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1000字

2021-07-28 00: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1000字

  《横跨欧洲的快车》是一本由[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一):一本书带你了解欧洲建筑的另一面——《横跨欧洲的快车》

  你想对欧洲建筑有更多了解吗?你想对欧洲城市有全新的认知吗?那么,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就很适合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哈瑟利。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是个80后,曾获得伦敦大学贝克学院的博士学位。他是一位记者,也是一位作家。如果你看过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主要围绕着建筑和文化,含有浓厚的批判色彩。对于各种建筑,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这些见闻也体现在书中的数幅照片里,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这些欧洲城市的一角。如果你有一定的建筑学知识,那就更好了,一定会从中感悟到更多。 这本书的译者金毅也很专业,他是北大学士、硕士,也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文地理与城市研究博士。由于译者的专业背景,这本书的译文非常地道,许多专业术语和生僻词都译得非常好,很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想法。 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一共分为七个部分。除了导言,还有正文的六个部分。但是,请将导言也当做正文来看待。因为,这两篇长达五十八页的导言,是整本《横跨欧洲的快车》的纲要,阐述了作者对这些欧洲城市及其建筑的态度。整本书的正文都是从他的态度出发,由他犀利地点评这些城市和建筑。正文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述了四个城市的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其中也涵盖了许多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书中二十四座城市的简史合集。这些城市,既包括大名鼎鼎的都柏林、马德里和汉堡,也包括默默无名的波尔图、尼科西亚和利沃夫。 作为一个英国人,欧文•哈瑟利在《横跨欧洲的快车》的开篇,就阐述了他对英国脱欧的看法。他的毒舌并没有放过对世界宣扬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讽刺和刻薄的话语随处可见。他指出,从地理意义上讲,欧洲不是边界清晰的大陆,而是亚洲西部的一块突出物,更像是次大陆。欧洲的边界也是政治性的界定,并且长期不断变动。现在,以色列和澳大利亚都归到了欧洲电视网的覆盖范围,因为这两个国家也是欧洲人建立的。而这两个国家并不在传统概念的欧洲地理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欧洲的界定,与某种“共享的历史”有关。但是,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依旧非常有价值,因为他并非将目光聚焦在那些享有盛名的城市上,而是另辟蹊径,详细阐述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的建筑历史。 欧文•哈瑟利的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并非想向世人炫耀欧洲文化,让其他国家效仿欧洲。恰恰相反,他是要对那些追随美英模式的国家提出警告。在他看来,美英模式除了让极少数人富裕起来,并没有带来什么明显的回报。他认为,“欧洲就是反常的”,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殖民掠夺,欧洲寄生于世界其他地方,并将它们吸干,这就是欧洲实现富裕的方式。这个忠告值得世人深思。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二):建筑和城市美学的列车,请上车

  没有认真审题的我,被《横跨欧洲的快车》这个书名吸引,以为是跟纪录片《坐着火车游英国》一样轻松可爱介绍风土人情的游记呢,结果导言就明确提醒我,你想错了。本书是一部关于建筑和城市美学的非学术读物,作者在导言里已经说过了,他是站在左派的立场去书写的,整个篇幅也是愤怒加毒舌。既然是非学术作品,像我一样的完全外行的人,也是读得到和读得懂很多内容的。

  作者通过历史来看城市建筑的发展,也通过建筑来回顾历史,相辅相成。最好看的部分还是东欧,波兰真是一块很神奇的土地,从建筑到历史,都是有着太多特色的地方了,罗兹,

  《波兰史》想读两年了,还没翻来,捂脸。如果对欧洲近代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读起来会更舒服一些,而且作者天马行空的书写风格,也是很有特色了。

  卑尔根,总是让我想起克瑙斯高那套书,作者说:

  其实在作者的笔下,处处有这样的愤怒,整个欧洲的历史,种族残杀,贫富差距,移民政策的不完善等,都是他愤怒的点。

  从建筑方面来说,作者崇尚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喜欢依山而傍的小城,鄙视玻璃等看上去不够优雅不够古典的建筑材料,他更喜欢有些建筑特色的部分,不规则形,古朴的,凸凹有致和有创意特色,是他比较喜欢的类型,好像这方面和外行的眼光有点接近呢,文章里还提到了几本建筑方面的书,其实读一本意料之外的书,能获得的内容页是非常丰富的。

  波尔图的堆叠式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多年前在深圳,印象中就一直有一个梦,在梦里,我走到一个四通八达的小地方,两层的建筑,各种入口出口,堆叠起来的城市的一部分,我在里面逛,逛着逛着就丢了。朋友不记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觉得也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幻境在我脑中徘徊好多年了,又模糊又清晰。

  其实说回来,这是一段欧洲的历史和建筑之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果他写中国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呢?想起我所在城市,把整个城市的牌匾换成了统一样式,真是很难过了。还有个小体会,就是,欧洲相比中国来说,真是不够大,欢迎来写中国,就不是450页的体量可以容纳的了。

  唯一的小缺憾就是,图是黑白的,不够过瘾,哈。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三):隐藏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欧洲文明

  近些年,咱们国内掀起了一股了解欧洲城市史的风潮,相关的出版读物也越来越多,威尼斯、柏林、巴黎、巴塞罗那……这些欧洲名城的前世今生都凝聚在了各自的城市史当中。

  《横跨欧洲的快车》和上面那些书有相似的地方,它讲述的也是许多欧洲城市。准确地说,这本书聚焦在24座欧洲城市当中。

  所不同的是,《横跨欧洲的快车》刻意避过了那些扬名世界的欧洲名城,它讲述的大多是那些不太出名的欧洲城市。如果不是刻意去按着这本书按图索骥的话,我们读者大概一生都不会去往这些地方。

  那讲述这些城市有什么用呢?本书作者哈瑟利认为,这些城市才具备真正典型的欧洲特色,从这些城市背后,我们才有机会窥见一个真正的欧洲。

  是的,这本书借探讨城市与建筑之名,实际上讨论的却是欧洲的文明。

  现代欧洲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文明,但这两个源头的文明在朝向不同方向传递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融合、变形。因此不同的欧洲国家,不同的欧洲城市,背后的文明特征迥然不同。

  有一种说法是,读懂一座城,也就读懂了城市里的人。这话是有些道理的。欧洲的大多数城市历史当中,都少不了战乱和暴力。可即便如此,几乎每一个城市的人民都深爱着他们的城市,城市的建筑特征往往就代表着人们的想法。

  之前在看《巴塞罗那传》的时候,书里面写,巴塞罗那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两座赎罪教堂的城市,分别是圣加大教堂和圣心圣殿。拥有两座赎罪教堂等于向世人宣告巴塞罗那是世界上罪孽最为深重的城市,但这两座教堂也体现了巴塞罗那人有多热爱自己的城市。

  这种情感其实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在我们看来,几乎所有欧洲城市历史的主角都是少数上层贵族。即便是号称共和国的威尼斯,它的权柄也依旧掌握在少数贵族手里,民众即便参与政府的构成,但在实际中只不过是幌子罢了。

  民众们往往被当做“养蚕人”,而贵族们才是“罗绮者”。民众用自己的血汗铸造了城市,甚至当城市几度毁灭之后,重建城市的依旧是最基层的民众,他们几乎为城市付出了一切,但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却是另一些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依旧热爱着自己的城市,他们以自己的城市为傲。

  当我们回顾这些城市历史的时候,那些曾经扬名的执政者们最终都化为了泡影,而民众们热爱的城市流传了下来。

  在这些城市背后隐藏的文明不单单属于贵族,他们更属于热爱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付出的普通人们。

  欧洲城市起源的历史各不相同,它们经历的历史也各有差异。但在现代,它们站在了同样的环境之下。当下的所有欧洲城市都和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一种巨变,这种巨变在一点点抹去城市的遗迹,抹去城市的历史,欧洲文明再度面临变革。

  我们不能说这种变革是一种错误,但必须认识到的是,如果没有过去,那未来将毫无意义。《横跨欧洲的快车》则是对历史的一次回溯,明白了这些城市的过去,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欧洲会成为现在的欧洲。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四):想象一个真实的世界

  一直都很喜欢涉及到旅游类型的书籍,所以怀着期待翻开了《横跨欧洲的快车》,果然是充分满足内心中的期待的,不同于游记随笔或是旅游攻略,这是一本从人文历史、生活哲学方面展现的城市文化之旅。作者将欧洲的特色浓缩进451页的篇幅之中,就像是跟随在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身后,探索这鲜活的欧洲大陆。

  看起来还是挺厚哒~

  其实欧洲一直是我向往旅游的众多目的地之一,做过许多次攻略,想要至少一次的前往,游览那里众多城市、众多国家。然而因为时间原因,很遗憾至今都未能将计划变为实际,将过往的攻略逐个打一遍卡(更忧伤的是护照已然过期一遍了,嘤)。其实看了很多欧洲行相关的综艺节目,比如很久以前的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之类的,通过看明星旅游,了解那些城市,然后被城市所吸引,变得更加向往有一天可以真正的前往。然而目前受疫情影响,感觉出国旅游需要继续推迟了,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这样或许便可以早日安排欧洲的旅游了。

  这趟《横跨欧洲的快车》跨过了大西洋、地中海、中欧、巴尔干、波罗的海、北海,熟悉的城市、不熟悉的城市都有。跟随作者的笔触,仿佛置身在欧洲的城市之中,看过往的历史与现实逐渐交回,碰撞出各种精彩的火花,令人向往。感觉在欧洲,很多城市历史的印记都是相当厚重的,而现代与历史的碰撞更是随处可见。也许道路的一段是古老朴素的教堂建筑,而相对应的另外一头便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杰作。每座城市都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前行变化着的,文化不断的碰撞下,最终形成。在那里,也有很多城市出自建筑设计师之手,至今依旧是充满了观赏性的,未来主义、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不断妥协中,寻找到了比较平衡的节点。

  很感谢作者创作了这样一本书,可以令读者想象那个真实的世界。能够感受到作者走过的地方,怀着对于城市的艺术的敬畏之情,了解了许许多多的过往。在致谢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名,这些都是帮助他见证了旅途的人们,是帮助他完善对欧洲建筑了解的人们,充分令读者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的严谨。

  这趟的《横跨欧洲的快车》中,留下了许多记忆深刻的城市或建筑。比如红色马德里,马德里的红砖在历史的洪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古典的气息融入了这个城市的骨血之中,弗朗哥主义之后,红砖便是他们对于未来建筑的一次尝试,单调沉闷,却又无可挑剔。比如慕尼黑作为德国的首府亦是独具特色的,传承了德国人的严谨,优美、简洁、自在是他们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曾经的他们在战争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如今热爱和平是他们原因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越是深入阅读,越是更加想要去一次欧洲之行,将想象的现实转换为真正的现实。最后还是期待疫情之后的风平浪静,人们可以摘去口罩自在出行。然后依旧是想吐槽啦,第二次看这种系列的书籍,还是觉得配图如果是彩色就更加完美啦,哈哈哈。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五):《横跨欧洲的列车》:徜徉在欧洲城市之间,体会着城市建筑之美

  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一个文明的进程,而现代化让城市更加单一、更具功能化,但却失去了曾经的美感。坐在任何一个城市的CBD,都有着似曾相识之感。好在还有很多欧洲的小城市,保留着曾经的历史建筑,整个规划也尽量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留曾经的美。 英国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写了这本《横跨欧洲的列车》,带领我们徜徉于欧洲的那些历史名城之中,体会者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趣之处,二十四座城市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二十四种风格,它们代表了更具特色的欧洲。

  欧洲城市和任何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一样,很多都慢慢的失去了他自己的特色。作者所介绍了的二十四个城市中既没有巴黎、伦敦等首都城市,也没有米兰、威尼斯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没有讨论其他的“非欧洲”类型,作者选择的更多的是具有典型欧洲特色的城市。但其实就像作者不了解非欧洲城市一样,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对于欧洲建筑、欧洲的城市也是较为陌生的,因此这本书的阅读就有了硬核的感觉。 欧洲建筑有着他自己的风格,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古典建筑。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中国的建筑更重注重于舒适性、但不要求于长久保存,因此中国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逐渐消亡;但欧洲古建筑非常多都是石质建筑,很多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还保留在城市的各处,这就给各个城市带去了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底蕴。虽然欧洲的历史也许并没有那么的长久,但从建筑中却可以给人一种沧桑之感。在很多欧洲的历史小城,就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质感,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建筑随处可见。 雅典,曾经古希腊的首都,书中虽然没有一章专门介绍雅典这座城市,但雅典古建筑的形式却深深地影响着欧洲。虽然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归根溯源,都会提到雅典的古典主义。曾经深远影响欧洲的希腊文明,必然把建筑风格也遍布欧洲;就像中国的古建筑也是会受到汉唐的影响一样,建筑也有着整个的历史发展脉络。 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现代已经到来。现代建筑所要考虑的还有更多功能性的要求,因此每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也会变得不一样。在历史和现代之间,探寻着每一个城市的美好,在这本书的二十四座的城市中,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它独具特色的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历史名城波尔图其层层堆叠的建筑,“站在中间,就像站在一副立体派的画里,一个更陡的斜坡,以近乎疯狂的角度俯冲向河内,城市就是以河边的古巷口命名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北方的天气和清晰的风景里才能有家的感觉的人,这座城镇景观令人眩晕,造成了一种介于兴奋和令人眩晕的焦虑感之间的状态。”波尔图这种繁复的建筑,这种强烈的压迫感,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肯定有其功能性的考虑,但也成了其特有的景观。

  而马德里这是完全另外一种建筑形式,没有顶的市政广场、红砖银行大厦、红色帕特梅拉斯,马德里把红砖艺术和极简艺术发挥到极致。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历史根源,有其现实考虑,欧洲的城市也在发展变化中。读着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跟随着作者徜徉于欧洲的城市之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体会着古典建筑之美,体会着现代所带来的改变,也体会着一个多元化的欧洲。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六):《横跨欧洲的列车》——通过建筑纵览欧洲文明

  欧洲一向自诩为现代文明的摇篮,这片亚欧大陆一隅的政治势力从航海大发现之后就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耀武扬威,依仗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把其他文明拉进水深火热的泥潭。

  以胜利者姿态站在繁荣之巅的时候,人性的弱点驱使所有人,包括胜利者自身、趋炎附势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等等等,对他们的优点大家称赞,对他们的缺点也当做优点,甚至毫无保留地加以模仿学习。

  随着英国公投脱欧,欧洲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下滑,渐渐沦为另一个大洲上的强国的附庸而又心有不甘的时候,欧洲内部开始对自身进行了种种反思,《横跨欧洲的列车》的作者欧文·哈瑟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欧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点评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内部审视。

  在《横跨欧洲的列车》这本书中,作者在欧洲区域范围内精心挑选了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中欧、巴尔干地区、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的二十四个典型城市,并对这些城市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进行纵横交织、跨越时空式的立体点评,既对这个城市的相关历史加以论述、又对相关政治团体的政策决策对建筑风格样式的影响进行了细致解说,还将其与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型的城市建筑进行横向对比,使本书的读者可以更全面了解该建筑的特点结构,而且了解这栋建筑的由来,和它为什么会建成这个样子,还能从中知道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所无法触及的当地人文经济、政治角力等深层次原因。

  作者在自序中并不回避欧洲原始积累过程中给殖民地所带来的血腥伤害——奴隶制、大屠杀、肆意的剥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通过寄生于世界其他地方并将它们吸干”,这类骇人听闻的手段一方面给欧洲带来了富裕和繁荣,另一方面又给了他们粉饰自身“树立文明和启蒙美德典范”的经济基础。

  说到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产品,就不能不提到公共交通,尽管欧洲并没有像他们典型的殖民地那样,尤其是基于英国和说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那样目前高度私有化,公共交通让步于私家汽车,监控、栅栏似乎在潜移默化中若有若无地宣示着一种权力象征或者行为规则。尽管作者也承认中国城市所拥有的公共交通比那些连接得最好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欧洲主流城市都要好得多、标准都要高得多,作者还是将基于有轨电车、地铁和公交汽车的廉价且密集的公共交通作为展现欧洲城市文明的典范梦想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公知们持续不断地夸奖欧美列强们在各个维度的好之后,我们曾经一度习惯性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更美”,这本《横跨欧洲的列车》算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的一剂良方,尽管作者在书中也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象出来的典范欧洲,但是欧洲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打破了我们曾经认为欧美神话般美好得不容置疑的想象。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七):24座城,24个历史记忆——读《横跨欧洲的快车》有感

  这不是1967年阿兰·罗布-格里耶执导的那部惊悚电影,而是一本关于欧洲城市和建筑的同名书籍,作者欧文·哈瑟利选取除了英国以外的24个欧洲大陆城市,通过点评每个城市里特有的建筑,解读背后的故事,寻求欧洲多元文化带来的自信,通过简要的规划查找存在的危机,也许每个城市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灵动的呈现,也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创意的无穷展现,也是阶级化的产物。作者的讲述有个前提,那就是将欧洲划分为英国与欧洲大陆,然后将欧洲大陆的城市大体划分为大西洋、地中海、中欧、巴尔干、波罗的海、北海六个部分,这里与欧盟的划分不同,虽然不包括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几个非欧盟国家,但却包含着不属于欧盟、却与欧盟有着敌对状态的俄罗斯。

  建筑的背后彰显着国家历史。简单的建筑看似普通,却有着历史的痕迹。中国的古代建筑自不待言,因为每个朝代建设的风格迥异不同,展望邻国日本,唐代的痕迹在一些古老建筑上发扬的淋漓尽致,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有这样一座古寺院,由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建的寺庙,称之为唐招提寺,这座寺庙保留了完整的唐代建筑风格,充分说明了那时候中日关系的友好,也说明了日本向中国学习文化的历史。欧洲的城市也是如此,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其是整体性历史保护的早期倡导者,这源于其20世界70年代的议会制定的法令:保护古城墙内所有建筑。再比如,走在波兰原来第二、现在第三大城市罗兹的马路上,随处可见每个路口都有穹顶,每个入口都有女神柱,绝大部分的拐角都有守护神的保护。古建筑是历史的纪念,损坏或重建就仿佛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时下有很多的仿古建筑,也许倒不如保护好我们现有的古建筑比建设新的仿古建筑要好的多。

  建筑也是有阶级斗争的。如果说建筑有阶级性,也许很夸张,但也有着客观的事实,固然建筑本身无所谓的态度和状态,但是建筑他的人却分属于不同的派别,也许建筑者在建筑时也是有一定意图。比如,博洛尼亚,是一座红色的海洋城市,她很多建筑都是用红砖建成的,另外还有英雄工人的浮雕。再比如德国的巴伐利亚,被认为是社会民主派的统辖范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建筑的优劣,就是在比较中显像。比如,慕尼黑,优美、简洁、自在,不似科隆和考文垂一样拥有多层次、不同式样的建筑,也不与华沙和德累斯顿一样,只知道一味的重建历史。当然作者的比较背后还有自己的国家英国,作者还陶醉在大英帝国时期俯瞰众多城市。

  建筑的样式多种多样,因为每个建筑学家或者有不同的风格门派,但是他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总而言之,他的建筑不能违背力学的理论。有些建筑看似离奇,但这些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精密的计算设计并建设出来的建筑的背后,都有着理论的支持和严丝合缝的认真,毕竟建筑的基础就是客观的力学理论。每个建筑背后都有优秀的建筑师,书中大概列举了不下百名的建筑师,细节的搭配看似有点杂乱无章,其实是神来之笔,比如作者在说到慕尼黑的新马克斯堡,将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一角被用作了一个楼梯塔,就是一个极好的重建范例。建筑的风格也很多种多样,比如有哥特式理性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式、现代主义等等,但这些风格对于我们不懂建筑的来讲其实都一样。我总觉得,一个好的建筑,不可能孤零零的存在,只有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匹配才是最好的。

  其实,在我这个爱旅行的人眼里,这其实更像一本旅游向导,告诉你如果去了这些城市,可以留意作者关注的建筑,还有附近的咖啡馆、音乐厅、图书馆等相配合建筑。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八):建筑不仅体现一种城市文明,更承载一段历史

  其实如果去到欧洲旅行,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欧式建筑大差不差,建筑外观大同小异,城市规模都不大,城市风情略有差异,在非专业人士眼里可能真的城市脸盲。事实上住久了去深究,那些古建筑内有各种门道,数百年历史的老教堂各有风格,更具有时代烙印。而这种欧洲城市建筑的小小差异,在欧文·哈瑟利眼中却千差万别。

  欧文·哈瑟利这本《横跨欧洲的快车》表面写的是建筑和城市,但也在写从过去和现在造就这个城市建筑的历史,书中把建筑和城市规划视为一种承载很多的事物,因而我们读者可以从书中可以对城市建筑的解读来了解出这个城市的历史。书中解构了欧洲24个城市的建筑包括但不仅限于居住建筑、景观建筑、历史建筑,教堂、文化中心、交通等公共设施均有点评,对欧洲24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均有提及,也通过建筑风格浅析了24个城市的历史。

  书封

  建筑和历史

  事实上对于欧洲的地域地域划分界限一直以来都是模糊的。事实上欧洲核心区域的各个国家对于其自身的起源地及文明终结地,都有自带种族主义色彩的说法。而本书是基于建筑常见叙述,这种叙述尚未被反对历史的辉格派诠释。这是一个易于解释的进步叙述罗曼式建筑是指罗马式建筑,有拱形有弧形的拱门,不尖锐的塔以及沉重的石头,有各种哥特式的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对罗马建筑理性和秩序原则的重新发现。而巴洛克式建筑则是将这些原则加以篡改和扭曲。新古典主义建筑是股市拉稀时期的纯粹建筑成为新的典范。而折中主义建筑是指在19世纪将上述建筑形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加以混合或重组跌跌撞撞创造的一种新形势。

  希腊古建筑遗迹

  建筑和文化

  建筑受到宗教文化,殖民文化等的深度影响,比如书中提到一种“历史混合物”是一种完全现代的建构,它是伴随欧洲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创新才出现的,正是这些创新使得欧洲以极端惨烈的方式开始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支配。而对于现代希腊人而言,卓越的历史成为他们荣耀的来源。欧洲有些用科学武装起来的新兴国家拥有1000艘未有的精确程度来建造和测量的能力,而这些国家却也是希腊建筑的用处,尽管他们将这种形式称为新古典主义。 威廉•布莱克是对新古典主义持反对态度的评论家,他认为希腊式只是一种数学形式,而哥特式才是居住形式。而还有一个派系认为清真寺体现了土耳其占领者的殖民建筑,殖民者试图谋取整座城市真正的建筑以及真实的文化。殖民者所造就的历史景观,还需要被极端小心地维护。这种现象造就了殖民地区域性与殖民母国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然而事实上,建筑也确实可以代表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欧洲很多城市确实可以看到欧式排屋和清真寺比邻存在。这一点在国内外很多地区皆有类似,比如澳门大三巴等地就是非常浓烈的葡式建筑风格;我国东北多处也有批量俄式,日式建筑风格的建筑,这些都是殖民文化留下的历史痕迹。

  欧式排屋+清真寺比邻而居

  建筑与城市

  一些新型的现代城市,比如布里斯托和伯明翰,在作者笔下,就是而非欧洲且地域混乱状况的城市典型,作者认为这些地方的城市规划是属于乔治-希腊式的改善,同等遭遇的现代城市还有布鲁塞尔,在作者描述下布鲁塞尔是城市规划中的灾难,这是个完全见仁见智的观点,事实上布鲁塞尔是一个深具布尔乔亚色彩的城市,也是欧盟和北约总部最佳所在地,一座俄语和法语世界交汇处,安全的大都市。但是在作者笔下布鲁塞尔却是一座局部之城,一座碎片之城。城市发展进程中,建筑随之也烙上城市发展的印记被长期保留下来,形成城市建筑文明。

  布鲁塞尔:现代城市文明的典型

  这本书的内容大方向是结构清晰的,但细究之处观点输出较为零散,受篇幅影响,单个城市的建筑分析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城市影响力等方面来分析解构时有点随意,信手拈来姿态却又不够系统完整,略微影响阅读体验。总体来说,在一本书中可以看到多个派系的观点,也是新鲜好玩的。当然文章中也有作者夹带私活,个人对城市点评诸多个人立场色彩,但不失一种个性解读,也是一种态度。

  《横跨欧洲的快车》读后感(九):跟随快车横跨欧洲,游历失落的大陆,欣赏建筑与城市

  只看书名--《横跨欧洲的快车》--会以为是随着一部横穿欧洲的快车,把所经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等都一一介绍的类似于游记一类的文集。类似《徐霞客游记》把所经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习俗文化等一一叙述,让人更深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与现在,属于有深度的游记。再者,像我们平时读到的游记,有好看的照片,还有作者所遇到的奇葩小事等等,最后附上游览攻略,轻松的同时也为你提供游览参考。

  以上两类都不是。《横跨欧洲的快车》是一本正正经经的关于城市建筑的书。虽然作者在本书最后,参考文献之前特意强调这不是一部学术书。但以我看完全书的感受来说,这绝对是一本纯正的关于建筑的文集。并非我翻开书之前以为的大多是在写欧洲各国的风俗文化,本文的主要篇幅还是落在各城市的规划上,以各城的典型建筑为例来进行说明他们的城市建筑风格,也会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或其政策规划对城市的影响,用昨天和今天来进行对比。

  雅典大学

  赫菲斯托斯神殿

  林肯大教堂

  杜塞尔多夫音乐厅

  只是书中所提城市并没有我们熟知的那些欧洲的世界名城--雅典、伦敦、巴黎等,他们多是出现在作者的导言部分,在正文中也多是以被对比的身份出现的。也许是因为读者太熟知这些名城的历史与今天,所以作者在本书中才没有多加笔墨去写。

  作者欧文.哈瑟里是一个英国人,本书大概写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写中文版序言的时候英国已脱欧。作者不支持英国脱欧,他对于欧洲联盟的想法是非常赞同的,但很不满意欧盟如今的运作方式,其处理难民的方式,硬塞给南欧以维持德国支配整合欧洲经济的紧缩政策。

  他认为1945以后,1968年以后特定的欧洲都市主义有潜力成为一个平等、可持续、“后碳”未来的样本。

  他将欧洲现实的不同方面结合创造成某种欧洲的梦想空间。比如富有吸引力且安全的公共住宅,舒适的多元主义,自信的建筑,基于有轨电车、地铁和公交车的廉价且密集的公共交通,工人权利,

  贫富差距缩到最小,保护历史建筑和城镇景观与接收现代设计结合在一起。

  所有这些都以碎片化的形式而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个地方,但这在英国这些要素绝大多数都不存在,这是他写此书的主要原因。

  作者认为,“欧洲”不应该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不是“欧洲”的其他地方。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政治上,欧洲就是反常的。通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殖民,欧洲寄生于其他地方将他们吸干,欧洲变得异常富有。通过最骇人的手段--奴隶制、大屠杀、肆意的剥削--来实现富裕,但同时却将自己树立成文明和启蒙美德的典范。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作者在导言部分写一座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欧洲核心区域的各自国家对于自己的起源地以及文明终结之地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且都包含有本民族的偏见。欧洲并不像亚洲、非洲、南北美洲那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他认为欧洲是虚构的,边界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西欧、北欧、南欧、东欧等这样的划分来叙述城市和建筑,他是按城市的朝向来划分的,分成大西洋、地中海、中欧、巴尔干、波罗的海、北海等六个部分。

  欧洲建筑的常见叙事有罗曼史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随后是现代主义,借用工程和抽象艺术中的美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西方范式以供出口,随之出现了57种现代建筑的变体--野兽主义、高技术、解构主义等。

  如雅典的赫菲斯托斯神殿是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林肯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卢布林的科诺普尼卡宅第是文艺复兴式建筑;基辅的圣安德鲁斯教堂是巴洛克式建筑;柏林有新古典主义建筑,森林山庄是现代主义建筑;杜塞尔多夫音乐厅是表现主义风格;俄斯特拉发CEZ运动场是野兽主义风格等。文中都有相关建筑的配图,生动形象,唯一不足是黑白的,若是彩图,应效果更好。

  如果你想了解欧洲的建筑与城市文化,那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