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什么是文化史》是一本由[英]彼得·伯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文化史》读后感(一):文化史的历史
文化史的历史,大型文献综述。发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恍然,原来Ta在脉络的这里——像散落碎片拼凑成图。
作者梳理辨析了一系列概念,如文化史(cultural history)与思想史( intellectual history)的区别,前者主张把研究重点放在心态、预设或情感上,后者重点则在观念或者思想体系上。作者还很可爱地将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借简·奥斯汀的“理智和情感”加以区分:思想史是大姐,更严肃,更准确;而小妹比较含糊,但更富有想象力。
他也认为“文化史并不是史学家独享的天地,它既是跨学科又是多学科的领域”,要回答“什么是文化史”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学科有自己的文化、族群和领土,但“思想的创新常常是在躲避边界警察和跨进其他领土时取得的结果”,或换个比喻,“要从邻居那里去借东西,而不是要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譬如去文化批评家那里学到怎么细读文本,去艺术史学家那里学到如何诠释图像,去人类学家那里学到如何解读文化体……总之,要充满想象力。
又及,收获了一堆书单。有的看了。
另,一些翻译可能存疑的地方:
44 吉尔兹Geertz一般译为格尔茨
73 福柯的“知识系统”(epistemes)一般译为“知识型”
153 奥顿Auden一般译为奥登
153福柯的“审视”(gaze)一般译为“凝视”(前文提到的地方译的是凝视)
《什么是文化史》读后感(二):读后
文化史在初生阶段以文艺经典为切入口和主要经验材料,旨在对所研究时代的“时代精神”做一个侧写。早期的大师们主要凭借自己的学术直觉开展文本解读与分析,而没有借助系统的社科理论指导。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学研究在欧美兴起,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逐渐影响了流行的历史学风,文化史研究进入历史人类学阶段。两种共存、竞争的学术范式流行,一种是借助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对文化表征进行符号学研究,重在探寻社会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而另一种则是吉尔茨首倡的“厚描”法,将仪式作为文本而非表征,将文化实践者既作为演员也作为编剧,对仪式类比戏剧进行诠释研究。新的诠释方法带动了一整代文化史家的热情,文化史将视野转向大众文化与微观研究,并受到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社会政治思潮的鼓励,旨在将被宏大叙事所忽略和遗忘的边缘群体带到聚光灯下。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风行,新左派崛起,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马克思主义受到重视,理论界充满繁荣活力,这些都引导着学术的风向。巴赫金、埃利亚斯、福柯和布迪厄的社会科学理论开始指导文化史研究,新文化史诞生。实践与表征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两大中心,前者意味着研究者应将注意力转向实践中的文化而非理论上的文化,而表征的概念将大量的文化现象发掘为历史材料,将其作为更广阔的社会画卷的反映。文化史研究开拓出身体史、记忆史等新领域,同时对两大研究对象的侧重也不断调整,在实践层面人们更为强调文化实践者本人的选择性接受权,而对表征的研究也摆脱了认为表征是社会现实的机械反映这一观念,而强调人的主观建构性。对建构特征的强调帮助文化史在政治文化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戏剧类比的人类学诠释方式也更加强调即兴表演的成分,而非公认的剧本和社会成规。谁在进行建构、在什么范围内建构、从何处建构是建构主义强调的三个核心问题,它有助于摆脱朴素实在论的成规,也为久已受到关注的传统和创新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文化史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巅峰,而随后的文化史发展路径也成为学界新的关注点。文化史要保持创造力,有重回高雅文化、继续扩张领域和回归社会史视野三个主要选项,而它的发展也面临着定义的泛化(文化概念越来越空洞)、方法的虚化(重视文化而忽视人)以及领域的碎化(过分聚焦微观、重视差异)三大问题。与此同时,文化史学者也不断在做新的尝试,如关注文化边界与文化相遇的概念,提出边界的二元性和转译(translation)、杂交(hybridity)和混合(creolization)三种相遇范式;也如重新强调叙事在文化史中的意义,同时在叙事角度上为不同的文化群体留出包容的空间。
21世纪以来,身体、民族认同和知识实践的文化史成为三大热门领域,文化史与周边学科的联系也不断加深。多元文化主义既是欧美国家面对的现实,也成为许多国家政策的准绳,共存和竞争的文化体系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权利提出了新的疑问,激发了新的争论。与此同时,环境史研究的兴起预示着历史学的自然转向,对非人类世界历史及其在人类世界观中地位的新认识,开始威胁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这既是文化史反思自身学科核心属性的契机,也是整个历史学科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化史对史学的贡献在于对朴素实在论主导的传统历史研究的批判和补充,它诞生之初就以探讨时代风貌为初衷,倡导更加包容的历史观念,意味着它是整体史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作为历史学科内部对理论非常敏感的组成部分,它积极引入新的理论工具进行历史阐释,不断打开新的学术视野,系统发掘出仅凭文献功底和研究直觉很难注意和提炼的材料,也在坚硬的经济数字、政治结构和社会系统之外极大地拓展了历史学的想象力。但文化史也正因此更容易滑入拘泥于微观碎片和单纯思辨的误区,它需要寻找一种科学的、有弹性的方式,去定义重要问题、联系社会现实,同时保持它的学科创造力。所谓以小见大,如何将小与大的联系保持在一个有解释力但又不僵化的状态,是其间的中心问题。
《什么是文化史》读后感(三):“表象”与“实践”
彼得·伯克是欧美较早自觉将社会学理论与史学研究结合的史学大家(他曾写过《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一书),其对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发展的趋势,亦抱有持久的热情。此前,曾读过他的《法国史学革命》,两本书的写作风格相似。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9.4
[英] 彼得·伯克 / 2019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国史学革命
8.9
(英) 彼得·伯克 / 2016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重点,其实是第四、五、六章,谈新文化史的章节。倘若不是新文化史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恐怕亦无必要出一本《什么是文化史》。伯克借罗杰·夏蒂埃之口,旗帜鲜明地点出了“新文化史”的两大特征,为“表象”(其实译作“再现”/“表征”更符合国内用法)和“实践”。不仅关注文本,也聚焦文本的生产/建构、使用。由于后现代认为,文本之外无他物。伯克还调侃了一笔,自己的《制造路易十四》被后现代批评为,竟然认为,文本之后还有“真人”的存在。
第四章,介绍新文化史的崛起,介绍了四位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家——巴赫金、埃利亚斯、福柯、布尔迪厄(对于未将格尔茨列入其中,挺令我意外,或许伯克已将格尔茨列入历史人类学的谱系之中)。接着,围绕“实践”和“表征”两大特征,展开论述。
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介绍建构主义在新文化史中的进一步应用,以及新文化史的一些局限及目前的解决办法。
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布克哈特时期的文化史(“伟大的传统”),一路谈及历史人类学的渊源、新文化史的崛起和最新发展、局限与方案,是一部提纲挈领、脉络清晰的佳作。对于谈论、研究“新文化史”之人,均不可错过,以避免因“望文生义”而“信口雌黄”,最后“贻笑大方”的下场。
此外,书中部分提到与新闻传播有关系的内容: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促进了报刊史的发展;“形象”的问题因19世纪末广告业的兴起而受到关注;阅读史的问题;知识史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史》读后感(四):一些也许永远也不会读的“想读”
图示Schema/知识社会学相关
库尔乌斯纪念瓦尔堡的著作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9.4
[德]恩斯特·R. 库尔提乌斯 / 2017 /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帕诺夫斯基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目前无人评价
豪泽
艺术社会史
9.2
[匈] 阿诺尔德·豪泽尔 / 2015 / 商务印书馆
Roger Bastide,
The African Religions of Brazil
目前无人评价
Bastide, Roger / 2007 / Johns Hopkins Univ Pr
文化研究相关
雷蒙.威廉斯
漫长的革命
9.1
[英]雷蒙德·威廉斯 / 2013 / 上海人民出版社
Marxism and Literature
8.7
Raymond Williams / 1978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8.6
(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 / 2013 / 译林出版社
Ikuo Higashibaba ,
Christianity in Early Modern Japan
评价人数不足
Ikuo Higashibaba / 2001 / Brill
夏蒂埃的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8.6
[法] 罗杰·夏蒂埃 / 2015 / 译林出版社
历史人类学
莫斯
礼物
9.0
[法]马塞尔·莫斯 / 2016 / 商务印书馆
基恩.托马
人类与自然世界
8.3
(英)基思·托马斯 / 2009 / 译林出版社
Timothy Mitchell
Colonising Egypt
8.9
Timothy Mitchell / 1991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表象
乔治.杜比
The Three Orders
目前无人评价
Georges Duby / 2009 / Barnes & Noble
勒高夫
炼狱的诞生
8.7
〔法〕雅克·勒高夫 / 2021 / 商务印书馆
建构
Jeremy Ahearne,Michel de Certeau and its other
Michel de Certeau,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目前无人评价
Michel de Certeau / 2014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传统的发明
8.7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英] 特伦斯·兰杰 / 2020 / 译林出版社
想象的共同体
8.7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2016 / 上海人民出版社
Simon Schama
The Embarrassment of Riches
9.3
Simon Schama / 1997 / Vintage
Anthony P.Cohen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评价人数不足
Anthony P. Cohen / 1985 / Routledge
萨林斯
历史之岛
8.6
【美】马歇尔·萨林斯 / 2003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边界与文化相遇
Peter Sahlins,Boundaries:The Making of France and Spain in the Pyrenees;
帝国之眼
8.6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欧洲的创生
目前无人评价
[英]罗伯特·巴特利特(Robert Bartlett) / 2021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Serge Gruzinski,
The Mestizo Mind
评价人数不足
Serge Gruzinski / 2002 / Routledge
梅斯蒂索人的心智
评价人数不足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 / 2020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实用信息和知识在帝国管理
Richard Drayton
Nature's Government
评价人数不足
Richard Drayton / 2000 / Yale University Press UK SR
Bernard S.Cohn
Colonialism and Its Forms of Knowle
评价人数不足
Bernard S. Cohn / 1996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Bayly
Empire and Information
评价人数不足
C. A. Bayly / 2000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cholas Dirks
Castes of Mind
评价人数不足
Nicholas B. Dirks / 2001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接受史/翻译史:Peter Burke (eds.)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
评价人数不足
Peter Burke R. Po-chia Hsia / 2007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