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温情的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教育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在教育行业,如果我们不懂得用数字说明问题,用直观的数字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措施,教育一定会很落后。大数据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大数据是有温度的,大数据可以洞察学生的真实需要,帮助教师成长,深度改变教学方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数据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策略很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两种学生。一种是看到习题,提笔就写,写一步是一步,写着上一步不考虑下一步,导致写到中途发现忘了,不会写了。从头再继续思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思维中断正确率也不高。而另外一种学生,看到习题,先思考,不动笔,每一步都考虑清楚之后,拿起笔,一气呵成,正确率特别高。据统计,第一种学生很勤奋,但是策略不对,最终成绩并不理想。而第二种学生,比较踏实,懂得策略的重要性,成绩反而比较好。通过这个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品质很重要,学习品质发生了变化,成绩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能够把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目了然,也一定会更重视学习品质。而作为老师,这也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从自身的改变,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不是漫灌,而是滴灌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的不是速度,而是效果。不是大面积漫灌,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根本没有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真实需求。像农作物,如果采取漫灌,灌水的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溉方式,效果不好,成本高。而学生也同样如此,如果采用满堂灌,同种方法灌,可能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听不懂,消化不了,而有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所以必须采取滴灌的方法,按照需求,满足各自所需。当然,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讲,采用滴灌的方法是最恰当的。首先,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陪伴孩子慢慢长大,而不是急于求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得到发展。
总结规律,让管理前置
大数据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规律,让管理前置,防患于未然。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就像课堂上的例子一样,老师通过对学生出入宿舍的时间统计,可以推测学生的性格,可以判断学生的生活规律性,最后和学生的成绩联系起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宿舍时间长的学生成绩明显不如在教室时间长的学生,宿舍的学习效率低于教室里的学习效率。当老师拿着这个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鼓励学生多去教室学习,当把规律前置时,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事情的发生。再如老师做的另一个统计,通过对全校大学生出入宿舍时间,吃饭时间,娱乐时间的统计分析,可以判断出哪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开朗,哪些学生比较内向,性格孤僻,精神上容易出问题。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学生之间是男女朋友关系,哪些学生之间关系不正常。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老师就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引导纠正,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癌症式教学
现代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误区就是——癌症式教学。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懂了吗?老师不知道。哪个学生回答的对,正好是老师想要得到的答案,老师就特别开心,就会误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其实老师才是真正的癌细胞,让病毒不断扩散。而真正想要教学效果最优化,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举手,不回答问题的学生。真正的课堂就是:在课堂上人人都能发声。听的懂的可以少发声,听不懂的才最应该多发言。而作为老师,对那些不爱发声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可是我们在教学中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听得懂得发声,听不懂的不吭声,怕被嘲笑。大数据洞察真实的学生,帮助教师成长,深度改变教学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让学生受益,更让老师受益,同时改变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亲密。用数字说话,学会用数据的形式分析问题,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