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100字

2021-03-05 02: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100字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是一本由[英]马克·格林格拉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精选点评:

  ●填补了好多历史区域的空白,不过还是弄不清楚很多人物关系

  ●邂逅了一套好书:企鹅欧洲史。本部的作者自称,是一只在大图书馆里放飞自我的寒鸦。每当迷失在欧洲细碎分裂的政治结构和大量重名的权贵谱系中,这种简洁犀明的笔触,还有购之不菲的价格,依然让人欲罢不能。记住了一个人,马丁.路德。

  ●这本书看了太久,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看完的时候已经不太记得之前的内容。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一直在理解这本书的逻辑,我以为会像这一系列其他本一样,分时间段分别讲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实际上作者是把整个时间段统一放在一起考察。 总体印象是就像引言说明的,作者擅长宗教改革史,书中花了大量时间笔墨讲述这个时间段欧洲基督教世界的解体,各国的宗教改革与引发的动乱,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而其他方面如经济社会新媒介等虽然有涉及,但是着墨不多,不够深刻。同时作者主要关注点仍然在欧洲中部,对欧洲边缘地区如英国丹麦瑞典挪威俄罗斯,以及东欧的广阔地区缺乏考察。

  ●从奥维德的《变形记》到提香的诗画,从佛洛伦萨的湿壁画到堂吉柯德的骑士幻梦,政治,经济,教义,人口,士农工商,甚至印刷,新闻,贸易,讨论了个遍。。。服气。。。非常期待上一部讲“文艺复兴”的出版了!

  ●虽然略专业,但不是可读性差的借口。翻译得很一般,内容的逻辑性不明确。

  ●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瓦解,教皇卷入世俗冲突和教会越来越无法解决时代裂变带来的精神困境,催发了一场宗教上的分裂。战争技艺的改进促使财政国家的崛起,教会丢失的领域被国家占领,王朝国家开始向绝对王权国家转变。新教国家的兴起使得基督教大同世界理念彻底退出,同时要面对外部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哈布斯堡帝国和教皇处理新教国家问题的失败,结果是德意志地区一场三十年的战争。与此同时,新科学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变成了一种地理形状,一种身份认同。

  ●对欧洲史的无知,让我读得异常艰难。前后一个月,才算读完。讲了宗教革命,三十年战争等。

  ●睡前读物,企鹅欧洲史第四本。这本与《追逐荣耀》比起来在语言层面稍显逊色,流畅度也有所不及。可能也是因为作者的叙述的重心围绕宗教改革展开,对于对此时段无甚了解的我,自然感到有些晦涩。但无疑问仍是一本“有追求”的通史,翻译也颇为良心。

  ●中世纪欧洲1517-1648,看的时候一直在对应明朝:武宗折腾的后几年,嘉靖42,万历48,天启7,崇祯17,1644明朝亡,清兵入关。我们都在干什么?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晦涩,感觉是翻译加编辑的锅,尤其第三部分十二章之后匆忙的感觉明显,也可能是我本身水平的问题。看的时候必须搭配Google Map,这样才能理解欧洲的地缘政治,基督教世界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之类的。引出了其他要看的,哈布斯堡、奥斯曼帝国、无敌舰队、三十年战争。最后,这本书讲述了新教改革之后,欧洲基督教共同体世界的全面崩溃,国家世俗政权的觉醒与兴起。作者提到了几次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冰河期对各国的影响,想到对崇祯朝的评价,觉得很有意思。

  ●从1517年到1650年,曾经横跨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除去基督教已经什么也不剩了。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一):蛮丰富的史书

  一部记录欧洲百余年历史的好的史书,读起来不算有趣,混杂着各种伯爵公爵、这公国那王国。 在这百余年历史中,主要冲突是基督教的分裂,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充满了战争与杀戮,伊斯兰的威胁反倒没那么巨大。而哈布斯堡、法国算是最大的两个主角,当然还有尼德兰、不列颠、瑞典等国家身影,严格意义上说那时候不叫国家。 阅读时有一种恍惚,那时的欧洲颇有一种中国春秋时的感觉,各种类型的国家,不断变动的疆域等等,不过最后西欧与中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书中记录比较分散,阅读真心需要相当丰富的历史,单人民地名就能让人糊涂一阵。但是,也确实道出了西欧国家历史上的矛盾与纠葛。 基督教世界的崩溃,有自然因素、有科学因素、有经济因素等等,说到底是到了时限了。也从这时开始,利维坦这一形态开始酝酿,决定各个君王决策的逐渐被所谓的国家利益主导,逐步步向现代世界的国家结构雏形。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二):基督欧洲的巨变

  这套大书,计划每天阅读50页,坚持阅读完,这类书知识密集,阅读理解有难度。 这套书中信出了七本,企鹅总共9本。不知道那两本没出,后面可能会出吧 今天阅读的部分,是基督欧洲世界的巨变。今阅读看到信息是,十字军的式微,基督教世界走向衰落。凝聚信仰的宗教战争,没有了,还有很多比如巨变比如文艺复兴,哲学科学的发展还有宗教的改革!20191223 今天阅读的部分更多,更丰富的欧洲细节,从意大利到威尼斯,从粮食,到瘟疫,全球变冷,城市规划,人口流动婚恋家庭,还有白银时代对经济的影响,膨货通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等。五十页左右,信息量巨大。我想做的一天五十页的阅读计划是对的,不让,后面的阅读脑袋要爆炸,装不下的。20191224 基督欧洲的变革,动因特别多,农业的发展,土地的使用制度的变化,纺织业的发展,贫富差距,贸易,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三):同一个基督教,不同的基督:基督和敌基督。不同的教义解释,不同的仪式……意见没法统一,只能打。

  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一样也是缺乏宗教宽容,排他性比较强,由此引发欧洲长时间大规模的宗教战争。即使是在中世纪中晚期,欧洲的科学文化还是在进步的,那时候产生了天主教控制下的大学,除了学习神学之外,大学或者神学院的学生还要学习:逻辑学、语法、修辞、天文、算数、几何、音乐,没有教会的推动许可天文学、数学也不可能在文艺复兴之后有那么大的进步。那个时候搞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什么学术成果都要以献给教皇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的名义在发表和进行学术交流,用现在的话叫“打着红旗反红旗”,就这么谨小慎微伽利略还被教会警告,布鲁诺被判异端遭到火邢。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在驱逐南美加勒比等土著印第安人之前会事先给他们读一份土著原住民根本不明白也听不懂的申明,劝原住民改宗或者赶紧腾地方,要不让就不客气大开杀戒了,这样这些第一代殖民者的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原罪感了,同时表面上也是对上帝和其他生命有了敬畏之心。

  十六、十七最强的欧洲国家是西班牙,那个不服打那个,欺负法国、荷兰、葡萄牙、英国,没办法法英荷等国家只能结盟跟西班牙打。风水轮流转下个世纪法兰西就雄起开始干涉西班牙了,开始把西班牙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的崛起始于路易十四,同时期清朝当政的是康熙大帝。

  宗教改革之后真正走向宗教宽容和多元欧洲又走了还好多年弯路才真正实现。欧洲诸国王权真正的加强也是受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真正增强的。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四):1517-1648

  莎士比亚和蒙田的作品中还并未出现过“欧洲”这个词,随着文艺复兴对古典时代艺术文化思想的不断挖掘 ,“欧洲”一词承载了更多的价值认同。奥维德“变形记”描绘的众神世界幻化成提香画作“劫掠欧罗巴”中的少女,唤醒了世人对这片大陆的感情。哥伦布大交换,白银贸易,饮食与建筑,博物学与收藏癖,天文学与占星术,炼金术与新医学,自鸣钟与永动机,不论民众还是宫廷生活,都从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统治下令人窒息的中世纪走了出来,为一切新奇炫目的事物所吸引。与此同时,丢勒名画“天启四骑士”也预示着欧洲即将面对的震颤,红马骑士象征战争,黑马骑士象征饥荒,灰马骑士宣告疾病和死亡,四骑士在阴森森的天空之下,剑指欧罗巴。

  宗教方面,伊拉斯谟以拉丁文重译希腊语新约,力图取代被教会视为权威的哲罗姆Vulgate译本,其译本前言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翻译的基调:回归原本,熟悉原作语言、文学与修辞,将圣经翻译成所有民族语言。作为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学者,伊拉斯谟还以“书信共同体”的方式联络起欧洲的知识精英,将“良好的教育,使人成为人”这一理念,播撒至西欧各个角落。萨克森的路德,则以“迈森官话”推广圣经新译,进而统一了繁杂的德语世界。路德定义优秀译者的品质时有言: “翻译并非是谁都能从事的一门技艺,它需要一颗公正、诚恳、忠诚、勤奋、虔诚、博学、通晓所学且经验丰富的心”。而真理对路德来说,意味着“所有的基督徒在基督教秩序里是平等的,大家接受一样的洗礼,聆听一样的福音,拥有一样的信仰。”自此,路德彻底地移掉了基督教世界权威与合法性的来源。二人合力引领宗教改革,声势之大,如脱缰之野马,席卷整个欧洲。论战逐渐演化为激烈的冲突,宗教战争的洗礼和杀戮,令基督教世界四分五裂。

  信仰背后的政治角逐则更为复杂惨烈,罗马教皇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西班牙,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仍处分裂之中的德意志诸选帝侯,无不觊觎着皇帝的荣光与天国的权柄,又时刻被奥斯曼帝国的铁骑惊扰。教权与君权的制衡与争夺日趋激烈,国家的概念也从一系列政治学著作的中孕育而生。从法国哲学家让·博丹的《国家六论》,到夏尔·卢瓦索1610年《论秩序》,勒·布雷1632年《论国王的主权》,再到皮埃蒙特耶稣会士焦万尼·博泰罗的《论国家理性》、《城邦伟大的原因》、《世界关系》,政治学不再被视为道德哲学的分支,而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引领欧洲制度革新。

  此书展现的即是这样一个兴奋与不安的欧洲,以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为主线,辅以英伦半岛,北欧东欧格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克伦威尔建立共和,查理一世的处决则为这个时代画上休止符。有些章节初读可能会略感琐碎,毕竟限于篇幅,只能一笔带过,无法深入展开。但是本书的特点不在于详尽的叙述某些历史事件的始末,而是依靠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以各种相关联的社会动态,譬如绘画、日记、书信、刊物、著作、立法等等,多层次的展现此类事件的影响,因而整体框架出色,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史料的细节处理都很精彩。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读后感(五):现代欧洲的一次精神蜕变

  《基督教欧洲的巨变》今天读完了。如今的欧洲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在16,17世纪时“基督教世界”才是欧洲人表示认同的词汇。它起源于教会—皇帝的独特体制,壮大发展于多次的十字军东征和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它就像一个镜像,映出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映出了自己身上的不同。而新世界的发现和宗教改革则一下将这种不同和差异放大到了极致。为了将这种极端的差异反映出来,作者浓墨重彩的描绘了16,17世纪欧洲各个方面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小冰期这一最大外因,其次是经济形态的大幅调整,土地继承制度的千差万别,货币制度的上下波动等内因,甚至还包括哈布斯堡王朝的分家和它独特的政治制度。 本书中最为难懂的部分无疑就是宗教改革了。其间还穿插着不同教派的倾轧,不同仪规的争论,经济利益的纠纷和贯穿始终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瓦卢瓦王朝的争霸。不过,有一条主线始终清晰可见,那就是人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首先,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真理的垄断,将思考的权力还给了人民;其次,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和税收权,国家逐步查没了教会的土地和特权,开始承担更多责任。第三,宗教改革后,双方尝试着共存和融合,为日后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最后,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思考自己的人生,唯有心存良知才能实现人生的转折。所以我觉得,路德的大声疾呼和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真理存于心中而不在外界。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至高的真理。 最后,这本书里作者对各大强国的制度,经济等部分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比如哈布斯堡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波兰立陶宛王国等复合型居住国脆弱的统治基础,长距离的统治管控,大资源的系统调配,官僚体系的纷繁复杂都做了生动的介绍。特别是作者将信息传媒,货币改革,土地制度,税收创新等方面联系起来时,那种脆弱特别明显。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丁路德的发起的宗教改革,起因于教廷赎罪券的买卖(税制),马丁路德因之写下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此举立即得到了被教会残酷压榨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他翻译的德语版《圣经》在德语世界引起了一次传播革命,借由新型的印刷机,他的书传遍了欧洲(纸张远距离投放),于是各地出现了武装起义,反对教廷和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在广阔的领土上四处派兵镇压,尼德兰,那不勒斯,加泰罗尼亚,普法尔茨,甚至是遥远的巴西!(远距离的管理和资源整合),结果反抗的烽火愈演愈烈,最终成为了引发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读这本书并不轻松,海量的知识和人命虽然读的头晕眼花,但却让人越读越精神,你会发现它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你会发现自己重新发现了一次欧洲。对于我来说,透过这段历史我重新读到了海德堡选帝侯弗雷德力克五世的故事,那个我在欧洲蜜月旅行时看到的情圣,在真实的历史里曾短暂称帝,但一个冬天就被推翻,还失去了自己的封地,最后只能悲惨的流亡海外,最后和无数历史人物一起消失在了历史记载中。这段历史的意外发现,让我的阅读之旅多了一份回忆和思考,期待着下一部《追逐荣耀》的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