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2021-07-29 00:0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是一本由醉罢君山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0元,页数:9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一):刘备的英雄之路

  在军阀林立的汉末,刘备的起点并不高,比他更强更盛的军阀比比皆是,但他却打败了大部分对手,建立起三足鼎立之一的蜀汉,很多人说刘备运气好,其实刘备能屹立于英雄之巅,有很强的必然性。 首先,刘备宽仁。一时的宽仁可以说成是作秀,但要“秀”一辈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备很少擅杀下属,对百姓也仁慈,这为他赢得了好的口碑,积攒了民意。曹操攻荆州时,十几万百姓跟随刘备撤退,严重拖延军队行进,刘备仍不忍抛弃百姓,差点全军覆没。后来他能成就帝业,不能不说与得民心有关。 其次,刘备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听上去很虚,很难用语言表达,古语中有“英雄之器”的说法,大致就是一种人格魅力。有些人即使身处囹圄,境遇落魄,也掩盖不住身上的英雄潜质。否则曹操也不会早早地发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感慨。 其三,刘备能识人用人。要知道三国时代不仅是一个强者竞争的时代,也是智者竞争的时代。没有刘备的求贤若渴,就没有诸葛亮的到来。虽然蜀汉的智囊团不如魏吴庞大,但光诸葛亮一人对蜀国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魏、吴两国任何一个臣僚都不能比的。 最后,刘备百折不挠。年纪越大越能知道,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是一件说来容易却几乎做不到的事,现在很多人踌躇满志开始做某件事,过不了一周就失去干劲。刘备虽有一个汉朝宗室的名头,实际上没有官宦背景,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倚仗,多次寄人篱下,多次亡命天涯,九死一生。倘若换作别人,早就灰心丧气了。但刘备屡仆屡起,屡败屡战,终于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二):刘备虚伪吗?

  相信很多人对于三国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等的印象要么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要么来自于它的同名电视剧,而且我们曾经还笃定的认为剧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其历史形象,这种认知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猪猪与历史科普的UP主开始将目光集中于三国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都忽略了书与剧中演义二字的存在。重新认识三国历史人物,我们自然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等,这算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就阅读与理解上,对于很多人可能是一个坎,那么有没有在轻松有趣的范围内就可以学到真正的三国历史的呢?醉罢君山的《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或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早年混迹过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的读者来说,醉罢君山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是煮酒论史板块的首任版主,他在该板块曾经发表过很多有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科普性文章,真实的历史与很多人想当然中的历史总是处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醉把江山的文字一出来,往往就意味着很多人的认知被颠覆,再加上,醉罢君山的文字本身便是极为有特点的,感性细腻之外,又多风趣幽默,因此,当年在天涯着实有了不少的粉丝。而《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便是他在天涯发表的最后一篇文字,只是当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文章没有写完,便戛然而止,许多读者为此还大呼遗憾。此次,《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实体书的出版大概可以弥补许多人当年的遗憾了,或者也是另外一种老年人的爷青回吧! 醉罢君山的三国史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有趣,而在于他会颠覆你以往许多的理所当然。比如,在我们的印象中,刘备其实是有一点伪君子的,当着赵云的面摔阿斗,怎么看都是一场拙劣的收买人心的秀,还时不时的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大哭一场,再加上每次出场都要将自己那远的不能再远的皇族血统拿出来炫耀一番,几番操作下来,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假,那么真实的刘备又是什么样子呢?醉罢君山对此有一段可以极为中肯而又精彩的总结与评价。在魏蜀吴三位创始人之中,刘备的出身最差,条件最差,但是在其还未发迹之时,便被时人称为“雄才”、“人杰”、“英雄”,足以证明刘备本身便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看其创业的经历,更是坎坷不断,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以兵败假死逃过一劫,随后袁术、吕布曾打的他满天下跑;纪灵也曾经将他围困在小沛,九死一生;在许都,如非见机的快,跑的快,也早已成了曹操的刀下亡魂;人生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又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纵观刘备的一生,如此落魄的经历不知凡几,但是对于刘备而言,却是屡仆屡起,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这样的刘备其实真的是有“英雄之器”。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对待他的持异见者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到了刘备这里,却又不一样了。在三国人物中,刘备是少有的那种宽厚仁慈。醉罢君山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夷陵兵败后,他的部将黄权投降曹魏,众人纷纷劝他治罪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却说,“是我负黄权,非黄权负我”,继续对黄权家人优待有加。这可不简单的是政治作秀的,这就全部是个人的人格操守说决定的了。所以,当我们看醉罢君山梳理刘备整个人物的话,你会发现,他与我们印象中的刘备简直是判若两人的,这样子的刘备更加的立体,才更加的符合他蜀国开国皇帝的身份。 同样的除了刘备以外,大多数我们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等等,他们的人生精彩程度与复杂程度,都远非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刻板。在他们的人生中,既有高光时刻,也有黯然失色之时,有得意,自然也有落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我们在剧中以及文学作品中,所看不到的。但是这些在醉罢君山的笔下,都被一一的重现,读罢全文,我们才蓦地发现,原来这才是他们应该有的样子! 醉罢君山的《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讲起,一直讲到最后东吴被灭,三国时代结束。在此期间,基本囊括了所有可能影响三国历史走向与发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包括许多我们以前忽略的人物。三国人物中出彩的女人我们印象中大概只有孙尚香、大小乔寥寥数人而已,但是在醉罢君山的笔下,我们知道的孙翊的夫人徐氏,在丹阳策划了一场完美的复仇行动;还有被逼自杀的曹丕夫人甄氏,虽然在历史上几乎只是一闪而过,但是她所留下的后劲却是极大;等等。醉罢君山在理清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于各类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做了非常有趣非常中肯的点评。在这一过程中,醉罢君山最大的优点在于尊重了历史本来的面貌,虽然在叙述的过程中,每每有诙谐幽默的表达,但是这只是其增强文章趣味性的表现,而没有借此戏说历史,篡改历史。历史是什么样子,在醉罢君山的笔下就是什么样子,如此才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有趣的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一个颠覆你我对三国认知的真实的三国史!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三):有趣的三国史

  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很多光辉灿烂的朝代,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过非常光辉迅速的发展。

  不过有一个朝代却被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那就是三国,这也多亏了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以及各种舞台表演。

  或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我们心中的三国,那是战乱纷争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像诸葛亮,曹操,关羽这样的名字几乎人尽皆知,即便是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人,也可能听过他们的很多故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有一些争议,比如到底该怎么评价曹操,刘禅真的扶不起来吗等等......但适度友好的讨论同样非常吸引人。真理不怕辩驳,真理只会越辩越清晰。

  不可否认的是,三国确实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时代。只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三国和历史上,真正的三国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影视剧以及小说中的三国人物事迹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有虚构的成分的。比如《三国演义》,有人说是三分虚,七分实,像诸葛亮的空城计,桃园三结义,这些人尽皆知的故事其实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如果我们想要去了解那个真实的三国,我们需要在一些史书上去查阅,一个重要的参考标的就是陈寿写的《三国志》。

  像这本《有趣的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就是以《三国志》的基本脉络为展开的依据,以历史真相为根据展开论述对三国历史中被忽视、被误解的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推理,论证严密,观点独到,既真实又精彩地呈现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在三国演义以及一些舞台剧表演中,总是会有一些亲刘贬曹的倾向,而这本书能够比较客观冷静,从事实出发,去分析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曹操的人品是很有争议的,但他的才能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完全是个儒士,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左右为难,而实际上联盟抗曹的想法就是他提出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高瞻远瞩的见解。鲁肃的作用以及才能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都更强。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事件中,作者指出,失荆州并不是因为大意,更多的是因为失了民心,关羽缺乏谋略。当时,关羽控制下的荆州三郡之地,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不战而降了。只有武陵部从事樊由还算有点骨气,他鼓动少数民族起来造反,欲保住武陵郡。只是樊由才能平平,孙权派出五千人马,轻而易举地把他摆平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关羽的论断是“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细看也是合理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还重新认识了一个人——吕蒙。

  读史书,自然是要根据事实情况来分析判断,真实是第一重要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值得推敲,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很值得肯定。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三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无数经典的历史和有趣的人物,但如果说哪段历史最广为人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话,那还得是三国历史。韩国人有句话“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泰国人则这样说“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在日本,三国文化更是受到了疯狂的追捧,相关的三国文化作品以及游戏等衍生品数不胜数。

  那么,三国这段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有一位日本记者说,部分企业家认为通过“三国历史”可以学到很多在用人和经营上的宝贵经验,也有人认为,三国中表现得“忠义”思想值得人们学习。每个人喜欢三国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于三国的解读也有着不同。

  《三国演义》中将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通过演义体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于是我们读到了“七进七出”的战神赵子龙,领略了“宁可我负天下人”曹孟德的奸雄,感伤“败走麦城”的关云长,佩服“城头弹琴唱空城计”的诸葛孔明。三国历史被《三国演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空,感受那尔虞我诈风云际会的混乱年代。

  本书是著名的历史作家、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的首任版主醉罢君山所著,初闻书名《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时感到作者口气很大,三国历史广泛传播,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掌握相关故事情节,作者如何能够做到“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程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翻开并阅读了本书,立刻沉浸在这生动的故事和诙谐的语言之中,不知不觉读完了大半。

  下面就来说说本书的过人之处吧,对于东汉的没落原因,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东汉帝国一直存在着两大毒瘤——外戚和宦官,这两方势力彼此争斗不休,导致整个东汉王朝迅速衰落。作者列举汉桓帝的例子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的同时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的官渡之战,是曹操迈向称霸天下的关键一步,也是老牌军阀袁绍的滑铁卢,这场战争在整个三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作者用诙谐语言,将这场旷世之战娓娓道来,对于袁绍昏了头的“完美避开所有正确选项”的描写更是让人捧腹。

  合上书后,不仅对于三国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学到了演义中出现的一些谬误,刘关张可能没有“桃园三结义”,鲁肃并不是那么淳厚老实的长者形象,“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永远不可能从周公瑾嘴中说出。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为何吴国在历史上不受待见,为何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东征……。历史带给我们的深思,永远不会停息,闭上眼时,那些风云人物,依然会意气风发的闯入我们的梦乡。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王安石《读史》

  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震撼,还有那个时代的精神,作为后人,能够传承这种精神,让历史的印记在我们身上流淌,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荣幸,也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 三国,不仅是一段历史,三国,让人痴迷的一段历史。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五):《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文/吴呱呱

  嗨,你好啊,我是吴呱呱。

  有人说:“没有读过三国的人,无法在江湖上行走自如。读懂三国的人,才能读懂人性,但读过三国却不一定能读懂。”

  对此,我深表认同。

  如果想要足智多谋,那就多看《三国演义》,如果想体会世间人情冷暖,不妨看看《红楼梦》。

  三国是一个讲究英雄气概的朝代,也是个人际往来繁杂的时期。

  说到三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二十四史》里的《三国志》;有曹操、关羽、张飞、韩信、孙坚、孙权、诸葛亮等等。

  宋人洪迈也评价三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翼。”

  就连,林俊杰有一首歌的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英雄人物很感兴趣。

  很多次,想要阅读《三国演义》,却总是苦于苦涩,难读懂读透里面的人物故事和背后的深意。

  刚好最近,阅读了《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燃到让你热血沸腾》后,在作者醉罢君山的笔下,走进了三国历史人物。

  这套书除了分析人物性格外,还向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成才之路。

  作者醉罢君山,原名郑文州,福建漳州人。

  他专注于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研究,出版了十余部历史作品。

  孙坚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但只是小地方的官员,不显贵,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

  他自小喜欢练舞,性格坚强果断,有胆有识,心胸豁达,他十分重视名节和讲究义气。

  有一年,他与父亲去钱塘江办事时,发现江面停留了无数艘小船,都不行驶。

  就在他觉得很奇怪时,就看到了岸上站着一伙人,他们凶神恶煞,手里持着刀枪,劫持了一队商旅,正在瓜分财物。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会吓得躲起来。

  船上的人,包括孙坚的父亲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好。

  可是,孙坚并没有,反而一边朝着强盗过去,一边用手比划着,做出要逮捕他们的动作。

  盗贼们远远看着,发现有穿着军官服侍的人,便吓得落荒而逃,连财物也没有带走。

  这件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不久后,吴郡发生了一场大起义,就在朝廷想不出对策的时候,孙坚召集了1000多人,配合朝廷,平定了许昌之乱。

  孙坚因此成为县丞,但却止于县丞这个级别。

  十年后,黄巾起义暴发了。

  右中郎将朱儁的推荐下,他担任军司马一职。

  从小饱读诗书的他,早就对兵法了然于心,他知道想要带领一支军队,士兵和军官一定要同心协力。

  朝廷配给自己的士兵和自己不熟悉,肯定打起仗来,无法得心应手。

  他参加战争之前就招募了一支子弟兵,这些兵源都是自己同乡少年。

  最后,他成为三国的名将。

  右中郎将朱儁为什么会推荐他呢?因为孙坚自小名声在外,朱儁的家乡和孙坚的家乡很近,自然听闻不少关于他的事情。

  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幸运的背后,都是时刻的准备。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的: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他出身如何,而在于他如何成就自己。”

  合上手中这套《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燃到让你热血沸腾》后,脑海里不停闪现三国的历史人物们,想象着他们奔赴战场的壮阔场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六):怎样一部三国史,会让人甚觉有趣而睡不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华夏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要说最出彩、最有趣的是哪一段,可能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就笔者来看,东汉末年,皇室式微,群雄逐鹿后的三国时代无疑能够排在最有趣的前三名。

  说起三国史,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就会在我们面前闪现。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郭嘉、荀彧……兵者,诡道也!这是一个谋士辈出的年代;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空城计……这同样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

  在笔者看来,三国这段时期的历史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让我们领略到了其中人物的真性情。大奸雄曹阿瞒生性多疑,逃亡途中因疑心故友吕伯奢一家告密而怒杀其全家,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让世人见识了他的残暴无情;窃国者董卓权倾朝野,其义子吕布武艺举世无双,“父子”联手,宇宙最强。孰料司徒王允只微微一笑,献上绝世美女貂蝉,最强组合即刻土崩瓦解,是不是很神奇?诸葛孔明于街亭城楼摇扇抚琴,一出“空城计”吓得司马仲达十五万大军魂飞魄散,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就是三国史的独到之处,也是至今仍吸引后人不断研习的有趣之处。

  在历史畅销书作家醉罢君山的这套《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中,跳出虚虚实实的《三国演义》与二十四史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的视角,从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一直写到三国时代的终结,七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颠覆了世人印象中对这一乱世中各领风骚的风云人物的权谋博弈,以轻松戏谑、诙谐幽默的文风着重放大了各种利益冲突下的幽微人性,以史为鉴,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却也发人深思……

  曹操

  你知道支撑太平道教主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美好梦想的思想来源和它兴起、破灭的过程吗?你知道真实的曹操年少时就是个不畏强权的热血青年和他在战场上的洋相百出吗?你知道蔡文姬之父,当时的名臣蔡邕是怎么因“一声叹息”而死于上位后的王允之手吗?你知道“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成为东吴正式的继承人之前,他的父兄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才为他的即位打下相对坚实的基础吗?你知道年轻时的鲁肃也是如周瑜一般的“高富帅”,也曾仗义疏财、侠士风流吗?

  你知道袁绍、袁术兄弟的同室操戈给曹操集团带来怎样的可乘之机吗?你知道完成了三国时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次谋杀出自怎样一位弱女子之谋划吗?你知道为什么周瑜根本不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吗?你知道为何孙权的接班人,幼子孙亮之母潘皇后注定成不了汉朝开国皇后吕雉一般成熟老道的女性政治家吗?你知道曹操晚年,曹丕、曹植兄弟的太子之争,背后牵扯了怎样的利益集团相争吗?

  孙权

  以女性读者视角来看的话,这套《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最吸引人之处不在于那些争权夺利的阴谋阳谋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笔者的兴趣点会被诸如孙权弟媳、东吴大将孙翊之妻徐氏设计为夫复仇所吸引,会为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魏文帝曹丕的甄皇后以及吴大帝孙权的潘皇后均死于非命的结局不胜唏嘘;也会感慨那些影响了帝国最高统治者最终决策的女人的政治手腕,诸如在全公主孙鲁班的影响下,孙权废长立幼,弥留之际仍为幼子孙亮扫清了即位的障碍。

  纵观整个三国史,各地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东吴地区一脉相承的复仇传统。东汉末年,孙权凭借着父兄生前打下的基础,逐步在形势上统一了江东地区,史称“吴大帝”。但其统治还是十分不稳定,经常发生武装叛乱。有一次丹阳大都督妫览带头发动叛乱,杀死了丹阳最高长官孙翊(孙权亲弟)和前来平叛的将军,并且还和境外势力勾结。

  孙翊之妻徐氏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妫览在杀死孙翊后竟然对他的美貌妻子徐氏垂涎三尺(三国时期,好人妻似乎是个很普遍的习俗),但他没想到这个徐氏可不是一般普通弱女子,面对妫览的逼婚,她既没有激烈地反抗,也没有无条件顺从,而是先稳住妫览,表示先要给孙翊办完丧事再跟妫览办喜事,私下却秘密联系了两个孙翊的手下。办完孙翊的丧事后,徐氏梳洗打扮,一副要跟妫览办喜事的样子,然后派人通知妫览来洞房,谁知在洞房里等着妫览的是索命的两把尖刀,徐氏就这么干净利索地报了夫仇,并替孙权解决了妫览之乱。

  三国,一个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这里曾出现一大批个性张扬、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或枭雄。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国,究竟是英雄与枭雄的传奇,还是智者与谋士的比拼?同时,这也是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至今仍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欲知一个真实有趣的三国,也许这套《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会给您一个想要的答案!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全3册):燃到让你热血沸腾、拍案叫绝》读后感(七):历史的长河:三国时代的英雄与传奇

  作为中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历史类超级大IP,无论过去亦或者将来,三国时期的故事总会一再被人以各种方式所提及,评书、话本、小说、影视、历史研究甚至游戏动漫,而正是如此庞大的信息输出,也一度让这个拥有千年之久的文化符号最终演化成了如今似是而非,云里雾里的各种形态。不难想象,任何一位受到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三国和其中表达的文化信息所印象,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关于“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的历史典故,乃至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以最快速准确的表达想要思想和内容,以成为全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密码。

  随着近些年来国学热的不断繁荣,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在众人心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精神目标,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探寻和国学经典的传承则是这一终极目标的必经之路。至于我们需要找寻怎么样的文学作品、国学典籍才更能够表达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度“曾经”与“将来”的一脉相承?

  当然,这样的问题,本身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当我们尝试着以足够的宽容度来归纳总结众说纷纭下的最大公约数时,我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普及度之广,莫过于众人口中的“四大名著”。

  易中天说过,中国历史人物往往有着三种形象,其一是史书上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其二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其三是民间传说中的形象,称之“民间形象”。而三国和《三国演义》给予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正是在这三种来源截然不同的形象中,相互切换、辗转、演变、流传,才有了现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模样,即便有时候充满着矛盾本身。于是,有了“多智而近妖”却又“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诸葛武侯、有了文学作品人气爆棚而在传统戏剧中充当奸佞的曹丞相、有了宅心仁厚,近乎于伪的大耳贼刘皇叔、有了正史没有、演义路人却被民间传说一再提及的神将花关索、有了影视作品里爱妻顾家好男人,口口声声“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的司马仲达;有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有了“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的秋风五丈原,这或许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魅力之所在,穿越千年深深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精神世界。可这也同时让我们稍稍产生了些疑惑,到底怎么样的三国才是历史上真正的三国?纵横西凉抗击匈奴的董仲颖和后来那个脑满肥肠利欲熏心的董太师是不是同一个人?四世三公一统河北的袁绍是不是演义中那个被后人嘴里所说的“美丽的草包”无能之辈?被游戏、影视作品不断升格,最终成为古偶绝对主角的常山赵子龙,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仅是刘备的安保队长?想要了解这些,则需要我们用更加审视认真的眼光回到历史本身,来重新看待这段发生在中国三世纪长达一百年的真实历史。

  对于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阅读一部謷牙诘屈、晦涩难懂的古代史书,其难度绝对不会亚于弄懂伯努利微分方程,而在阅读古籍的同时又需要时不时跳出来,本着“尽信书,不若无书”的分析原则采取客观严谨的怀疑精神,来对古人在创作记录历史事件时所可能出现的主观构想进行合理的揣测,这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如果把历史当成一门研究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的学科,那么这就需要不容置疑的严谨和细致。而如果仅仅把历史当成一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经验主义知识来解读,古文所带来的阅读难度确实是让现如今的我们为之望而却步的客观不利条件。钱穆先生说:“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但绝不是历史文字本身。所以,当《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大清史》这类白话说史风格的书籍大获成功之后,不难看出这类合理的避重就轻、曲线救国的阅读手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药到病除的神奇效用。

  一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有限,所以在自身经历以外,我们更需要依靠历史经验来加以辅佐。虽说古今有别,相去甚远,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一个政权当做一个集体,对内有协作,有竞争,对外有侵略,有外交。如何选择靠谱的接班人(看看曹操的选择),如何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张文远大战逍遥津),如何提高内部凝聚力(刘备的用人之术),如何吸引人才(刘皇叔半生落拓,身边的人不离不弃),如何巩固权力(董卓是怎么死的),如何在不利条件下逆转胜负(君不见官渡、赤壁、夷陵乎),如何在大优局面下确保万无一失(饶关云长威震华夏,无奈到头来败走麦城),这些即是当时古人所要思考完成的艰难问题,也是今天人们同样要面对的困惑。大到安邦治国,小到驱将用人,历史经验越多,胜算也就越大,正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由此可知,阅读四大名著是深入了解中国文明最核心位置的不二法门,而研究历史则是将沉浸于五千年文明之上的智慧加以现实意义的最好途径。重新看待三国,则是这两个方式方法的最佳交汇之处。惠能以手指月,“彼人因指,当应看月”,那么本书《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或许是让读者通往“明月”的最好指引。

  易中天在他的《品人录》里总结曹操时写道:“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正应了梁启超那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曹操,字孟德(据说“孟德斯鸠”就是“曹操你这鸟人!”),小名“阿瞒”,富二代、官二代,宦官之后(呃,和于谦的父亲一样),少年任侠放荡,工于心计,和袁绍发小(简直就是武侠小说的套路),闻许劭点评的“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大喜,黄巾贼作乱时,趁势而起。后董卓把持朝政,改立献帝,曹操返乡,散尽家财,陈留起兵,兖州大破黄巾军,尽收三十万青州兵。破袁术,攻陶谦,战吕布,灭李傕、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伐张绣,讨袁术,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大败袁绍,一统河北。

  人生有时的尴尬在于,明知巅峰已至,再难更进一步,却又不得不行。无论是历史本身,还是演义小说,赤壁之战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场经典战役。在此之前,曹操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当时几乎没人怀疑他可以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此之后,锐气已丧,无以为继,从此天下三分基础已定,一条后来被苻坚称为“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长江天险,绊住了多少英雄豪杰,也终究阻碍了曹孟德一统天下的脚步。自此以后,一步错步步错,一败荆州,二败汉中,三败襄樊,虽说壮心不已,却进取无望。

  晚年的曹操写过一篇自述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以明绝不篡汉的心迹。同样也可算作他对于自己一生征战的一次总结,这位本来梦想着“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绝宾客往来”的少年纨绔,却由于天下大乱而被迫走上历史的舞台,半生戎马,为国讨贼,自诩“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今读来,依旧豪气不减。

  百年之后,这位豪爽,深沉,狡诈,冷酷,洒脱,残忍,诗词绝世,文韬武略,注释过《孙子兵法》的军事大家,被说成“不忠不孝”却又一心只做周文王的大汉臣子,名声几起几落,被清代乾隆称之为奸佞的历史人物,总是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一再为后人所争论,不过他大概也不会在乎别人给他画的大白脸,更不在乎死后这些功过评判。正所谓“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他大概只会讥讽道:“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如果说曹操的个人经历是一部创业青年把握时势历尽磨难最终成功上市的个人奋斗史,那么诸葛亮所代表的正是“忠孝仁义”这些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传统的那部分精神。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东晋权臣桓温和蜀汉小吏的对话,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由此可见,诸葛武侯的个人崇拜并非起于明代罗贯中笔下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人物形象,仅仅不出百年的东晋,就已开始流行,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作为一生对手的司马家会把他追封为“武兴王”。

  至于,作为一个军事上的失利者,诸葛丞相何以会受到后人如此疯狂地追捧。

  其一,他拥有一个神级的入场方式——三顾茅庐。能与之相匹敌的,大概只有商周时期,周文王为姜子牙拉牛车的传言可以媲美。君臣际会,一时风云,礼贤下士,以死相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几乎就是任何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故事情节。以至于后来众多演义小说中都会争相模仿这个经典桥段,比如《大明英烈传》朱元璋探访徐达,几乎就是这个经典故事的翻版。

  其二,君臣关系的相互信任让后世的读书人羡慕不已。自古以来,但凡托孤重臣能得善终的本就鲜有,霍光之于汉宣帝,宇文护之于周武帝,张居正之于万历,但诸葛亮作为刘备指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臣,始终未越雷池一步,恪守君臣本分,即便权倾朝野,依旧抱着“死而后已”的觉悟来效力后主。

  其三,读书人逐名逐利有之,但要想流芳百世更甚,要做的无非三件事,立功、立德、立言。单就这三者,诸葛丞相不遑多让。在《出师表》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本想“躬耕于南阳”的政治家为报君恩,“鞠躬尽瘁”的忠诚肺腑之言;在《隆中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事”的战略家的天才构想;在《诫子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拥有高尚个人修养的慈父对于子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淳淳教诲;在《兵法二十四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军事家对自己征战沙场的经验总结,二出祁山,六伐中原,壮志未酬,英雄扼腕。

  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只给了两位大臣独立成传的资格,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在评论部分写到:“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样难怪,之后的几百年里,司马炎,桓温,苻坚,李靖,杜甫,裴度,王安石,苏轼,陆游,宋濂,方孝儒等等这些有名文臣武将都会成为诸葛孔明的铁杆粉丝。

  当我们尝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式去看待一个时代的乱世、和平、兴盛、衰亡、英雄、小人、胜利、失败、忠诚、背叛、勇气和谋略时,实则正是在一遍遍的发掘着流淌于每一个中国人骨血中华夏文明所代表的那一部分文化基因。即便是时隔千年,我们所能够理解和认同的那些优秀品质依旧能在字里行间得到呼应,依然未曾改变。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明·杨慎)

  史笔如铁,即为因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