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借尸还魂的实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借尸还魂的实例

2021-10-16 19:26:42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真如妙心推荐 阅读:载入中…

借尸还魂的实例

  借尸还魂的实例

  近世有借尸还魂之事,其人名刘建中,安南国瑶州府西南二百里山洋县人,年十七岁,有地一百六十余亩,县城西南七十五里,庄名刘大坑,一百三十余户。建中左手心有朱痣,八九岁,入塾,读《诗经》,师受以堪舆,其法能辩知地下泉源之有无,名地之骨干为墉,血肉为岳,再辨其墉岳之五色,掘井得泉,百不失一。父廷钦已故,祖汉章,六十五岁。祖母申氏,六十六岁。母王氏,四十二岁,均在世。兄建清,年二十一岁,初读书,现业农。嫂陈氏,年二十二岁。妻杨氏,岳家住直里杨家,于民国二年,阴历正月初三日迎娶。十月初十日生男,乳名小娃。

  民国三年(1914)阴历二月初六日,下坡耕作,汗后感受山岚成疾,当回塾中,养二日未愈,初九日,回家,初十日未时,其母饮以红糖水两叉子又半,并覆以叠页二,取汗未发,重覆以三,时约申刻,遂因烦恼睡着,及醒,约在子时,但听哭泣鸣鸣之声(其最先闻声,约有二三里遥),是何言语,此时均不能辨,开目四顾,诸人亦都不能识,急问这是何来,并觉腰下扎痛,起坠灵床下,伤左面部及左股,家人扶掖至土炕上,觉寿衣束缚,仍似在叠页内蒸闷光景,忽将棉衣撕毁,冀泄蒸闷之气,家人见其衣皆脱去,乃以被覆之,言语既彼此不通,人地又互相岐异,初疑为梦,复虑已到冥间,渴不敢索饮,自忖恐误服迷魂汤也。第二日,见日光,始知非梦,亦非冥间,饥饿已久,不复耐,乃敢索取稻米粥,日食数次,家人因其言语举动,迥异曩昔,疑为疯痰,己复惊疑罔措。第三日,能步履,揽镜自照,面目已另易一人,脑痛已极,每日食稻米饭,一月之后,始渐能随意饮食。

  过三月,经家人教导,渐通言语,始知是东昌聊城东南乡崔家庄崔姓家,非复安南旧居矣。询悉崔书干之子崔天选,年三十一岁,于阴历二月初二日,与其姑母负气,私服煤油,意图自尽,及定更后,妻李氏知觉,用白菜汁灌子,夜半子时复活,惟气息奄奄,不饮不食,不语不动,延至初十日子时,又晕绝,举家号哭,并由其父升屋招魂,忽闻苏醒。群相惊慰,而言语行动,已非崔天选本来状况。

  迄近一年,无日不眷念安南家事,偶一询及,辄怆然欲泣,天选之妻,约三十七岁,女孩五岁。此事因民国四年冬间,崔家有被盗之事,县官派员往勘,遇是人,与之言,不类本地口音,询之旁人,始得其情,委员带之见东临道尹龚积柄,龚将是人送至济南,将军靳云鹏、巡按使蔡儒楷,各赏洋二百元,审检两厅长各五十元,龚复详记其事,检察厅长梅撷云复拍一照相,寄之上海,刊登于《神州时报》民国五年(1916)二月二十六日新闻栏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借尸还魂的实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