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贵阳》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风味原产地·贵阳》是一部由胡志堂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一):虽然在扛鼎的菜品上,没有过多的闪光点,却无法掩盖其在小吃上的丰盛
贵阳这座城市,一个三四线的省会城市,也并不能算得上是一线旅游目的地,西南菜系,毫无撼动川菜的实力,论历史、论技法、论受众,辣中带酸的口味,并且一部分是来自于天然发酵的酸,并不一定能为大家所接受,在影片中小吃摊摊主的一句话“能吃折耳根不”恰最能说明问题,对于“折耳根”这种食材,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能接受的闻之手舞足蹈,而不能接受的谈之色变。
纪录片中融入了更多人文的关怀,包含制作技艺,一种食材或者是一道菜品,以多种角度去审视这份美食,以肠旺面为代表的,从血旺的制作、高筋面条的制备、甚至是辣椒油的调配,一道酸汤豆腐,也呈现出恋人果、豆腐圆子等多种形态,微距的摄影镜头,都融入了店家的生活态度与经营方式,不乏几十年的老店,即使是在最微不足道的小吃行业也传承着浓厚的工匠精神。纪录片中出现了牛肉粉、羊肉粉虽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本地,但能在当地扎下脚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讲解词犹如一片散文将市井生活化的言语拔高了好几个层次,已完全超越美食本身,讲解词不多,但字字珠玑,除了视觉上的体验,听觉上、辞藻上更是美的荟萃,每集的时常并不长,看完足以让人饥肠辘辘;在拍摄的手法上,深入到食物内部,在食物经过烹饪、静置的各个时间段,选取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那一刹那,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实际上是每个食客完全不可能察觉的另一种面貌。
还希望看到脆哨、酸汤鱼、丝娃娃,甚至贵州的杜仲、田七、灵芝,作为最为地道,甚至价格不菲的中药材,也希望看到他们的身影。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二):看见烟火、看见人间
在中国的美食纪录片中,如果署上了陈晓卿的名字,似乎就可以和高质量划上等号,让人放心坦然地去看。他是一个充满人文和知识分子情怀的老饕,听他在《圆桌派》上讲美食,听故事就能令人口舌生津,他又是长期就职于央视的纪录片导演。正是这两种特质和身份经历,让陈晓卿的纪录片别具一格,俘获老中青、少年,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近期,由陈晓卿监制的《风味原产地》在腾讯视频上线,其实已经播出了很多个地方的美食,包括甘肃、潮汕、云南,还有现在正在更新的贵州。按照这个计划和势头,估计会把中国所有值得记录的美食,按照区域拍一个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一定是作为观众和美食爱好者的幸运,终于,我们可以按照这一系列纪录片,按图索骥,去任何一个地方,开启一趟寻味之旅。
《风味原产地》的导演据说来自于陈晓卿的团队,但其实延续了之前陈晓卿总导演的《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一贯的风格。无论是文案还是拍摄、讲故事,或者说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格。他们依然喜欢穿梭在大街小巷,穿梭在云山雾绕的山村,开启最原始的寻味之路。
相较于前面的一些作品穿梭于国内外,走进高山原林的宏大。《风味原产地》更重视的可能不是这种宏大的中西文化、美食之间的碰撞,他们更多的是想制作一档充满人文气息的美食纪录片,或许也是一张中国的美食地图,只不过这张地图充满人情味,充满烟火气。在每一集中都能看见未经美化的人间真实。
也因此,《风味原产地》每一集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地方10集左右,通过每一集针对性的介绍一种美食,通过一个个人物去串起某一种美食的制作和发展历程。我们常说真正的美食和烟火气,其实是隐藏在大街小巷,隐藏在某一些长期坚持的手艺人手中,而不是在那些通过统一的工序制作出来的味道之中。
那样的美食,难免被人诟病,不地道,缺少灵魂。看《风味原产地》大概就能看出端倪,每一种食物,除了在食材上要精心选择之外,更在于制作者的用心,也因此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着深厚的背景支撑,可能是文化、习俗、热爱等等。
拍美食纪录片其实跟很多类似于人文旅游类节目一样,要拍出特色,拍出精髓,并不容易。背后一定是长期深入了解和探索,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付出和汗水,或许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懂得,否则,那和廉价的拍摄和感动没有任何区别。
正是这种付出和坚持,才配得上各个地方的美食,二者才能相得益彰,不然如何勾勒出属于中国的美食江湖,若非有心人,又任何能够看到那些令人感动、震撼而又温情的烟火人间。
话说,《风味原产地》一如既往保持着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做屏幕的精致,尤其是片头,制作的非常灵动、有创意,只能说,喜爱美食的人有福了,如果有一天能够背起行囊,遍游山水,那就一定要带上这部美食纪录片,它是你在异乡的引路人。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三):全体起立!这顶级国产爽片终于回来了
贵州,中国西南一个特别的省份。
独特的地貌、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民族在此汇聚,构成了贵州复杂多元的文化。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在贵州取景,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无名之辈》《送我上青云》《我和我的家乡》等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贵州其实也是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顶级国产片,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个地方——
单集片长:10分钟
这部纪录片由陈晓卿担任总监制,大家熟悉的《舌尖》团队出品。
它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量好评,而且也颇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已经火到国外。
此前的三部《风味》系列已经登陆Netflix,成为中国美食文化输出的重要代表。
继此前的潮汕、云南和甘肃之后,这次《风味》团队来到了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将隐藏在这个城市的美食一网打尽。
提到贵阳的美食,首先要说到的就是酸汤豆腐。
豆腐虽是街头常见的食材,但在贵阳它却借由一锅酸汤被赋予独特的个性,成为数十种豆制品的初始形态。
凭借发酵、脱水、压制等方式,贵阳人创造出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酸汤豆腐谱系。
以酸汤豆腐为食材,可以烹饪出各种独具匠心的美食。
将豆腐块压碎,揉捏成茸,再掺入带有食用碱的调味料不停搅拌。
接下来,将调味好的豆腐块放入150度的热油中,待豆腐团表皮迅速焦酥,颜色转为诱人的金黄时即可捞出。
炸好的豆腐块如同起伏的溶洞,气孔紧密排列,豆腐团内部脱胎换骨,呈现蜂巢般的立体孔洞。
酥脆与绵韧两种口感内外搭配,配上稀薄层次分明的蘸水,鲜郁滋味在口腔中迸射。
这种用酸汤豆腐加工而成的小吃,贵阳人叫它豆腐圆子,是最具特色的本地风味之一。
当然,除了豆腐圆子之外,酸汤豆腐还能做成一种更神奇的小吃:豆腐果。
首先要将酸汤豆腐切片,放在碱水中浸泡30分钟,使得豆腐表面出现一层半凝结的细嫩外膜。
接下来,再把泡好的豆腐晾晒8个小时,静待它发生变化。
当夜晚来临,晾好的豆腐就会出现在贵阳的大街小巷。
将其放在小火上慢烤,就会出现一系列神奇的变化:
表皮快速失水,形成金黄的外壳,如同稳固的保护膜。
而豆腐内部犹如时空逆转,固体逐渐融化还原为豆浆,肆意翻滚,呼之欲出。
柔韧金黄的外皮近似口袋,包裹内部流动的浆体,这是豆腐果的最终形态,让人垂涎欲滴。
搭配上本地人秘制的蘸料,最终与豆腐果的甜鲜滋味水乳交融,带来口感与滋味的美妙三重奏。
每一个喜欢豆制品的人,在贵阳都会被豆腐圆子和豆腐果所俘获。
而喜欢吃内脏的食客们,在贵阳同样能找到一道震颤舌尖的美味——肠旺面。
最地道的贵阳肠旺面,从做面的环节开始就十分讲究。
将苦荞、新鲜的鸡蛋和鸭蛋混入面粉,为平平无奇的面粉注入灵魂。
经过反复三次挤压,使得蛋香与麦香交织,面条通体金黄透亮。
这样做好的面条再静置一夜,仅需10秒面条就能熟透。
受热后的蛋白链条变得稳固结实,全蛋制面带来爽脆口感,筋道十足。
了面条之外,肠旺面的重头戏还在于肥肠和血旺的选择和制作。
最地道的店家,能够根据客人需求,量身定制不同口感的血旺。
最常见的是老旺,在滚水中彻底浸煮,使得内外密度一致,弹韧爽口。
喜欢口感嫩一点的,那就要选择结皮旺。
控制汆烫的时间,使血旺内里嫩滑,外皮刚好收缩,两种口感里应外合。
最资深的老饕,就必须选择嫩旺。
只需在热水中烫四五秒钟,猪血刚刚断生就迅速捞起。
此时的血旺皮薄内软,如同奶油,入口瞬间化为无形。
汁水充盈的血旺,搭配重而不腻的红油、绵软滑糯的肥肠、爽口弹牙的面条,让人念念不忘。
贵阳作为西南重镇,几百年来人群交汇,为其带来口味迥异的食物。
即便是已经遍布各地的烧烤,在贵阳也能被衍生出各种花样。
有着省会城市的优势,贵阳汇聚了贵州各路烧烤流派,它们在此相遇,大展拳脚。
起源于水城的特制烙锅,传热均匀,可以网罗各种食材。
毕节酸汤小豆腐,依托铁板带来的温和热量,凝聚豆香,风味十足。
蒸熟的洋芋按压成泥,正反交替煎制,就成了外壳薄脆焦酥的烙锅洋芋粑粑。
黔东南的引子芒粑,受烤制后软化,散发天然植物香气,味道甜蜜清新。
还有在新鲜鸡蛋中加入折耳根、辣椒水,烤至刚好凝固,这就是源自凯里的特殊美味。
不过,相比于来自周边的美味,贵阳人无法割舍的还是一种更传统的烧烤形式:酱爆烤肉。
制作酱爆烤肉必须选择上肩肉,肉质细嫩不失嚼劲。
将其切成指甲大小的薄块,肥瘦相间,再穿到直径不足一毫米的铁签之中。
由于猪肉纤维较粗,烧烤并不是最佳烹饪方式,但铁签可以快速导热,内外同时炙烤,尽量保留最佳口感。
除了肉的精心选择与选择,独特的酱爆口味更是贵阳铁签小肉串的标志性风味。
将水油与酱汁轮番涂抹在肉串上,不断翻转,保证每根肉串火候一致,酱汁均匀渗透,
5分钟之后,肉串表面微焦,内部依然香嫩弹牙,依靠一抹复合调味,肉串到达酱爆巅峰。
烤好的肉串按把计价,也可以用蘸水二次调味,更具贵阳本土气质。
当然,如果酱爆烤肉不能满足你大快朵颐的要求,那么一定不要错过炭火烤鸡。
将大块鸡腿用剪刀处理,顺肌理分层划开,筋肉分离。
接下来无需任何腌制的步骤,直接在炭火铁网上炙烤,直到油脂微微溢出,这是可以开始调味的讯号。
由多种香料做基底,搭配盐度更低的贵阳本地酱油,这是当地店家们多年不变的选择。
酱油的鲜味与香料相辅相成,呈现咸甜的复合口味。
再加上菜籽油猛火急功,鸡腿外皮如同保护层将汁水牢牢封锁,鲜味不断富集。
持续炙烤15分钟,直到鸡腿外皮酥脆,内里肉汁丰盈,这道让人难以抗拒的美味就可端上餐桌。
除了上述美食之外,这部纪录片中还讲述了十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贵阳美食。
在每集短短10分钟的时长内,丝娃娃、哨、酸粉等食物轮番登场,呈现贵阳人在坚守与创新中缔造的地道风味。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贵州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也造就了贵阳人匠心独运的调味技巧。
他们以当地秘制的调味和蘸料,赋予每一道普通食材全新的味觉体验。
他们在每一条香味交错的街巷中,展现对生活始终炽烈深沉的热爱。
本文作者: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