连续往返于布鲁克林和工地之间,劳累、压力、紧张的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受到沉箱病的折磨,甚至病得走不出房间,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曾丢掉自己的工作,坚持工作对他而言意味着骄傲和荣誉。此时,他的妻子——艾米莉·沃伦·罗布林,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负责大桥的日常建设。在丈夫发热病倒后,艾米莉便刻苦攻读工程学,且成绩斐然,短期之内即能够负起总工程师的责任。

  华盛顿的余生,疾病一直如影随行、挥之不去。有段时间华盛顿视力开始下降,就连长时间跟助手谈话都做不到,艾米莉通过她的头脑和巧手的提炼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交流得以完美实现。艾米莉每日与丈夫坐在一起检查计划,听写信件,使得她对工作极为熟悉。她主管工程的各个阶段,居功至伟,甚至有人认为,艾米莉的工程知识可与丈夫比肩。

  艾米莉于1903年去世。她能力非凡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是华盛顿的无价之宝。布鲁克林大桥上有一块献给艾米莉的铭牌“她的信仰和勇气,帮助重病的丈夫华盛顿·A·罗布林上校完成了大桥的建设。”

  这是一部关于华盛顿·罗布林的传记,是一个伟大的造桥人的工程发迹史,也是一部关于其家庭和18-19世纪的美国社会发展史。华盛顿既是工程师,也是地质学家,同是也是一名军人,经受过战争洗礼。终其一生,华盛顿·罗布林的性情并不完美,但他冷静客观,有着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华盛顿留给他人的是善良与慷慨,人们在坐享带来的成果的同时,更不应忘记创造者的丰功伟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