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味原产地·甘肃》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风味原产地·甘肃》的影评大全

2022-03-17 18:5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味原产地·甘肃》的影评大全

  《风味原产地·甘肃》是一部由汪健红 / 杨苏烨 / 侯佳 / 田甜执导,李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味原产地·甘肃》影评(一):厚重,纯真

  因为一些原因在甘肃兰州留了两年时间,很喜欢西北的风土,干燥的空气里是爽朗的快意。

  纪录片拍的很好,让我回忆起了那两年的时光。

  想讲讲牛肉面。

  冬日的兰州天亮的很晚,深冬时节,七点之后天才会大亮,六点,在夜灯下,牛肉面馆里腾出阵阵白雾,混杂着牛肉汤特有的迷人风味,铺天盖地,引人入胜。

  进入店铺,和裹着头巾的回族大姐说一句,一个牛肉面,一碟小菜,如果胃口好,还可以加一个茶叶蛋,一盘牛肉片。拿着大姐开好的小票,到窗口,讲一句,韭叶,不要辣椒。我常常被嘲笑,辣椒都不加吃什么牛肉面,哈哈,我是个不会吃辣的人,确实有点格格不入。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品尝牛肉面的美味,我觉得,没有呛人的辣椒,醇厚的汤底更能在舌尖绽放。爽滑微黄的韭叶形面条,一吸溜,就滑入了口腔,在吃一口萝卜片,喝一口汤,完美。

  讲讲鸡蛋,我喜欢剥好茶叶蛋后丢入碗里,咬开,当汤浸泡蛋黄,蛋黄和牛肉的醇厚相遇,它的美好完全展露,微咸和香辛料碰撞,是难以描述的美味。

  甘肃,这里的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发掘,街角一间不起眼的小铺,走进去,和店家一聊,也是几十年的老店,菜品不多,菜量惊人,味道美好。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风味原产地·甘肃》影评(二):馋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想家~

  

看得我,馋的哟,作为甘肃定西人,每一集美食都打到我的馋点上了,想家了~

现在才更新到“第八集 浆水”,未来一定要把莜麦甜胚子、粉条、洋芋搅团、各类面做的凉粉安排上,真的好吃,比心✧ෆ◞◟˃̶̤⌄˂̶̤⋆biubiu

甜胚子这种食物和醪糟有点相似,我从小吃的就是用莜麦做的,但是莜麦本就种植比较稀少,很多人也用大麦做,我觉得大麦不如莜麦的好吃。甜胚子做法复杂,工序多,还要等发酵,时间长。据我爷爷说,吃多了容易醉,但是我那么爱吃,吃好几碗也没见醉过,也许我的酒量比较好,也要归功于从小就吃甜醅吧!

粉条主要说的是定西宽粉,定西地区热产土豆,也称洋芋或者叫马铃薯,这一方水土种植出来的土豆又大又好吃,用这儿土豆淀粉做的粉条真的太好吃了,粉条有很多做法,就不多说了,想说的是火锅里的粉条,就没见过比定西宽粉还好吃的粉,几相比较,定西宽粉真的是王中王~ 搅团,用洋芋做的搅团传播很广,不止甘肃人做,陕西某些地区是也做的,除此,还有人拿豆面白面荞面莜面等面类混合做,配比不同味道不同,也叫做搅团。

洋芋搅团是把煮熟的土豆剥皮,捶打搅拌最后成型,陇南地区比较多,这是我上大学跟着我陇南的同学吃的,很好吃;

用面做的搅团是,烧水,水开后,把配好的面粉一把一把下到水里,边下边搅拌,直到成团成型,这个是我(定西地区)从小就吃的搅团,我妈妈一般会用白面豆面莜面混合着做。

无论是洋芋搅团还是面类搅团,无论是吃凉拌吃臊子,还是和浆水搭配,都好吃,我喜欢浆水搅团,夏天吃上一碗,简直绝美!

凉粉,大多人用土豆粉做凉粉,还有豌豆粉荞麦粉做的凉粉。土豆凉粉是透明状、Q弹,正因太过Q弹,所以切起来稍费点劲,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成热菜,因为耐煮;豌豆粉做的最后呈现乳白状,切起来很方便,大都凉拌;还有荞麦做的凉粉,棕粉状,也是凉拌吃,视频第五集讲呱呱的时候有讲。 搅团和凉粉做法,其实和第五期的呱呱凉粉(荞麦凉粉)是相似的,原料不同,做法不同,吃法不同,味道也就不一样,同样是甘肃省,在不同的地区叫法不同……

还有荞麦做的油饼(也可叫做油圈),我吃过定西通渭人做的荞麦油圈,他们称为“荞圈”,软糯香甜,好吃到爆,外表是“棕黑色”,从颜色来讲,真的是毫不起眼,没想到竟然那么好吃!

真希望节目策划人能看到我写的,后面可以把甜胚子、搅团、凉粉、粉皮安排上!

  《风味原产地·甘肃》影评(三):除了牛肉面,甘肃好吃的还多得是

  

得知《风味原产地》把镜头对准甘肃时,多少有些意外。西北在很多人眼中无异于“美食荒漠”。甘肃给人的印象,似乎离文物很近,却离美食很远,难怪黑叔在微博上都玩起了自问自答。

不过这种刻板印象很快就被鲜活的食物打破了:炽热的鹅卵石加到羊肚里,制造出天然高压锅的效果;硕大的胡麻月饼仿佛将七彩丹霞搬上餐桌。

比起食材遍地的潮汕和云南,甘肃给人的惊喜在于,如何用有限的食材与自然结合,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

▲ 个人认为是这个系列里最好的一部

实际上,甘肃是我近几年去过的最全的省份,吃过的美食虽无法与片中媲美,但也有些令人难忘的味道,在此选出八种。

就像黑叔说的那样:只要仔细寻找,哪里不是美食天堂?

01 兰州牛肉面

每次去兰州,嘴巴在半路就变得不安分起来,无数次排演着与清汤红油重逢的场面。

▲ 辣椒油泼进面的那一刻,激活了一碗牛肉汤的鲜香

我对食物不是原教旨主义,但兰州的确是牛肉面的麦加。当年青海化隆人将“兰拉”推上国民快餐的巅峰,但只有来到兰州,才能吃懂“兰拉”与“牛大”的差距。在这里,就连对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描述都能找到清晰的对应:安泊尔的汤好;白建强的肉好;马安军的红油辣子是让门前排起长龙的法宝。

▲ 占国牛肉面二细加一份肉,碳水和氨基酸鲜味加倍满足

每个兰州人都有自己认可的牛肉面馆,对于我来说,下了飞机只想投入占国的怀抱,二细加一份肉是雷打不动的标配。吃了这碗面,才算真正到了兰州。

02 张掖牛肉小饭

兰州人的清晨属于“牛大”,而唤醒张掖人一天胃口的则是“牛小”——牛肉小饭。

古有南下的中原人用米粉模拟出面条的口感,今有张掖人用面粒做出米粒的形态。打着“饭”的名义,碗里装的却是面,这事也只有西北干得出来。

▲ 张掖牛肉小饭,是西北独有的细致味道

小饭虽小,五脏俱全。用和好的面团切成小方块的面粒,跟牛肉、粉皮、豆腐加牛骨熬制的高汤烩成一锅“粥”。汤里淡淡的胡椒味,混着薄薄的芡汁,吃下去极其落胃、舒坦。哪怕看见面食就头疼的南方小伙伴,也逃不过牛肉小饭的“真香”陷阱。

03 各种羊肉

甘肃的其他美食可以取舍,唯独羊肉不行。

手抓之于甘肃,就像大闸蟹之于江浙,白切鸡之于广府,吃的是难得新鲜。颤巍巍的手抓肥瘦均匀,鲜嫩得几乎脱骨,蘸上三合汁,我曾一个人干掉过八两。

黄焖羊肉适合重口味爱好者,黄焖类似于西北的红烧,但不会那么甜。这道菜作为当年的御膳,曾被溥仪写进过回忆录里。

烤羊肉当然是最无法割舍的。曾有嘉峪关的朋友跟我说“我们那儿的烤肉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我没当回事,毕竟西北各地都爱吹自个儿的羊肉好。

▲ 羊油滚滚,更能锁住肉里的鲜味

看完《风味原产地·甘肃》,才知道朋友诚不欺我。人家的羊肉在烤之前要先涮一遍滚开的羊油,比直接搁火上更能锁住水分——边看边忍不住搓手,贴秋膘这事突然就有了方向。

04 浆水面

对于甘肃人来说,没有浆水的夏天不值一提。这种用圆白菜、芹菜或萝卜缨,加上淘米水发酵的“饮料”带着轻微的酸味,像豆汁儿一样属于有门槛的食物:喜欢的喝不够,厌恶的闻不了。

第一次喝浆水,是在甘肃瓜州的一家小馆子里,浆水用大盆盛着,像茶水一样需者自取。不知是不是因为北京人有喝豆汁儿的底子,我对浆水一见钟情。一碗下肚,只觉得汗落神凝;接连三碗,谁还需要空调呢。

▲ 夏天的浆水面,甘肃人家家离不开

浆水面因味道清寡,宜搭配重口小菜。配一碟虎皮辣子或卤猪蹄,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迅速打开胃口。出了陕甘,不太容易吃到地道的浆水面。北京有些小馆子用白醋勾兑浆水,风味自然也大打折扣。

05 洋芋搅团

我常怀疑开封菜里的土豆泥在甘肃没有市场,因为人家有更好吃的“洋芋搅团”。南方人如果对这个名字感到迷惑,把它理解成“土豆糍粑”就对了。

▲ 洋芋搅团的质地,很像南方人打的糍粑

陇南人做洋芋搅团的架势,跟南方人用糯米打糍粑简直异曲同工——只有淀粉含量高到一定程度的食物,才值得人们费这把子力气。

▲ 酸辣的组合配上滑糯的口感,是嘴巴停不下来的标配

打好的洋芋顺滑软糯,吃起来自带一股劲道和韧性,咀嚼也变成了莫大的享受。㧟一大勺浆水酸菜,或简单调个油泼辣子蒜泥醋汁一浇,能把离家的甘肃人吃得两眼泪汪汪。

06 兰州“麻辣烫”

洋芋做搅团太繁琐,兰州人有更简单解馋的吃法。第一次在“马三”吃“洋芋片三件套”时,我心想这不就是兰州的“麻辣烫”嘛。

▲ 麻辣口的洋芋片三件套

说起“麻”,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四川。甘肃南部与川北相连,陇人对花椒的热爱一点不逊于川人,牛肉面的汤底就有诱人的椒香。

传统的“洋芋片三件套”,还要加上豆皮和宽粉,拌上麻辣酸香的调料,无人可以抵挡。不过这种吃法并不“烫”,或许叫“麻辣拌”更合适。再来一罐“童年饮料”胡萝卜汁,土生土长的兰州人都要把你当成老乡。

▲ 勾起兰州人童年回忆的胡萝卜素饮料

07 甜醅子

来甘肃之前,很难相信西北对于甜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灰豆子、热冬果、牛奶鸡蛋醪糟、热晶糕,都诠释着甘肃人对于“甜”的理解。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甜醅子。甜醅子用颗粒饱满的青稞或燕麦酿制,有点像升级版的米酒,清甜中有若隐若现的酒味。咬破麦粒,绵密的淀粉感涌出。吃过火辣辣的牛肉面,来一碗冰凉甜爽的甜醅子,是我在甘肃最怀念的美食体验。

08 杏皮水

南方产梅子,北方出杏子,甘肃北部处于相对高纬度地区,沙质土壤和较大的温差为糖分的积累提供了先决条件,瓜甜果美不输给隔壁的馕省。

▲ 杏干的滋味比新鲜的杏子更加浓郁,适合熬煮杏皮水

敦煌的李广杏是省内一美,没赶上七月的收获季也不要紧,到处都能买到一种叫“杏皮水”的饮料。用晒干去核的杏肉,加上山楂、冰糖等辅料熬煮,杏子富有层次的果香一点不输给北京的酸梅汤或贵州的网红杨梅汁。在烈日灼人的夏天,多亏了这杯酸甜冰爽的杏皮水续命。

▲ 一杯杏皮水,喝出西北的酸甜表达

甘肃的餐桌,在粗犷中有着一份特有的细腻。

牛肉面的原汁原味;牛肉小饭出落得酣畅淋漓;羊肉里的鲜嫩呐喊;浆水面用清淡在嘴巴里的漂亮回旋;味蕾在洋芋搅团里的云游;吃完一碗洋芋三件套的落胃与安稳;在甜醅子里丢掉的魂魄和杏皮水里的甘美,都是甘肃隐秘而让人想要纵身跃入的多情味道。

- END -

文 | 西夏,图 |《风味原产地》

原载于“一大口美食榜”

▼关注公众号【壹路吃】(ID:Yi-foodie),查看更多城市指南与有趣食物

  《风味原产地·甘肃》影评(四):每集10分钟,这部国产顶级新剧,是我最近的快乐源泉

  

有一类国产片,永远拍不完,也永远看不腻。

每当出来新的一部,都有让人迫不及待追剧的魔力。

它就是由舌尖团队出品的顶级国产美食片系列。

前段时间,给大家介绍了南下广东拍摄的《寻味东莞》。

这两天,又来了一部北上甘肃拍摄的——

风味原产地:甘肃

导演:汪健红 / 杨苏烨 / 侯佳 / 田甜

主演: 李洁

类型: 纪录片

首播: 2020-07-24(中国大陆)

集数:10

单集片长: 11分钟

这部纪录片由陈晓卿担任总监制,舌尖团队出品。

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量好评,而且也颇受国外观众的喜爱,已经火到国外。

此前的两部《风味》系列已经登陆Netflix,这部新作也已预定登陆Netflix。

肯定有人会好奇:《风味》系列和《寻味》系列,到底有什么区别?

用制片人李洁的话来说:

如果说《寻味》系列更多是通过食物解读人文,那么《原产地》系列则是把食物作为绝对主角。

通过展现某个地区的烹饪手法与饮食习惯,更加致力还原更接近当地人生活的食物。

在此之前,《风味原产地》系列已推出过云南和潮汕两部作品,口碑都很强硬。

这一次,主创团队来到了甘肃。

提及甘肃,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第一印象。

热爱地理的人,会记住这里成片的黄土高坡、戈壁滩、绿洲和沙漠。

热爱历史的人,会想起这里有敦煌,有丝绸之路,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但对于像主创团队这样热爱美食的人来说,这里则汇聚了各种各样独特的美食。

在第一集里,就带我们领略了甘肃最具代表的美食——羊肉。

甘肃有着多样的风土,也养育着品种丰富的人群。

生活在这里的人,最懂得如何因材施教激发羊肉的鲜美。

8个月左右的羔羊,肉质鲜嫩,爆炒和黄焖是最佳烹饪方法。

圈养的东乡羊,拥有黄金肥瘦比例,简单水煮就是美味的手抓肉。

超过2年的羊,则最适合做成羊肉粉汤,久煮之后更加醇香。

除了羊肉之外,当地人还会制作一种家中常备的烹饪原料:羊油。

选取羊身上的肥肉,小火慢熬再加入香料,可以去除异味。

当气温低于40摄氏度,羊油开始凝固,逐渐释放出风味。

经过8小时炼制的羊油,细腻润泽、如同白玉。

当熬制好的羊油碰上肉串,则成就了当地独有的“秘制羊肉串”:

第一步,现将肉串短暂预烤。

随后,再放入特制的铁桶中,快速过一遍滚油。

浓郁的油脂能够帮助迅速锁住汁水,也给羊肉带来更多风味。

‍接下来,借助羊油,将调料均匀撒在肉串表面。

过油的肉串再次炙烤,直至烤到表皮焦酥。

有了羊油的缓冲,肉串烤好后内里依然弹嫩多汁,口感绝佳。

羊,是甘肃人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只完整的羔羊,可以被当地人被分解成二十多个部位,每个部位都有独特的做法与风味。

羊骨髓质地柔嫩,最适合烤制,口感如奶油般细腻。

羊肚挂满羊油炙烤,随着油花翻滚,质地韧弹爽口。

羊皮晶莹剔透,胶质在炭火上缓缓收缩,勾起食客的食欲。

最诱人的还属肥瘦相间的羊排,就着酒大口吃肉,才最酣畅过瘾。

甘肃有着大片的牧场,每年的8月是水草肥美的季节。

高寒气候让这里的羊生长缓慢,有着足够长的时间积累风味。

但与此同时,近4000米的海拔使得水沸点不高,常规方式难以完成烹饪。

因地制宜的当地人,想出了另一种神奇的做法。

将羊肚洗净,装入羊肉、葱和花椒。

接下来,将鹅卵石持续炙烤,缓缓吸收热力。

一小时后,鹅卵石的温度可超过200摄氏度,再持续不断地投入羊肚中。

高温炙烤下,羊肉逐渐渗出水分,香气四溢。

由于羊肚密不透风,内部压力升高,宛如一只天然高压锅。

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内,炙烤、蒸、煮、同时进行。

只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烹饪。

这样做出来的羊肉香软嫩滑,同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气,浓郁鲜美。

用石头烹饪,在藏语里叫道食合。

它既满足了游牧途中对炊具与热源的需求,快速便捷。

又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高原羊肉的风味,锻造出独属于这里的美味。

无肉不欢的人来到甘肃,可以用羊肉满足所有期待。

而喜欢吃素的人,这里也有一种独特的食材,能够让你眼前一亮:

兰州百合。

一百多年前,百合被引种到兰州地区。

当地人掌握生长规律,不断进行培育,让这里的百合具有独特的风味。

七月是采摘百合花的季节,将花朵焯水后,可获得近似木耳的爽脆口感。

素炒百合,香气张扬。

做成浇头,拌成一碗百合花臊子面,是独属于夏天的美味。

但是,当地人最为珍视的,不是百合的花,而是它的根茎。

其他地方的百合,生长期2年左右,根茎食用起来微微苦涩。

而甘肃的百合要历经多番轮种,培育时间可长达7年。

这样孕育出来的百合圆润饱满,含糖量更高,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甜百合。

兰州百合本味甘甜,在烹饪中可担当不同的角色。

过水后清炒,冰清玉洁的质地可完美衬托出虾仁的韧弹。

和肉片、彩椒、 西芹木耳等排列组合搭配,也是一道绝佳的家常小菜。

除此之外,当地的百合运用于甜品制作,也能成就别样的小食:

和银耳、莲子一起熬煮,就是一道柔滑轻盈的中式甜羹。

蒸透碾压成泥,冰镇后调味,入口如冰淇淋般细腻香甜。

这部纪录片一共10集,截至目前只播出了2集,已然让人对甘肃的美食心驰神往。

从荒漠到绿洲,从平地到高原,主创团队走遍甘肃各地。

在每集短短10分钟的时长内,分别讲述甘肃的一种独特美食,呈现这里民族融合形成的味觉秘密。

舌尖团队的《风味》系列,从云南到潮汕,又从潮汕到了甘肃。

下一站,不知它还会去往哪个地方,探索挖掘哪里的美食故事。

但不论去哪里,都让人充满十足期待。

因为好的美食,是提供能量的补给,是满足食欲的慰藉。

而好的美食片,哪怕只能看不能吃,但也能成为疗愈人心的良药。

*本文作者:张不才

  《风味原产地·甘肃》影评(五):西北,大漠苍茫,食物凶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